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年幼的時候,便接觸儒家思想的灌輸與薰習,自然知道儒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得「仁」者聖賢,近「仁」者君子,遠「仁」者凡俗,失「仁」者小人。「為人以仁」,是國家、社會與家庭對我們道德情操的要求。那麼,「仁」的真義如何解析呢?
首先,我們看「仁」字,由「人」與「二」構成,單從解字來看,「仁」之出發點,不離二人之關係。當然,二人肯定不是指的兩個人,而是實際意義上的社會。所以,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對構建社會秩序,制定交往禮節,非常的重要。
其次,我們看「仁」如何表達在社會關係之中。既然涉及多個人的社會關係,提倡「仁」,自然不能偏執於某方,制定交往禮節、禮制與禮儀,倡導「中庸」,奉行「大義」,以合乎群體利益。
最後,我們看「仁」,借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言儒家以「義」行乎「仁」道,在於「義而上者謂之仁,義而下者謂之利」。「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之結納關係為群體與社會,皆是利益往來,交流互動。人之行「義」,關係法則與規矩就是「禮」,「禮」無新舊、高低與貴賤,合用即「中」。所以,「義」而從乎「禮」,行用而「中」,「仁」與「利」並不矛盾,可以兼得之。
由上可知,儒學「仁」之真義,皆在「中庸」,「義」、「禮」、「智」、「信」、「勇」,都是「仁」之知行的方便而已。
1.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可關注我們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中查找:you_are_bestfriends_或易家講壇
3.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