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獻中觸摸深圳歷史

2020-12-13 SZNEWS

▲觀眾參與臉譜繪畫活動。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韓文嘉/文 齊潔爽/圖

「深圳」這個名稱最早在文獻中出現是在什麼時候?經濟特區最早的規劃圖是什麼樣子的?日前,「從文獻看深圳——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地方文獻展」在深圳圖書館拉開帷幕,不少珍貴文獻在展覽中亮相,為讀者揭秘深圳的歷史與現在。

該項活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由深圳圖書館舉辦,展覽時間自9月5日持續至11月10日。展覽通過文獻視角追尋深圳城市發展脈絡,展現深圳歷史文化風貌和特區四十年偉大曆程與成就。

在《新安縣誌》中看「深圳」由來

到千年之前探究郡縣歷史描繪出的早期城市雛形,穿越到百年前尋找毗鄰港澳的海防重鎮,回顧特區建立後的城市新生……文獻是最忠實的記錄者。此次展覽為各個時期的深圳風貌提供了對應的權威文本,也為人們了解、觀察深圳提供了視角。

展覽共分為五個部分:尋根——崛起——融合——風物——示範,時間跨度從古代「深圳」到建立經濟特區四十年,勾勒出深圳地區從6700多年前至今的發展脈絡,同時重點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後的經濟、文化、本土風物、先行示範等幾個方面重點闡述。

最引人關注的展品是兩部館藏《新安縣誌》的首次亮相。據深圳圖書館參考部副主任肖更浩介紹,目前文史學界已發現的與深圳有關的地方志,絕大部分已經失傳,現存完整的僅有兩種:1688年清康熙年間靳文謨修的《新安縣誌》(十三卷,現完本僅存孤本,藏於國家圖書館)及1818年清嘉慶年間舒懋官修的《新安縣誌》(二十四卷卷首一卷,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單位)。最近,深圳圖書館分別從國家圖書館、省立中山圖書館通過高仿複製引進了這兩套《新安縣誌》,讀者可以從中體驗到文獻最初的裝幀與排版。這次展覽也是這兩套書引進後的首次展出。

「『深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文獻中就是康熙版《新安縣誌》,其中有『深圳』、『深圳墟』、『深圳河』的記錄,所以這部文獻對深圳來說特別有意義。」肖更浩表示,在《新安縣誌》中出現,可見位於現羅湖的深圳墟在康熙年之前就有一定規模。而此後,1911年開通的廣九鐵路也設有深圳站,作為香港與廣州、東莞等地的交通連接點,大量的人流和物資在此交匯,「深圳」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因此,在1979年3月建市之際,「深圳」正式成為市名。

展覽中還展出了《原廣東省寶安縣大鵬城:賴氏世系簡譜》《寶安燕川陳氏族譜》《松元廈陳氏族譜》等族譜。這些族譜記錄下了深圳地區移民史,從中可以窺見深圳地區廣府民系與客家移民文化的悠久綿長。據了解,深圳圖書館現藏有300多份族譜,是本地區最大體量的族譜收藏機構。圖書館族譜來源於2014年成立的深圳記憶項目中收錄的族譜、家譜,以及2019年彭全民老師的捐贈以及正式出版物。

現場展出80餘珍貴文獻

深圳圖書館作為深圳地區地方文獻中心,非常注重地方文獻收集整理,並不斷研究、開發、傳播。本次展覽以2018年出版的《深圳文獻·深圳圖書館館藏選目提要(1978-2018)》為主體,精選具有權威性、時代性、本土性、影響力的書籍,同時展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縣誌、族譜、地圖、老報刊等珍貴文獻。

展覽採用「實體文獻+圖文展版+多媒體播放」的形式,共包含展板110幅,圖片280餘幅,編撰文字3.5萬字,同時現場展出珍貴文獻80餘冊/件。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很多的活動都在講深圳故事,而我們這次展覽就是用文獻來講深圳故事。」深圳圖書館參考部主任張森告訴記者,展覽所展出的這些文獻是一扇窗口,大部分文本都可供流通借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沿著這些文獻,去追溯深圳的發展脈絡。

張森表示,文獻是最可靠的歷史記錄。例如建立特區前的深圳被有些人稱為「小漁村」顯然就不符合事實,因為文獻顯示,40年前寶安縣有31萬多人口,有完整的縣級配置。

為了能將古代深圳以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後的城市發展脈絡用文獻勾勒出來,館員們查閱了大量的地方文獻資料,並邀請深圳的社科、史志專家進行校審,讓讀者能夠從中準確、翔實地了解深圳的過去與現在。

據了解,深圳圖書館還將策劃「VR看展」項目,對「從文獻看深圳——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地方文獻展」進行VR全景製作,打造全新雲觀展模式。

1985年即規劃「前海灣遠景開發」

深圳報刊發展的縮影同樣呈現在此次展覽中。展覽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後第一份公開發行的報紙《深圳特區報》的發端開始,講述深圳報刊業的發展、繁榮,結合生動的歷史圖片,帶領讀者一同探尋深圳報刊文化發展的軌跡。

展覽中,觀眾還可以通過老照片了解深圳地區更早的報刊。1956年3月30日,寶安縣委機關報《寶安農民報》創刊發行,這是解放後寶安縣的第一份報紙。張森介紹,這份創刊號圖書館僅存一份,但因為當時紙張質量太差,原件已基本損毀,如今只能從影像中傳達來自當時的信息。

多部企業內刊也出現在展覽中。上世紀80、90年代,隨著深圳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批企業在深圳這塊熱土中誕生,隨之而出的就是企業內部編撰印發的刊物,這是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特性的文化載體。深圳圖書館館藏約800種期刊、300餘種報紙,收藏時間從1980年代開始至今,企業內刊的繁榮也代表了深圳經濟發展的蒸蒸日上。

此外,在深圳圖書館館藏的一份1985年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圖上,可以赫然看到深圳西部的「前海灣遠景開發區」。自紅樹林公園、深圳灣公園直至前海蛇口片區,作為當時的「前海灣遠景開發區」,這與今天的深圳西部發展驚人相似。看似「神預測」的背後實則是早一輩深圳設計者們的高瞻遠矚。

相關焦點

  • 江蘇省美術館推出「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
    12月15日,由江蘇省美術館主辦的「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 展覽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是江蘇省美術館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
  • 「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
    12月15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03月20日。   據了解,這是江蘇省美術館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
  • 深圳40周年:透過文獻看深圳的前世今生與滄海巨變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9月5日,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深圳圖書館舉辦的「從文獻看深圳——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地方文獻展」開幕,持續至11月10日。此次文獻展視角追尋深圳城市發展脈絡,展現深圳歷史文化風貌和特區四十年偉大曆程與成就。
  • 《深圳文獻·深圳人著作目錄》(文學卷)新書發布,首卷收錄深圳作品...
    【深圳商報訊】(記者 聶燦/文 韓墨/圖)11月29日,深圳文學40年研討會暨《深圳文獻·深圳人著作目錄》(文學卷)新書發布會在深圳圖書館舉行。20位專家學者與作家代表圍繞「深圳文學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的主題深入研討。
  • 《深圳文獻·深圳人著作目錄》(文學卷)新書發布,深圖舉行「深圳...
    2020年,為反映特區建立40年以來深圳的文化成果,展現「深圳人」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斐然成績,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深圳市文聯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圖書館啟動了《深圳文獻·深圳人著作目錄》(多卷書)編輯出版工作,歷時8個月,首卷文學卷發布,共計收錄949位深圳著作人的3615部文學作品。
  • 觸摸法甲,盡在深圳海上世界!
    以「Ligue 1 Touch 觸碰法甲「主題的法甲文化展示今天正式亮相深圳海上世界,跟著法甲君一起去現場一探究竟!觸手可及的法國足球文化盛宴 盡在深圳海上世界
  • 去清溪瑤博物館聆聽「人文故事」 觸摸「厚重歷史」 感知「鄉風...
    5月10日,來自江永縣教育局、電力局、商業局、千家峒、上洞、新禾等單位的職工和周邊居民,他們帶著孩子到清溪瑤博物館參觀、學習瑤族歷史文化。清溪瑤歷史文化博物館由清溪村退休老師田萬載創辦,館藏文物文獻均為瑤民捐贈,目前已收藏各類文物文獻2萬餘件,為研究江永四大民瑤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瑤族文獻素材庫」,是了解瑤文化的一個窗口。
  • 「深圳文學40年研討會暨《深圳文獻·深圳人著作目錄》(文學卷...
    每年發布的《深圳全民閱讀發展報告》和《深圳「圖書館之城」閱讀報告》中,文學類圖書閱讀量始終高居榜首,文學閱讀深度融入市民日常文化生活。」張杰致辭為反映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以來深圳的文化成果,展現「深圳人」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斐然成績,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深圳市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圖書館啟動了《深圳文獻·深圳人著作目錄》(多卷書)編輯出版工作。
  • MAXHUB SM75CA觸摸一體機深圳經銷商
    【中關村在線廣東行情】MAXHUB SM75CA觸控一體機,近日在商家「深圳天想科技有限公司」特價促銷,價格面議,好物好價,值得您入手!圖為:MAXHUB SM75CA高清實拍圖MAXHUB SM75CA主要參數解讀:產品類型觸控一體機適用場所中小會議室觸控螢幕紅外觸摸
  • ...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獲悉,《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本屆展覽由深圳(福田)國際城區影像節組委會、南都灣區城市美學研究所、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聯合主辦,大乾藝術承辦,深圳市福田區宣傳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
  • 【歷史人類學專題】田野工作、歷史文獻與史學研究
    作為成熟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它脫胎於人類學,已成為一種學術視野,即在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側重於文化全貌性的考察。歷史文獻是一種歷史遺存,歷史學家的工作,很大部分時間花在處理不同歷史文獻的關聯上。援引田野工作到史學研究,有利於歷史學家把握歷史文獻的整體性、系統性。
  • 吉林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紙質文獻提閱暫停
    來源:吉網自歷史文獻庫房文獻整理需要,2020年7月30日起,吉林省圖書館暫時停止歷史文獻閱覽室紙質文獻提閱服務,等待文獻整理結束後正常提供服務。而在文獻整理期間,吉林省圖書館微縮膠片閱覽服務正常開展。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殷維
  • 讓文獻記錄歷史 重慶圖書館徵集疫情文獻資料
    人民網重慶4月2日電(陳琦、姚於) 作為重慶市的文獻收藏中心,承擔著收集、整理、保存與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的任務,為了妥善收藏、保管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地方性資料,即日起,重慶圖書館將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集相關文獻資料,留存歷史,以資借鑑。
  • 古錢幣裡觸摸歷史脈搏
    古錢幣既是古代商品交換的產物,又是特殊的文化載體,它們默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凝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可以說,手握一枚小小的古錢幣,即可以觸摸中國歷史的脈搏。2016年國內錢幣秋拍大幕11月開啟在即,古錢幣作為收藏中的熱點,一直受到很多藏友的關注。
  • 省美術館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開展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03月20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此次省美術館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展覽分為記錄歷史、徵集成果、珍檔共享、多元連結四個部分,涵蓋江蘇省美術館建館前的歷史,以及自1960年以來藝檔資料的系列收藏、歸檔和使用成果及歷史檔案和圖書等。
  • 「觸摸」上海的歷史 歷史博物館首日觀眾6200餘人
    原標題:「觸摸」上海的歷史  館方表示,按照習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歷博的展陳體系以故事線挖掘歷史文物內涵,敘述上海故事,在體驗區注重新媒體及視覺技術的應用,在與觀眾虛實互動中呈現歷史,通過網際網路建設以大數據數字展示為核心的永不落幕的智慧博物館,致力於打造一座上海的新概念歷史博物館。
  • 寧夏歷史文獻《朔方文庫》首發
    《朔方文庫》的發布將有助於深入研究寧夏歷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時代價值,具有歷史學、文學、文獻學、民族學等多學科學術意義,為推動寧夏人文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朔方文庫》首期以寧夏相關的歷史文獻檔案為主,按專題分為《寧夏舊志編》《歷代人物著述編》《寧夏典藏珍稀文獻編》《漢文西夏史籍編》《寧夏專題文獻與文書檔案編》共五編。
  • 通過人物小歷史 觸摸時代大歷史
    《刻骨銘心》雖有著極為詳盡的歷史背景,然而其意卻不在寫歷史,而是寫「人」,人的生活、情感、命運,痛與愛,失意或歡欣。在評論家賀邵俊看來,「南京尤其是南京近百年的歷史,是葉兆言的一個重要的寫作資源,面對這些資源,面對自己生長的城市,我想他始終都在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通過人物小歷史去觸摸時代大歷史,這是他創作上最大的特點。《刻骨銘心》也一如既往地秉承了這一特點。」
  • 上海歷史博物館|觸摸上海的前世今生
    兩旁擺放的沙船模型和「滙豐銅獅」等重點文物,突顯上海以港興市的特色,反映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上海的經濟中心地位。東樓二樓進門是一條長廊,全長為76米,是全上海最長的博物館室內長廊。修繕後恢復了歷史原貌,用於展示歷博珍藏文物。
  •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面世
    本報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由國際著名學術出版公司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本書系陳平原教授近年一項重要學術成果,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它以一場運動(「五四」運動)、一份雜誌(《新青年》)、一位校長(蔡元培)、一冊文章(《章太炎的白話文》)以及一本詩集(《嘗試集》)為入口,重新進入「五四」,入口處小,開掘卻深,於文本中見歷史,於細節處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