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小銜接工作的探索

2020-12-27 搜狐網

  幼兒園和小學是分屬兩個學段的教育機構,在教育教學諸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兒童從幼兒園那種以遊戲為主導的活動模式轉向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形式的學習模式,很難一下子適應。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幼兒教育發展出現的共性之一就是幼小銜接和幼兒園為小學做準備得到高度重視。

在我國,幼小銜接研究起步較晚,至今,許多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兒童入學不適應現象。

青島

市市南區自1997年開始在部分幼兒園、小學嘗試幼小銜接工作,到目前為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樹立正確的銜接觀念

  過去,我區許多幼兒園未從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這一高度認識幼小銜接問題,認為幼小銜接工作無非是參觀小學,學做一天小學生,收拾書包比賽等具體活動,致使許多孩子出現未入學盼入學,上了學不願學等不適應問題。我區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教師的觀念轉變了,認為,幼小銜接工作,是促進兒童順利地實現從學前期向學齡期自身發展特點的交替、轉化、升華的發展過程,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所以應從幼兒一入園開始,培養其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幼兒穩定的情緒,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各種行為習慣,使幼兒逐步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才是為小學打基礎,為人的一生發展奠基。

  二、在幼兒園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

  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研究後認為,兒童入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適應性困難和社會適應性困難兩個方面。多年來,我區傳統的幼兒園正規教育更多的是為幼兒入學做心理準備,「要當小學生」的願望每個孩子都有,但是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明顯不足,突出的表現是「會說不會做」,執行規則的能力、執行任務的能力、自理能力、主動性較差。

  為了解決幼兒社會性適應困難,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會性適應教育活動。幼兒園裡,氣象日誌、氣象統計表,那些形象直觀的氣溫變化曲線是孩子們每天勞動的成果,每天,誰來的最早,誰就把它填好,完全是孩子的自覺行為。小朋友們還輪流擔當值日生,點數毛巾、清點人數、幫老師分餐具和玩具、報告午晚飯、檢查桌面是否乾淨整齊等,活動中孩子的責任感和任務意識得到培養。為了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學會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教師面對幼兒同伴之間發生矛盾時的求助與告狀行為,以不拒絕也不直接參與代替的方式,引導兒童學會想辦法:「你在家裡是不是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現在,你就是家裡的小主人,相信你,一定會自己解決好這個問題) 」教師把權利和責任交給孩子,讓兒童動腦解決,教師則注意事態發展,必要時引導幫助。

  在其他集體教育活動中明確提出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要求,如,在音樂、體育課上,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語言、美術、計算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和主動性。為了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學中為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們體驗合作的愉快。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隨機滲透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如散步前交代觀察任務,上下樓梯提出規則要求,進餐、睡眠時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幼兒園還召開家長會,要求家長明確對幼兒進行社會性適應教育的意義,爭取家長的主動配合,並要求家長做到適當放手,隨時提醒,以表揚鼓勵為主等。

  三、培養幼兒的主動性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師尊重幼兒,在日常的教育、生活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對待幼兒,並使幼兒學會主動地與教師交往。如,教師主動禮貌地向幼兒請求幫助,對幼兒的幫助給以真誠的感謝:教師對幼兒主動的探索活動給予積極關注,並提供建議性、啟發性的引導,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於幼兒活動的指導,儘量減少否定性評價,多些肯定性的引導,幫助幼兒獲得自信,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等等。孩子們喜歡老師了,常常主動地將家裡的事情告訴老師,願意幫老師做事,體現了可貴的主動性。

  (2)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充分認識和評價,是兒童成人、成才所必備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個性品質。調查中發現,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不能大膽參與活動、不願與新朋友交往、懷念幼兒園生活等,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對自己缺乏自信心,由於缺乏自信,新入學的幼兒常常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當緊張情緒不能及時消除時,孩子就會產生退縮或攻擊性行為以及孤僻、妒忌等偏差。因此,我區幼兒園注重積極為幼兒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讓每個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特長和優勢,最大限度地顯示自己的價值,逐步樹立自信。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向幼兒提出不同層次的任務和要求,讓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跳一跳,夠得著」,經過努力,都能獲得成功,從成功的喜悅中增強自信。教師給每個幼兒記「成功卡」。教師隨機觀察,將幼兒經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事件記載下來,定期在集體面前宣布,每月給家長看一次,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

  (3)教師和家長對幼兒進行正面的、積極地評價

  幼兒常常會因主動做事而犯錯誤。例如,有位老師發現一幼兒將自己組的蒜苗拔高了一截,即「揠苗助長」,教師問及原因,該幼兒說希望自己小組的蒜苗能長高一些,老師肯定了幼兒的行為動機是好的,同時,他指出行為的後果不好,這樣做,既保護了孩子的主動性、自尊心,又指導了幼兒怎樣對待輸贏。

  四、培養一年級學生對學校、對學習的興趣

  1.幼兒園與小學開展交流活動

  兒童身心發展是個不斷矛盾統一、完善變化的過程,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在發展過程中,相鄰的階段既有不同質的特點,又是互相聯繫逐步過渡的。我們組織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相互聽課、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探討縮小差異的辦法。例如,一年級的教師到幼兒園大班聽語言、計算、美術、音樂、體育、遊戲等課程,了解大班的教學內容、方法、原則及孩子的表現,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力求生動、活潑,培養學生動眼觀察、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的能力,充分體現一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同時,幼兒園組織幼兒熟悉小學生的生活制度,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激發幼兒嚮往小學、當小學生的願望。如,定期與小學聯誼,到小學與哥哥、姐姐同上課、遊戲、做操;組織 「我向哥哥、姐姐學什麼」談話活動;請一年級的小學生到幼兒園介紹入學後的感受和變化等。

  2.創設充滿童趣的學習環境

  幼兒園的教室布置生動活潑,深受幼兒的歡迎。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小學整齊劃一的教室很生疏,從而產生了對學校的畏懼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此,學校大膽地對一年級的教室進行改裝,把教室裝扮得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教室的牆壁不再是過去統一呆板的白色,而是依照孩子們的喜好變成了橘紅、淺藍等色調,並畫上孩子們喜愛的圖案;教室裡有種植著各種小花草的自然角、科技角、圖書角;黑板前的教師講桌也一改「高高在上」的老樣子,變成一個平面低矮的半圓形,高矮與學生的課桌一樣,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時和教師討論、交流起來更有親切感了,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有的學校還將校園裡的評比欄上的 「優」、「良」、「及格」、「不及格」等評語改為笑臉、無表情臉和臉,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使枯燥生硬的評比變得生動有趣,易於孩子接受,生動形象地激勵學生力爭上遊。許多學校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在校園裡和牆壁上工整地寫上 「我長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提示語。這些環境的變化,減輕了兒童剛入學的心理壓力,消除了兒童的疲勞、精力不集中、自信心降低、害怕上學等不良現象。

  3.將遊戲、表演、繪畫引入一年級的課堂

  幼兒園的教學任務也比較輕鬆,一般授課時間為 10~15分鐘,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活動為主。小學的兒童則以學習為主要活動,學習成為兒童對社會承擔的義務。這樣的客觀存在造成了兒童入學後的不適應,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活動的興趣與熱情也容易轉變。針對這一特點,在音、體、美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改變了以往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內容,安排學生不同形式的座次,有圍坐式、小組討論式、半圓式、自由式等,既提供了與人交往的機會,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自然、科技、勞動等學科,把遊戲、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引進課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動腦筋自製玩具、用具,栽培飼養,野外實地觀察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鳥、蟲,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以書本為主的偏重知識灌輸的單調的授課方式,這就與幼兒園一貫的教學方法即以遊戲和活動為中心的方式十分吻合,大大減少了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不適應。

  在低年級設計了遊戲性、表演性、繪畫性作業。教師從一年級的孩子喜歡兒歌入手,除了採用傳統兒歌引導兒童學習拼音字母的音、形外,還啟發兒童自己動腦、動口編兒歌。例如,區別b、d、p、q 四個字母,學生編出了兒歌:「肚子朝右bbb,肚子朝左ddd」「圓臉朝右ppp,圓臉朝左qqq」,兒童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表演性作業有續編故事表演、分角色朗讀表演、情境表演,深受學生的喜歡。繪畫性作業適應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讓學生學完課文之後,拿起畫筆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或課文內容用畫筆表達出來,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過程,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幾年來,我區雖然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又對幼小銜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將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進一步探索教育規律,深化幼小銜接工作的研究,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區的辦園、辦學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來源: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

  編輯:秀芳

相關焦點

  • 幼小銜接工作納入督導評估
    本報訊(記者 郝文婷)為進一步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加強小學「零起點」教學,日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臺《關於做好幼兒園小學銜接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區對幼小銜接活動進行科學、正面、及時、全面的評價。
  • 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內容
    幼小銜接工作中的誤區和走出誤區的思考  羅英智,遼寧教育研究院  幼小銜接問題是長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關注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難題。但從總體看,幼小銜接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些銜接工作已 走入了誤區,表現在:  1.片面銜接  在體、智、德、美四育中,重視「智」的銜接,忽視體、德、美的銜接,特別是忽視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 。在智育中,重視知識,特別是數學、語文知識的銜接,忽視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 驗的積累。
  • 幼小銜接中的師幼互動
    一、幼小銜接中師幼互動的指導思想幼小銜接工作是目前學前教育中急需解決的一項重大難題,關於幼小銜接工作的推進,國家、社會和幼兒園都極為重視,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也是目前幼兒園在不斷探索的領域,同時,就幼兒教師考試而言,關於幼小銜接類的題目也一直居於考試的,且考察不斷翻新,花樣百出。
  • 拒絕「填鴨」式教育,蒙臺梭利幼小銜接---完全不一樣的幼小銜接
    想要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填鴨式」提前教授小學一年級知識的」幼小銜接班對孩子沒有幫助,持續地培養孩子在學齡階段需要養成的各項能力才是重點。       幼小銜接不單單只是知識方面的銜接,兒童連續的、不間斷的社會性、心理和身體發展上的銜接才是「幼小銜接」的本質,對於孩子入學後的成長也更為重要。
  • 幼小攜手、科學銜接——新城幼兒園與雨城小學召開「幼小銜接...
    四川新聞網消息 幼小銜接是幼兒從幼兒園遊戲狀態進入小學學習的過渡期,也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轉折。為了明確幼小銜接工作的思路,積極有效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新城幼兒園與雨城小學於2020年11月27日共同開展了一次面對面的「幼小銜接」專題交流座談會。
  • 系統鋪墊構建幼小銜接新樣態
    幼小銜接是指通過創造良好條件,做好系列工作,實現兒童從幼兒教育階段到小學教育階段的順利過渡,並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過程。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銜接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工作的複雜性,幼小銜接在實際推進中尚存在知行協同不足、課程建設滯後、機制保障不全等問題。
  • 幼小銜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
    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園長朱繼文曾介紹,為打消家長疑慮,幼兒園絞盡腦汁做了許多幼小銜接工作,但家長並不買帳。的確,許多幼兒園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安排得滿滿,參觀小學、收拾小書包、課間10分鐘可以做什麼、認識文具等,但這些表象化的幼小銜接活動是兒童升入小學後真正面臨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嗎?二三十分鐘時間能夠讓兒童在能力上有質的飛躍嗎?
  • 「幼小銜接」焦慮
    4月23日,山東省教育廳發布《關於深入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大排查大整改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規定培訓機構不得舉辦學前班、幼小銜接班,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違規培訓機構甚至可取消其辦學許可。
  • 關於幼小銜接,這些才是你應該做的
    一位媽媽面對幼小銜接的焦慮肯定是你想像不到的。周末去朋友家,和朋友在聊天中,朋友說起了他們小區的一位媽媽最近在群裡聊孩子幼小銜接的問題,然後他看了看自己小兒子,感覺到非常焦慮。 他說本來疫情期間孩子悶在家裡面就比較憋屈,但是為了孩子能順利「銜接」,她又給孩子報了很多班,把孩子的整個暑假全部塞滿了。
  • 「幼小銜接」全方位工作對照表,條條是乾貨!
    前幾天,諾諾的幼兒園召開了本學期的第一次家長會,主題直接針對「幼升小」銜接工作,專程請來小學名教師給在座的父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孩子的幼小銜接工作怎麼做?」這個問題,幾乎成為所有幼兒園大班階段父母們最關注、最擔心的問題。
  • 幼小銜接親子講座:幼小「愛」相聚,銜接零距離
    其中關於「幼小銜接」的問題可讓中大班的家長們焦慮和忐忑不安的內心無處安放,本次主要邀請了劉曼英老師採用講座和互動結合的方式,將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經驗傳授給父母,使其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新學期的生活和學習。
  • 幼小銜接常見的誤區是什麼?
    一、幼小銜接是什麼?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處於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徵,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於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幼小銜接問題是長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關注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難題。
  • 現在幼小銜接的市場有多大?什麼是幼小銜接?
    關於幼小銜接市場,當然是很大了。 一方面,小學課程進度快,拼音一個月教完,孩子掌握有難度。解釋下,並不是老師不願意好好教。很多孩子提前學,教學是根據孩子掌握情況調整,速度自然會有所提高。結果就是,家長們都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你一家不報孩子跟不上。 另一方面,父母基本都雙職工,暑假一個多月孩子沒人看。
  • 關於幼小銜接,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一、幼小銜接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幼小銜接是指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這兩個相鄰教育階段之間的過渡銜接,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生活,適應小學的時間、流程、規範、管理和環境。
  • 何時開始幼小銜接
    但是還有一批孩子馬上要離開幼兒園開始上小學了,針對這些孩子,我們在幼兒園或者小學附近早就看到幼小銜接的廣告了,家長們見面也是經常談論這個問題,「你家孩子在哪裡上幼小銜接班?」仿佛上小學之前的幼小銜接班是理所當然的過渡,但是我們似乎都忽略了這個問題:「幼小銜接何時開始?」
  • 幼兒園應如何開展幼小銜接?
    在小學階段,學生自主實踐空間擴展,教師逐漸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為此,教師需通過學前教育提升幼兒的注意力、自理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綜合素養,使幼兒可以適應小學的學習及生活。例如,教師可在提問時適當延長幼兒的思考時間,引導幼兒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調整繪本閱讀、手工製作、生活實踐等課程比率,為幼兒動手實踐、閱讀探究提供條件,通過開展幼小銜接教育活動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
  • 「幼小銜接」諾亞舟和莊幼兒園幼小銜接之小學生進課堂
    【幼小銜接】諾亞舟和莊幼兒園幼小銜接之小學生進課堂「時間時間像飛鳥,嘀嗒嘀嗒向前跑......」七月,大班的幼兒即將迎來最後的告別,進入他們嚮往的小學了。幼兒園大班是升入小學教育過渡的關鍵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更好的幫助幼兒和家長們做好相應的準備,諾亞舟和莊幼兒園大班開展了「幼小銜接之哥哥姐姐進課堂」活動。
  • 幼小銜接,經合組織國家在行動
    幼小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經合組織部分成員國家越來越重視幼小銜接工作,紛紛從教育政策和課程體系的調整入手,通過師資、資源、學習內容的無縫對接,有效促進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 幼小銜接,銜接的是什麼?
    這不幼小銜接要上嗎也成了熱門討論的話題。說到幼小銜接,作為家長,關注的應該是:需要銜接什麼?而不是要不要上的問題,找準方向,你才有可能根據孩子情況判斷要不要上,才不會如無頭蒼蠅亂打亂撞,平添焦慮。幼小銜接,銜接的就是規則和習慣。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是形成規則意識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如果注重孩子的規則培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家長的「幼小銜接」學習手冊
    「幼小銜接」這個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對於家有即將升入一年級的小朋友家庭來說。更多的這個詞我們聽到的,理解到的都是關於孩子如何做好「幼小銜接」,要不要報個班學習下,也因著這樣關於幼小銜接是關於孩子的,在於學科知識方面的適應和提升。今天我分享到這個是關於家長的「幼小銜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