中國傳統端午節與基督信仰並不衝突

2020-12-16 基督教資訊平臺

每到中國的傳統節日,諸如春節、清明、中秋等,都會惹來基督徒的口水之爭,在基督徒能否過傳統節日上,總是舊帳重提。那些否定中國傳統節日,把中國傳統節日定性為拜偶像、異教崇拜的論調,常常與節日氣氛不那麼適合地響起。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日,在人們計劃著端午假期出遊,或者端午龍舟競賽、吃粽子等民俗活動的時候,基督徒不能過端午的聲音又再次響起,這種論調多數認為在基督教和傳統節日之間只能擇其一,否則就會影響基督信仰的純潔性。

那麼我們回到聖經來看看,在耶穌的教導中是不是可以過傳統民族節日呢?

耶穌之前的猶太教是個封閉的宗教——這裡的封閉是說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上帝的選民,上帝就成為他們民族的上帝,成為他們自己民族的信仰,因此為了維持上帝的民族屬性,純潔就成為上帝的屬性。

純潔來自於聖潔,聖潔強調上帝的絕對權威。強調上帝的絕對權威是為了強調祭司的權威,因為保證了上帝的權威,那麼才能保證祭司的權威。因此聖潔的目的是要大家服從祭司權威,那麼純潔就是對上帝聖潔的回應。

這種純潔的要求是不能沾染其它任何宗教的習俗,必須遵守本民族宗教——猶太教的一切禁忌,只有如此,才能確定一個人猶太人的民族身份。

在純潔的要求下,猶太教的宗教身份和猶太人的民族身份是合一的,因此一個猶太人必須按照他的猶太教律法來要求自己,否則他的民族身份就不能保證,就會受到本民族的排斥。

保羅因為自己的羅馬公民身份,而遭到猶太人的排斥,因此他才希望通過迫害基督徒而獲得猶太人的認可。可見猶太人的信仰既是民族的,也是封閉的,與耶穌傳播的信仰有著基本的衝突。

上帝並不能因為猶太人的壟斷和封閉就成為猶太人的上帝,上帝應該是全人類的上帝,因為上帝是世界創造者。這就是耶穌到來之後所宣傳福音的主題。

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在地上,是宗教王國和世俗王國的統一,但是耶穌宣揚的天國不在地上,而在人的心裡,「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心裡:或譯中間)。」(路加福音17:20-21)

耶穌把封閉的宗教拋棄掉,帶來開放的信仰,把宗教的民族身份也拋棄掉,帶來心靈的皈依,「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 18:36)」

耶穌與猶太人的不同就在於,基督徒不再具備像猶太教一樣的宗教身份,猶太教的宗教身份是外在的,按照猶太律法和宗教禁忌來判斷一個人的宗教歸屬,進而判斷這個人的民族身份。而在耶穌傳播的福音中,基督信仰的確據不是建立在對宗教律法和禁忌的外在遵守上,而是心靈的皈依上,是心靈和誠實,因此基督徒的身份也同樣是超越的,超越在地上王國之上,因此,不論你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身份都不影響作為基督徒來信仰上帝。

按照猶太人的純潔,自然是不能過其它民族的節日,但按照耶穌傳播的福音,一個基督徒則可以過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甚至其它民族的傳統節日。

當然,節日在起源上都脫不了宗教的意義和儀式。在傳統節日的定義上,可以說,傳統節日是人們為了慶祝或者紀念人類同大自然鬥爭勝利的共同記憶,因此節日在起初的儀式和內涵上都包含著對神靈的感謝和敬拜。比如春節,據說是為了慶祝驅趕年獸而來,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在巴蜀一代的宗教節日,同樣基督教的聖誕節以及復活節都是宗教節日。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漸遠離宗教,遠離節日起源時的宗教儀式和觀念,而在歷史的積累中更多的是民族乃至群體的共同記憶,以及在共同記憶之上的群體認同。

諸如春節,人們不論距離多遠都要趕回家團聚,因此各種交通工具一票難求。也正是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上,大家找到了共同的記憶,形成了自己民族乃至國家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從而在這個基礎上更加確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身份。

在宗教的層面上,宗教的排他性天然性地排斥與基督教不同的文化,以異教文化的名義將其他民族的文化排斥在外,這除了展現了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不信任之外,也展現了自己信仰的不自信。

今天的基督徒是否可以過端午這個傳統節日,正如基督徒可以過春節和清明節一樣,毫無疑義,基督徒當然可以過端午節。

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節日的宗教祭祀的儀式意義已經逐漸淡化,甚至完全世俗化,正如聖誕節不僅是基督教的節日,也成為西方國家的公共法定節日,甚至成為商家促銷的節日,當一個節日由宗教性轉為世俗性的時候,那就意味著人們只是從節日中尋找記憶和認同。因此端午節,沒有多少人會想到為屈原招魂的宗教儀式,而只成為人們吃粽子的聚會,以及成為賽龍舟的體育賽事。同樣春節和中秋也成為家庭團聚,享受物質生活美好的記憶。

耶穌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向猶太人那樣,追求外在的聖潔,正如彼得在屋頂所見的異象一樣,我們不可像彼得那樣固守著猶太人的封閉宗教,而忽略神的聲音,「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使徒行傳 10:15 )」

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克裡特和阿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使徒行傳 2:6-11 )」

我們不要忘記,耶穌來不是要建立地上的統一王國,而是宣布在人心裡的天國的降臨,因此我們不可本末倒置,無視耶穌心裡的天國,而追求地上的純潔國度。

相關焦點

  • 基督信仰中國化的聖經基礎
    根據基督教信仰,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但上帝的最高和最終極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的一個生命;耶穌基督既是神也是人,是神的人間化,而非人的神仙化,這是基督教信仰的起點也是核心。故此,基督信仰中國化,正是約翰福音1章14節的意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 基督信仰的現代理由及其對於更新中國文化的意義
    G、宗教關係論論證(從人類整體的和平基礎看,基督應當被信仰)此論證簡言之,就是認為人類若要避免因為文化衝突而致的整體自我毀滅,就必須有一個能夠超越於不同文化傳統的自證神聖性的聯結點以引導人類的文明對話文化融合的方向,而能夠擔當此聯結點的只有基督信仰裡的死而復活事件。
  • 內容與形式:效法基督的信仰根基
    當我們將以上所述應用於形式與內容的分析時,我們發現,無論一個基督徒堅持哪種原則,他都不可避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一個基督徒可以根據形式解讀或者內容解讀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他得出的結果不一定是符合基督信仰傳統的,而更多的可能是符合社會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儘管每一個基督徒都自稱是堅持基督信仰傳統,符合聖經的。
  • 反思丨從端午假期滿屏的「屬靈粽子」再看當下中國基督徒信仰的...
    2019開啟基督再來又一輪大預兆!現場尖叫聲一片...》、《喜馬拉雅等兩地再現基督復臨預兆,現場人員猝不及防,多人被···》。第一個連結是典型的標題黨,其套路類似於「央視傳福音了」格式,「人民日報突然傳來」什麼,故意賣關子,吊人胃口,並誘導人去點擊,一探究竟(中國的人民日報畢竟是無神論黨報,竟然公開報導和基督徒有關的「大事」??)。
  •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基督徒的人數近十年來沒有多大的增長  ■實習記者/葉林  每周四的晚六點半,在海澱區的一個基督教堂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面孔,他們大多是這個大學生團契的成員,來自北京各個高校不同專業,
  • 一靈恩派五旬宗國際牧者談需持守的基督信仰核心根基
    五旬節運動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基督新教全球增長的一個重要力量,在全球也有不同的宗派和教會。日前,一位國際五旬節的牧者雷牧師談到在強調靈恩的同時也要注重持守基督信仰的核心根基,包括對聖經、三位一體、救贖論等關係到基督信仰的核心要義,這些對於教會的發展非常關鍵。他也談到對中國教會發展的思考。
  • 誤會了十幾年的韓國「端午節」,與中國傳統端午節,是兩碼事
    每年一到端午節,韓國申遺了中國人的「端午節」聲音就不見少過。這則充滿爭議性的錯誤新聞,自2005年以來雖被闢謠了很多次,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韓國拿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除了時間節點上接近端午節以外,韓國人的所謂「端午節」連名字都與中國不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傳統節日。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傳統四大節日中「端午節」的習俗由來,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其中端陽節和龍舟節的叫法尤為突出,是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和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幹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佳節 闔家安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戰國時代開始,端午節至今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也有一說,最初端午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節日。值此端午佳節之際,祝願您闔家安康!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到來了。
  • 越南文化中的端午節:年中最大傳統節慶,殺蟲驅毒紀念民族的祖先
    在越南端午節是民間三大節,也被越南人稱呼為為「殺蟲節」,是極具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越南民眾組織過端午節,越南文化中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端午,即午的起始:端,開始;午,午月月令;另,陽系太陽、陽氣,端陽即意為陽氣當盛之時。不光是越南或是中國,在亞洲其他國家也過端午節。
  • 宗教這麼多,為什麼選擇基督信仰?
    近期,以色列網站報導,某法輪邪教組織在以色列大肆張貼海報宣傳其組織內容,據資料了解,法輪組織是20世界90年代開始運作的,似乎起點是在中國。對此以色列相關人士亞德·拉希姆強調,邪教的偶像崇拜儀式涉及到其領導人李某某,他聲稱能夠穿牆行走,使自己隱形。例如,在特拉維夫舉行的邪教組織在以色列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成員們向他的照片鞠躬致意。此外,邪教還承諾保護信徒不受邪靈之害。
  • 農曆五月初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 端午不僅是「粽子節」 傳統節日隨時代改變
    東方網記者周晏珵6月11日報導:端午節究竟應該怎麼過?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這個節日似乎只和粽子相關。民俗學家、華師大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仲富蘭表示,其實粽子僅僅是節日的一小部分,像賽龍舟、詩詞朗誦、沐浴「驅邪」都是十分傳統的過「端午」方式。
  • 衛道士:到如今,不可將基督信仰妥協到民間信仰一般
    前16節指出,為什麼要爭辯,因為有假師傅的出現。剩下的9節教導我們如何爭辯。「論我們同得的救恩」,說明救恩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因為有些異端假教師「偷著進來」,如同蛀蟲一樣從內部敗壞教會。作者特地寫書呼籲所有的信徒,應當起來為那純正的信仰真道竭力的爭辯。這些異端假師傅都教導什麼呢?
  • 韓國人搶了中國的端午節?古今的端午究竟有哪些不同
    (手動百度)即陰曆五月初五,最初只是個節氣而已但作為傳統節日千年來中國各地的人賦予了這個節氣不同的意義賽龍舟、掛菖蒲、浴蘭香、祭屈原、解粽皮、躲惡月……古早的習俗,在後世的人們的生活習慣中不斷成熟上溯華夏原始圖騰,膺祀莫測星宿天象更巧的是,端午並不像其他佳節那樣,被畫框定義
  • 品味端午 傳承文明——最新端午節活動主題
    >品味端午 傳承文明——最新端午節活動主題2016-06-10 09:27:4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一、活動主題:品味端午,傳承文明  二、活動背景: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更容易在淡化的過程的喪失,現在人們之所以覺得過節越來越沒意思
  •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之端午節主題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離當代幼兒生活有著較遠的距離。因此,當代幼兒在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會覺得陌生和枯燥,而產生畏難情緒。由於幼兒年齡小,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生活活動比重最大,而生活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契機。
  •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又叫什麼
    今年的六月已經過去了一半,即將到來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流傳最廣的兩大習俗是端午食粽和賽龍舟。其中,賽龍舟還流傳到了國外,形成了國際性著名的龍舟比賽。端午節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各時期人們對端午節的叫法都不一樣。那麼,端午節還有哪些名字呢?
  • 端午安康:端午節除了屈原還紀念誰?這天為什麼要掛鍾馗畫像?
    今天是端午節,首先祝願大家夏至吉祥,端午安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個集星象文化、祭祀先人、人文哲學雜糅的節日,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非常豐富。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端午節紀念的人除了屈原,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