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富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錢砸出來的,上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都是頂級學校,這樣的條件下,只要不是天賦太差,一般都可以上個不錯的大學;就算上不了好大學,還可以出國留學。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上海一位兩歲半小朋友為了上某知名幼兒園,同時上五個培訓班,導致頭髮不斷脫落。細思極恐!雖然這是一個極端案例,但是我們卻能看到重教育的父母和不重教育的父母差別有多麼大。
富人家和窮人家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真是天壤之別。
繁星比皓月的既視感,就是兩個不同階層教育最生動的反映。
皓月是什麼?光芒四射,既閃耀又照得遠,來源於富人家那些具有真知灼見的家長;而繁星就好比那些來自普通家庭家長的短視行為,或者他們對教育的成見,偶爾會有光芒,但是卻不夠有滲透力,也照得不遠。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孩子剛出生,他就迫不及待的讓孩子讀書,而他在自己主頁上曬出來的啟蒙讀物是什麼?《寶寶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他讓孩子在啟蒙階段接觸的就是人類最先進的知識和發現。
扎克伯格
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呢?玩泥巴、玩石子兒。
這反差多麼大,大得足以驚掉我們的下巴。
曾國藩在家書中說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其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官宦子弟,越會勤儉自律,越會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常常以為富人都會給孩子錦衣玉食,他們的孩子只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可是事實卻是他們的父母因為經歷多、看得遠,會用各種方法來教育孩子。我的一位上司就是這樣,寒暑假,他們會把孩子送到夏令營或者冬令營,還會花大價錢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包括國學、鋼琴、舞蹈、英語,關鍵是孩子也不哭不鬧,還挺喜歡上那些培訓班的。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認為孩子不喜歡培訓班,不喜歡學習,如果僅僅只是放任孩子不管不顧,讓他們去瘋玩,那也挺可惜。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經說過,小孩子天性愛玩,童年最重要的是玩得開心,這樣他們長大了才不會感覺童年有遺憾。這裡面,其實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味,如果孩子一邊玩,一邊還能學習音樂、繪畫、舞蹈來陶冶一下情操,也為以後的成長打下基礎那不是更好?
現在有的家庭本來就不富裕,可是當孩子向家長提出要買手機、買遊戲裝備時,家長卻打腫臉充胖子非得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種錯誤行為只會助長孩子的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成長。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到大,沒人教育我們怎么正確看待金錢,更沒人教我們怎麼理財。在學校更是這樣,似乎賺錢和讀書是一對矛盾體。
以前的文學作品會談到「視金錢如糞土」,會覺得談錢很俗,談錢會傷感情,談錢可恥,社會主流意識也是這樣,以致於我們對金錢沒有很充分和正確的認識。
富人家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知道父母的錢是怎麼來的,知道怎麼理財,會建立自己的儲蓄罐。
我們來看看猶太家庭財富教育時間表:
3歲:父母開始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孩子要學會簡單的計算;
5歲:讓孩子知道錢幣可以購買的東西、錢是怎樣來的;
7歲:看懂價格標籤,培養「錢能換物」的觀念;
8歲:教他們去打工賺錢,把錢儲存在銀行裡;
9歲: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計劃,購物時知道要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省下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之需;
12歲:看穿廣告包裝的假象,設定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的術語。
看到這個表,我們會不會覺得很羞愧,學校老師、家長可從來不會教這些。在我國,很多人就算大學畢業了,其實在金錢上也只是「小白」,所以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要走多少彎路可想而知。
國外有個經典案例。英國BBC曾經出過一個紀錄片,導演選出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隔7年拍攝一次,直到他們近60歲。不長的紀錄片中,人生一晃而過,到最後,精英的孩子還是精英,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讓孩子受教育,不就是希望他們過上幸福生活麼?那麼窮人還有沒有翻身的機會呢?難道真的只能一輩子受窮嗎?
這裡我提一些建議:
(1)提高財商。財商指個人、集體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包括觀念、知識、行為三個方面。回頭看看猶太人的金錢觀,其實我們需要破解心裡的金錢木馬。什麼是金錢木馬?就是我們對金錢的恐懼、無知,以及阻止我們擁有更多財富的一些心理障礙,它就像病毒一樣會在我們的心裡和大腦裡滋生。
(2)提升逆商。逆商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有的富人家庭為了防止兒女成為紈絝子弟,會故意給他們設置一些困難、障礙。他們深切知道,年輕時,吃虧是福。
多年前,湖南懷化學院有個叫洪戰輝的男生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他從12歲起,擔當起照顧妹妹和父親的重任,為求學和照顧家人,一直打零工維持學業和生計。現在他已經是長沙市湘華中等職業學校校長了。
洪戰輝
人生一輩子不長不短,會經歷挫折,會遇到困難,只有逆商高的人才能夠破繭成蝶,逆襲翻盤。
(3)重視孩子閱讀能力
猶太家庭能培養出這麼多精英人才?在猶太人家裡,小孩子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儀式是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來看下國內。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比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本。可以說,我國國民閱讀量少得可憐。財富來源智慧,可是智慧的一大來源就是通過閱讀。
再來對比下以色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世界之最。
現在我們大概知道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有20%是猶太人了吧。
富人也有不少教育失敗的案例,而窮人家也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教育成敗不是絕對的。現在是網絡時代、資訊時代、自媒體時代,我們可以在網上看到不少國內外名牌大學的公開課,還有其他形形色色性價比較高的知識付費課程,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教育資源,許多直播平臺也給了我們普通人很多逆襲的機會。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應該對未來充滿希望。
所以,知道了富人和窮人教育子女的不同之處,作為普通人,甚至是窮人的我們,要更加重視子女的啟蒙教育,減少虛榮心、實事求是,教孩子正確認識金錢,並多讀書,增加見識,這樣才有逆襲翻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