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鈣離子成像

2020-12-22 Photometrics

鈣離子在很多生理活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在肌肉細胞收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鈣離子也是神經元活動的重要「風向標」之一:當神經元膜電位發生去極化,產生的動作電位傳導到神經元軸突末梢時,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打開,大量鈣離子內流,包含神經遞質的囊泡由突觸前膜釋放至後膜,下遊神經元就得以接受到上遊的信號。因此,鈣離子成像可以追蹤神經元動作電位,從而幫助我們了解神經元集群的活動,可以用於感知覺,學習記憶,社會性行為等各種各樣的研究中。

圖1 Prime 95B 拍攝的小鼠大腦嗅球區域接受嗅覺刺激時的鈣離子信號 (Thy1-GCaMP6f-GP5.11)(From Dr. David Gire,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

鈣離子指示劑

想要對鈣離子的動態變化進行有效的檢測,鈣離子指示劑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鈣離子螢光指示劑在未結合鈣離子前幾乎無螢光,與鈣離子結合後,螢光強度顯著增強。利用這一原理,可以通過指示劑的信號強弱來觀察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水平的變化。

根據激發光波長範圍,鈣離子指示劑可以分為可見光激發和紫外光激發,而根據其工作原理又可以分為比率和非比率型。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幾種常見的鈣離子指示劑:

1. 紫外光激發Ca2+螢光探針

Fura-2 Indo-1 都是紫外光激發的雙波長 Ca2+ 螢光指示劑,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比率型鈣離子螢光探針。與其他第一代的螢光指示劑相比,它們的螢光信號更強,對Ca2+ 的選擇性也更強。

比率指示劑會在與 Ca2+ 結合後會改變吸收/發射特性。以雙波長激發指示劑 Fura-2 為例。如圖 2 所示,低 Ca2+ 濃度下,Fura-2 在 ~380nm 處激發,高 Ca2+ 濃度下,在 ~340nm 處激發。光譜由兩個峰組成:左側較短波長的吸收峰隨 Ca2+ 濃度的增加而增大,右側較長波長的吸收峰隨 Ca2+ 濃度的增加而減小。通過 340/380nm 交替激發,獲取在 510nm 處對應的發射光螢光強度的比率,就可以對 Ca2+ 濃度進行定量的測量。因為 Fura-2 結果準確,且不易被漂白,所以得到了廣泛使用。

圖2 Fura-2 激發光譜(Ca2+ 濃度0-39.8 μM)

還有另一種雙波長發射指示劑 Indo-1,在 340nm 處用單一波長激發,在 400nm 和 480nm 處分別檢測結合和未結合 Ca2+ 的螢光信號,通過二者的比率確定 Ca2+ 濃度。它的優點與 Fura-2 相似,但更容易被漂白,應用時需要儘量減少激發光強和照射時間。

使用比率型指示劑標定 Ca2+ 濃度可以消除實驗中的一些幹擾和不確定性,如染料分布不均勻,染料吸收差異,細胞運動,自發螢光,細胞厚度差異等。不過,大多數比率指示劑必須在 400nm 以下被激發。而用紫外/近紫外光照射細胞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凋亡),特別是在長時間實驗中。

2. 可見光激發Ca2+螢光探針

與紫外光激發探針相比,可見光激發 Ca2+ 探針具有更強的染料吸收性能,對 Ca2+ 變化水平檢測敏感度也更高,能夠降低對活細胞的光毒性和樣品自發螢光以及光散射的幹擾,且無光譜偏移。最常使用的可見光激發 Ca2+ 螢光探針有 Fluo-3Fluo-4Rhod-2 等,同時他們也都是非比率型指示劑。

Fluo-3 是最常用的可見光激發 Ca2+ 螢光指示劑之一,是典型的的單波長指示劑,最大激發波長為 506nm,最大發射波長為 526nm。它與 Ca2+ 結合之前幾乎無螢光,結合後螢光會增加 60 至 100 倍,從而避免了細胞自身的螢光幹擾。實際檢測時推薦使用的激發波長為 488nm 左右,發射波長為 525~530nm(圖 3)。Fluo-3 可以用在雷射共聚焦顯微成像或流式細胞儀中。它還有一個升級版本 Fluo-4,在相同 Ca2+ 濃度下信號更強。

圖3 Fluo-3 發射光譜(Ca2+ 濃度0-39.8 μM)

Rhod-2 是另一種可見光激發的高親和力 Ca2+ 指示劑,與 Fluo-3/4 相比,Rhod-2 激發和發射波長都更長。在 540nm 處被激發,發射波長在 580nm 以上,更適用於具有較高自發螢光現象的細胞和組織。

3. 轉基因 Ca2+ 指示劑

轉基因技術和光遺傳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基因編碼的 Ca2+ 指示劑(GECIs)。它們不依賴於螢光染料,可以靶向特定的組織,如神經細胞、心肌細胞、T細胞等,並且可以避免螢光指示劑帶來的的許多問題,是監測活體轉基因動物體內鈣離子的一個極好的工具。

第一個基因編碼的鈣離子指示劑 Cameleon 早在1997年就發表了。它是利用與鈣離子結合後發生結構變化,作為供體的 CFP 和作為受體的 YFP 之間產生 FRET 的原理(圖 4)。

圖4 Cameleon發光原理 (Grienberger & Konnerth. 2012)

2000年,GCaMP 誕生了。它是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EGFP)和鈣調蛋白(結合鈣離子)、鈣調蛋白結合肽 M13 組成的,結合鈣離子後,鈣調素-M13相互作用引起GFP空間結構變化,發出綠色螢光(圖 5)。GCaMP 的問世有著革命性的意義,它改變了我們觀察神經元群體活動的方式,讓科學家們可以在成千上萬的細胞中,看到哪些神經元在放電,它們放電的模式和規律是怎樣的,從而進一步探索各種內在的神經機制。

圖5 GCaMP發光原理 (Grienberger & Konnerth. 2012)

GCaMP 顯著增加了發射光強度,可以同時對鈣離子和其他感興趣的結構進行成像。此後,GCaMP 經歷了各種迭代,變得更亮更快。此外,還發表了紅色螢光版RCaMP,避免紫外/近紫外激髮帶來的的副作用。

鈣離子成像系統

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由於光散射的影響,只能夠對大腦淺層的神經元或在離體組織上進行成像,共聚焦顯微鏡由於光損傷較大,一般也只用於離體鈣成像。

隨著螢光顯微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在體鈣成像技術得到了蓬勃發展。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能夠在進行活體成像的時候實現高解析度和高信噪比。例如,用雙光子顯微鏡對海馬樹突棘的鈣離子信號進行成像,研究神經元突觸後長時程抑制 (Wang et al., 2000);觀察活體小鼠運動皮層神經元在嗅覺選擇任務中刺激相關電位 (Komiyama et al., 2010)等等。不過,這些實驗還是需要對動物進行麻醉和固定,而神經科學領域很多研究更希望能夠對自由活動的動物進行研究。

近年來出現了通過植入性的 microscope 或 microlens 進行活體 freely moving 動物鈣成像的技術。如圖 6 中所示的光纖成像法:使用一端帶有 GRIN lens 的光纖連接顯微鏡和動物大腦,從特定腦區發出的螢光信號被光纖收集,然後通過相機成像。動物頭部只需植入 GRIN lens,方便活動,而且可以同時植入多個 lens 來觀察不同的腦區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作用。不過這種成像方法的視野較小,解析度也比較差。

圖6 光纖微透鏡成像(Epifluorescence fiberscope)(Yang & Yuste, 2017)

圖 7 所示的直接植入動物大腦的微型螢光顯微鏡,將 GRIN lens 直接植入皮層下的海馬,下丘腦,丘腦等區域,可以監測深部腦區的神經元活動。這種微型顯微鏡的重量只有幾克,不會影響動物自由活動,可以提供 800μm × 600μm 視野和 1.50μm 橫向解析度。和光纖成像一樣,這種植入型的鈣成像設備對手術的要求很高,損傷也比較大。

圖7 微型螢光顯微鏡(Epifluorescence miniature microscope)(Yang & Yuste, 2017)

相機選擇

多種鈣離子指示劑和鈣成像手段的存在使研究人員能夠根據具體的實驗需要進行選擇。同樣,選擇合適的檢測設備也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使用 CCD/sCMOS 相機的成像系統來說,有兩個要求是最基本的:採集速度:根據不同的應用所需的相機幀速也不同,對於神經細胞來說,一般要求相機速度至少在 10fps 以上,有些高速應用場景可能需要幾百甚至上千 Hz 的幀速。

靈敏度:為了儘可能降低光漂白和其他副作用(特別是藍光激發時),需要降低激發光強度。因此相機要在較寬的發射光波長範圍上具有高靈敏度,才能檢測到弱光條件下的信號,並適應不同的染料的光譜發射特性。

此外,在一些特定研究中,相機的視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研究在神經元中表達 GECIs 的器官型腦片的行為時,例如想要同時觀察軸突和樹突的鈣離子信號,大視野是很重要的。而在膜片鉗系統上。只對單個細胞成像的情況下,通常使用低放大倍率和低數值孔徑的物鏡,這時候相機視野較小也問題不大。

對於鈣離子成像來說,大多數情況下速度更為重要,所以一般會犧牲解析度。過去,EMCCD 由於其高靈敏度、高QE和高速而被廣泛應用。如今,背照式 sCMOS 相機(圖8)由於具有相當的靈敏度和更高的速度而更受歡迎。

圖8 Teledyne photometrics Prime 系列背照式sCMOS相機

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Teledyne Photometrics sCMOS 相機用於鈣離子成像的應用案例:

Prime BSI 應用| 鈣離子成像

Prime 95B應用| 鈣離子成像

References

Akerboom, J. et al. (2013) Genetically 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 for multi-color neural activity imaging and combination with optogenetics. Front Mol Neurosci. Mar. 2013

Grienberger, C. & Konnerth, A. (2012). Imaging Calcium in Neurons. Neuron Mar.2012

Heindorf, M. & Hasan, M. T. (2015) Fluorescent Calcium Indicator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Using Tetracycline- Responsive Transgenic Mice. Cold Spring Harb Protoc. Jul.2015

Miyawaki, A. et al. Fluorescent indicators for Ca2+ based o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calmodulin. Nature. Aug. 1997

Weijian Yang & Rafael Yuste. In vivo imaging of neural activity. Nature methods. Apr. 2017.

相關焦點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不斷突破傳統極限。生命科學研究,要求成像系統在不影響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實現更大視野,更高解析度,更高速度的三維成像。這也意味著對成像探測器 - 科研相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諸如「4Pi顯微技術」、「基態損耗顯微技術」(Ground State Depletion microscopy,GSD)、「受激輻射損耗顯微成像技術」(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及其衍生「可逆飽和光學螢光轉化顯微技術」(Reversible Saturable Optical Fluorescence Transitions)、「(飽和)結構光照明顯微技術
  • 北大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興課題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lick-ExM enables expansion microscopy for all biomolecul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 「先進成像」專題半月刊封面文章合輯
    2020年,《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開啟「先進成像」專題半月刊出版模式,即每月下半月全部出版先進成像方向的文章,欄目涵蓋成像系統、全息成像、紅外成像、計算成像、圖像處理、機器視覺等成像方向。期刊每期會遴選優秀文章及封面文章。2020年 「先進成像」專刊共出版文章495篇,包含優秀文章118篇,封面文章12篇。
  • 追光 | 深度學習助力超分辨顯微成像 (Nature Methods)
    目前,這些深度學習超分辨算法正快速運用到顯微成像領域,例如:將單張寬場螢光顯微圖像作為超分辨神經網絡的輸入,即可得到突破衍射極限解析度的超分辨圖像輸出。但與自然圖像超分辨任務有所區別的是,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需要的不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超分辨重建的結果必須保真、可信,才能服務於生物醫學研究。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8——生物成像技術領域國際發展態勢分析【中國科訊】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8》從主要科技領域中選擇科學與工程計算、引力波研究、虛擬實境研究、石墨烯防腐塗料、磁約束核聚變、生物成像技術、人類微生物組、作物病蟲害導向性防控、地球深部金屬礦資源探測、第三極環境研究等10個科技前沿領域或熱點前沿問題,以專業型、計算型、戰略型、政策型和方法型「五型融合」的科技戰略研究新範式,逐一對其進行國際研究發展態勢的全面系統分析,剖析其國際整體進展狀況
  • Neuron|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但由於核內鈣離子信號與細胞電信號耦合不佳(測量神經元時,鈣離子成像通常是用來推測電信號),該技術會使鈣離子傳感器GCaMP的時間精度顯著降低。四 Ribo-GCaMP可提升線蟲全腦鈣離子成像除了小鼠外,線蟲也是神經生物常用的模式生物。作者於是做了表達ribo-GCaMP的線蟲來測試該技術是否可以提升線蟲內的鈣離子成像。由於線蟲的頭部微笑,一個顯微視野便可以輕易地記錄整個頭部所有神經元的活動。
  • 前沿| 多光譜成像:五彩斑斕的黑
    根據光譜解析度,可把光譜成像技術分為多光譜成像(MSI)、高光譜成像(HSI)和超廣譜成像(USI),其光譜解析度分別約為10-1λ、10-2λ、10-3λ,成像波段數/通道數分別約為3~10、100~200、1000~10000,本文主要介紹MSI技術。在生物醫學的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中,往往希望採用對生物樣本損傷少的成像方式獲取足夠多的目標生物信息。
  • 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方向取得重要研究...
    哈工大報訊(物理/文)7月13日,我校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以「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我國科研團隊開發出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該研究綜合測評了現有超分辨卷積神經網絡模型在顯微圖像超分辨任務上的表現,提出傅立葉域注意力卷積神經網絡(DFCAN,Deep Fourier Channel Attention Network)和傅立葉域注意力生成對抗網絡(DFGAN,Deep Fourie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模型,在不同成像條件下實現最優的顯微圖像超分辨預測和結構光超分辨重建效果,並觀測到線粒體內脊
  • 應用分享 | SRRF-Stream+超分辨顯微成像平臺
    2016年,Henriques實驗室發展了針對超分辨成像技術的替代技術,命名為SRRF-Super-Resolution Radial Fluctuations (1). SRRF可以在寬場、共聚焦、TIRF等光學顯微成像系統中使用,最終的成像解析度依靠成像數據的特性。
  • 什麼是高內涵細胞成像分析技術?
    高內涵技術優勢高內涵細胞成像分析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全自動高速顯微成像,全自動圖像分析和數據管理。全自動高速顯微成像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的圖像,全自動圖像分析從這些圖像中提取大量的數據,數據管理軟體負責建檔存儲、注釋比較、檢索分享這些圖像和數據。高內涵,意味著豐富的信息。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為目標探測提供更科學、更全面、更精確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將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科學家以及軍方的重視。 圖  數據立方體成像光譜偏振技術是一種新型多維信息探測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新興的多學科交叉前沿領域,目前已成為各國競相發展、角逐未來的高新科技。
  • 實踐大賽 | 2020年江蘇省醫學顯微成像科研創新實踐大賽在南通大學成功舉辦
    她指出大賽旨在加強江蘇省與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外在校研究生之間在顯微成像方面的學術交流,推動顯微成像技術的創新實踐,為廣大熱愛顯微成像技術的研究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硬核」能力的舞臺,並激發醫學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興趣,提升科研實踐中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顯微成像技術在多學科交叉和研究領域的應用和人才培養。
  • Nat Methods | 李棟/戴瓊海團隊開發深度學習超分辨顯微成像方法
    目前,這些深度學習超分辨算法正快速運用到顯微成像領域,例如:將單張寬場螢光顯微圖像作為超分辨神經網絡的輸入,即可得到突破衍射極限解析度的超分辨圖像輸出【1, 2】。但與自然圖像超分辨任務有所區別的是,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需要的不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超分辨重建的結果必須保真、可信,才能服務於生物醫學研究。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由於高光譜成像具有精準採集、精細分析、精確計算納米級別光譜特徵的特點,可作為科學研究、工程應用強有力的工具,成為當前圖像和視頻處理、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熱點之一。原理方法:1. 基於掃描的方法該方法歷經點掃描、線掃描以及譜掃描三個發展階段。
  •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構建「全息投影」微體化石
    然而即使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高達納米級,也只能採集化石的表面顯微圖像,在不破壞情況下中的標本的情況下,無法觀察到化石的內部結構。隨著X射線三維無損成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早在醫學X射線機誕生後不久,德國古生物學家就將XX射線成像技術應用於化石研究。然而X射線獲得的化石圖像解析度不高,只能用來尋找和修復化石。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背照式sCMOS:突破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壁壘
    在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PALM還在2014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與其他超分辨技術相比, SMLM 具有最高的空間解析度(~20 nm),但是由於圖像重建需要採集大量的原始圖像,導致 SMLM 的時間解析度較低,限制了其在活細胞成像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