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被冒用,該怎麼辦(來信調查)
黃女士未註冊公司,卻被列入偷逃稅款黑名單
莫名其妙「被法人」
今年1月15日,江蘇南京市的黃女士一早出發趕往上海浦東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看望在那裡讀書的女兒。出關時,她卻被告知不準出境。原因是黃女士作為某公司法人偷逃稅款,北京市稅務局上報信息,限制其出境。
從未註冊過任何公司的黃女士一頭霧水,只能通過電話向北京市稅務局核實。北京市稅務局工作人員告知黃女士,她於2016年3月在北京市密雲區太師屯鎮註冊成立了北京驛鑾廣告有限公司,該公司不久前因偷逃稅款被密雲區稅務局處罰,作為法人的黃女士被列入偷逃稅款黑名單。要想申訴,只能去公司註冊所在地的市場監管部門和稅務部門。
黃女士這才想起,自己在2015年底丟失過一次身份證,之後及時補辦了。這次被告知曾經註冊公司,應該與丟失的身份證有關。
1月17日,黃女士到達密雲區太師屯鎮。太師屯鎮工商所了解相關情況後,建議黃女士到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調取該公司註冊時的所有材料,然後找一家鑑定機構做籤名的筆跡鑑定,最後將公司註冊材料、身份證遺失補辦材料、筆跡鑑定材料等交送工商所等待結果,但也說不準什麼時候能辦好。
黃女士又打電話向密雲區稅務局諮詢,工作人員告訴她:「我們只認市場監管部門的註冊信息,只有經市場監管部門查證,確實不是你自己開的公司,撤銷註冊信息後,才能按照程序更正限制出境的信息。」
之後,黃女士前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拿到了北京驛鑾廣告有限公司的《內資公司設立登記申請書》,上面顯示自己是法定代表人,註冊資本為500萬元,還有自己的「親筆籤名」。在第四頁上,還附有黃女士的身份證複印件,正是她之前丟失的那張身份證。
「我從來沒見過這份申請書,更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這個籤名也不是我的,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太奇怪了!」雖然一肚子委屈,黃女士也只能回到南京,著手收集相關材料,並找到南京康寧司法鑑定中心申請做筆跡鑑定。「僅做一次筆跡鑑定,就得花費近3000元,前後還要等一個多月時間,要辦的事兒全耽誤了。」
3月7日,黃女士拿著筆跡鑑定等一系列材料,再次來到太師屯鎮。鎮工商所工作人員檢查了材料,並做了筆錄,之後讓黃女士回家等待消息,預計一個多月能辦理成功。該工作人員還表示:「類似事情最近太多了,我們也在向上級部門反映,共同探索一個方便快捷的解決辦法。」
即便如此,黃女士還是憂心忡忡,因為通過上網查詢,她發現自己名下還有兩家與北京驛鑾廣告有限公司有關聯的企業,都在天津,不知未來是否還會給自己帶來類似困擾。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在回應相關問題時表示,將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寬進嚴管」的舉措。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完成「全國企業登記身份管理實名驗證系統」建設,同時正在抓緊研究制定關於「撤銷登記」和「強制註銷」的管理辦法,切實解決身份被冒用騙取註冊登記的問題。
提 示
█要儘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一旦丟失,身份證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若發現類似「被法人」事件,應先向公安機關報案,再儘快持相關資料去所在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和稅務部門辦理證明手續,儘早與無關公司撇清關係。
█各地政策有所不同,辦理相關手續時應注意地域性,提前了解相關政策。
楊先生用第三方軟體購買火車票後無法註冊官方帳號
12306帳號「被註冊」
楊先生計劃乘火車去西安辦事,卻因此遇到了煩心事。之前買火車票都是家人幫忙,他總覺得不方便,這次就想自己註冊一個帳號,於是下載了「鐵路12306」手機客戶端。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當輸入身份證號碼進行帳戶註冊時,系統彈出一個提示頁面:「該證件號碼已被註冊。」楊先生十分奇怪,因為自己之前並未用身份證號碼註冊過「鐵路12306」的帳號。
提示頁面還顯示:「請確認是否您本人註冊,『是』請使用原帳號登錄,『不是』請持該證件原件到就近的辦理客運業務的鐵路車站辦理被搶註處理,完成後即可繼續註冊,或致電12306客服諮詢。」楊先生這才知道,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已經被別人搶先註冊過了,但自己完全不知情。
抱著滿腹疑問,楊先生撥打了客服電話諮詢,客服人員回復道:「您登錄一些連結平臺或旅遊時出示過身份證號碼,都可能導致身份證信息洩露。」原來,這是楊先生身份證信息洩露所致。
客服人員還說:「我們不建議用除官方途徑以外的渠道註冊帳號,您可以回憶一下曾經通過什麼途徑購買過火車票。」
楊先生詢問家人,家人說,之前一直是用「攜程旅行」手機客戶端買票的,使用過楊先生的身份證號碼。
打開「攜程旅行」的火車票服務,楊先生發現頁面下方有一份《火車票信息服務協議》,點擊查看詳細內容,該協議是「上海順途科技有限公司與用戶就火車票代為購票、查詢、退票、改籤、12306帳號註冊及授權託管使用等火車票信息服務所訂立的合約」。在「第一條 服務描述」下的第一則中,該協議便聲明,當用戶使用該平臺提供的火車票信息服務,包括向鐵路官方網站或授權代售點進行查詢、購票、退票、改籤、候補等操作時,「如您未註冊12306帳號或需12306網進一步認證且繼續使用服務,您同意並委託和授權我司使用您的身份要素包括您已提供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及生物識別信息等信息為您提供12306帳號代為註冊和代您申請認證的便捷服務。」
也就是說,在使用「攜程旅行」提供的火車票相關服務之前,用戶已經認可該協議相關內容,即同意將身份證號碼等相關信息提供給該平臺,用於代為註冊12306帳號。楊先生恍然大悟,自己的身份證已經在「攜程旅行」上註冊過帳號,所以無法在「鐵路12306」上正常註冊。
提 示
█如遇到類似情況,可下載最新版「鐵路12306」手機客戶端,在頁面下方「我的」欄目中找到「註銷帳戶」,選擇註銷帳戶原因後即可清空與自己身份證號碼關聯的所有平臺的註冊信息,之後再重新註冊12306帳號,即可正常註冊。
█一旦註銷成功,原12306帳戶將無法被找回。
北京工作的齊先生發現自己還「受僱」於新疆一公司
個稅信息「被任職」
「我都沒去過這家公司,怎麼就成了他家的僱員?」
今年初,為了申報填報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北京市朝陽區的齊實(化名)下載了國家稅務總局開發的「個人所得稅」APP。令他驚訝的是,在「任職受僱信息」中,除了他的工作單位,還有一條名為「霍爾果斯萬眾歡騰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受僱信息。
「我從未在這家公司任職,也從未接受這家公司任何形式的酬勞。」齊實感到很困惑,「我的信息是不是被人盜用了?」
與齊實類似,不少人都在查詢個人任職受僱信息時,發現自己「被任職」了。「信息顯示,我已經在一個公司任職大半年了,我卻完全不知道」「我都不知道自己任職這麼多公司了」「莫名其妙就被僱用了,還是2018年9月入職的,那個時候我正在家裡休產假呢」……一些網友描述了自己的經歷。
「自然人APP端自動出現任職受僱單位,而自己又完全不知情,存在信息冒用嫌疑,該怎麼辦?」
在國家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平臺上,該問題已被列為「熱點問題」,並有相關解釋:「只要該公司給您做過僱員個人信息報送,且未填報離職日期的,該公司就會出現在您『個人所得稅』APP的任職受僱信息中。」
記者獲悉,如果是曾經任職的單位,可以在「個人所得稅」APP個人中心的任職受僱信息中點開該公司,然後在右上角點擊「申訴」,選擇「曾經任職」。稅務機關會將信息反饋給該公司,由該公司在扣繳客戶端軟體中把人員信息修改成離職狀態即可。如果是從未任職的單位冒用,應選擇「從未任職」,把情況反饋給該公司的主管稅務機關,由稅務機關展開調查。
「您點擊申訴後,『個人所得稅』APP相關任職信息將不再顯示。後續處理結果會通過『個人所得稅』APP主頁的消息提醒反饋給您,敬請留意。」
實際上,發現自己「被任職」的第一天,齊實就進行了申訴。記者在其申訴詳情頁面看到,齊實的申訴類型為「從未任職」,受理稅務機關為「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稅務局稅源管理科」,目前申訴狀態為「已受理」。
「希望這個問題能快一點兒解決!」齊實說。
提 示
█若為曾任職單位,可在「個人所得稅」APP個人中心的任職受僱信息中點開該公司,在右上角點擊「申訴」,選擇「曾經任職」。稅務機關會將信息反饋給該公司。
█若為從未任職的單位冒用,應選擇「從未任職」,把情況反饋給該公司的主管稅務機關,由稅務機關展開調查。
■編後
莫讓群眾證明「『我』不是我」
最近,社會上對居民身份證信息洩露問題比較關注,主要集中於各種匪夷所思的後果:無法註冊12306帳號,莫名其妙「被法人」「被董事長」,不知情受僱於某企業,等等。不少人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無緣無故要花許多時間、精力、財力證明「登記的『我』不是真的我」的問題。
誠然,這類事件的源頭,一方面是持有者沒能很好地保管自己的身份證,一旦丟失,意味著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然而,我們顯然不能將身份證信息洩露的責任全部甩給群眾。造成信息洩露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群眾自己並不想洩露信息,更不想惹來諸多後續麻煩。
在處理類似事情上,公共服務部門應當承擔起更多責任。最基本的便是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如「鐵路12306」手機客戶端推出「註銷帳戶」功能,有效防止用戶權益受到其他可能的損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更進一步,當群眾遇到身份證信息洩露問題時,公共服務部門不應僅僅限於事後尋求解決辦法,這終究是被動服務。針對如何化被動為主動,提前堵住漏洞,防患於未然,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例如,鑑於最近「被法人」事件時有發生,市場監管部門是否可以暫停提供持他人身份證代為開辦公司的服務,以此杜絕不法分子通過不法渠道獲取信息牟利的可能。
當事件涉及多個部門時,處理起來更為棘手。有時不得不跑來跑去,傷透腦筋,付出代價。不同部門之間應加強溝通協調,明確各自職責,建立聯動機制,儘可能及時、便利地解決群眾的這一煩心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