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威遠縣有人大代表提議,提高或取消鄉鎮衛生院醫保總額標準。
對此,威遠縣醫保局回復稱,沒有相關政策依據,暫無法執行。
一直以為這一天遲早要到來的,但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
鄉鎮衛生院如同夾縫裡的草,一直以來,很大程度上依靠財政撥款和醫保的政策傾斜,得以勉強支撐到現在。
在國家醫保局沒有成立的前十年,如今看來,是鄉鎮衛生院的黃金十年。那十年,新農合給鄉鎮衛生院裝了起飛的雙引擎:一個是比較低的起付線;一個是比較高的報銷比例。
這兩點對鄉鎮衛生院的傾斜,讓被大醫院虹吸走的病人,又漸漸回落,起死回生。於是,許多鄉鎮衛生院盲目樂觀,舉債擴張,硬體軟體雙升級。大搞基建,大膽開展新技術,大量擴招自聘人員。
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在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前,這不是問題。因為新農合是向基層衛生院傾斜的。低報銷門檻,高報銷比例,甚至可以預支付。那一段時間,鄉鎮衛生院風生水起。
苦日子是在2018年之後。
隨著國家醫保局的成立,醫保督查和控費的從嚴落地,許多盲目做大的鄉鎮衛生院一夜入冬,舉步維艱,收入銳減,原先靠新農合輸送營養的運行模式受到強烈衝擊。
醫保局的級別與衛健委平級,只受同級政府和上級醫保局鉗制。它只對醫保基金的安全負責,不對醫療機構的生存發展負責。
這樣一來,醫保的監管自然就不可能有漏洞放水,這對鄉鎮衛生院來說,無異於被迫和縣級以上醫院站在同一個拳擊場,進行著完全不同重量級的一場比賽,敗下陣來是遲早的事,也是毫無懸念的事。
所以,像本文開頭的威遠縣人大代表提議提高或取消鄉鎮衛生院醫保總額標準的事情,不僅不足為奇,更不是個別現象。
早在今年8月25日,寧都縣人民政府就在其官網上信息公開了該縣一些衛生院出現經營難題的問題。
只是,與威遠縣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是,縣政府責令縣醫保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鄉鎮衛生院實行寬嚴相濟的醫保政策。
可具體效果如何,「醫護多」持懷疑態度。
因為,醫保總額是個定數,就那麼多。當大醫院虹吸走了大部分病人的時候,也就等於虹吸走了醫保的大部分資金,剩下的就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醫保局再怎麼想救活鄉鎮衛生院,那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醫保要你節支,衛生院要開源。兩個單位,天生仇家。一個要給你支付的總費用天花板,一個要創收無限循環。如此矛盾之下,太和縣之類的「看病包吃住還能拿工資」的荒唐騙保事件,就不難理解。
衛生院的功能原本是承擔著基層醫療衛生和預防保健的網底。救死扶傷,預防為主。如今,賺錢卻成了衛生院的頭等大事,生存還是死亡成為了一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鄉鎮衛生院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恐龍,漸漸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