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覺察到了自己的抑鬱

2020-08-28 曉無涯

文〡曉無涯

圖〡胡曉亮

娃爸出差已快滿月,整天面對兩個互相掐架嘶吼的娃,上班變成了我最期待的事。

周末,我沒的選擇。積聚了半個暑假的能量,姐姐極儘可能地把妹妹逗哭;而從出娘胎起就競爭意識爆表,一心想將所有物品包括爸媽都打上「我的,我的,都是我的」標籤的妹妹,真是一把好嗓門,尖叫到振聾發聵,直指人心,我有好幾次感受到了自己心臟的顫抖……

昨天,好不容易平安熬過了周六。一大早,我獨自送妹妹去上舞蹈課,姐姐和外婆在家。待舞蹈課結束已近中午,毒辣的太陽透過擋風玻璃曬得我頭暈腦脹。好不容易捱到家,姐姐開的門,還沒等我進門,她就跟妹妹逗上了。妹妹跟遇到天敵一樣,扯開她那力破蒼穹的嗓音尖嚎起來,我直感覺耳膜要被振破,原來熱燥了的心像又被扔了根火把。

為了避免火起,我選擇遠離她們的「戰場」,讓她們自己解決。可一會兒功夫,妹妹就追過來向我告狀:「媽媽,媽媽……」還沒等她把話說完,姐姐也攆過來喊媽媽,且聲音蓋過妹妹的。這下,一直以來想獨佔媽媽的妹妹開始抓狂了,一邊尖聲叫著媽媽,一邊用小手將我的頭掰向她,兩行熱淚已經順著小臉蛋滾進了脖子裡。然後指著姐姐說:「姐姐、姐姐……」卻哽咽了,狀沒告成!

姐姐卻不依不饒,繼續一個勁地喊媽媽,惹得妹妹幾近失控。腦袋快被吵炸的我對故意逗妹妹的姐姐送去我生氣的眼神,她才停了下來,我的世界終於得以稍許清靜。不過內心的火卻被無名地點燃。

「你的作業寫了沒有?「我想藉機將姐姐支開。

「寫了啊!」姐姐連思考都沒思考,脫口而出。

「那拿給我看看吧!」我明顯有些失望,如果沒寫,她去寫作業,這樣便可以減少和妹妹的交集。姐姐只好怏怏地去拿她的作業,但一檢查,我立馬氣得七竅冒煙,因為她根本就沒寫,甚至連周六的那份也沒寫。我忍住快要噴發的火山,讓她拿回去補寫。

還沒進去一分鐘,她又拿著作業本出來,跟我辯論以證明是我記錯了日期。論口才和辯論,我絕對不是她的對手。此時,她又拉來外婆作證,外婆明確了我的記憶是對的,她還是不死心,循循善誘外婆朝她的說法靠。

一股莫名火直衝腦門,我瞬間失去理智,抄起個不知什麼東西,就準備去揍她。她眼疾腳快,作業一扔,腳底抹油開了陽臺門就竄了出去,我追到陽臺,她又跑過了她的房間,我沒追上。腳還不小心踢到門檻,眼看著就烏青了一大塊。那一刻,看著身邊的陽臺玻璃窗,我一瞬間竟有想跳下去的衝動……

我被自己嚇呆,跑到廚房關了正在煮午餐的火,直接奔到床上躺下,頭撕裂般的疼,已經無法思考。不知不覺,我睡著了。期間,老媽喊我起來吃飯,我連回應的氣力都沒有。可能是姐姐知道自己做得過了,到房門口跟我道歉。還勸要來找媽媽的妹妹不要打擾我:「媽媽生病了,不能再吵媽媽了」,妹妹這一次果真聽了姐姐的話。

安靜了沒多長時間,妹妹想讓媽媽給她放動畫片。姐姐說她幫妹妹放,但妹妹不同意,執拗地一定要媽媽放。這次,姐姐沒能攔住,她跑進房間看我抱頭躺著,奶聲奶氣告訴我要吃藥。見我沒有應答,想起她此行的目的,嚷著要媽媽幫她放動畫片,我還是沒動。她繼續哭鬧了幾次,見我依然沒有反應,便就著我的枕頭躺在我身邊,沒一會功夫便睡著了。

看著她天真的小臉,我很愧疚,不知剛才發的是哪門子神經,怎麼就突然崩潰了呢?多大點事,虧我平時還看王陽明心學呢?我在心裡不斷地反思自己剛才的行為。倏然間,我想起書上一段陽明先生的話:「修心養性就好比陽光照射霧氣。霧氣乃混濁之物,要想升華復化為無形無相之體,就必須經受太陽的烤射,溫度越高,它就越容易轉化、升華。在磨鍊心性中也是如此,產生雜念,有了情緒,要善於轉化,把那些困難、壓力當作是使自己升華的陽光,而不是一味地忍,一味地壓制。如果只是用『忍』來壓制的話,就像是用力把一段木頭壓入河底,壓到一定程度它肯定會反彈、爆發。」

如醍醐灌頂,原來我一直貌似在很認真地修心,也將陽明先生的話都聽到心裡,但卻未領悟到它的真義。陽明先生一直強調的格物致知,而我卻只是假裝它不存在,其實我潛意識已經將它深深地壓到了心底,直到它忍受不了,突然爆發!

我很真誠地問自己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①、我沒有正視兩個孩子之間的吵鬧其實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正常現象,她們之間的問題由她們自己解決,家長只需要把好原則,做好引導,完全沒有必要焦慮。

②、姐姐正在小升初的暑假,她的同學們都在玩命地補課,而她一不補課,二不好好寫作業,每天只沉迷地看書,所以內心生起了焦慮。我應該將未來的升學形勢明確地告訴她知道,讓她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接下來便是正確的引導。畢竟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一切還得要靠孩子自己,我們焦慮起不了任何作用。再說,看書也不是一件壞事。

③、因為娃爸的出差,我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被家務和孩子佔據,我沒有時間可以安靜地寫文章。原本,我的任何細微情緒都可以通過書寫自然化解,這下關閉了釋放的通道,原本很容易想通的道理竟一下子想不通了。

其實凡事只要往好的方面想,一切問題也就都不是問題了。孩子雖然吵鬧,卻很幸福;事情雖多,卻能更好提升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

這些,不正是在給知行合一提供實踐的機會麼?

我是曉無涯,寫有溫度的文字,講有能量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把覺察帶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
    從而,我們可以拔掉抑鬱性沉思的習慣,並且把自己從這份窮追猛打的拉扯中解脫出來。不強求,並不意味著沒有方向的漂浮,它意味著拓寬著我們的關注,而不僅聚焦於達到某個目特定的目標。我們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時,與其如以前那般例行公事,不如練習有意地留心我們的體驗,這樣就可以把每一天融入到每一個日常生活中。無論我們在做什麼,都可以溫柔的關注融入其中。每次無論我們做什麼,儘量都把每時每刻的、非評判的新鮮的覺察帶入其中。這樣做的目的並非對這些日常行動變得超級關注或者帶來更大的壓力,甚至是過分自我。
  • 劉璇曾患「產後抑鬱」:真到那一刻才明白,夫妻也沒有感同身受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37歲的海歸女博士蘇女士抱著自己年僅5個月的女兒跳樓了,警方調查發現,可能原因是「產後抑鬱」。」:真到那一刻才明白,夫妻也沒有感同身受10月20號,節目《新生日記》播出後,劉璇在社交平臺髮長文控訴「產後抑鬱」。
  • 禪宗師傅說「用後心覺察前心」,那一刻我明白了復盤的真意|譚校長一千零一夜NO.45
    我的回答是:當然有關係。知行合一可能是投資中最重要和最難的一個課題,所以今天我們接著講知行合一。今天我來講復盤的重要性。之前的專欄我提到過,從達利歐,富蘭克林和曾國藩的人生經驗中,如果要提煉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復盤。那麼復盤跟昨天提出的刻意練習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很簡單——刻意練習與復盤都是「事上磨」的具體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流程。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麼的欲望,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我生氣了,為了擺脫憤怒或者緩和、轉變憤怒,我就內省,審視我自己。內省的時候,即意欲改善或轉變自我的反應的時候,一定帶著一個最終的目的。如果那個目的沒有達到,你就會低落、沮喪。因此內省必然伴隨著沮喪。
  • 記敘文:那一刻,我沒有回頭
    離開某人某地時,我總是習慣於回頭,有時是想確認是否忘卻了什麼,有時是表達不舍,有時也只是毫無意義的習慣。也許是我過於優柔寡斷吧,但我唯獨記得那一刻,心中擔憂著忘卻,又充斥著不舍,腦中直叫我不要回頭。這座城市的一切正是我所嚮往的,但若是沒有你給予我這樣的契機,我應該會對這些毫不知曉吧。姥爺總拿著一口純正的天津腔同我開玩笑,我也總聽得一知半解,但卻樂在其中,完全知道意思後,常笑得前仰後合,姥爺看到這樣的我也會覺得開心吧。我常與姥爺聊天,躺椅上的他,嘴中陳述的,是他的記憶,或是與人,與事。
  • 學會覺察,你才能愛自己
    就是感覺現在的生活很糟,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又沒有糟到一刻也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就在痛苦和自我安慰這兩者間來回擺蕩。非要等到一個強烈的刺激,才會做岀真正的改變。所以,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去解決問題了,但是等我們去回顧的時候,卻發現生活並沒有真正改善。
  • 學會覺察自己的內心,是好心情的源頭
    每天半小時,為你打開一扇窗,遇見不一樣的自己,「拯救」你的不開心。你知道覺察對於我們情緒的重要性嗎,如果你知道,那你還知道要怎麼行動嗎?我想問問大家,有沒有每天覺察自己的好習慣,如果有,恭喜你,拿到了好心情的鑰匙,請一定繼續堅持;如果沒有,那麼,就從今天,從當下開始吧。每天工作間隙、中午午休、晚上睡覺前,請你放下手機,閉上眼睛,花5分鐘,好好體驗、覺察一下自己,我今天過得怎麼樣,我早上的心情與晚上一樣嗎?
  • 抑鬱都有哪些表現?關注情緒,及早覺察抑鬱
    很多人覺得抑鬱離自己很遙遠,其實不然。每一個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都會遭遇一些「低谷期」,而這期間往往會伴隨著情緒上改變,可能你已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抑鬱情緒的困擾,但是自己並不察覺。察覺正是療愈的第一階段。現代社會裡,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觸目驚心的自殺事件,這其中不乏著名的演藝人員、企業家、學者、國家公職人員,也有一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學生,而這些事件大都跟抑鬱症能扯上關係。
  • 情商中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控制」
    仿佛有兩個我,一個是感受到憤怒的我,另一個是知道自己憤怒的那個我。那個知道自己憤怒的那個我,就是覺察的我。覺察這個詞還是有點抽象,團長比較喜歡用「看見」這個詞,看見,就是覺察。如果你能夠看見它,你變會選擇拿起來,把它放到安全的位置,這樣,水果刀不僅不會傷害到你,還可以為你所用。
  • 克裡希那穆提的「覺察」和《金剛經》的「破相」
    克裡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印度著名哲學家,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五位聖人之一,在全世界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克裡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的哲學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覺察。從克氏留存並出版的言論、著作等文獻資料中,可見明顯感受到其畢生都在宣講覺察的重要性,從生活、生命、物質、環境、關係、情感、教育、經驗的覺察到自我、思想、心理、信仰、時間、真理的覺察,在覺察的幫助下,人類可以展現無限的洞見、觸及自我的本體。覺察蘊含觀察、覺知、覺悟、審視的意思。《金剛經》大乘佛教代表性的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
  • 自我覺察:認識你自己
    我不害怕自我覺察I know I suck at a lot of stuff.我厭惡這種故事設定,你必須當第一名擁有自己的一家公司。因為我是個十分正向的人,我努力思考我不擅長的事情,但自我覺察需要的不僅是理解能力,還有選擇你想走的路.I'm a big fan of going all in on your strengths.
  • 劉璇自曝產後抑鬱:真到那一刻才明白,夫妻也沒有感同身受
    我們生了一場沒人知道的病 劉璇在最近一期的《新生日記2》中講述了自己曾患產後抑鬱的經歷。 「不想跟任何人說話,任何人說的話跟我都是相反的。」 「我離死只差一步,隔著死亡的是我的孩子,我不敢死」,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新手媽媽對於產後抑鬱的描述,真是絕望而又冰冷。 你看,對於一個女性來說,新生命的到來是喜悅的,但同時也是撕裂,是將她曾經建造起來的世界推倒重建。
  • 自我覺察,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成為自己的觀察者
    如果它是毒藥,它是如何給我下毒的,在哪個部位下毒的,它是如何影響我的。 很重要的練習就是學習覺察。當我們不能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如何思考,我們就沒有辦法找到解決方案。所以,當我充滿掙扎的時候,需要思考一下:我用了怎樣的語言,我是如何思考的?
  • 認識自己、洞察人心,心理諮詢師專用的自我覺察方法
    最後,自我覺察之後,其實改變也就開始了,一旦自我覺察之後,原本下意識、潛意識的內容進入意識,一旦進入意識,我們就會給它下「定義」,我有「***」情緒、我有「***」的想法,我的行為是「**」,當我們通過意識對它進行描述時,就自動賦予其意義、價值,我們改變的方向也就明確了。
  • 自我關懷從覺察情緒開始
    她還提到:在她心慌,害怕的時候,總是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獨自承受。不敢告訴家裡的任何人,因為怕他們擔心自己。該來訪者最大的情緒體驗就是心裡緊張發慌,伴隨心跳明顯加速,而平時身體的基礎還是挺好的。在共情傾聽之後,帶她一起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同時引導她把關注點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從關注外在,到回到自己的內心。
  • 心理空間:「是的,我抑鬱過!」——陷入抑鬱情緒中該如何自救?
    焦慮、抑鬱仿佛已經成為了現代病的代名詞。好像沒有這些激烈的情緒體驗就不配擁有現代繁華世界,也跟不上時代賦予的腳步。可是如果一旦擁有了不良情緒並讓其蔓延,那絕對不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它是在提醒我們當下自己處於的狀態。而我們要做的是覺察和接納它,找到情緒發生的原因,從而去積極面對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壓制情緒反應。
  • 掉進焦慮抑鬱的坑裡不可怕,9位朋友以親身經歷分享妙法
    想法=電影,當你胡思亂想時,就看看電影;想法控制不住反覆出現=思維反芻,把想法安放在意識的背景中,對自己說:「這些想法只是神經元的活動」,任其來來去去不管它,做當下該做的事。過度沉思猶如陷進泥潭,越掙扎越難以走出。不論何時何地,有想法出現時,立即靜觀呼吸進行身體掃描,深度覺察腹部的一起一伏;或走到大自然欣賞那靈動的一花一草。
  • 《小瞬間》自我覺察讓我從對抗到和解,活出自由人生
    1、完美的外表下是與自我對抗的痛苦熟知我的人都說我隨和又溫柔,其實我平靜的外表下波濤翻湧,心中立著一根又一根尖銳的刺,我努力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去與人爭辯,處處忍讓、遷就他人,隨大流,順時代,可是這些刺兒卻越發茂盛,它們紮根生長,戳進我的心脈,我越發抑制,它們越展開攻勢。
  • 真愛正念,真愛自己—一位抑鬱焦慮者的八周正念之旅
    聽了7天正念課程,很喜歡課程的內容,那七天狀態有很大提升,我開始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正念和練習正念的願望,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八周正念營課程。不認同自己的想法,如我不可愛,不值得愛等這些自我批評的想法。慢慢來,這需要心的力量。治療病恥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慈心練習,慈心練習需要持續,多看到自己進步的地方,多表揚自己」。老師的指點和鼓勵,促進我把課程中學到的東西自覺融入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去,不斷練習,不斷進步。
  • 探究自我覺察之路
    自我覺察就像探險尋寶一樣,了解「我」這個寶藏,才能開啟生命的資源。家裡有礦而從來不知道,終究是個窮人。必須自己打著燈一路深入,走到哪照到哪。有的人說,要是發現路上都是坑不是寶怎麼辦?那也要恭喜他,因為當看到路上有坑的時候,他就開始有辦法了。或許繞道而行,或許大步跨越,或許先填坑再過去。而沒發現的時候,他可能每次總摔倒在相似的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