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日剛剛過完沒幾天,陳醫生一朋友夫妻倆個帶剛剛3歲的小寶逛街,上下樓梯時為了逗著玩,大人在兩邊拽著小寶的手一階階樓梯上,結果樓梯沒上一半,小寶一邊的胳膊肘動不了,哭的哇哇直飆淚,電話馬上就打過來了,我告訴他很可能是橈骨小頭半脫位即「牽拉肘」,安排他到馬上到醫院一看,果真如此。
牽拉肘在臨床中非常常見,大半夜看急診的不少,陳醫生工作十幾年來,已經記不清有多少親朋好友的小孩中過招了,最多的一個小男孩前前後後不下10幾次,現在都讀中學了,今天就抽空給大家科普一下小兒「牽拉肘」。
小兒「牽拉肘」臨床上叫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多發生於4歲以下的幼兒。橈骨小頭半脫位,並無關節囊的破裂及橈骨小頭的明顯移位,傷後肘關節無明顯腫脹與畸形。X線拍片,亦不能顯示關節的病變。6歲以後兒童,因橈骨小頭髮育,故不易發生半脫位。
【病因病理】
因4歲以下的幼兒橈骨小頭髮育尚不健全,橈骨小頭與橈骨頸的直徑幾乎相等,有時橈骨頭甚至還小於橈骨頸,在橈骨頭周圍有橈骨環狀韌帶,附著於尺骨的橈骨切跡的前後緣,此韌帶同切跡一起形成一個漏鬥形的骨纖維環,包繞橈骨頭,因為橈骨頭髮育不全,關節囊與環狀韌帶比較鬆弛,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
當幼兒前臂被過度向上牽拉時(如穿衣、跌跤或上樓梯、甚至洗澡時,肘部在伸直位受到牽拉力的影響),則橈骨小頭易從包繞橈骨頸的環狀韌帶中滑脫,環狀韌帶被嵌夾在肱橈關節面之間,障礙橈骨小頭回復原位,即形成橈骨小頭半脫位。
【臨床表現】
1、外傷史:常常有被牽拉損傷病史。
2、症狀:受傷側肘關節疼痛,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前臂處於內旋位。傷兒哭鬧,不能屈肘、舉臂,上臂不能完成上舉擁抱動作,也常拒絕別人觸動傷肢及拒絕檢查。
3、傷肘外側部即橈骨小頭處有壓痛,但無腫脹和畸形,或很輕微的腫脹,前臂不能外旋,肘關節被動屈、伸活動時,疼痛加重及傷兒哭鬧。肩部及鎖骨部均為正常。
4、若有明顯外傷史者,應作X線檢查,以排除橈骨頭、橈骨頸及肱髁上骨折。
本病之診斷,結合病史、症狀及體徵,診斷不難。但須與肩前部筋肉滑脫或肩關節滑膜嵌夾所致的小兒上肢不能抬舉進行鑑別。
【溫馨提示】
1、小孩發生牽拉外傷後出現肘關節疼痛,應該立刻到醫院找專業的骨科醫師診治。
2、復位後,一般不須固定,家長在3日內千萬要避免過度牽拉患兒傷肢,以防止半脫位復發。必要時的時候患肢可以用三角巾懸吊保護3-7天。
3、提醒給位家長,在給小寶寶穿衣、洗澡、跌跤或上樓梯、玩耍時,千萬避免過度牽拉患兒的前臂,儘量拉孩子的腋下或上臂。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