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菜有多少種味道?廚師用作品給出了動人答案

2020-12-23 名廚

這裡一定也有你熟悉的媽媽味道。

媽媽的菜,是深藏舌尖的味覺密碼,無論離家多遠,總是令人懷念。對烹盡天下美味的廚師而言,這份來自媽媽的味道更是尤為特別。

名廚試用在母親節當天上線了「媽媽最愛的一道菜」活動,邀請廣大廚師致敬母愛,將最好的味道呈現給媽媽。而這其中,又有無數個動人場景值得回味。

那麼,在廚師眼中,媽媽菜的味道究竟是怎樣的?他們與媽媽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和經歷?下面我們一同來品味這份美好。

童年記憶的滋味,從未遠去

童年的經歷足以對人們造成一生的影響,而那些令你我記憶深刻的美味,更能激發出菜式創意的寶貴靈感。

辛勤勞作,平凡紅薯的養育情深

在四川農村走出來的姚斌,兒時家境並不算好,泡菜配稀飯是一日三餐最常見的組合。米麵吃完了,媽媽就挖來自家地裡的紅薯,切絲煮製,用最為平凡的食材將兒子們拉扯大。

20 年後的姚斌仍然清晰地記得這道媽媽菜:煮好的紅薯絲以鹽、味精、蒜苗等簡單調味,熟悉的滋味便躍然舌尖。雖然媽媽會隨歲月老去,但兒子心中的味道不曾改變過。

臨海而食,現撬生蠔的極致鮮甜

對於在海邊長大的黃曉榮而言,媽媽的味道很大程度也是海的味道。她常自己磨製紅薯粉,並將生蠔開殼取肉,製成一道鮮味十足的「潮汕蠔仔烙」,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兒子的味覺記憶。

這種不加過多調料、注重食材本味的烹法,也深深影響著黃曉榮對烹飪的理解。由他復刻的這道媽媽菜鮮香味美,再搭配一碟汕頭辣椒醬,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節慶滋味,農家豬腳的美好憧憬

兒時的周祖旺時常期盼著過節,熱鬧只是一方面原因,媽媽燒制的豬腳才是勾起饞蟲的重點所在。農家豬腳僅需姜、蒜、生抽等簡單烹調,撲鼻的香氣便能連鄰居家都嗅聞得到。

這份令周祖旺難以忘懷的滋味,在母親節被他重新搬上餐桌。以慢火煲至變軟起膠的豬腳格外入味,色澤也頗為誘人,默默講述著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待。

彌補遺憾的味道,永遠不晚

廚師職業的特殊屬性,讓很多人難以擁有陪伴家人的機會,心中的遺憾與愧疚也常伴左右。

聚少離多,一碗雞湯的溫暖牽掛

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張萬順鮮有機會回家陪伴父母,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異常忙碌。從小懂事的他,知道媽媽雖然身體不好但總是堅持上班來支撐小家,對此,他心中總抱有心疼與不舍。

在這個母親節,相比鮮花和禮物,他更傾向用一道以雞湯和貝柱製作的菜餚一表曾經的遺憾與繁忙的虧欠,希望這碗熬煮了 3 個小時的暖心雞湯能讓辛勞的媽媽在未來健康長壽。

攜手同烹,童年渴望的南瓜排骨

陳美華至今仍記得媽媽跟她講過的一個故事,因為家裡窮,一道別人家的「南瓜排骨」就能令童年時期的媽媽格外羨慕。即便後來生活改善,媽媽仍然對這道菜懷有深深渴望。

孝順的陳美華明白媽媽心中的期待,選擇在母親節當天與媽媽一同製作這道美味。以蒸製方式處理的食材盡顯本味,攜手完成兒時的味覺夢想,更將母女情深展現得淋漓盡致。

濃縮情感的表達,匯聚五味

對於媽媽菜的味道,每個廚師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人知其喜好,順勢而為,有人重視內涵,含蓄表達,但他們的出發點始終一致。

感恩支持,事業順遂有你相伴

入行十餘年的潘家聲從事著日料與西餐的烹飪教學,他的媽媽同樣對日料和魚生情有獨鍾,並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他諸多支持。這份藏於心中的感恩,也自然成為了他在母親節的創意靈感。

選用本地脆皖魚的魚腩,以 1:5 比例的的日式出汁、薑蓉、小米辣、香草、紫蘇等調味,口感鮮嫩軟滑,複合調料更是激活了魚肉原本的鮮甜滋味,用簡單的形式傳遞著濃濃的情意。

酸甜苦辣,一切歸於樸實內涵

在龔禹看來,母愛是樸實無華、偉大含蓄的,送給媽媽的菜也無需過分的修飾和花哨的擺盤,更應該注重內在的食材搭配。由他創作的母親節菜品同樣遵循這一邏輯。

龔禹、KOBe 張萬順、武世松、智文龍、陳美華、潘家聲

相關焦點

  • 這所中學的「光碟秘訣」:每周有創新菜,每月推特色菜,廚師做出「媽媽的味道」,「研判」剩菜適時調整
    記者19日從揚州市邗江區教育局獲悉,為制止餐飲浪費,培養學生節約習慣,邗江區瓜洲中學外抓學生的節儉行為,內抓飯菜質量,雙管齊下促光碟行動,引導學生樹立餐飲新「食」尚。記者了解到,該校食堂豐富飯菜品種,每天的菜餚保證「七葷八素」,各種小吃有十幾種,此外還有各種口味的特色小吃。飯菜銷售注重「三自由」,即自由選擇、自由搭配、自由預定。
  • 廚星高灶乾貨:廚師是如何開發一道新菜的?
    菜單上的菜不夠,並不單單是指菜品的數量不夠,而是指現有菜單上的菜餚無法達到餐廳的定位或者盈利需求。可能這麼解釋起來很複雜,有興趣的可以讀一讀@林珂先生的答案,幾乎將這一部分解釋盡了。這是真正的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
  • 哪些菜會讓你一瞬間想起媽媽的味道
    >想念媽媽燒的菜的味道...... 第一次在飯店吃到這道菜時喜歡得不得了, 於是媽媽也學著做了出來。 從此每次回家, 家裡的餐桌上一定會有它的身影。
  • 媽媽的味道:嘗過的酸甜苦辣是媽媽的用心良苦
    衡陽新聞網推出專題報導《媽媽的味道》,將偉大的母親作為故事的「主角」,記錄下母親的關心和愛護,記錄下與母親的感動故事,記錄下一幕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本網訊 見習記者邵俊傑報導 曾經有位美食家講過:「世界各地最棒的廚師,一定是某人的媽媽。」
  • 廈門80後「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廈門80後「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 贛菜,廚師的你知道多少?
    Q:您做烹飪多少年了?最早做什麼菜系?A:最早做贛菜,66年起在新雅酒家,九三年始做粵菜、淮揚菜、山東菜。82年始做烹飪教師十餘載,歷任教師,副校長,校長之職。88年派赴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學院教授中國工藝菜兩年。Q:您的冰雕特別出名。而今天用食雕裝飾的餐廳越來越少,您認為雕塑對菜品有什麼意義?
  • 用飯店廚師教的方法炒雞肉,味道立馬升級,家人都讚不絕口
    雞肉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肉類,雞肉中所含的豐富蛋白質是人體所需的養分,土雞價值更高,所以雞肉也是我們家餐桌上常見的菜。昨天在家門口的小飯館中嘗到一款風味獨特的生薑炒雞絲,鮮辣爽口,特別適合湖南人的口味,廚師正好是熟人,立馬跑去請教一番,回家用剩下的半隻土雞學著做了一道薑絲炒雞塊,家人們都讚不絕口。上圖為餐館廚師做的生薑炒雞絲,味道真是贊,今天我做的是生薑炒雞塊,用廚師的方法做出來味道立馬升級,又多了一樣拿手菜。材料:土雞半隻、生薑一塊,紅椒兩根、大蒜兩根。
  • 主廚王剛:努力保留東北老菜的味道
    網易旅遊:你在廚師界裡面算胖的嗎?王剛:不算吧,我170多斤。網易旅遊:廚師界的胖子大概有多少比重?王剛:能佔60%網易旅遊:為什麼會這樣?王剛:有種說法是廚師會被油煙燻胖,其實胖是跟個人體質有關係,運動少倒有可能。
  • 媽媽做的菜什麼味道?
    小時候媽媽做的菜是什麼味道,其實是一種「家」的味道,「傳承」的味道。小時候喜歡一家人圍在飯桌旁吃著媽媽做的菜,聊天拉家常,媽媽的菜不僅填飽了我們的肚子,更填飽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而且更是家人間感情聯繫的紐帶。
  • 甬媽媽:尋味四季 找尋媽媽菜的味道!
    甬媽媽:尋味四季 找尋媽媽菜的味道!這其中,既有味覺能直接品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又有和我們情緒相摻雜的喜悅、成功或是憂傷。  這些「味道」,要麼瞬息即逝,要麼隨心而定,在記憶中並無標準而言。而唯獨家的味道,媽媽菜的味道,卻好似特殊的記憶符號,在腦海中始終如一,並成為我們魂牽夢繞的味道。  「把菜做出媽媽菜的味道,真好!」
  • 兩個廚師PK教弟子學菜,你覺得哪一個徒弟會贏得比賽?
    張三和李四兩個廚師原來是一個廚師學校畢業的哥們,多少年不見。昨天他們無事的時候相約在一家小吃店在一起喝酒聊天,喝著喝著提到了廚藝,來勁了,誰也不服誰。那就都帶個徒弟,他們約定要同時教徒弟做一樣菜,比如,就做一道簡單的涼菜:毛豆拌花生。看看徒弟們誰做的菜會更收食客喜歡。
  • 朋友飯店換廚師,請我去試菜,做了7道菜,廚師:月薪最少一萬
    今天晚上又去吃大餐了,我一個朋友飯店裡面要還廚師,說最近飯店生意不好,估計是廚師因為天氣熱了,沒有啥心思炒菜了,做的菜很難吃,從新招了一個大廚,其實我自己也是廚師,但是有時候是真的沒有辦法,廚師這個行業就是經常下崗,除非是飯店的生意一直都很好,那樣老闆才不會想著換廚師,一旦生意下降了
  • 媽媽菜是家的味道,地方餐飲是家鄉的味道
    如果媽媽做的菜是家的味道,地方餐飲就是家鄉的味道。那些年餐飲都愛打一張牌叫「媽媽的味道」,近些年好像沒那麼火了,懂行的人都知道,一般不可能是媽媽的味道。因為,咱媽不會用大灶,顛大勺,要說是咱爸的味道還有幾分相似。後廚面案有些是媽媽在做,但也不是自己媽媽的味道,是別人媽媽的味道。
  • 飯店廚師炒菜,為什麼不用馬勺鍋而用雙耳鍋?味道有什麼不同嗎
    飯店廚師炒菜,為什麼不用馬勺鍋而用雙耳鍋?味道有什麼不同嗎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漸漸提高,以前一家人能不能都吃飽還是個問題,現在不僅能吃飽,為了能吃好很多時候還會一起出去吃飯,畢竟在餐館裡有更加豐富的菜式供你選擇,而且很多時候味道都比自己做出來的要好。更重要的是方便,不用再為了吃完飯誰要洗碗而爭論不休。
  • 味道清香家常菜,火腿腸炒黃瓜,烹飪簡單易學
    推薦的是黃瓜,這也是一道非常普通菜,他可以洗淨生吃或切成油炸菜,無論什麼食物,味道都很脆。我向大家推薦炸火腿腸,味道會更好,雖然這是一道簡單的菜,但卻相當下飯,煎炸方法也特別簡單。[菜名]火腿腸炒黃瓜【配料】黃瓜、火腿腸、鹽、大蒜、香醋等【烹飪步驟】1、首先,所有需要的成分是準備好,大約可以準備一個黃瓜,一般來說,黃瓜可以煎出一道菜。採摘黃瓜時,也要找新鮮,這樣水分就更充足了,味道也會更脆。
  • 什麼是好的廚師?為什麼說整天呆在廚房的廚師不是真正的好廚師?
    當記者問「為了健康為什麼不去吃藥膳餐廳呢」,大多年輕人給出的答案是「那太土了,再說,我沒病幹嘛要去吃藥膳呢?」,大多年輕人顯然話裡有話,問題可能還在於去藥膳餐廳不太好發朋友圈炫耀。當顧客要從餐廳體驗到七八種感覺而餐廳只做到了好吃這個單一要素,這就相當於顧客在餐廳吃飯時只點了一個菜,比如說就算是味道再好的大米,但只吃大米可不行,再比如說就算是再好吃的紅燒肉,但只吃紅燒肉也太膩。新消費群體們可不認為有的吃就不錯了,他們喜好的是不僅是要有的吃,還要有選擇的消費。在筷玩思維看來,其中的差異需要理清楚,過去的人們大多可以只單吃白米飯/饅頭就能充飢,而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做得到?
  • 菜裡有菸頭,餐廳查監控「自證清白」,結果發現廚師做得更過分
    什麼行業都有奸商,開餐館的也不例外,用次等食材,用地溝油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些我都可以忍了,甚至還能輕鬆地自嘲一下:看,我這被地溝油錘鍊得百毒不侵的胃!只是不曾想, 竟然還有往菜裡吐口水的廚師!5月10日,鄭先生帶著孩子去餐館吃飯,由於一道菜的口味比較重,所以想要重新點一道清淡一些的菜,服務員得知後主動提出,覺得味道重可以讓廚師重新做,於是鄭先生就要求廚師重新做了一份。重做的菜上來之後,鄭先生卻在裡面吃到了菸頭,這肯定不能忍啊,於是鄭先生找餐廳理論,質問其是否是廚師不願意做,所以故意丟的菸頭。
  • 山東青島兩學校引進機器人廚師 一鍋能燒50公斤菜
    在山東青島十六中的食堂裡,初一(1)班黃振一邊吃午飯一邊說道。黃振不知道,給他做這盤土豆絲的是個機器人。目前,十六中和青島盲校的機器人廚師已經到位,在後廚裡默默給孩子們做起了美食。因為其貌不揚,很少有學生知道它們的存在,就連老師們也往往把它們當成「一口鍋」。上周六,記者在十六中食堂裡目擊了3位機器人大廚做飯的經過。
  • 做個愛做飯的媽媽,上班族也能快速將家常菜做出五星級廚師的味道
    宅在家沒事一個個都把自己練成了廚師!那段時間的我,起床後做早飯,吃過早飯幹家務,幹完家務做中飯,吃過中飯休息一下就開始做晚飯,仿佛一整天都在忙著吃什麼,真是妥妥的吃貨啊!餐桌上也是風捲殘雲般地一掃而光,讓我很有成就感!想像著兒子長大後,跟旁人聊天說:「特別想念小時候我媽燒的飯。」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家有一種港灣的感覺,一直是我的目標。只要不是太忙太累,我都是很享受燒飯的過程。但有時候工作忙,下班後接他再做飯很容易弄到太晚,所以總結了一些家常菜的小竅門分享給大家,方便忙碌的上班族又快又好地做出五星級廚師一樣的味道。
  • 米其林廚師炫耀刀工,麵包切88片,卻被中國廚師用一塊豆腐碾壓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餐廳,一般都是以能夠評上米其林星級為榮,只要是能夠掛上「米星」的餐廳,不僅是環境和硬性條件出眾,更重要的是米星餐廳裡的大廚手藝,這種米星極餐廳的大廚,不僅僅是能夠做出美味的佳餚,刀工也是一流的,我們都知道一道菜的味道固然重要,是呈現在顧客面前的形與色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