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的教材變化比較大,例如:
1.課文的插圖比之前的版本要漂亮多了。
2.每一單元的劃分更明確,單元學習目標更清晰,以散文、記敘文、議論文、文言文等劃分單元,教和學的目標更清晰。
3.每一單元的開篇都配合美圖、美文來說明單元的學習目標,孩子更好理解。
4.課文的生字詞的量明顯加大,很多課文背後的深層次的含義孩子很難通過字面意思來理解,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否則就會出現文章讀不懂的情況。
網絡上也有人討論過新教材,也有不少小學語文老師感慨:教學的壓力很大,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夠深入等。
綜合來看,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如下的幾個「難點」需要我們去突破。
一、拼音教學之「難」。
拼音教學,一直以來是小學一年級的重點和難點。新的語文教科書上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這一點,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都是一上來先把漢語拼音這個「硬骨頭」啃掉,再慢慢學習識字。這種教材改革的變化,是基於目前語言環境變化而來的。
現在,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先學自己熟悉的生字,再平穩過渡到比較難學的拼音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獲得成就感。否則,一上來就學拼音,很多孩子覺得很困難,就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了畏難情緒。
但是,每個學生的起點是不一樣的。就拿識字量來說,入學前,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一定的識字量,即使有,也是有多有少。一上學先識字,對於有些孩子來說,還是具有一定困難的,然後再學更加難學的拼音,可能更對語文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
部編版教材強調了識字,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拼音教學的要求,要求拼音教學在一個月內完成,這給老師們帶了很大的困難。原來需要大半個學期去完成的「難點」教學,現在則要趕進度,只能邊學新的生字邊鞏固拼音,效果如何,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二、古詩文內容增多之「難」。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新教材對於古詩文的要求提高了,增加了其中的含量。小學語文一共安排了129篇古詩文。其中,古詩詞是112首,文言文有14篇,古典名著3篇。一些傳統蒙學讀物都入選其中。一般情況下,這些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們都要求學生能背誦,會默寫,因為考試中極有可能會考到,不是默寫,就是運用等等。
古詩文的增多,也就意味著背誦的要求增加了。除了古詩文之外,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需要背誦的內容,如課文的片段甚至整片課文,單元「日積月累」中的名言警句等等,都需要記憶。對於善於鑽研的教師而言,可以分年級段,按照不同的要求去教學,如低年級的古詩,一般要求鞏固識字和寫字,做到能背誦積累,但是不要求全部理解。中年級則要求理解古詩詞的意思,但對理解情感不做硬性要求。到了高年級,重點則是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了。
三、閱讀量增加之「難」。
現在的小學語文學習,已經開始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考試改革的趨勢來看,也是增加了開放性題型的量,考查的是學生理解、分析、綜合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日常的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和家長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苦惱的是,怎麼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讀什麼書、怎麼讀書。只是布置學生回家多讀書,讓家長多給孩子看書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沒有具體的方法指引。其實,語文教材中,已經將閱讀納入到了課程體系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冊都有一些相應的書目安排,就是一種指引,告訴教師、家長和學生,要去讀什麼書。然而現實是怎樣的呢?《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約19.6%的受訪者每天的閱讀時間不足0.5個小時,50%的受訪者每天閱讀時間為0.5—1個小時(不含1小時)。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閱讀時間不足1小時的學生明顯增多。
現實情況就是,學生的閱讀量很難上去。原因很明顯,課業負擔重,作業多。每天能把作業寫完,就很不錯了。還有人說,孩子閱讀的時間呢?一半被作業佔據了,一半被電子產品瓜分了。於是閱讀就被擠佔到了一邊。
最後,僅僅讀是不夠的。
把視野和行動半徑拉寬一些,帶著孩子感受和體驗更多元一些,那些孩子感受過的、沉澱下來的,都會轉變為成績,當然更轉化為人生的一部分。
只加大閱讀量是不夠的,寬度、深度以及飽滿的人生體驗都要有,這樣孩子才能學的更輕鬆和靈動一些。
對於新教材,你怎麼看?你的孩子也感覺到語文之難了嗎?
關注西西,一起學習呀!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