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談外語:會外語比請翻譯更容易成功

2020-12-11 網易教育

因為講話太多才起了「莫言」的筆名,但直到要他說英語,這位中國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

本文選自《 北外網院博客 點擊查看原文

由中國文化部與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美文化論壇——跨文化雙邊對話」學術研討會15日至16日在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中美三十多名學者進行了交流與研討,今年他們關注的一個話題是文化交流中怎麼也繞不開的「翻譯問題」。

越流利越難翻譯

因為講話太多才起了「莫言」的筆名,但直到要他說英語,這位中國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真的,像我這樣一句英語也不會講的人,要來文化交流,如果沒有翻譯,根本無法進行。」

「於丹的口才太好了,一個廢字也沒有,聽寫下來就是一篇可以刊登的文章。但是對那些同聲翻譯們來說,他們不喜歡於丹。」 出席會議的莫言話鋒一轉,「同聲翻譯喜歡我這樣廢話多的人。」

之前,同來加大伯克利分校參加論壇活動的於丹,在發言中一如既往,出口成章,引經據典,一氣呵成。不過,如果聽英語翻譯的話,那真叫作是「老鴨湯變成冬瓜湯」,味道差好多。而且,不少內容沒法翻出來,也根本來不及翻。

其實,從英語翻到中文,同樣也有一點問題,一些專有名詞,一些人名,都不是那麼好翻的。

中國書要讓洋人翻

一部中國小說請一個精通中文的外國人譯比請一個精通外文的中國人翻,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畢竟,最終的讀者是外國人。

說到翻譯現當代中國文學的外國人,年過古稀的美國人葛浩文被中美媒體稱為「唯一首席接生婆」。他不但翻譯準確,而且,從不越俎代庖,堅守翻譯本道。他與莫言的合作最愉快,也翻過莫言最多的小說(6本)。

於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她的《於丹·論語心得》在海外已被譯成28個語種,33個版本,總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7萬冊。「這主要得益於出版社選了一個好的英語版翻譯艾斯特。她是英國人,與我年齡相仿,又在中國生活了五年,對中國文化極為精通,而且她的丈夫是貴州人。另外還有德文版的那位翻譯,他也在中國生活過,他的太太也是中國人。」

李翊雲與黃西現象

由於英語版是母版,其他許多小語種都根據母版來翻譯的。所以,母版成功至關重要。如果中國人能直接用英語來寫作,對傳播中華文化來說效果更直接。

最近兩年,兩個在中國念完大學才去美國的中國年輕人,在文化領域獲得了美國社會很高的評價:一是37歲的女作家李翊雲,一個是40歲的脫口秀藝術家黃西。

一個用英語寫小說,一個用英語講笑話,兩人還都是學理科的,而且以前在中國都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的經歷,在國內知名度都不高。

黃西給美國副總統表演過,還上過兩次美國最著名的「大衛-萊特曼」脫口秀節目,今年還拿下幾個脫口秀比賽的大獎,美國人評論說,黃西的脫口秀裡充滿了智慧;李翊雲的作品上過《紐約客》與《巴黎評論》等一些美國最具權威的讀書雜誌,還拿過多個獎項。

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項目(該校英語寫作專業在全美寫作類排名第一)主任克裡斯多弗-梅裡爾表示,不管用哪種方式交流,受眾的接受度很重要。

本次論壇主辦者之一的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主席林奇認為,這些年輕的中國人用美國人熟悉的表現手法,同樣在表達一種中國文化,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歐巴馬總統計劃將來每年派十萬美國學生來中國學習中文,也是希望他們能學好中文,為中美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作出貢獻。」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專稿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這樣外國出版社可能就不願意花錢請他去做宣傳。——葛浩文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已塵埃落定,但毫不妨礙有「諾獎情結」的中國人早早開始興奮地預測:繼莫言後,誰會是下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
  • 莫言譯者葛浩文:莫言的問題是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當代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學英語很愚蠢
    談莫言  「他不想花時間學外語是很愚蠢的」  葛浩文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他的翻譯嚴謹而講究,獲贊「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在他的翻譯書單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串中國名家的名字,蕭紅、楊絳、賈平凹、李銳、蘇童、王朔、莫言、阿來等。
  • 在這裡請講外語——西安翻譯學院全外語氛圍建設紀實
    在這裡請講外語當時,為了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氛圍,丁祖詒教授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獨樹一幟地提出了要在翻譯研修學院建設全外語氛圍的構想。既在翻譯研修學院校區內,師生必須堅持講外語,校區內的教室、辦公室、宿舍和食堂不允許出現漢語。用丁祖詒教授的話說,「就是要把學生置身於全外語氛圍之中,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用四年的時間逼也要逼出個合格的翻譯來」。
  • 提高文學水平得讀外語原著?莫言:考英語同學遞條,我抄都沒抄對
    顧彬以研究漢語,特別是古典漢語作品出名,我們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他翻譯,走出亞洲的,因此他也拿了不少文壇大獎。顧彬很欣賞我國古代的詩詞作品,但對當代作家卻並不看好。他曾公開指出金庸的作品現代性不足,餘華、賈平凹等文人的作品他也不看好,總之他把當代文壇的作家們批了個遍。當然,他也找出了當代作家作品不好的原因。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諾獎效應:莫言得獎火熱了三個月莫言的得獎,是否意味著中國文學在全世界範圍內會打開不一樣的局面?葛浩文坦言,莫言得獎後對整個中國小說界在歐美讀者中的開拓是必然的,但「一年後再說莫言,可能大家就會問誰是莫言?」葛浩文說,「莫言得諾獎的前三個月,小說銷得真棒。
  • 為什麼有了翻譯軟體,外語專業還能拿高薪?學外語到底有沒前途?
    經常會出現兩個人競爭一個崗位的情況,別的崗位很可能是幾千人競爭一個。假設,學校裡面的人都不學英語那麼,對於涉外行業來說就可以非常容易的保持高收入的水平。相反的,如果英語的水平好的人越來越多,那麼相關的薪資水平就會出現下降。翻譯軟體無法取代的涉外人才很多人的思維比較簡單,以為學外語的能力就是把一個語言翻譯成另外一個語言。
  • 王金波:翻譯漫談——從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說起
    在領獎詞中,莫言衷心感謝文學大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與加西亞·馬爾克斯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眾所周知,莫言外語水平相當一般,無力直接閱讀英文與西班牙文原著。莫言了解他們的作品,必定通過翻譯。他所熟知的兩位文學巨匠的作品其實只是翻譯家咀嚼消化後的再創作,並非原汁原味。
  • 什麼是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
    二、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的由來   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的前身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面向社會實施的一種英語翻譯資格認證考試,原名為英語翻譯資格證書考試,包括口譯和筆譯兩種形式的認證。在此之前全國尚沒有一個統一的、面向社會的翻譯資格認定考試,對有關人員的翻譯能力作出評估。
  • 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簡介
    二、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的由來 全國外語翻譯證書考試的前身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面向社會實施的一種英語翻譯資格認證考試,原名為英語翻譯資格證書考試,包括口譯和筆譯兩種形式的認證。在此之前全國尚沒有一個統一的、面向社會的翻譯資格認定考試,對有關人員的翻譯能力作出評估。該考試於2001年11月在北京地區首次舉行,2002年在全國部分地區實施。
  • 北外李晨:再談成年人學外語為什麼難以完全成功?
    袁老師首先談了兒童與成人語言發展的區別——我談談聽完講座後的體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二語習得研究工作者和二語/外語教師把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語言機制的單個分支上,如句法、詞法、語音、語義等等,很少有人調查在成人二語習得中語言機制中的各個分支是如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
  • 翻譯家,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記者觀察)
    2013年1月,在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3個月,其代表作《紅高粱家族》便由哈賽寧教授翻譯成為阿拉伯語,由埃及國家翻譯中心出版發行,這是莫言的作品首次被翻譯成阿拉伯語。   「《紅高粱家族》是最打動我的一部,表現出了中國的抗戰歷史以及山東地區的獨特風俗,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特別是山東地區人民的抗日戰爭描繪得淋漓盡致。」
  • 外語學院舉辦「外語和翻譯專業的需求與發展」講座
    新聞網訊 近日,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及《中國翻譯》雜誌主編黃友義先生應邀為我校外語學院師生做題為「外語和翻譯專業的需求與發展」學術講座。
  • 俄羅斯總統外語水平高 給普京做好翻譯不容易
    做一名高級翻譯,更需要有淵博的知識。俄羅斯高級翻譯扎伊採夫不久前向俄羅斯《獨立報》記者談他為普京總統等領導人做翻譯的體會。他說,普京學語言很認真,可以用英語談任何問題,當他的翻譯不容易。  記者:普京總統的英語水平高到什麼程度?有消息說,他經常看英文書,而從電視轉播上可以看出,他有時獨立地同外賓交談,比如和布希聊天。他們的談話內容是不是都是生活瑣事?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查明建(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我就對外語專業改革談幾點自己的思考。英語專業裡面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英語專業就是學英語的,這個跟我們長期以來對英語的認識有關係,以為外語就是一個工具,學習外語和外語專業學習混淆了,以為到外語專業學習就是學習外語而已。另外長期以來尤其是建國以後,我們對外語學習,外語教學抱有很強的功利性,實用性的態度。
  • 外語翻譯軟體多成災,沒有必要再學習外語?這4個因素缺一不可
    外語翻譯軟體多成災,沒有必要再學習外語?這4個因素缺一不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性能越來越強,再加上AI技術的應用,各種手機翻譯APP的確已經非常強大了,像是普通的問路、購物、住宿,甚至文字翻譯都不在話下。對於平時不怎麼使用外語的用戶來說,翻譯軟體完全可以滿足偶爾的使用需求。很多網友到外國旅遊和當地人交流就靠手機上的翻譯軟體,使用體驗還是很令人滿意的。但是另一方面,翻譯軟體也存在以下幾個明顯的問題:1、需要使用網絡。
  • 八千萬學子習外語 翻譯人才缺九成
    學外語的多了,懂翻譯的卻少了;翻譯報酬高了,質量卻低了……來自翻譯界的數據顯示,僅在校的大中學生學外語的就有8000萬之多,而翻譯人才缺口竟達90%,各語種的翻譯人才持續保持較低的競爭指數—— 3月18日至19日,國際譯聯執行委員會在比利時召開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將於2008年在中國召開的第
  • 外語系成功舉辦第二屆外語節活動
    外語系成功舉辦第二屆外語節活動     6月12日晚,我校虹子廣場燈光璀璨, 處處洋溢著似火的激情——萊陽農學院外語系第二屆外語節閉幕式「放飛希望」文藝晚會在此隆重舉行。伴著一曲「今夜無眠」,校領導周學寶、戴洪義、宋希雲、劉軍國、劉國秋等同志登上舞臺同演員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