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和小學是分屬兩個學段的教育機構,在教育教學諸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兒童從幼兒園那種以遊戲為主導的活動模式轉向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形式的學習模式,很難一下子適應。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幼兒教育發展出現的共性之一就是幼小銜接和幼兒園為小學做準備得到高度重視。
在我國,幼小銜接研究起步較晚,至今,許多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兒童入學不適應現象。
青島市市南區自1997年開始在部分幼兒園、小學嘗試幼小銜接工作,到目前為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樹立正確的銜接觀念
過去,我區許多幼兒園未從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這一高度認識幼小銜接問題,認為幼小銜接工作無非是參觀小學,學做一天小學生,收拾書包比賽等具體活動,致使許多孩子出現未入學盼入學,上了學不願學等不適應問題。我區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教師的觀念轉變了,認為,幼小銜接工作,是促進兒童順利地實現從學前期向學齡期自身發展特點的交替、轉化、升華的發展過程,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所以應從幼兒一入園開始,培養其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幼兒穩定的情緒,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各種行為習慣,使幼兒逐步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才是為小學打基礎,為人的一生發展奠基。
二、在幼兒園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
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研究後認為,兒童入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適應性困難和社會適應性困難兩個方面。多年來,我區傳統的幼兒園正規教育更多的是為幼兒入學做心理準備,「要當小學生」的願望每個孩子都有,但是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明顯不足,突出的表現是「會說不會做」,執行規則的能力、執行任務的能力、自理能力、主動性較差。
為了解決幼兒社會性適應困難,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會性適應教育活動。幼兒園裡,氣象日誌、氣象統計表,那些形象直觀的氣溫變化曲線是孩子們每天勞動的成果,每天,誰來的最早,誰就把它填好,完全是孩子的自覺行為。小朋友們還輪流擔當值日生,點數毛巾、清點人數、幫老師分餐具和玩具、報告午晚飯、檢查桌面是否乾淨整齊等,活動中孩子的責任感和任務意識得到培養。為了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學會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教師面對幼兒同伴之間發生矛盾時的求助與告狀行為,以不拒絕也不直接參與代替的方式,引導兒童學會想辦法:「你在家裡是不是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現在,你就是家裡的小主人,相信你,一定會自己解決好這個問題) 」教師把權利和責任交給孩子,讓兒童動腦解決,教師則注意事態發展,必要時引導幫助。
在其他集體教育活動中明確提出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要求,如,在音樂、體育課上,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語言、美術、計算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和主動性。為了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學中為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們體驗合作的愉快。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隨機滲透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如散步前交代觀察任務,上下樓梯提出規則要求,進餐、睡眠時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幼兒園還召開家長會,要求家長明確對幼兒進行社會性適應教育的意義,爭取家長的主動配合,並要求家長做到適當放手,隨時提醒,以表揚鼓勵為主等。
三、培養幼兒的主動性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師尊重幼兒,在日常的教育、生活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對待幼兒,並使幼兒學會主動地與教師交往。如,教師主動禮貌地向幼兒請求幫助,對幼兒的幫助給以真誠的感謝:教師對幼兒主動的探索活動給予積極關注,並提供建議性、啟發性的引導,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於幼兒活動的指導,儘量減少否定性評價,多些肯定性的引導,幫助幼兒獲得自信,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等等。孩子們喜歡老師了,常常主動地將家裡的事情告訴老師,願意幫老師做事,體現了可貴的主動性。
(2)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充分認識和評價,是兒童成人、成才所必備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個性品質。調查中發現,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不能大膽參與活動、不願與新朋友交往、懷念幼兒園生活等,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對自己缺乏自信心,由於缺乏自信,新入學的幼兒常常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當緊張情緒不能及時消除時,孩子就會產生退縮或攻擊性行為以及孤僻、妒忌等偏差。因此,我區幼兒園注重積極為幼兒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讓每個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特長和優勢,最大限度地顯示自己的價值,逐步樹立自信。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向幼兒提出不同層次的任務和要求,讓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跳一跳,夠得著」,經過努力,都能獲得成功,從成功的喜悅中增強自信。教師給每個幼兒記「成功卡」。教師隨機觀察,將幼兒經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事件記載下來,定期在集體面前宣布,每月給家長看一次,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
(3)教師和家長對幼兒進行正面的、積極地評價
幼兒常常會因主動做事而犯錯誤。例如,有位老師發現一幼兒將自己組的蒜苗拔高了一截,即「揠苗助長」,教師問及原因,該幼兒說希望自己小組的蒜苗能長高一些,老師肯定了幼兒的行為動機是好的,同時,他指出行為的後果不好,這樣做,既保護了孩子的主動性、自尊心,又指導了幼兒怎樣對待輸贏。
四、培養一年級學生對學校、對學習的興趣
1.幼兒園與小學開展交流活動
兒童身心發展是個不斷矛盾統一、完善變化的過程,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在發展過程中,相鄰的階段既有不同質的特點,又是互相聯繫逐步過渡的。我們組織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相互聽課、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探討縮小差異的辦法。例如,一年級的教師到幼兒園大班聽語言、計算、美術、音樂、體育、遊戲等課程,了解大班的教學內容、方法、原則及孩子的表現,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力求生動、活潑,培養學生動眼觀察、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的能力,充分體現一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同時,幼兒園組織幼兒熟悉小學生的生活制度,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激發幼兒嚮往小學、當小學生的願望。如,定期與小學聯誼,到小學與哥哥、姐姐同上課、遊戲、做操;組織 「我向哥哥、姐姐學什麼」談話活動;請一年級的小學生到幼兒園介紹入學後的感受和變化等。
2.創設充滿童趣的學習環境
幼兒園的教室布置生動活潑,深受幼兒的歡迎。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小學整齊劃一的教室很生疏,從而產生了對學校的畏懼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此,學校大膽地對一年級的教室進行改裝,把教室裝扮得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教室的牆壁不再是過去統一呆板的白色,而是依照孩子們的喜好變成了橘紅、淺藍等色調,並畫上孩子們喜愛的圖案;教室裡有種植著各種小花草的自然角、科技角、圖書角;黑板前的教師講桌也一改「高高在上」的老樣子,變成一個平面低矮的半圓形,高矮與學生的課桌一樣,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時和教師討論、交流起來更有親切感了,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有的學校還將校園裡的評比欄上的 「優」、「良」、「及格」、「不及格」等評語改為笑臉、無表情臉和哭臉,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使枯燥生硬的評比變得生動有趣,易於孩子接受,生動形象地激勵學生力爭上遊。許多學校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在校園裡和牆壁上工整地寫上 「我長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提示語。這些環境的變化,減輕了兒童剛入學的心理壓力,消除了兒童的疲勞、精力不集中、自信心降低、害怕上學等不良現象。
3.將遊戲、表演、繪畫引入一年級的課堂
幼兒園的教學任務也比較輕鬆,一般授課時間為 10~15分鐘,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活動為主。小學的兒童則以學習為主要活動,學習成為兒童對社會承擔的義務。這樣的客觀存在造成了兒童入學後的不適應,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活動的興趣與熱情也容易轉變。針對這一特點,在音、體、美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改變了以往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內容,安排學生不同形式的座次,有圍坐式、小組討論式、半圓式、自由式等,既提供了與人交往的機會,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自然、科技、勞動等學科,把遊戲、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引進課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動腦筋自製玩具、用具,栽培飼養,野外實地觀察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鳥、蟲,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以書本為主的偏重知識灌輸的單調的授課方式,這就與幼兒園一貫的教學方法即以遊戲和活動為中心的方式十分吻合,大大減少了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不適應。
在低年級設計了遊戲性、表演性、繪畫性作業。教師從一年級的孩子喜歡兒歌入手,除了採用傳統兒歌引導兒童學習拼音字母的音、形外,還啟發兒童自己動腦、動口編兒歌。例如,區別b、d、p、q 四個字母,學生編出了兒歌:「肚子朝右bbb,肚子朝左ddd」「圓臉朝右ppp,圓臉朝左qqq」,兒童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表演性作業有續編故事表演、分角色朗讀表演、情境表演,深受學生的喜歡。繪畫性作業適應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讓學生學完課文之後,拿起畫筆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或課文內容用畫筆表達出來,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過程,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幾年來,我區雖然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又對幼小銜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將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進一步探索教育規律,深化幼小銜接工作的研究,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區的辦園、辦學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來源: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
編輯: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