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既接納自我,又理解他人?

2020-10-03 C計劃PlanC

浩浩爸爸最近很鬱悶:剛上小學的浩浩,特別關注別人對他的評價。每次聽到誇獎,都雀躍不已;但一旦收到批評或建議,就會鬱悶,久久無法釋懷。前兩天,有小朋友說他的鞋子不好看,他就再也不願意穿那雙自己最喜歡的鞋子了。


葛葛媽媽也很苦惱:葛葛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考慮他人的想法,沒有什麼朋友,也無法融入到集體環境中


兩位家長的煩惱,看起來完全不同:浩浩過於看重外界的看法,而葛葛卻是毫不在意別人。但其實又有共同點——都對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缺乏理解與認識



而這種問題在6-7歲的孩子身上是十分常見的。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正在經歷「去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由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6-7歲,是孩子從第二階段(2-7歲)到第三階段(7-11歲)的關鍵時期。


在第二階段,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需求、欲望,對別人的感覺、觀點沒有興趣,更難以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因而認知多有偏差。


當逐漸進入第三階段,孩子會開始關注他人的看法和意見,嘗試多方面看待問題,並逐漸習得分享、合作的能力。



但這個轉變並不總是順暢無阻的。


有的孩子即便到了6、7歲的年紀,可能還是過分關注自我,不願理解他人。也有孩子過度看重他人看法。如果某個行為得到外界認可,他就會重複這個行為;反之則放棄。長久以往,孩子可能會敏感、自卑、多疑,極大地影響幸福感


浩浩爸爸總安慰浩浩不用在意別人的評價,葛葛媽媽也時常勸導葛葛多跟小朋友玩。但乾巴巴地講道理,往往收效甚微。


如果能讓孩子通過繪本閱讀去體會在富有經驗的老師的引導下,提出自己的思考,傾聽同齡人的想法,並進行輸出,得出的認識會更深刻,也更能內化為行動的動力。


C計劃的繪本思辨讀寫課,由此而來。



三本繪本,

讓孩子進一步認識自我與他人


好的繪本,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教育價值,不僅有利於孩子想像力、審美能力的培養,還能鍛鍊孩子思維、閱讀與表達的能力,又因為它的圖文並茂與貼合兒童心理,更能為孩子所理解和吸收。在有效的引導下,孩子可以充分汲取繪本中的營養,逐步養成良好品質。


這個寒假,C計劃選取了以自我認知、他人相處為主題的三本繪本。通過這三本繪本的深度閱讀、思辨討論與想像力寫作,讓孩子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學會合理看待外界評價,也懂得換位思考。



《糟糕,身上長了條紋》

不盲從大眾


故事的主人公卡米拉喜愛青豆,但為了不被不吃青豆的同學們嘲笑,假裝討厭青豆。有一天她身上突然長滿了條紋,條紋還會根據外界情況而變化。在試了各種治療方法無果後,卡米拉最終通過什麼恢復原貌?


與卡米拉一樣,很多孩子都懼怕與別人不一致在盲目追求別人認同的過程中喪失自我。通過卡米拉這個魔幻的故事,C計劃導師將跟孩子探討自我接納,幫助孩子認識到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非缺陷,認可自我的珍貴价值



《頑皮公主不出嫁》

不盲從傳統


這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公主的故事:頑皮酷公主不想結婚,給前來求婚的王子設置了重重任務,沒有一個王子通過考驗。故事的最後,一位帥氣完美的王子破解了她的所有難題,公主會怎麼做?故事的結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嗎?


面對從來如此的傳統,孩子如何探索自我,確立內心真正的渴望,又如何堅持自己的內心信念呢?勇敢的頑皮酷公主或許能給孩子堅持自我的勇氣



但,萬一孩子太特立獨行了怎麼辦?我們生活在社會中,要與他人相處、溝通、合作,如何在鼓勵孩子做自己的同時,避免過度自我呢?這就需要孩子學會理解他人的想法


《有個性的羊》

理解他人


赫爾伯特是一隻有個性的羊。當其它羊都剪羊毛時,她卻覺得沒有必要。長長的羊毛讓她在與夥伴的遊戲比賽中無往不勝,她特別的髮型也讓其它小羊羨慕不已。然而有一天,赫爾伯特開始冒汗了,再也沒法加入羊群的遊戲中了,她會怎麼做?


在尋找自我的時候,孩子也需要保持與外界的互動。C計劃導師將與孩子們一起探討:有個性就得不合群嗎?大眾的想法就都是錯的嗎?在保持個性的同時,怎樣理解他人,與大家相處?



思辨讀寫課堂,

引導孩子讀出繪本的深層價值


除了圍繞主題展開深入討論,C計劃思辨課堂也會與孩子探討社會心理學、性別研究、動物等相關的知識,進一步拓展孩子視野,比如:


為什麼我們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得到他人的認同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酷酷的頑皮公主的形象似乎跟我們平常看到的公主不太一樣,我們對公主的想像從何而來?迪士尼公主的形象經歷了什麼變遷?你又會如何改編傳統的公主故事?

一隻叛逆的羊對人們關於羊的傳統印象有什麼挑戰?剪羊毛給羊和人類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除了豐富有趣的導師直播課,C計劃繪本思辨讀寫課也會輔以一對一作業批改等配套服務,全方面多維度地幫助孩子實現思維能力的上升。



我們也會給每一個孩子都建立學習成長檔案,不定期將孩子的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


/ 秋季L1課程開課三周就收穫了大量好評 /


導師是誰?


C計劃(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於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旨在系統提高兒童和成人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


C計劃已培訓過上千名兒童數萬成人和教師,受邀在騰訊、聯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學、深圳實驗學校名企和名校進行大量培訓,是國內推廣批判性思維的專業教育團隊


此次繪本思辨課的導師有:


C計劃「孩子王」,小塔老師。小塔老師畢業於廈門大學,有著12年的教學經驗。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她總能與孩子們打成一片,了解孩子們的真正需求,讓孩子敞開心扉,傾訴學習、生活中的困擾。



語文界名師,童蓓蓓老師。童蓓蓓老師曾任《中學語文報》副主編,有20年中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課堂上,她生動豐富的神態、幽默風趣的話語、深入淺出的講解,常常讓孩子聽得著了迷。



除導師外,課程的研發團隊還包括:



課程內容豐富、服務全面、導師陣容強大,還在猶豫什麼?快來報名吧!



現在報名即可享受早鳥價

https://appusodenvz6967.h5.xeknow.com/st/55RWfsNBU

相關焦點

  • 怎樣幫助孩子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樣」,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
    這本書的主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幫助孩子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樣」?當孩子大一點,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特別是上了幼兒園,有了深層次的同伴交往之後很容易發現自己跟別人的不一樣,有的時候就會和書裡「沒有耳朵的兔子」一樣不被同伴接納。作為一個老師同時也是親子閱讀推廣人,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或多或少因為不一樣而有一些自卑,不會合同伴一起玩耍。
  • 《雲娃娃》:以童趣的角度,探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意義
    當小朋友們打開這本繪本後,可以透過一張張美麗的畫面,觀察到雲娃娃盲目模仿他人的形狀,到明白沒有形狀就是他的形狀。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認同的過程,這也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過程。在豐富的畫面中,小朋友們可以感受到雲娃娃為認識自己所做的各種各樣的努力嘗試,從而激勵自己努力進步。
  • 自我接納,會不會導致自我放棄?
    說到這裡,你會不會好奇:這種「完美主義情節」到底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它和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自尊有著直接的關係。自尊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好的評價會讓我們心情愉快,自我感覺良好,不好的評價則會讓我們產生與自我相關的負面情感,比如自責、自卑,自我羞愧等等。既然是評價,那就一定得有評價標準,這些標準決定了什麼才是好的、優秀的和成功的。
  • 接納永不完美的自我——與自我愉悅相處的起點
    講到這裡您應該知道了,這個「孩子」就是我們自己,他永遠不會如同我們期望般完美,您準備好接納他了麼?或許此處不該有此問,因為不管您接納與否,您根本沒得選擇,在生命之初早已裝備完成。 接納他吧,包含接納自我的一切缺點與不足,當然同時也接納一切優點與長處
  • 孩子自私、害羞內向,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與他人的整合
    關於「自我與他人的整合」,《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自我與他人的整合的意思是,我們不僅發展我們與他人的聯結,更尊重和珍視我們與他人之間的區別。,鼓勵孩子與他人合作。,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理解他人非語言的信息表達的內容,發生衝突後進行補救,懂得接納、分享和寬恕。
  • 家中有個自卑的孩子,該如何使他擺脫自卑,真正實現自我接納?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使他真正擺脫自卑,學會真正的自我接納,擁有更加積極,充滿希望的人生呢?翻開華章心理的《學會自我接納》,就會尋找到期望中的答案:想要從根源上消除自卑感,就需要真正做到自我歸納,擺脫盲目自我關注的狀態,才能徹底根除內心深處的自卑感。
  • 希望孩子快樂,要促進孩子的「自我接納」,父母把握這三點即可
    但是這種方式最有可能導致的結果,卻是讓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接納的能力。什麼是自我接納呢?其實非常簡單。自我接納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真實性格,不管正面還是負面、積極還是消極,接納真實的自我,和自己和平相處。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孩子長大後需要不斷探索自己同他人的關係,哪些人可以成為朋友,哪些人可以成為戀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朋友,需要什麼樣的戀人。通過探索,個體確認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以滿足本能需求。理解自我是人類的本能,因為人類有著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複雜的思維能力。這些問題困擾著個體,就會迫使個體不斷的探索世界,不斷的認識自我,給自己下許多定義。圍繞「我是誰」這一問題,人們發現了星座、血型、屬相、人格類型等;圍繞「我從哪裡來」這一問題,人們探索物種起源;圍繞「我要到哪裡去」這一問題,人們確立了生活目的。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孩子長大後需要不斷探索自己同他人的關係,哪些人可以成為朋友,哪些人可以成為戀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朋友,需要什麼樣的戀人。通過探索,個體確認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以滿足本能需求。理解自我的本能自嬰兒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就會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但是,同時不少父母對它的理解也存有偏頗。長期「無條件接納」,會不會變成溺愛,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呢?接納孩子的做法則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懲罰。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理解對孩子很重要
    儘管孩子年齡還不大,但是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做一件事情失敗時會覺得沮喪,跟好朋友吵架了也會覺得很悲傷,自己獨立做了一件事時也會很有成就感很興奮……當孩子出現這些好的和不好的情緒時,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只會一味否定孩子的情緒。但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贊同孩子的哭鬧。
  • 父母怎樣理解孩子?
    經常聽到父母向我抱怨說孩子長大了,不聽大人的話,有時候喜歡頂嘴,不按大人說的做,有時候好言相勸,卻怎麼也不開口,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相處,矛盾激化,甚至有的孩子最終離家出走,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那麼作為父母,到底怎樣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父母怎樣理解孩子的相關內容。
  • 真正的徹底接納自己,並不是自我的放任和放縱!
    作者:塔拉布萊克當我們談及「徹底接納」,經常會有許多的誤解。由於「徹底接納」跟我們「不接納」的主流文化南轅北轍,因此我們很難理解它的真義。下文試圖從一個當代靈性的探索者和實修者的視角,談一談「徹底接納」在人生中的深刻意義。
  • 克服自卑從接納自我開始
    為什麼別人可以不在乎他人眼光,而我卻總是活在別人看法的陰影下?他拒絕接納這一情緒,並害怕被別人發現。就算身邊有其他人也在為面試而緊張,但自卑者不會因此而「原諒自己」,因為自我否定是他的情緒處理模式,並不與情緒自身有關。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接納性語言的重要性
    今天閱讀了PET這本書關於「接納性語言」章節後的收穫:當一個人能夠發自內心地接納他人,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接納時,他就擁有了強有力的幫助他人的能力。接納就像土壤,它能夠使孩子發展並實現自己的能力。我們從小的觀點是:如果接納一個孩子,他就會保持現狀。
  • 做孩子的傾聽者,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和孩子溝通一定有方式方法,如果孩子一直厭煩聽我們說話,親子關係變差不說,將來叛逆是一定的。當我們對一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就應該去看書、充電、學習,書中肯定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因此我買了很多關於如何和孩子溝通技巧的書,其中有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會說》,剛看了第一章的內容關於接納孩子的感受,感覺就很不錯。
  • 孩子經常自暴自棄咋辦?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能變得更自信
    3、認知偏差他人對孩子的評價,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同,當他人對孩子的評價與孩子的自己評價不一致,受到群體壓力或大眾普遍認知的影響,孩子可能會認同他人的評價,開始否定自我,並不斷向他人的評價靠攏。孩子缺乏「自我認同」,不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還與他人評價、父母期望、認知偏差有關,對孩子來說,擁有「自我認同」會有什麼不一樣,有哪些好處呢?
  • 這個時候開始,可以幫助孩子自我判斷和決定對錯了
    小學三四年級:幫助孩子自行辨別是非,做自我判斷和決定對錯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會表現出旺盛的精力,他們總是一刻不得閒,而且充滿了好奇心。對人表現出極大的關心,開始明白人和人是互不相同的,有時也會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陷入苦惱之中。
  • 她因自我懷疑變成男性,又選擇變回女性,折騰後接納了真實的自己
    當孩子感覺當孩子感覺無人理解、無法言說、苦悶無助、挫敗無力,尤其是在周圍環境與自己特別不一致時他認為,這個時期是獲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時期,個體會遭遇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克服同一性混亂的危機。所謂自我同一性,就是個體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何方、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穩定而連續的認知。處於青春時期的孩子,尚在孩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
  • 最好的育兒方式應該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育兒過程中,我們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既要欣賞孩子的優點,也應該接納孩子的不盡如人意之處;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感到欣慰,在孩子狀態不好的時候,給予他理解、安慰和鼓勵。孩子年幼時需要父母無條件地接納,使他建立安全感,樹立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