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課外閱讀現狀:面窄,沒時間讀

2020-12-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鄭也夫先生自2010年始講授「批判的教育社會學」。教學相長中,他的著作《吾國教育病理》和這門課上挑選出來的同學們的調查報告彙編《科場現形記》(2014)聯袂問世。2018年11月《科場現形記續編》(中信出版社)出版。《續編》43萬字,含35篇文章。用鄭也夫序言中的話說,其意義在於「向有心的讀者們呈現中國教育現狀,它的不為統計局與資深研究者關注的若干細部」。本文是《科場現形記續編》中一篇的摘錄。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

高中生真實的「閱讀」情況到底如何?面對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負擔,他們真正擁有多少屬於自己的課外閱讀,他們在考試與閱讀中怎樣周旋、怎樣取捨,老師和家長對高考生的課外閱讀的態度和認識,學校對學生閱讀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的配置和供給,等等。本文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調查,勾勒出高中生真實的「閱讀」狀況。

筆者以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為研究方法,選取了雲南省A市的C重點高中高三D班(文科)和E班(理科)的學生作為問卷調查的主要對象,一共發放了80份問卷,文理科各40份。問卷中有14個選項,對其中2個的統計歸納呈現在本文一、二節中。同時,深度訪談了8名具有代表性高三學生和3名老師,即C高中語文、數學和外語這三門主課的任課老師。部分內容呈現在本文三、四節中。

一、文理科生的課外閱讀量與閱讀時間

課外閱讀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不同,其付諸的行動就會有所不一。文理科生在同時面對人生的分水嶺時,都做出了同樣的、以高考為重的選擇,課外閱讀只作為了他們的消遣之娛。首先來看一看學生的課外閱讀頻率:

由問卷分析可得,文科D班和理科E班的學生,堅持每天讀課外書的學生少於10%。兩個班儘管文理不同,但選擇「經常閱讀」和「有時候讀」的學生佔了近四分之三,都達到40%以上,在「很少讀」的選項上,E班人數則多於D班12.5%。同時,筆者還比較了男女閱讀頻率的差別,發現女生比男生更愛讀書,出現了文科女生>文科男生>理科女生>理科男生的趨勢,而且隨著升入高年級後,出現了高一>高二>高三的趨勢。而且隨著新興媒介在學生中的傳播和普及力度加大,高中生們也逐漸步入了「拇指族」的行列,成為了多頻率閱讀、淺閱讀的一份子,但他們閱讀的頻率和時長與家長相比,就明顯少很多。

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學生每天花於課外閱讀的時間,不論文科班還是理科班少於30分鐘成為一種常態,理科E班更為突出些,佔到了70%。而每天閱讀時間能夠超過1.5小時以上的則沒有一人。不論文科還是理科生都反映說:「除了從早到晚有課堂學習之外,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如山高的試卷習題,還要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周末不是在補習班繼續學習,就是繼續做作業,基本沒有時間看書。」「而且一天忙完之後躺倒在床上睡覺,周末做完作業也只想睡覺。」筆者了解到其實想要讀課外書的同學大有人在,可是「做作業都要做到12點以後,還要複習,周末還要上補習班,不上就落後別人了,根本沒有時間看課外書」。成績好的學生想看沒時間看,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從來就不喜歡看,這種同象不同質的情況出現在了少於1小時的讀書選項下。但筆者也好奇那些能每天堅持看「1小時到1.5小時」的學生為什麼那麼有時間,於是了解到他們屬於班裡選擇不參加高考直接出國的學生,沒有那麼大的高考壓力,而且他們已經通過了會考,只要等畢業證下來就行。但是他們在準備託福、雅思的考試時,閱讀和作文要求比高考作文的要求高出一大截,難以相提並論,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和經驗積累,這使得他們不得不多花時間和精力加大課外閱讀量。託福、雅思這些標準化考試的高標準是這撥學生讀課外書的強勁動力。另外,他們也談到,多讀一些課外書能夠幫助他們提前進入到國外「大閱讀量」的學習狀態。

二、「閱讀」成果

語文成績和課外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互為透鏡。在某些方面,語文成績的高低能反映出學生們課外閱讀的情況,而學生們在課外閱讀的質與量上的提升也能對語文成績起到一定的推拉作用。

文科D班堅持「每天閱讀」和「經常閱讀」的有15名同學,成績排名都比較靠前,30%的就有10名同學。「有時候讀」的同學基本屬於班級排名的中遊,「很少讀」的同學則明顯體現出了成績上的劣勢。但在問卷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有時候讀」和「很少讀」的選項裡有班級排名在「前20%」的學生。筆者了解到,他們就屬於「好學生」行列裡中很少有課外閱讀時間的學生。理科E班則表現出了明顯的「分化」。這種「分化」體現在,排名比較靠前的學生有的「經常閱讀」,有的』「很少閱讀」;排名比較靠後的學生也沒有表現出統一的「很少閱讀」的傾向,而是分散在「經常閱讀」、「有時閱讀」和「很少讀」中。但筆者發現,兩個班擁有很強的相似性,「每天必讀」和「經常閱讀」的學生排名都比較靠前,而「很少讀」的學生在排名上呈現出墊底的態勢。

問卷調查反映出的情況與筆者同老師探討時得出的結論不謀而合。老師反映到,語文成績高的學生分為兩種,一種是這個學生掌握了足夠的考試技巧,在答考卷時其答案獲得了老師的青睞,但實際的語文能力並不強;另一種是這個學生平日的閱讀足夠到位,語文能力著實強,無論什麼題型他都能應答自如獲得高分。老師還說,語文成績高的人並不代表閱讀水平、語文能力就高,但廣博群書且善於總結的學生,在考試時其語文成績並不會差。

另外,閱讀是一個長時段循序漸進的過程,語文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長時期的積累與儲蓄,並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就見成效的。筆者在調研時,了解到D班和E班成績好,排名靠前的那部分學生,從小就浸泡在「墨香」的書堆裡,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他們說「自己患上了課外閱讀的強迫症」,幾乎每天都要看一看課外書。而且這種強迫不是來自外在的壓力,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他們不僅有很強的閱讀規劃意識,調和好學習和讀課外書之間的尺度,而且能把閱讀和學習結合起來,形成二者之間的互助。

除了對以上進行了問卷的分析之外,筆者還就學生先前就學的背景、城鄉來源背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日常的閱讀行為和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課外閱讀的影響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此外,筆者也對學生們對自己課外閱讀的時間規劃、書籍挑選、閱讀方式,老師在學生課外閱讀中扮演的角色等做了細緻的探討。筆者在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時,也獲得了他們更為直觀的認識:

三、喜歡,但沒有時間

「我喜歡看課外書,但是我平時很難擠出時間來看。」這是筆者在進行訪談時得到的最多的回答,不論這個學生來自A市,還是來自地州;不論這個學生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不論這個學生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他們在回答「是否喜歡課外閱讀時」都如此的一致,表達了「喜歡,但是沒有時間」的深深哀嘆。C重點高中的學生課外閱讀量從高一向高三年級逐級遞減。閱讀課的開設變成了學生的「負擔」,老師的憂愁。老師想要通過閱讀課來補救一些閱讀缺乏的同學,想要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來增添課堂教學無法涉及的內容,但是,閱讀課卻好像變成了同以往課堂一樣,成為了每周必行的「形式主義」。學生們被考試和作業圍得密不透風,閱讀被一句「沒時間」就搪塞過去。課上行不暢課下就更別提有額外的時間了。

進入高二、高三,閱讀課就成為了歷史,每天、每周的課堂還是以「教材」教學和「考試」備考為主,特別是分了文理之後,老師和學生們對於高考主科教學和偏科備考的重視「重現江湖」。這種以「高考」為中心的教學安排,不僅停留在學校,還滲透到了家庭。學生們白天長達9個多小時在正式的課堂學習,放學後有家教補習班,有成山的作業,到了睡覺時間幾乎已經超過12點。在筆者訪談的8名同學裡,沒有一人會在12點以前睡覺的。他們都表示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多,甚至有多到做不完直接謄抄答案的時候。「熬」成了大多數學生的常態,也成了他們為了高考而奮鬥的病態。

儘管「沒時間」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常態,但每個年級、每個班總會有讀書的「領頭羊」,而筆者發現這群讀書的「領頭羊」同時也是成績的「領頭羊」。

四、面窄,只看小說和散文

經典和流行在高中生閱讀書籍的選擇中並駕齊驅。經典、名著是高中生語文教學體系綿延下來的傳統青春文學,網絡小說、年輕作家倍受高中生追捧。但不論是經典還是流行,學生們涉獵比較深而且比較偏愛的莫過於散文和小說。

除了小說、散文和詩歌以外的書籍,學生們涉獵其他方向的則少之又少,不論文科生亦或理科生,宗教類、應用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從問卷統計來看選擇「很少閱讀」和「從未看過」的佔到了60%以上,而哲學和歷史地理類相比之下讀過的同學稍微多些。Y老師談到,現在高考閱讀的文章越來越偏社科類和生活哲學類,學生們平時讀得少領悟少,只要一出到這一方向的文章,學生就很難答到點上,閱讀大題的分數刷刷往下掉。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固有的課本教學和散文小說的閱讀模式,只要文風和內容一旦轉變,學生們就無所適從,不僅吃力於理解文章內容,而且摸不清出題者的思路和意圖。學生則認為,社科類的很多文章專業性很強,遇到一些專業術語就讓自己停滯不前難以繼續下去。

同學們自己也反映到,老師課堂上教授的「閱讀方法」和「答題技巧」,在課下的閱讀裡基本不適用或者用不上,他們在讀書時,不論讀哪種文體、哪種題材,都一以貫之地以自己已有的方式去讀,去理解,去感悟。S同學談到,老師教授的東西自己只會在考試的時候用,平常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早就把考試拋之腦後了,不會再帶著考試的壓力來進行放鬆閱讀的。H同學說,完全沒有考慮過會把老師上課教授的方法帶入到平日的閱讀裡去,因為二者並不是一個套路。

相關焦點

  • 近八成中學生沒時間讀課外書
    如今,可供閱讀的圖書異常豐富,可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時間卻在隨著年級升高、功課增加而減少。本報記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中學校園,高考指揮棒下學生們被沉重的教科書和堆積如山的教輔書壓得氣喘籲籲,課外閱讀成了奢求。
  • 淺談農村小學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
    遂寧市安居區富果初中 劉紅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本人通過問卷調查及隨機訪談,總結了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並對現狀產生的原因給予了分析,同時依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和調查結果,對解決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初步的對策。
  • 你有課外閱讀時間嗎?近七成中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低於1個小時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鋒在近日舉辦的「破解之道:透視中小學讀寫教學的熱點與難點」論壇上,發布了《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近七成中小學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低於1個小時。
  • 記者調查:課外閱讀時間少,學生有話說
    導語近日發布的《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近七成中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低於1小時。我市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怎樣呢,一起跟記者做個調查。日前,記者隨機採訪了市區部分中小學生,大部分學生對閱讀、課外讀物感興趣,每天會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學生 小黃:我喜歡看一些故事書,科幻書。學生 小石:一般來說是半小時,心血來潮就讀一小時左右,節假日如果時間足夠,我會增加到一個多小時。
  • 人民日報:近七成中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少於1小時 網友:沒時間讀
    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看到這樣一則消息,稱現在的中小學生極度缺乏課外閱讀,根據《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約19.6%的受訪者每天的閱讀時間不足0.5個小時,50%的受訪者每天閱讀時間為0.5—1個小時(不包括1小時)。而且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閱讀時間不足1小時的學生明顯增多。
  • 例談窄式閱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對英語學習尤其重要。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在分級語言技能第五級中關於讀的技能有如下的具體描述:能讀懂相應水平的常見體裁的讀物;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 《中國中小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現狀》白皮書出爐
    3月13日,中國日報社下屬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與學而思教育集團旗下樂加樂英語聯合發布了《中國中小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現狀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首次從學生,家長和老師三個視角呈現了中國中小學生在課外英語學習方面的現狀。
  • 暑假小學生狂讀課外書,閱讀理解還是差,原來還要多做這項訓練
    假期正是集中進行課外閱讀的好時機,相信現在的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鍛鍊,準備了不少課外書,讓孩子大量閱讀。 可有時候幾個同學的家長湊在一起,一聊,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孩子天天都看了課外書啊,為什麼一做閱讀理解題,還是錯誤百出呢?
  • 暑假小學生狂讀課外書,閱讀理解還是差,原來還要多做這項訓練
    假期正是集中進行課外閱讀的好時機,相信現在的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鍛鍊,準備了不少課外書,讓孩子大量閱讀。可有時候幾個同學的家長湊在一起,一聊,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孩子天天都看了課外書啊,為什麼一做閱讀理解題,還是錯誤百出呢?看來,看課外書就能提高閱讀能力,就能寫好作文,這種觀點還挺普遍。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 課外閱讀量不夠的難題怎麼破
    調查顯示,孩子每天閱讀半小時以內的佔比36%,閱讀時間超過半小時的佔比48%,「幾乎沒時間閱讀」的佔比16%。值得關注的是,在調查中,認為孩子閱讀量足夠的家長僅佔24%,有67%的家長認為孩子當前的閱讀量不夠。而在孩子閱讀量不夠的諸多原因中,32%的家長認為是由於孩子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和興趣,另有36%的家長認為孩子當前的課後作業太多,沒有時間閱讀。
  • 近七成中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不足 作業該背鍋嗎?
    不過,日前,#近七成學生每天課外閱讀低於1個小時#登上熱搜:《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約19.6%的受訪者每天的閱讀時間不足0.5個小時,50%的受訪者每天閱讀時間為0.5-1個小時(不包括1小時)。  這個調研結果也獲得了許多人的關注:課外閱讀有啥重要性?對學生們來說,課外閱讀時間多久才合適?
  • 語文越來越難,家長:小學三年級,沒時間讀課外書
    進入初中、高中,語文對閱讀積累的要求,進一步增加。許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寫語文作業時,都感覺:做語文作業,太難了,太浪費時間了,時間佔比增多,可是產出卻越來越低。看以上兩位家長的真實心聲:現在的小學生,根本沒有業餘時間,孩子才讀小學三年級,就已經沒有時間看課外書了!現在的中小學生,作業實在是多。
  • 浙江一半的中學生 每天課外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
    特別是在中學階段的青少年這裡,大多數孩子平均每天的課外閱讀時間在30分鐘以內,佔48.5%,課外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只有9.2%,有高達6.8%的青少年明確表示沒有在閱讀上面花時間。在過去的一年裡,閱讀書目在1-5本的中學生佔20.3%,讀了6-10本的有18.9%,讀書量在11-20本的有13.8%,讀書量為21-50本佔10.9%,讀了50本以上有11.1%,一本課外圖書也沒讀過的有4.1%。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在閱讀時間與閱讀數量方面的數據都明顯高於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平均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在16-30分鐘的小學生最多,佔33.7%。
  • 高中生寫作情況的現狀分析以及教學對策
    1、學生寫作狀況不佳,缺乏寫作興趣石瑩在其碩士論文《高中生寫作狀況調查研究一以新鄉市第二中學為例》中指出:「目前很多高中生寫作狀況不盡人意,由於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生通常沒有時間去寫作文,而且許多學生認為,與其寫一些與考試無關的作文,不如多做幾道數學題,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劉遠飛也在《高中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中提出,當下許多高中生畏懼寫作文,缺乏寫作積極性。
  • 教育部推薦,高中生35萬詞的英語閱讀量,如何才能輕鬆達標?
    根據《英語新課程標準》規定:除教材外,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量應該在15萬詞以上。高中英語六級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8萬詞以上,七級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23萬詞以上,八級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35萬詞以上。按照上面小說類型的劃分,高中英語的課外閱讀量,也就是一本小長篇小說而已。
  • 「2.0工程」培訓課程第8期——巧用問卷星助力閱讀現狀調研
    根據調查數據可以得知,47.67%的學生基本養成課外閱讀下習慣,自己喜歡閱讀並且每天都要主動閱讀;52.86%的學生現階段更多的是依靠家長的朗讀來獲取課外閱讀信息;仍有13.7%的學生暫未尋找到課外閱讀的樂趣,閱讀被動,不太喜歡讀書。3. 您家孩子的課外閱讀現狀如何?
  • 鄉村中小學課外閱讀不能臨陣磨槍
    今年,湖北省某縣在全縣中、小學生語文期末考試複習中有這樣一個要求:小學1~6年級,課外書目閱讀知識佔考試內容的5%,也就是說,100分試卷,課外閱讀知識佔5分。並且各年級還具體開出了課外閱讀書目名稱;初中3個年級、高中1~2年級課外閱讀知識考分比例將按年級不同而設置。
  • 讀國學經典書籍可以代替課外閱讀嗎
    一位媽媽說:「學校老師布置孩子,每天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可我還想帶還帶孩子誦讀國學經典。請問這個國學經典可以代替課外閱讀嗎?」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經典誦讀如果作為重點事情來做,那就最先做課外閱讀,做功課寫作業,如果作為重要的事情,也可以排在第一位先做,如果說這個次第把握好了,這兩件事情都不會耽誤。
  • 語文教科書和課外閱讀教學一體化模式探索
    薄薄的一本語文教科書,我們每天、每節課從生字、新詞、重點句段分析、中心思想、語法、語感等諸多方面對學生們進行課本上閱讀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在遇到一篇課外的閱讀篇目時,要麼曲解中心,要麼肢解其意,遇到稍微靈活一些的題目便大面積的失分,令人不勝煩惱。學生閱讀面窄,朗讀水平差,語言表達能力弱,這仿佛已經成了當前小學生的「語文通病」。
  • 作為中學生的你,還在為語文課外閱讀感到發愁嗎?
    建議3:每周抽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來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在中學語文考試中出現的一些現代文,一般都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而一些課外讀物,則很有利於大家從中逐漸去適應這類課外文章的閱讀,不僅能夠打破對課外文章的陌生感,還有利於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並逐漸培養語感,從而更加適應一些類型的文章,到了考試時就會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