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時間,27名腦癱兒童通過治療基本恢復健康並走進了校園,這是記者近日在位於秀洲區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嘉興市腦癱兒童康復醫學中心獲得的信息。腦癱是一種高難度治療病症,一家小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何能取得如此療效?
「採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昨天上午,在嘉興市腦癱兒童康復醫學中心三樓,特教老師薛呂陽正帶著8名孩子邊唱歌邊做康復訓練,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正努力地做著康復動作。
這些孩子年齡普遍在4至5歲,外表看起來與正常孩子無異,然而他們卻有肢體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等一系列殘疾。「外出學習加上自身實踐,我們發現,腦癱兒童僅僅依靠傳統的康復治療效果一般,必需藉助外力影響,尋求突破,引導式教育不失為一條好路子。」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葉建榮說。
6歲的小傑(化名)來自海鹽,十幾個月大的時候,他被檢查出肢體右側偏癱,在診斷結果出來後,小傑的父母第一時間就把他送到這裡進行治療。小傑3歲的時候開始接受肢體康復引導式教育,剛開始為右側手功能和腿功能障礙,在兩年多的引導式教育中,他慢慢開始能正常站立、獨立行走,生活也能自理了。
「這兩年多時間裡,我們參與了孩子的每一次康復訓練,看到他一天天進步,我心裡很欣慰。」小傑的母親顧女士說著便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小傑在幼兒園的繪畫作品,「小傑是去年開始上幼兒園的,與同齡孩子相比,他性格開朗,學習、生活一樣也不落下。」從小就在中心長大的小傑對這裡有著特殊的感情,現在即使出院了,他也經常會讓父母帶他回來,還親切地把中心稱為「醫院家」,把這裡跟他玩得好的那名醫務人員叫「餘爸爸」。
腦癱兒童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像小傑這樣在經過長期、專業的康復治療後,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回歸社會的不在少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00餘名腦癱兒童在嘉興市腦癱兒童康復醫學中心接受康復治療,康復有效率高達100%,其中60%療效顯著,20%以上基本治癒。27名兒童經康復治療後,生活基本能自理,並回歸幼兒園、學校正常就讀,重新點燃了對生活的希望。
據了解,落戶於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嘉興市腦癱兒童康復醫學中心由市腦癱兒童引導式教育基地發展而來,成立於2011年5月,是針對全市腦癱兒童開展康復與教育服務的場所,目前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有40多名。「採用引導式教育理念,融教育於醫療中,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治療小兒腦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有別於傳統的康復模式,將康復、教育、心理疏導等相融合,且配合中醫特色療法,針對性強,治療方式也較全面。」葉建榮說。
相關連結:從嘉興市腦癱兒童康復醫學中心實踐經驗看,「早發現、早幹預、早診斷、早治療」對腦癱兒童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腦癱患者可通過辦理醫保證及殘疾人證實現補助,治療過程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接近100%。另外,陪護的患者家屬也需積極配合教育引導,要從孩子日常生活的照顧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與康復的啟蒙者,從而最大限度減輕患者功能障礙,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