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暾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事業近20餘年, 在許多大學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深圳大學、中學如華南師範大學附中、62中學等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講座。
他在談起中學生的中學生德育教育,認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目前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一些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發生傾斜,拜金主義思想抬頭。有些學生在對待個人與集體等關係上的「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寬容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牴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總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令人堪憂,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為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上述情形,當代德育教育猶其應強調如下幾點:
1、加強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範」,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繫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3、提倡個性發展教育
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誌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製品、網絡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中學生德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而並非只是學校的責任,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健康成長並最終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