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提問:養一個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是什麼感受?
下面的回答一片討伐聲,說這個老公用「養」這個字,明顯不妥。
為什麼要用「養「這個字呢?是覺得老婆在家做的事不值一提,全靠老公養活嗎?
什麼才是「養」老婆呢?
應該是老婆什麼都不用做,吃吃飯,喝喝茶,逛逛街,不用做飯、洗碗、做家務、帶孩子。
老婆瀟灑快活,這才能叫做「養」。
如果老婆要一早起來,做早飯,負責帶孩子,餵飯,買菜、洗洗燒燒涮涮,洗衣服、拖地、抹地板,負責陪孩子玩、教育孩子,哄睡覺,夜裡餵奶。
這應該不叫「養」了老婆,這叫老婆在為家庭服務!
我生完女兒,在家一年帶孩子,簡直度日如年。
孩子斷奶之後,馬上投入工作,與帶娃相比,感覺工作簡直太小兒科了,太感謝我的老闆了!工作沒有帶娃累,老闆還要付我工資,如果工作出色,老闆還要感謝我,太有成就感了!
現在生了二胎,在家帶孩子兩年了,又進入度日如年模式,期間和老公吵架無數次,後悔生二胎無數次,心情崩潰無數次。
老公回家,如果不好好說話,我馬上會心裡不舒服,如果勤快嘴甜,我又會不好意思,覺得自己當不起。
這時候我就會想,為什麼我就不能坦然面對他的冷臉與笑臉,而那麼在乎他的態度呢?
為什麼明明自己累得要死,還怕遭嫌棄?
怕老公說我清閒、還沒帶好孩子;怕別人說我不賺錢、靠老公養;怕自己失去了賺錢能力,真要靠老公養;怕與社會脫節,與老公沒共同語言;怕帶娃蹉跎了時間,這輩子沒成就,對自己沒交代;怕娃沒帶好,自己心情還一團糟;怕心情不好老得快;怕老得快老公嫌棄……
滿滿的焦慮,有沒有同款的媽媽?
做全職媽媽已經卑微到了塵埃裡,還有人說,「是我在養著你」,真是雪上加霜。
如果能有選擇,誰願意做全職媽媽?
全職媽媽心慌、焦慮,是因為社會環境對她們不友好,連她們自己都懷疑起了自己。
看到有無數網友提問:我該辭職在家帶孩子嗎?
不辭,怕孩子沒人帶,對成長不好;辭,怕自己從此失去了,職場地位與家庭地位。
我從來都勸這些媽媽慎重考慮辭職,因為除非女人很喜歡帶孩子和做家務,可以放心辭職,其他多數女人基本會後悔。
女人們拼了命生娃,還得拼了命帶娃。
而男人大多要麼把孩子推給媽媽,要麼推給老婆,什麼時候,男人們能為帶孩子發愁啊?就離男女平等不遠了!
帶兒子期間,我在生活平臺報了個英語班,又報了個營養師,我怕自己的能力在帶孩子中慢慢下降,焦慮感滿滿。有沒有同款的媽媽?
我的英語班上,居然大多數都是寶媽,聊起來學英語的目的,幾乎都是:一,教孩子英語,二,為了自己以後工作做準備。
在學英語期間,兒子不斷地給我搗亂,我需要很多時間用手機聽英語材料,而兒子看見我拿出手機就搶,我呢,要麼手機藏起來,要麼手機給他玩,反正是害我英語學不成,真想揍他一頓!
又是滿滿的焦慮感。有沒有同款的媽媽?
我為什麼不喜歡做家務?為什麼不喜歡帶娃?從心理學家的解釋中找到了答案。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100年前就指出,做家務不應該是女性地位低下的詮釋,而是家庭分工的方式。
如果社會不承認女性對家庭的貢獻,那么女性就會對母親的角色不滿意,就會感覺孩子和家庭拖累了自己,她會不喜歡做家庭事務,而著重追求個人優越感。
既然做家務,帶孩子,得不到尊重,誰還喜歡做呢?任何人都不希望比別人地位低。
阿德勒還說:父親努力供養家庭,不應看做是施予者,而是家庭分工不同。
另一方面,還有不少男人一邊在外工作,一邊覺得老婆在家舒服,覺得自己虧了。
女人一邊帶孩子,一邊心慌、焦慮,還要受到丈夫和社會的壓力,如果不是為了孩子,而甘願犧牲自己,她為什麼要受這樣的白眼?
什麼時候社會承認男人賺錢,女人帶娃,只是兩人的分工不同,沒有價值高低,女人在家全職,才不用心慌焦慮了。
社會承認全職媽媽的價值了,男人不再覺得老婆在家帶娃是靠自己養了,女人在家,不患得患失了,才真的找到自己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