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神經網絡交錯縱橫,其複雜的結構以及信號傳遞構築了動物行為和感官的基礎。將相互連接的神經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是理解其原理必不可少的一部。當下,螢光成像可以說已成為了主流的觀測神經網絡的方法:螢光蛋白可用來標記特定的神經組織,展示其結構;螢光探針可將生物信號比如鈣離子濃度轉化為光學信號,展示其動態。通過螢光蛋白,光學成像可以同時檢測上百甚至上千個神經元,於此同時,將信號歸納到其中各個神經元也成了既必要也棘手的一部。造成該一步驟苦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神經細胞本身複雜的結構,每一個神經元包含了胞體 (soma)和神經突(neural processes) 兩個部分。這一特徵導致了神經元胞體常常被掩埋在其他神經的神經突之中,使得個體間難分彼此,異源的光學信號之間也因此而互相干擾。

多種方式已被提出和發展以解決該問題。比如更精密的光學儀器諸如雙光子成像憑藉更緊湊的點擴散函數可以大致區分胞體和周圍組織間的界限。但精度的提高常常伴隨著速度上的犧牲,同時細小神經組織間的幹擾也並非提高成像精度便能完全解決。從計算層面上,以非負矩陣分解(NMF)來將神經影像拆分成個體間的總和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重疊信號之間的幹擾。可是此類計算函數中的假設和不確定性會因實驗條件和測量對象而異,得出的結果也通常無法直接得到考證以致造成潛在的過度補償和人工噪音。

既然這個信號分解的問題出在神經突中螢光蛋白與胞體螢光蛋白間的幹擾,那麼將信號從神經突消除應該便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了。比如,利用核定位序列 (nls) 來將螢光蛋白轉移到細胞核內便能讓各個神經元界限分明。但由於核內鈣離子信號與細胞電信號耦合不佳(測量神經元時,鈣離子成像通常是用來推測電信號),該技術會使鈣離子傳感器GCaMP的時間精度顯著降低。

2020年6月22日,UCSF的Zachary Knight組和Buck Institute的Jennifer Garrison組聯手合作(第一作者為陳一茗博士)在Neuron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oma-Targeted Imaging of Neural Circuits by Ribosome Tethering的文章,利用了核糖體的特性,展示了一種可將螢光蛋白定位在胞體內並且保留其精度的方法。

螢光蛋白的信號可由核糖標記來進行高度聚集和提升

在博士後階段,Zack曾做了一株Nano-L10轉基因小鼠。該鼠體內的核糖體亞基L10由GFP的單域抗體Nanobody所標記,通過單域抗體,GFP會通過L10聚集到核糖體上。在Knight實驗室建立的初期,該技術的應用主要聚焦在提取核糖體來以及核糖體上的mRNA來對特定細胞進行深度測序(translating ribosome affinity purification, TRAP)。隨著研究的進展,Knight組觀察到了這些連接在核糖體的GFP總是位於神經元的胞體內,並且大概由於聚集的原因,總是使得細胞非常的明亮。逐漸大家開始用核糖體連接的螢光蛋白來分析對象細胞的分布以及數量。該文章的開頭展現了這一個過程並且測試了各種不同神經組織內該方法的適用性。尤其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在過去產生的上百種標記細胞或蛋白的GFP轉基因小鼠中,大多數GFP信號的微弱得若有若無的,而當這些GFP被Nano-L10聚集後,信號得到了顯著的加強,使得這些轉基因株能被更廣泛的應用,也避免了因為信號的若有若無而誤讀GFP細胞本身的分布。

核糖標記可將GCaMP限制於胞體內

之後,作者猜想,也許這一核糖體標記(ribo-tagging)方式也適用於GCaMP以提升鈣離子成像的質量。若能將所有GCaMP限制於胞體內,那將是一個對神經生物領域中光學測量手段非常有意義的提升。於是作者將GCaMP和核糖體亞基L10直接進行了連接克隆了ribo-GCaMP。經過測試,作者發現在大腦皮層(cortex),下丘腦(hypothalamus),海馬體 (hippocampus),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中, 核糖標記都能將神經突中GCaMP大幅減弱,幾近消除。通過高精度的雙光子掃描成像,作者對比了核糖標記的ribo-GCaMP和普通GCaMP在神經元不同部位報告動作電位的效率。該實驗發現,在胞體內,ribo-GCaMP和普通GCaMP的信號旗鼓相當。而當在測量位點離開胞體後,ribo-GCaMP的信號立即變得微乎其微,而普通GCaMP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都有大致相同的信號強度。為了進一步證實核糖標記對GCaMP的精度無損,通過高通量的場電流刺激加單光子錄影。以及膜片鉗加雙光子成像,作者發現ribo-GCaMP和GCaMP在不同條件下都有相似的敏感度,時間精度以及信噪比。

Ribo-GCaMP可用於小鼠活體鈣離子成像並減少信號噪音

那麼,在領域內常見的光學機器下,ribo-GCaMP是否能展示出其優勢呢?在小鼠內,作者以神經生物學常用的雙光子成像和微型顯微鏡加梯度折射透濾鏡(GRIN lenses)測試了ribo-GCaMP的表現。在視覺皮層內,作者驚訝地發現即便是雙光子成像也遭受這嚴重的信號源相互汙染。具體體現是,在通過GCaMP收集的數據中,當神經元之間離得越近,其信號之間的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就越高 - 這十分可能是因為神經元之間通過神經突造成的重疊。而當用ribo-GCaMP在相同實驗條件下收集數據後,該距離與相關係數的偶聯幾乎盡數消失(除了50微米間距以內)。由此可見,將GCaMP從神經突消除還是對數據的質量很有提升的。而當作者用單光子的微型顯微鏡通過梯度折射濾鏡觀察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時,該提升就變得非常的不顯著了。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在該實驗條件下,主要的信號汙染來自光的散射以及聚焦外光源的幹擾,而將螢光限制於胞體內並無法有效改善這些光學層面上的不足。最後,作者在兩個實驗內發現,核糖標記會讓GCaMP的亮度降低,比如雙光子顯微鏡下需用大約2.4倍的雷射強度才能達到大概一致的亮度。目前該缺陷還未得到解決的方法,原因可能是由於核糖體數量的限制,也可能是因為核糖體分布於鈣離子濃度較低的部位。

活體成像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所表達螢光蛋白的毒性。通過免疫染色,細胞膜特性測量,以及活體內微型顯微鏡(miniscope)三種方法觀察了腦組織在表達ribo-GCaMP和普通GCaMP數周以至數月以後的變化。作者並未發現兩者在細胞毒性上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綜上所述,核糖標記是一種在不改變GCaMP毒性以及活性情況下能有效將其限制在胞體內的方法。

Ribo-GCaMP可提升線蟲全腦鈣離子成像

除了小鼠外,線蟲也是神經生物常用的模式生物。作者於是做了表達ribo-GCaMP的線蟲來測試該技術是否可以提升線蟲內的鈣離子成像。由於線蟲的頭部微笑,一個顯微視野便可以輕易地記錄整個頭部所有神經元的活動。在過去該成像技術依賴於帶有核定定位序列的GCaMP(nls-GCaMP)來將各個神經元從錯綜複雜的神經網絡中區分出來。若ribo-GCaMP可以在不犧牲時間精度的情況下做到相同的效果,那麼將是一個很好的技術提升。經過測試,相比普通GCaMP, ribo-GCaMP可消除神經元之間信號的汙染並且允許全腦,單神經元解析度的鈣離子成像。相比nls-GCaMP, ribo-GCaMP大幅提升了鈣離子成像的時間精度,並且能呈現出很多會被nls-GCaMP漏過的神經活動。與小鼠內測試不同的是,ribo-GCaMP在線蟲內還保留了普通GCaMP的亮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展示了一個易於使用並且能高效清除細胞突信號幹擾的技術。通過將可溶的螢光蛋白間接抑或直接連接在核糖體上,作者將信號固定在了胞體內。當然,其他位點也可以用來以胞體為靶向的固定,比如鉀離子通道2.1(Kv2.1)的模體(motif),錨定蛋白(ankyrin),可減緩蛋白運輸的模體,以及kainate受體亞基2都可將蛋白或多或少地固定於胞體周圍。

回思發展和測試該技術的過程,作者認為核糖體相較之下有幾個不同之處,使得其一部分特性尤其適用於固定可溶蛋白。首先,不同於膜蛋白,核糖體本身是可溶的,因此大致保證了周圍是水環境以及受牽制蛋白的活性和摺疊。然後,核糖體本身在關於其眾多的研究中,並未發現與鈣離子有重要的交互,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連接GCaMP到核糖體上並無細胞毒性。同時,作為數量最多的細胞器,核糖體能夠提供大量的固定位點,保證了受牽制的蛋白可以有一定地數量來產生效果。最後,核糖體蛋白作為進化上非常悠久且重要的細胞部件,有著一套緊密的調控機制。比如,那些並未能完全整合於核糖體中的核糖蛋白會被分解。這一機制保證了單個細胞表達量的穩定,也避免了一些本該被固定的蛋白遊走到細胞突內造成幹擾的情況。在未來,科學家可以嘗試將核糖標記運用到其他可溶蛋白上來將其固定於胞體的細胞質內。綜合來看,這篇文章以及其他相同方向的努力使得生物光學成像的數據質量得到了近一步地提升。希望我們在未來可以看得更多,更精,更真實。

作者:Bioart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05.005

相關焦點

  • 第七章 神經組織--一、神經元
    根據突起的多少可將神經元分為三種:①多極神經元(multipolar neuron),有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②雙極神經元(bipolar neuron),有兩個突起,一個是樹突,另一個是軸突;③假單極神經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從胞體發出一個突起,距胞體不遠又呈「T」形分為兩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組織的器官,稱周圍突(peripheral process);另一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類似地,PAINT技術利用了對化學反應常數的精確調控,從而達到類似的「點亮」效果(帶有螢光標記的分子和靶向分子之間的短暫結合)。除上述兩大類之外,新興的MINFLUX技術【2】綜合了兩類成像技術的優點,將定位精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1納米;膨脹顯微技術ExM【3】通過直接將被成像樣品進行物理膨脹的手段,間接達到超分辨成像的目的。
  • 首套完整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問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駱清銘、龔輝領銜的VBN團隊和中科院神經科學所研究員仇子龍團隊合作,基於VBN團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顯微成像方法
  • 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調控皮層、海馬和皮層下核團的神經活動,參與運動、睡眠以及情感與記憶等多種功能。該研究基於VBN團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顯微成像方法——全腦定位系統(Brain-wide Positioning System,BPS),在單細胞水平解析了全腦內膽鹼能神經元的定位分布和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的精細形態結構及投射圖譜,為理解膽鹼能神經元如何調控神經活動提供了新的參考,也為神經元劃分亞類提供了新的啟示。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同時,作者利用神經環路標記、行為學測定和鈣成像等生理實驗解析了不同交配狀態調控防禦行為的神經環路:位於果蠅腹神經索的Tmc-L神經元作為控制防禦行為的核心神經元,在求偶時和交配中受到上遊神經元的抑制,而在交配後受到另外一群神經元的激活(圖1)。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觸覺感受被社交環境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助於理解神經編碼的複雜性。
  • 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於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 Cell 丨利用多色特徵標記完成秀麗隱杆線蟲全腦神經元識別
    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神經系統共包含302個神經元,分布在全身11個神經節中,雖然每個神經節中的神經元集合在個體之間是相同的,但是每個神經節中神經元胞體的相對位置是可變的。其中,最大的神經節包含大約30個神經元,因而可以推斷,大約需要30種不同的顏色便能可靠地識別每個神經節中的所有神經。
  • Neuron:與神經遞質血清素相關的特殊受體或能增強記憶的形成
    2018年5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和神經遞質血清素相關的特殊受體,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增強大腦記憶的靶向藥物,本文研究未來或許有一天也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認知損傷的患者。
  • 北大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 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 膨脹顯微成像技術(Expansion microscopy,ExM)則從樣品製備入手,繞過了光學衍射極限,實現了讓超分辨螢光成像「飛入尋常百姓家」。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然而傳統的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的單分子螢光技術只能在溶液中濃度不超過50 nM螢光標記物種的條件下進行測量。該濃度限制遠低於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濃度和許多生化過程的結合常數,制約了單分子螢光技術的應用。
  • 科學家開發出可用於PET成像的放射性同位素
    科學家開發出可用於PET成像的放射性同位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53:00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ebecca J. Abergel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可用於PET成像的放射性同位素。
  • 《自然》專題:神經生物學技術突破
    生物谷報導:神經生物學家們近幾年來獲得了巨大的技術突破:用於細胞標記的複合了複雜方法的成像技術方面的進步已經可以讓科學家們在活體腦細胞中觀測細胞和亞細胞事件,這為研究基礎神經系統進程打開了一扇窗,而複合了高通量方法的新穎遺傳工具則為進一步了解構成神經環路的各種成份提供了幫助,除此之外,近幾年在腦活性操作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方法,也帶來了新的研究進展
  • Neuron解析!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研究者指出,自噬似乎保護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當研究人員利用遺傳技巧關閉自噬介導的細胞廢物處理系統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檢測到蛋白質沉積物),他們發現,細胞中內質網的水平升高了,而內質網是一種由膜囊組成的系統,除了其他功能外,其還充當了鈣質的儲存器,這就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的升高,最終引發致命性的神經元過度興奮。
  • 三維成像顯微鏡可觀察活細胞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特拉維夫6月30日電 (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理工大學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顯微鏡,能以超高解析度展現活細胞的三維圖像,有望為生物學研究帶來革命性變化。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超解析度三維成像系統名為DeepSTORM3D,它不僅能夠以10倍於標準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繪圖,而且還能繪製研究對象的動態三維圖像。 DeepSTORM3D系統開發負責人約阿夫·肖特曼副教授說,通過波陣面成形的方法可以從二位圖像中獲取深度信息,該方法對相機獲得圖像中的每個分子的深度進行編碼。
  • 背照式sCMOS:突破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壁壘
    在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PALM還在2014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與其他超分辨技術相比, SMLM 具有最高的空間解析度(~20 nm),但是由於圖像重建需要採集大量的原始圖像,導致 SMLM 的時間解析度較低,限制了其在活細胞成像中的應用。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在這條坎坷卻充滿光明道路上,最亮眼的一盞路燈莫過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這項技術曾6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要了解核磁共振的秘密,首先要從質子的自旋磁矩說起......質子的自旋磁矩質子具有自旋這一內在屬性。
  • Neuron | 吳太紅博士等揭示信息素調控學習行為的分子與神經機制
    這些早期的研究表明信息素能夠調節動物的學習行為,但信息素是如何調控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尚未被闡明。胰島素和胰島素類肽(Insulin-like peptide, ILP)在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參與調節包括學習和記憶在內的多種生理功能【4】,並且對於使用嗅覺系統來尋找食物的生物是至關重要的。
  • 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新聞—科學網
    圖為《自然—生物技術》11月期封面圖片。 它顯示了利用螢光RNA可對單細胞中mRNA的翻譯過程進行定量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