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家人去了一趟美術館,孩子剛上小學的哥哥姐姐跟我聊起很想培養孩子走藝術之路,大家在討論有沒有好的法子。
這馬上讓我想起了前段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劇中女主顧佳為了攀上上流社會經常去「富太太圈」中的紅人王太太家中作客。當顧佳看到搬運工人給王太太家送名畫,王太太說自己因為喜歡梵谷的《睡蓮》就把它買回家了。
剛開始顧佳為了跟王太太打好關係,並沒有拆換她不但不懂藝術,甚至把舉世聞名的《睡蓮》創作者都搞錯。
後面王太太的作派令顧佳心生怨懟,顧佳才忍不住告訴她,《睡蓮》的真正創作者是莫奈而不是梵谷,梵谷最有名的畫作是《向日葵》。
當時王太太居然崩潰了,令她崩潰的不僅是一個外人說她沒文化、對藝術的認知有限,而是她哭訴自己的兒子也說她沒文化而看不起她。
隨著現代社會優生優育的觀念日益增長,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非常重要。
以前像我們80後、90後,家庭富裕的人群不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以考取名牌大學為主要目標。
但其實我們自己是這樣過來的,會發現這種觀念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因為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大學文憑的含金量自然日益下降,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呢?
就我自己而言,長期從事跟不同領域階層人士打交道的工作,發現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非常重要。
因為你的舉止言談就是你的外在名片,這個道理我懂,做生意的哥哥姐姐就更加清楚了。
所以就有了家裡的哥哥姐姐想培養孩子們藝術細胞的前文了,他們也知道培養孩子藝術感絕對是伴隨他們終生的良好品質,這樣起碼當他們成人以後不僅多了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不會成為《三十而已》劇中王太太那樣的草包富豪。
剛好看了由法國藝術史學者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撰寫的《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弗朗索瓦絲老師現時還在法國著名的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任教,同時擔任「如何欣賞畫作協會」的長期管理者和講師。
弗朗索瓦絲老師在《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給出了63條更好開啟藝術溝通的小貼士,還有分不同年齡段解答孩子的藝術提問。按照作者的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其實每個人都能打開探索藝術視角之門:
「給孩子講藝術,我們首先要問『你看到了什麼』,而不是』看這個』或者『你應該知道……』」—《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身邊有小孩的朋友都會發現孩子很喜歡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個會是這樣的?」之類的問題。
那是因為孩子的天性都是充滿好奇心的,而且小孩本來就是一張白紙,在他們年齡越小的時候,他們所知的越少,但想知道的卻越多。
有時候跟小孩玩耍,看著他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我都有點羨慕起來了。
成年以後,我們都會被很多慣性思維束縛著,已經越來越少去問「為什麼」了。
所以非常贊成弗朗索瓦絲老師提出的這個方面,想給孩子講藝術,首先問他看到了什麼,而不是告訴他這個是什麼,或者這個是怎麼來的。
讓小孩先去發揮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樣大家都會有意外驚喜。
當然,弗朗索瓦絲老師也提到要給孩子講藝術,也需要去搜集跟藝術品有關的準確信息,這樣我們既不會像王太太那樣成為笑柄,也不會誤導孩子。
「根據藝術家的生活地點將其創作生涯劃分為若干個階段,也可以清晰地發現環境對創作的影響。梵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出生在荷蘭,後來搬到巴黎,然後去了普羅旺斯,最後在奧維爾小鎮結束了他的一生。你可以在他10年間的作品中看到色彩的不斷變化,以及對不同光線的使用。」—《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其實很多舉世名作在普通人看來未必能弄懂其精髓,但如果弄懂其創作時代的背景和所在地方的特色與故事,就能更加深對作品的認識。
像《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書中提到的著名肖像畫《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是由畫家大衛在1801年-1803年創作完成的。這是歷史題材繪畫的傑出代表。
此畫的畫面上是一位坐在馬背上的英雄,精力充沛,表情高傲自豪,正準備去徵服眼前的山脈。在畫家的筆下,人與自然渾然一體。
這件作品是獲得轟動性成功的,因為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繪畫,會更讓人理解為什麼時代能催生新的美學主題。
另外,像之前提到著名畫家梵谷在那麼多地方生活過,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梵谷的作品在色彩和光線的使用不斷有變化了。
「無論面對多大的孩子,都要儘可能使用最簡單的語言和最自然的表達方式,像聊天一樣給他們講述藝術。」—《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在我看來,要提高藝術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己也未必能完整地把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給完整地講述出來。
但這並不要緊,如果我們的出發點只是培養孩子對藝術的興趣,並且希望他們能在不知不覺間提升藝術品味,我們首先要培養的是自己的耐心。
像弗朗索瓦絲老師說的:「在不經意之間提出藝術話題,不要制訂計劃,也沒有必要強求孩子提升品位。允許他們從更多的角度去探索發現,這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列夫.託爾斯泰說過:「藝術不是技巧,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
所以各位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藝術感知,也要先從提升自己著手,當你能體驗藝術家的情感傳達,自然就能把這種藝術情操傳達給下一代了。
參考書目:《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