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說,山區雖然艱苦,卻給予了他生活和工作的全部,他要感謝這裡!感謝這裡的山,給了他寬厚的肩膀。感謝這裡的水,讓他心底流淌著絲絲柔情。那漫山的紅葉,是他夢想的色彩,嬌豔的櫻桃,讓他品味了生活的酸甜!在這裡,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標,體會到了工作的快樂。
一位老師兩個娃的 「麻雀學校」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寨豁鄉小底村教學點,被當地人稱為「麻雀學校」,其實這個學校並不算特別小,空教室也很多,但真正利用率高的只有兩個教室,一間是孩子們上文化課的教室,一間是集手工、美術、閱讀為一體的教室。
之所以稱為「麻雀學校」,是因為這個學校只有三個人,一個老師兩個學生。空曠的校園裡,一位老師的聲音和兩個女娃稚嫩的童聲一應一答,在大山裡久久迴蕩。
劉濤在給孩子們上課。圖片來源:焦作晚報
走進這所小學,離大門最近的就是教室了,劉濤正在給孩子上課。「不好意思,還有十分鐘就下課了,你們稍等,我給孩子們講完這節課。」劉濤說罷繼續聚精會神地講語文課。
「咱們下課吧。」劉濤說罷,兩個孩子一前一後跑出教室,在校園裡玩起了遊戲。教學點沒有上課、下課鈴聲,孩子們聽老師的話上下課。每次該上課的時候,劉濤都得站在學校裡面吆喝一聲:「上課嘍!」兩個小女孩跑回班裡。
劉濤一人身兼數職,擔任語文、數學、音樂、體育老師,還是教學點的校長、衛生員。雖然只有兩名學生,劉濤每天仍激情滿滿。三個人的課堂也很熱鬧,一起讀書時,聲音十分洪亮。下課了,帶著孩子們做遊戲,整個校園充滿了嬉笑的聲音。
「今年開學後,就剩下兩個孩子了,她們都上學前班,我給她們發了一年級的課本,已經開始學習一年級的課程了。」劉濤介紹說,去年學校有7個學生,因為人少,大家只能在一個教室進行複式教學。
「給二年級的學生上課時,一年級和學前班的孩子在看書;學前班的孩子識拼音時,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做題。」劉濤說,雖然那時的學習節奏很緊張,但孩子多熱鬧,現在孩子少了,上課更輕鬆了,他卻有些懷念以前緊張但熱鬧的課堂和校園。
其實,小底村人口不多,適齡兒童很少,小底村教學點學生最多的時候11個人,去年這裡還有7個學生,後來5個學生陸續到城裡了,目前這裡只剩下兩個學生。
「就是只有一個孩子,我也會留在這裡。」劉濤說,他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大山,就像他18歲那年一樣。
劉濤是寨豁鄉黃塘村人,2000年,18歲的劉濤青春無限,剛從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他曾經徘徊過,是留在機會更多的城市還是回到大山?最終,劉濤放不下對大山眷戀,懷抱著回報家鄉的初心,回到大山當了一名山區教師。
回鄉之後,劉濤先後在大山裡的寨豁鄉中學、探花莊村小學擔任教學工作。2012年,小底村教學點原有老師退休,一度沒有老師。「寨豁鄉的教學點大部分都是離家近且年齡大的老師,老師退休後,教學點的孩子們沒老師也不是個事兒。」後來,劉濤主動申請來到小底村教學點。
劉濤帶著他的學生在大山裡奔跑,快樂洋溢在臉上。圖片來源:焦作晚報
這裡,比他之前所在的教學點離家更遠了。從他家黃塘村出發到學校有二十多公裡,比從縣城到學校還要遠,因此劉濤平時都吃住在學校,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山高路遠,消息閉塞,劉濤的日常生活比較艱苦。山上買菜不容易,每次去學校,他都要帶一些菜和米麵。學校的生活用水,是從房頂接到水池裡的雨水。
到了冬天,山裡氣溫低得厲害,風又特別大,一到晚上,吹得樹枝、電線呼呼作響,劉濤一個人睡得也不好。早上醒來,洗臉毛巾總是凍得像一張鐵皮,桶裡的水凍得是結結實實,有時連牙膏都凍得擠不出來,雞蛋都會凍裂。這時,劉濤除了負責學生的安全和紀律,還要早早起來,用煤球爐子給住校的孩子們燒熱水,讓孩子們有熱水洗臉。
即便是騎摩託車,回家和去學校也異常艱苦,劉騎車去學校時必須武裝得嚴嚴實實,但依然擋不住山上的寒風。實在凍得不行,他就停下車把手捂在發動機上暖和一下,然後趁著少許的熱勁繼續趕路。有時車胎扎破了,他就找路過的三輪車幫忙把摩託車拉走,後來他乾脆自己帶了補胎的工具放在車上,以備不時之需。
「在山區當老師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山裡空氣清新,孩子們心靈純淨,我覺得一切都特別美好。」劉濤說,17年的山區教育經歷,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部分。
用行動守護山裡娃的夢想
學校只有自己一個老師,劉濤一直都把身體當成是鐵打的,從沒請過假。再堅強的漢子也有脆弱的一面。
2017年3月30日,劉濤上課時突然胃疼。因為條件艱苦,劉濤落下了胃疼的毛病,然而這次劉濤明顯感覺和以前的胃疼不一樣,他趁下課時去半山腰的小診所買了治胃疼的藥。
服下藥後,劉濤覺得比之前更疼了。他趕緊給兩個孩子的家長打電話,等確認孩子安全離校,劉濤騎車趕往侯寨鄉中心小學找到同事,讓同事送他去博愛縣人民醫院。醫生告訴他,他得的是胃痙攣、膽囊炎還有膽結石,如果晚來一會,後果將不堪設想。
一個月過去了,劉濤的胃疼好了,但醫生建議他做的膽囊切除手術卻遲遲未做。「做手術少說也得休息一星期,孩子們的課程都得耽誤了,」劉濤笑著說,「我不在,孩子們就沒老師了。」
劉濤和孩子們一起搭積木。圖片來源:焦作晚報
以校為家,劉濤奉獻了自己全部的心血。17年來,一批又一批學生從大山裡走了出去,只要得知自己教過的學生在外有所成就,劉濤就非常開心。他覺得,正是自己的堅守,山裡娃的夢想才得以實現。
從教17年,最讓他感到有榮譽感的是很多再平凡不過的小事兒。最讓他記憶猶新地是幾年前,劉濤的摩託車壞在半山腰上,正在他把車停路邊費勁鼓搗的時候,一輛從這裡駛過的汽車又倒回到劉濤的位置。待他看清車裡的人是他的學生後,劉濤非常感動,學生問清劉濤的車況後,想辦法和劉濤一起把車拉到修車鋪,修好了摩託車。「那時候我就想,這是我的學生啊,我心裡的榮譽感油然而生,特別自豪。」說起學生,劉濤臉上滿是驕傲。
一位老師和兩位學生,就是一個山區小學的全部。一個80後和17年的堅守,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劉濤依然做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成績。把事業當做使命,把奉獻當成責任,傾心傾力地付出,劉濤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山區教育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