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參加高考,以全縣第三的優異成績考入大學,還未報到時就確立了出國深造的志願。大學畢業留校後,他工作之餘發奮苦練英語,終於在1986年成功赴美深造。1992年,他順利進入波多黎各大學任教,成為華裔生態學者在美終身教授的第一人。儘管從母校畢業30餘年,他依然每年堅持回校兩次,專門為母校博士生開設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他就是南京林業大學1978級校友鄒曉明。
從小學到高中,由於特殊的歷史時期,鄒曉明的求學生涯是和半工半讀、挑肥勞作這些詞語聯繫在一起的。他回憶,有時找不到馬糞牛糞作為肥料,他就跑到臭水溝裡去掏肥。勞動後,他時常到縣裡的文化館裡讀小人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這些文藝作品都是他熟稔的記憶,儘管是半工半讀,潛移默化中他還是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在得知可以參加高考時,鄒曉明和同學滿懷期待。但是要在幾個月內將初中到高中的四年所有知識整個梳理一遍,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時鄒曉明所在的縣中為了突擊高考,在進行了分班考試後,又在300多位同學中選拔出15人組建了一個&34;,他也名列其中。儘管如此,1978年石城縣考入大學的也僅有14人,其中9位都來自這個&34;。年僅16歲的鄒曉明以全縣第三的優異成績考入南京林產工業學院(現南京林業大學)。
從南昌到南京並不容易。鄒曉明首先輾轉來到了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個星期。也就是這一個星期,對他今後人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鄒曉明說:&34;上海令他感受到一種開拓視野的震撼。&39;馬桶&34;鄒曉明從此萌發了一個難以平息的念頭:出國深造!
進入大學後,學校組織了英語水平測試。鄒曉明憑藉著當年那個暑假自學的500個單詞的英語功底,考了18分,被編入英語班學習。這次測試中,成績在18分以上的學英語,18分以下的學日語。也就是這個18分的成績,為他日後留美鋪下了基石。
上個世紀80年代,出國深造並不像現在這麼普遍。作為有出國夢的大學生,在南林的四年,鄒曉明一直勤奮學習,未曾荒廢任何一寸光陰。
1982年,鄒曉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工作後,始終不忘出國夢想的鄒曉明工作之餘發奮苦練英語。1986年,在通過了一場場艱難的出國考試後,鄒曉明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用8年的青春芳華圓了自己的出國夢。留學期間,鄒曉明勤奮刻苦,並且很快適應並融入了美國的生活。在美讀碩士、博士期間,鄒曉明科研成果突出。1992年,經導師推薦,鄒曉明順利地進入美國波多黎各大學任教,成為華裔生態學者在美終身教授的第一人。
美國波多黎各大學任教期間,鄒曉明長期從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土壤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科學的主要貢獻包括:發明測定土壤有機磷礦化速率及土壤微生物對無機磷的吸收速率的新方法;發明測定土壤活性有效碳的新方法;通過參加美國長期生態定位Luquillo站的研究工作,發現熱帶蚯蚓入侵會加速土壤有機碳的分解和增加土壤碳向大氣的排放;第一次報導沿緯度梯度真菌多樣性的變化規律;2001年首次提出&34;,從貝加爾湖引水到西北,以緩解華北西北缺水生態問題;2017年提出適地適樹的本質就是適鈣適樹的理論,並與周永斌合作運用該理論對遼寧省進行立地分類以指導該省的植樹造林生產活動。
截止2018年6月,鄒曉明累積發表SCI論文70餘篇,書章節7篇,書評一篇。文章被引用接近3 千多次,另還參與組織發表專刊Biotropica和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各一刊。2014年,獲得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局授予Fulbright學者稱號。
儘管鄒曉明已從南林畢業30餘載,但他始終不忘母校的培育之恩,每年堅持回校兩次,每次兩到四個星期,專門為母校博士生開設高級應用生態學一課,啟發博士生做科研,幫助他們找出科學問題,並採用合適的實驗方法去解決。鄒曉明的課深受學生歡迎,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錄像,課後再反覆觀看。
回首自己的求學生涯,鄒曉明感慨萬分:&34;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南京林業大學官微、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