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天以來,婦幼保健院康接診了不少手臂脫臼的患兒,主要是因為脫衣服或走路牽拉胳膊用力過猛導致胳膊脫臼,俗稱「牽拉肘」。
穿衣服怎麼會引起手臂脫臼呢?主任表示,這些孩子大多是因為衣服穿的太厚,牽拉胳膊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孩子走路跌倒,大人突然拉胳膊,想阻止孩子摔倒,造成了胳膊脫臼。
老人們經常跟年輕父母念叨:小孩的胳膊不能用力拖拽。聽聞下面的場景,相信你會覺得,這句老生常談的話的確有道理。
麗麗帶著2歲的孩子在小區裡玩耍,突然孩子一個趔趄要摔倒,麗麗本能地用力拽住小朋友的手腕,之後孩子哇哇大哭,一側胳膊不能動,也不讓媽媽摸,六神無主的媽媽抱著孩子跑到醫院急診,醫生檢查了之後說孩子的肘關節脫位了。
肘關節脫位,又稱橈骨頭半脫位,因為最常發生於1-4歲的幼兒身上,也被稱為「幼兒肘」,通常是照顧者不當牽拉導致的,也被稱為「保姆肘」。
為什麼幼兒更易出現肘關節脫位?
幼兒橈骨頭大部分由關節軟骨構成,而附著在軟骨上的韌帶比較鬆軟,因此,當有外力牽拉時,韌帶很容易滑脫甚至撕裂。5歲以後,隨著年齡增長,橈骨頭周圍一圈的環狀韌帶會變得堅韌牢固,除非發生猛烈的外力損傷,否則不太容易脫位。
脫位在嬰兒期較為少見,6-12月的寶寶中很少一部分會發生這個情況。青少年乃至成人期的肘關節脫位更為少見,一般出現在手臂伸直時跌倒或者摩託車車禍時,且很可能伴有骨折。
哪些情況容易導致肘關節脫位呢?
一般來說,凡是給予肘關節伸展位的軸向牽拉時,都有脫位的風險,以下幾種情況比較常見:
當小朋友摔倒時,抓住他的手防止他摔倒(有研究統計表明,這是最常見的情況);牽拉小朋友的手臂催促其快走;穿上衣時通過袖管拽小朋友的手臂;提拉小朋友的手把他舉起來;提著小朋友的手蕩鞦韆;小嬰兒床上翻身,手臂卡在身體下方時。
孩子有什麼表現時需要懷疑肘關節脫位?
若存在上述牽拉孩子手臂的情況,隨後出現哭鬧,即應考慮是否發生肘關節脫位。會表達的孩子會和家長說胳膊肘疼痛,甚至腕部和肩膀都痛。哭鬧不會持續很久,此後主要表現為不安焦慮。
家長會發現,孩子表現為不願活動受傷手臂,特別是肘關節不能動,受傷手臂屈曲旋前、靠近體側。一般來說,不會出現肘關節處的腫脹或者淤青。
孩子肘關節脫位時該怎麼辦?
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保持手臂處於最舒適的姿勢,必要時可以用夾板、繃帶等輕輕固定脫臼的部位,儘快送醫,也可以在孩子的胳膊上放一個冰袋。但是如果孩子抵制,不要堅持。
當懷疑孩子出現肘關節脫位時,不要慌張,第一時間送醫治療。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即可確診,一般不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除非醫生發現肘部腫脹、畸形甚至可見淤青等情況,懷疑局部骨折。
對於兒童的肘關節脫位,醫生會嘗試手法復位,成功率很高,操作簡單且快速。復位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手臂主動活動情況(比如拿小玩具吸引孩子抓握),一般10-15分鐘後,孩子的手臂就能正常活動了,但是,如果手法復位多次未成功,醫生也可能會考慮X線檢查,查看有無局部骨折等其他問題。
千萬不要自己嘗試復位,雖然過程看起來並不複雜,但醫生畢竟臨床經驗豐富,手上有數。總之,家長千萬不要自作主張,以免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脫臼拖得越久,寶寶不僅要忍受更長時間的疼痛,處理起來也更棘手,而且後面出現習慣性脫臼的機率也大很多。如果寶寶脫臼時間超過3小時,或處理不當,致使局部充血、腫脹,那麼恢復起來就困難多了。
這種情況會反覆出現嗎,有後遺症嗎?
首先,可以讓人放心的是,肘關節脫位並不會對小朋友的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但是,它的確容易復發,筆者家的男寶寶就已經出現兩次這樣的情況。
統計表明,肘關節脫位的復發率在27%~39%之間。但是,復發不會造成長期的後遺症。
即使寶寶的關節已經復位了,短時間內脫臼過的胳膊(或大腿),還是不要進行大幅度活動為宜。
怎麼預防這種情況出現?
由於幼兒脫臼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但孩子通常又不能用語言說清楚自己的感受,家長一時疏忽,就可能讓孩子不得不忍受很久疼痛。因此,預防脫臼就更加重要。
1、家長應儘量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玩耍遊戲。
對於低幼兒童中,提著手蕩鞦韆,或者牽著手直接把小朋友舉起來的活動是有風險的。平時看護過程中,比如穿衣時,可囑咐小朋友主動伸出或縮回手臂,不要強拉硬拽。
2. 要舉起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拉孩子的手腕或者前臂,採取抱孩子的方法(比如抱住胳膊下方)將孩子舉起來,並且告訴家裡的其他看護者也要這樣做。
3. 如果在某些緊急情況下一定要拉孩子,比如孩子快摔倒了,請拉孩子的大臂。
4. 另外,給孩子脫衣服的時候、帶孩子上樓梯的時候,或者讓孩子一個人牽著寵物時,這些情況家長都要小心一點兒,如果孩子不配合、而家長又很著急拖拽,就可能使孩子脫臼。
總結
肘關節脫位多見於1-4歲幼兒,表現為牽拉胳膊後,胳膊肘疼痛不能活動。孩子出現肘關節脫位後需要及時送醫院手法復位。肘關節脫位有可能復發,但是不會出現後遺症。家長平時需要注意不要用力拉拽孩子手臂,預防肘關節脫位。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到了8歲以後,發生脫臼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參考文獻::1.Radial head subluxation. https://patient.info/doctor/radial-head-subluxation2.Dislocated elbow.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islocated-elbow/symptoms-causes/syc-203716883.Radial HeadSubluxation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sociated With ConsumerProduct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Crossref DOI ink: https://doi.org/10.1177/0009922816672451 Published: 2017-074.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Melbourne.https://www.rch.org.au/clinicalguide/guideline_index/Pulled_Elbow5.RadyChildren’s hospital. https://m.kidshealth.org/RadyChildrens/en/parents/az-nursemaid.html
來源:卓正診所Distinct Clinic、醫知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