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們出國之後,很容易都會變成中英文夾雜專業戶。尤其是資深出國黨們,大概一時也反應不出來presentation,essay,project這些詞用中文該怎麼合理表達了。但是回國之後,這種中英文夾雜的形式可能有時候會讓人反感。那麼怎樣說話時加英文才是正確的表達方式呢?一起來看看留學生應該如何說話吧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中國
微信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領英是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領英中國現已推出專為職場年輕人服務的社交App「赤兔」,年輕、鮮活、有趣、有溫度。
「客戶希望build一個比較nice的image.」 「Please把這個folder給rearrange. 這樣就improve了你的efficiency」……
一句話裡蹦出N個英文單詞的4a腔、外企白領腔已經被無數人寫進了段子,拍進了廣告,錄進了小視頻。但在現實中,講話中英夾雜更多地被人歸結為不好好說話的代表,甚至在越來越多的場合引人反感。於是,中英夾雜的廣大用戶犯難了:這還叫人怎麼說話啊?人在江湖,誰還沒個蹦英文字兒的時候?今天我就來說說,在如此險峻的環境下,如何不令人討厭地中英夾雜?
我們先來弄清楚為什麼有人會中英夾雜?額,先拋開裝bigger這個不可控因素。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簡單一個裝bigger就能解釋的,新加坡人的語言切換是出了名的厲害,一些非洲人民更神奇,聊天的時候和買東西的時候用的都是不同的語言,這種現象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學術上被稱為「語碼轉換」。產生「語碼轉換」的原因是,這個會說兩種及以上語言的人要用最不費力、最得心應手的方式表達自己。你可能要說了,中文英文轉來轉去,我聽著都費勁,說的人能得心應手嗎?還真能。當講話者要表達一個概念的時候,從他嘴裡說出的是中文還是對應的英文單詞,取決於這兩種語言中的哪一個能更快讓講話者想到,也就是哪一個對於講話者來說更熟悉。比如一個留學生,他整天被assignment、quiz、deadline這些要命的東西包圍,當他想表達這些概念的時候,當然就脫口而出英文單詞了。外企員工、4a員工、香港人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一個概念在大腦中與英文的連結度更強,它就更容易被人想到並第一時間說出來。說到這裡,雖然中英夾雜有它的道理,但使用不當容易被翻白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哪些中英夾雜的講話方式是合情合理、不冒犯人的。
1. 不繞遠路是最大的合理
有些英文單詞很難在中文裡找到意思完全匹配的詞彙。比如英文裡的「presentation」。如果非要杜絕中英夾雜,那每次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大概要說的是「每個人拎著幻燈片上臺先講一通20分鐘的,然後再來一通10分鐘的自由問答、5分鐘的導師點評,然後下臺」。這句話講到最後一個字,對方可能已經忘了你前面講了什麼。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裡說過,若不是表達中文裡沒有的新意,則實在沒必要夾英文來講。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裡,這並沒有什麼奇特——喜歡中國話裡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裡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錢先生講話是重了些,如若不慎躺槍,收起玻璃心,來看下一條。
像「如何把我們的team build的更加strong一點」這類就真的別說了,再怎麼著也說一個「build a stronger team」吧。同理,像「你care不care啊」「我們今天eat together,你later過來找我」這種在很奇怪的點上用英文,生硬地把明明用中文很順口的詞扭成毫無難度的英文,很可能讓對方感到莫名其妙。
3. 看清楚對象,再說話在雙方都期待中英夾雜的語境下,這種講話方式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比如講話雙方都為留學生,都為外企員工,或者同行同專業人士之間(有些專業術語的中譯名特別繞,在專業人士看來,把3PL說成第三方物流公司,就跟我們把Window說成視窗作業系統一樣奇怪),雙方都習慣於這種講話方式,自然不會覺得奇怪。但假如對方不怎麼在生活中用到英文,即便他能聽懂「plan」什麼意思,也很可能感到不適——在他的意識裡,要表達「plan」這個概念,很可能中文詞彙比英文詞彙更容易被想到,所以你在做一件你自己感到爽、對方感到費勁的事,中英夾雜的講話方式被誤解也就在所難免了。更不用說眼前這個人如果基本沒有英語技能,中英夾雜有多令人煩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費勁,也要儘可能地切換為全中文模式。比如現在不管英文水平怎麼樣,幾乎人人都會用offer代替錄用信的說法,事實上現在的局面是,錄用信這個說法顯得很生僻——遵循不繞路原則,前者比後者在長度上更為簡單,表達更為簡便。但在長輩面前,你還會偷這個懶嗎?要麼就用「發了錄用信」代替「發了offer」,要麼直接換一種語序,「這公司已經錄用我了。」其實這也沒耗多大功夫,就好比在工作中講「請問你在幹什麼」,回到家說「你弄啥咧」一個道理,稍微適應一下就能圓滿解決。
4. 如果能不中英夾雜,那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情況是,根據具體的交談語境,要麼純講中文,要麼純講英文。如果一個人的英文或中文足夠好,他是不會總出現本來在說一種語言的時候,遇到某個概念用這種語言表達不出來、要尋求第二種語言幫助的情況。生活用語中一個意思很難用中文表達只能用英文的情況畢竟不是多數,即便你認為在表達某些概念時,對應的中英文有微妙的差別、英文更加貼切精準的情況下,那也要是在話語雙方都期待這個語境、並都能明白這其中差別的條件下,這個對話才達到了交流的目的。不少人在學習了口譯以後,中英夾雜的講話方式也隨之沒有了。如果已經養成了中英文夾雜的講話習慣,又不想被認為是「不好好說話」,那就先從減少一句話中英文字出現的頻率開始。比如三句話內,就允許有一句裡夾雜了英文;一句話內,中英文切換不要太過跳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my論文tonight要交,but期末考要come again了,就跟體內設好了程序似的,中英文必須相鄰,隔太久不切換就不舒服,長此以往,英文水平有沒有提高就不說了,中文水平都會受到影響。話又說回來,所以,誰能給我個好的建議,presentation咋用中文表達沒那麼膈應?
本文系授權發布,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
對於留學黨來說,語言可是一段一輩子的修行,回復[修行]主頁君帶你了解身在美國怎樣才能不斷提升英語
不過想要學好英語,還得單詞過關才靠譜,回復[單詞]主頁君教你如何在短期內將詞彙量提升到2萬,甚至3萬以上
歡迎免費訂閱
INSIGHT CHINA
出國黨們最給力的夥伴
請按如下的一種方法關注我們:
1)搜索並關注微信號:weinsight
2)點擊並關註標題下方的藍色小字
「INSIGHT CHINA",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