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仁」之真義解析

2021-02-19 易家講壇

我們從年幼的時候,便接觸儒家思想的灌輸與薰習,自然知道儒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得「仁」者聖賢,近「仁」者君子,遠「仁」者凡俗,失「仁」者小人。「為人以仁」,是國家、社會與家庭對我們道德情操的要求。那麼,「仁」的真義如何解析呢?

首先,我們看「仁」字,由「人」與「二」構成,單從解字來看,「仁」之出發點,不離二人之關係。當然,二人肯定不是指的兩個人,而是實際意義上的社會。所以,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對構建社會秩序,制定交往禮節,非常的重要。

其次,我們看「仁」如何表達在社會關係之中。既然涉及多個人的社會關係,提倡「仁」,自然不能偏執於某方,制定交往禮節、禮制與禮儀,倡導「中庸」,奉行「大義」,以合乎群體利益。

最後,我們看「仁」,借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言儒家以「義」行乎「仁」道,在於「義而上者謂之仁,義而下者謂之利」。「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之結納關係為群體與社會,皆是利益往來,交流互動。人之行「義」,關係法則與規矩就是「禮」,「禮」無新舊、高低與貴賤,合用即「中」。所以,「義」而從乎「禮」,行用而「中」,「仁」與「利」並不矛盾,可以兼得之。

由上可知,儒學「仁」之真義,皆在「中庸」,「義」、「禮」、「智」、「信」、「勇」,都是「仁」之知行的方便而已。

1.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可關注我們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中查找:you_are_bestfriends_或易家講壇

3.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

相關焦點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因民族精神氣質的不同,及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同,中、日、韓各國的儒學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和特色。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理解了儒學的字面意思,那麼「儒學」的精髓到底是什麼?「中庸之道」在儒家學說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儒學」的思想精髓:仁、禮、中庸。「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發源點,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是孔子一生致力傳播的君王之道。「禮」:即禮法,出世須有禮,入仕亦須有禮。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摘要:對《論語》中「仁」的翻譯直接體現出英語世界對孔子及儒學創新性的認識和定位。海外譯「仁」不辨「殊德」與「全德」,源於或不識仁為儒學中心,或不審後世理學家言仁之辯。,同樣,對「樊遲問仁」「欲仁而得仁」中的「仁」也都譯成「benevolent」。然而,理雅各以後的百年間,西方論者以完德解仁者少,以慈善訓仁者多,「慈善」(benevolence)遂成為「仁」的標準譯名。究其原因,誠如陳榮捷(1984:15)所言,原因有二:「一者西方素不識仁為儒學之中心,以理氏之所謂『完德』與『真德』為泛言。於是全德之觀念以晦,殊德之觀念以顯。
  •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他還將「仁」推廣到治世之策上來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孔子的儒學思想!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西漢至晚清,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中國人的重要思想傳統,影響深遠。這裡所說的儒學,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創立,在戰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等加以發展。
  • 從「仁」、「恕」,談儒學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指導意義
    上周去拜訪八十六歲高齡的孫德林先生,孫老師是儒學大家,每次與他聊天,都會談及「仁」、「恕」兩字。孫老師認為中國古代聖賢孔子的學術中「仁」和「恕」,是儒家的精華。「仁」是儒家的核心。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而孔子的思想許多偉大的精神,他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們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仁者愛人。「恕」就是恕人,寬恕的對待自己、家人、所有的人。把「仁」與「恕」相結合,就是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 傳統儒學文化與醫患信任重構
    1、傳統儒學文化中「仁」的思想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學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核心概念是「仁」,是中國儒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仁」從二人,集中體現出人際交往中的互幫互助、互尊互愛的思想。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提倡「仁」道,既是愛人也是修身,其核心要義就是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的那種良知,是為人之根本。
  • 推動世界範圍的儒學研究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六句話,可以說是對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之『常道』的一個精闢概括和表述。」     仁,作為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核心思想,來源於人,並延展至國家社會。仁不僅是基礎的做人準則,也是普遍的道德精神,更是社會的治理良策。對此,中外學者皆有共識。
  •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第一場討論「儒學何為:內聖外王」由梁濤教授主持,他認為儒學既有內聖的一面,也有外王的一面,這源於孔子對仁、禮問題的重視,仁與禮的問題構成儒學的基本問題。從儒學的發展來看,必定是內聖與外王的統一,所以簡單將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對立是不可取的,未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應是建構起內聖與外王統一的儒家學說。但是梁濤教授強調,內聖、外王是有區別的,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其所涉及的實際是道德與政治的問題。
  • 國學公益講座回顧 | 吳重慶:儒學之愛「次序有差,程度無等」
    譚嗣同《仁學》裡的一段話非常有名,「兩千年之政,秦政(暴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偽善)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於大盜,二者交相資,而罔不託之於孔」。這兩個結合在一起,全部都跟孔有關係,罪惡的根源要從孔這裡找,可見儒學被汙名化有多麼嚴重。
  • 張世英:儒學的弊端
    孔子思想中最具普世價值、最廣為人們宣揚的,在於「仁」的學說。他把西周以來專屬于氏族貴族的「德」轉化為一般人的秉性:「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這就承認了人人皆有「相近」的本性,這本性就是「仁」,即「愛人」,所謂「仁者愛人」(《論語·顏淵》)是也。
  • 《仁王》帶星號詞是什麼意思 仁王帶星號詞條解析
    導 讀 《仁王》更新1.08版本和東北之龍DLC後,裝備上面多了一個星號詞條,很多玩家都不明白這個星號詞條標誌是什麼意思
  • 王中江談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
    儒學是關乎生命與生活的學問。為什麼儒學能夠歷經時間與歷史的洗禮,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幹?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的背後,又蘊含著儒學對世界與世人的何種關懷?成己、成人、成物如何可能?儒家仁學的精神內涵與普世價值何在?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總言之,反觀中國儒學的發展,我們還是需要回歸到一個創造性儒學的階段,就是認識儒學的創發性和真誠性。從當前的三個問題即儒學倫理、心性之學與政治哲學三方面,我們需要找到怎樣走上真誠、正當、創發的軌道。談到儒學的真誠性,我們需要回到孔子。孔子提出仁的概念,是要在禮的制度即周禮崩壞、重建禮制的情況下做出的一個深度反思。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因此,我們只能適時地在傳承這個文化命脈的基礎上,使之更新。就目前人類社會現實情況看,我估計在21世紀,儒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在中國,甚至在世界(特別是在東亞地區),都會有新的大發展。為什麼儒學會有一個新的大發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但與西學(主要指作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學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所進行的全方位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
  • 儒學的五德,本是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來的概念,為什麼經久不衰?
    本文系作者如若錯過便願他安好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儒學的格致、正誠、修養、治平,注重當事人的德行,後世稱作「五德」。五德,本是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金、木、水、火、土,而不是指人的品德。先秦儒學的著述中雖然十分講究人的品德修為,但卻並無五德之說。
  • 韓劇中的中國傳統儒學魅力
    作者:王秋原韓劇之所以在中國流行除了動人的畫面、感人的情節,其對儒學思想的詮釋也是成功的組成部分,韓劇將傳統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劇情當中,讓觀眾通過觀看潛移默化的對傳統禮教產生認同,本文通過「孝悌之義」、「禮貌待人」、 「仁者愛人」、 「天人合一」四個方面來分析韓劇當中的儒學魅力,從而提出中國應當重視自己的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時代元素相融合創造優質作品。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儒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這四個部分的名稱分別為:《國家必須確立整全性與主導性的支配價值——「政治儒學」對自由主義學理的回應之一:以陳祖為教授為例》;《儒學的最高合法性是「主權在天」而非「主權在民」——「政治儒學」對自由主義學理的回應之二:以白彤東教授為例》;《儒教超越形上之 「天」是政治主權的基礎以及「民主的形式」與「儒家的內容」不相容——「政治儒學」對自由主義學理的回應之三:以李晨陽教授為例》;《在「古今中西之爭」 中以
  • 儒學在美國的故事
    一    西方各國對儒學的認知,最早應推歐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又過了五個世紀,才到美國。但美國獨立之初,在其開國元勳之中,倒是不乏對孔夫子很尊崇的人。此無他,蓋剛誕生的美國既要與英國的現行制度決裂,又要強調自由不可沒有道德的基礎,所以認為來自東方孔子所著重的私德(仁、義、禮、智、信)以及公德(「為政以德」)的教誨,特別為當時美國新興國度之急需。    上面提到的第四任總統麥迪遜,據說他家裡還供有孔子的畫像。而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在他1801年就職演說時,還特意提起孔夫子在德育上的訓誨。
  • 在當代,重讀儒學經典是否還有意義?
    仁與禮是孔子的兩個核心概念,世俗價值之仁已被孔子推到生命實踐的前臺中心,但連接神聖力量之禮仍是仁的基礎和準則。宋儒將神聖力量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後,仁可直通神聖性源頭,禮便降為仁之外顯的天理節文;同時,孔子通過禮表達的神聖體驗,一部分被轉移到無限存在的仁境體驗中,一部分被轉移到價值失落背後的虛無體驗中。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全民閱讀以人為天地之心,認為人是五行之氣的精華,是萬物之靈,是掌握善惡的主體,是實踐仁德、引導世界向善的主體。漢代儒學的特色之一,是把仁說建立為天道論,其中董仲舒把仁定位在「天心」的說法,最具意義: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天心與天地之心的概念雖然略有分別,但基本一致,我們在這裡不做根本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