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安徽有一個叫範賢的人,生性純樸,卻不識字。在家裡種地為業,家產豐足,很是富裕。
同鄉中有一個姓吳的秀才,要去進京趕考,因缺少路費,就向範賢借了一百兩銀子,作為盤纏。範賢為人實在,覺得大家都是同鄉,也沒有讓他寫欠條,就把銀子借給了他,吳秀才考中進士,去金陵做官。
到了鹹豐元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安徽被太平軍攻陷,範賢家裡財產被洗劫一空。當時,金陵是清朝的軍事重鎮,還算安定。於是範賢便決定帶著妻兒走水路去投奔吳秀才。
到了南京,打聽到吳秀才在棲霞縣做縣令。範賢去縣衙找他,被差役攔在門外。範賢便天天在縣衙門口等候。這天,正巧碰上吳縣令外出,於是攔住轎子拜見,吳縣令卻裝作不認識他,並讓差役把他趕走。
看著家中妻兒挨餓受凍的樣子,範賢又氣又恨,絕心殺掉他出口惡氣。這天凌晨,天不亮,他懷揣鋼刀便出去了,相等吳縣令早上出門的時候,趁他不備殺死他。在他來的路上,路過棲霞寺,棲霞寺裡有一位高僧。高僧早起,遠遠看見範賢在前面走,後邊跟著十幾個奇形怪狀的惡鬼,十分兇惡。過了一個時辰,範賢又回來了。而這時,他身後跟著十幾個神人,面色安詳。高僧覺得奇怪,就暗暗跟在範賢后面。
只見範賢走進一片樹林,解下腰帶,搭在樹枝上,要上吊自盡。高僧跑過去,救下他。高僧問道:「施主何事想不開?要尋短見呢!」範賢說道:「吳縣令忘恩負義,弄得我狼狽不堪,我今早想圖個痛快,一刀結果了他,可是到了他家門口,我忽然醒悟,我殺死他,他罪有應得,可是他上有老母親,下有妻兒,他死了,他的妻兒依靠什麼生活呢?我殺了他,我也難免一死,我的妻兒誰來照顧?所以我就忍了這口氣回來了。」
高僧說道:「阿彌陀佛,原來如此,你心存善念,將來必有福報。就在剛才你生出惡念的時候,惡鬼已經來到你身邊,你剛生出一個善念,福神就降臨在了你身後。這一切都有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範賢迷惑地問道。
「對,今世的果,都是前世的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你前世是吏部侍郎,恃才傲物,嫉妒賢能。而吳縣令就是你前世迫害過的的一個學子。所以今世才罰你不識字,並償還吳秀才一百兩銀子作為補償。」
範賢又問道:「那吳縣令今世欠我一百兩銀子,會有什麼報應?」
高僧說道:「他只不過是李將軍的庫丁罷了,財物到了他那裡又怎麼會隨便動呢?」
看著範賢迷惑的樣子,高僧又接著說:「不出三年,金陵會被太平軍攻陷,大禍就要降臨,你趕快選個安全的地方去躲避。」
範賢問那裡安全。高僧說:「將來太平軍和清軍以長江為界南北割據,你可以去北方,比如保定。」
於是,範賢按照高僧的指點,來到保定,在一個農村開荒種地。一天在開墾荒地時候,挖出四錠銀子,他用這些銀子買房置地,很快富裕起來。
後來,太平軍果然攻陷金陵。吳縣令被一個姓李的太平軍將領所殺,家中財產也全部歸了李將軍。
以時間來算,僅僅過了三年,高僧的話就全部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