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網上突然火了一個梗:乾飯人,乾飯魂!
三餐對人類的確有絕對的重要性,它不單單是為了滿足我們口腹之慾、緩解飢餓感,更是為了給身體提供必需的「燃料」,讓機體各處得到充分營養支持!
不過,我們攝入的食物,並不會完全被機體吸收和利用,所剩的食物殘渣、沒用的物質,都會隨著消化道流入大腸內,它們被腸道黏膜榨乾水分、最後一點營養物質後,不斷堆積刺激機體產生便意,最終就變成了糞便排出體外!
所以,在臨床看來,腸道這一消化器官,既負責了食物的營養吸收,又負責了糞便儲存和排出工作。
近些年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國民平均壽命增長等多個因素影響,大腸癌的病發率也在逐年增長,已然躋身進入了癌症排行榜的前五位!
而且,腸癌和其他癌症類型有一個共同點:早期症狀不夠典型!
我國每年新被確診的腸癌患者中,有超過2/3都已經走到了浸潤和轉移期,甚至部分患者是在腸癌誘發急性腸梗阻之後才就醫檢查,最終確診為了癌變。
臨床數據表明,大腸癌若能在早期發現,患者五年內生存率能達到70~90%左右,但是進入晚期後,患者五年內生存率還不足10%,由此可見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重要性!
其實,大腸癌在出現後,也並不是毫無症狀可言,比如以下兩個身體改變,就可能是腸癌發出的信號:
大便異常
就如上文中所說,大腸為糞便儲存和排出的場所,所以在腸道發生癌變之後,患者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異常,這包括了排便習慣紊亂、大便形狀改變、便血等三大方面:
1.便血:
腸癌最明顯的症狀表現之一就是便血,早期由於出血量並不多,患者用肉眼很難發現,而在進行糞便常規檢查時,就可發現大便潛血陽性。隨著腸癌出血量增多,患者可排出無痛混合樣血便,血液與大便、粘液混合在一起。若腸癌誘發了感染,後期還可直接排出膿血便;
2.大便形狀改變:
正常人排出的糞便受到腸道形狀局限,呈現出圓柱狀。但腸癌患者則不相同,因為腸癌已經在腸道內形成了異常佔位,它們既侵佔了腸道空間,又對糞便產生了壓迫,所以患者可排出細條狀、扁條狀的糞便,每次排便過後還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3.大便習慣紊亂:
臨床認為只要是一周內大便多與2次,糞便成形容易排出,就屬於健康狀態,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排便在1-2次左右,且有自己的大便規律。但是,如果近期這種規律突然發生了改變,比如一天內多次排便、幾天一次大便,又或者是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等,就應當警惕是腸道癌變後的表現。
腹痛
腸癌和其他癌症相同,在病情發展期都難逃疼痛症狀。造成腸癌腹痛的原因,主要和腫瘤侵犯腸道黏膜肌層或下層、對腸道黏膜產生了刺激、侵犯周圍器官並造成黏連、腸梗阻、癌穿孔等因素有關。早期腸癌疼痛,大部分都是隱隱作痛、刀絞樣或鈍痛;
部分患者表現為飯後出現下腹部隱痛、脹痛,隨著癌腫不斷發展,疼痛會逐漸加深、疼痛位置漸漸固定。在腸癌造成腸梗阻、腸穿孔之後,患者會突發腹部劇痛,並伴隨噁心嘔吐、出汗、發熱等多個症狀表現。
以上兩個明顯症狀到來,就可能是腸癌發出的信號。不過需提醒大家的是,僅憑症狀表現,很難判斷就是腸道癌變,只有經過完善檢查後,才能確定腸道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而臨床最常用到的篩查手段,就是腸鏡、肛門指檢、糞便常規檢查等,大家可按照個人症狀、醫生建議選擇相應的篩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