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劉蓉 通訊員 陳贇)前幾天,市民王先生牽著兒子爬臺階,孩子胳膊出現了脫位。在醫院,這樣的病例很常見。關節脫位也稱脫臼,4歲以下的寶寶由於橈骨頭上端尚未發育完全,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比較差。因此,肘關節的橈骨小頭半脫位是1歲-4歲小孩肘關節脫臼中最常見的,又被稱為「牽拉肘」。廈門市疾控專家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要警惕易致脫臼的幾個小動作:
1.動作生硬為寶寶穿、脫衣服;2.拉著寶寶的手臂玩「蕩鞦韆」「拔蘿蔔」「拉大鋸」等遊戲;3.走路時,家長不正確的牽手方式;4.孩子跌倒時本能地用手掌或肘部撐地。
發現孩子在活動中涉及牽拉動作時,突然啼哭且告知疼痛,拒絕別人移動他的肘部或不肯用患側手拿取物品時,那麼家長就要想到有脫臼的可能。遇到脫臼時,應急處理方法要注意以下三點:
固定部位並及時送醫:家長切忌反覆亂動或試圖彎曲肘關節,以免造成關節二次損傷。橈骨小頭半脫位的固定方法是用繃帶、圍巾、小床單折成三角形將小孩患肢懸吊於胸前,並用冰袋冰敷,然後儘快送到醫院治療。
請醫生及時復位:家長切勿企圖自己幫寶寶復位脫臼的關節,應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注重複位後的護理:橈骨頭復位後,一般不需要固定,但由於受傷的韌帶或周圍組織還需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因此家長要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在復健過程中避免寶寶頻繁或大幅度活動受傷的關節,造成習慣性脫臼。
功能鍛鍊:發生一次脫臼後容易反覆發生,所以,在孩子脫臼康復後,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地引導孩子多做前臂旋轉動作,增加孩子上肢的肌肉功能和環狀韌帶的緊張度,這有利於防止關節再次脫位。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