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對待美國無理行動,世界還從未展現真正團結

2020-12-24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環球時報

川普與彭斯(圖源:路透社)

由於美國的強烈阻撓,W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上訴機構星期二將陷入癱瘓。該機構原本有7名法官,但是2018年1月以來僅剩3名法官,這是該機製得以運行的最少法官人數,而3名法官中的2人星期二任期結束。這一上訴機構是維護國際貿易法治最寶貴的工具,華盛頓親手扼殺了它。

世貿組織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於1995年創建伊始,這一上訴機構就同時成立了。這個機制的突出特點在於其獨立性,不受權力政治的幹預,WTO成員無論大小,都可以在這一機制下獲得平等申訴或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由於美國在上訴機構的多次裁決中敗訴,華盛頓對該機制的不滿日漸加深,川普總統上臺後,搞垮WTO的上訴機構就成了美國政府不加掩飾的目標。

上訴機構癱瘓後,弱小經濟體的損失肯定最大,因為它們從此將「無處講理」,「叢林法則」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復活。儘管各個成員可以繼續按照WTO的規則開展解決糾紛的磋商,但是沒有了上訴機構裁決的「威懾」,磋商就更難受到「理」的約束,「力」更容易變得囂張。

美國正在全球的層面推進它的霸權,這是一種很惡劣的升級。之前美國更多是壓迫具體的國家和它主導的某個集團讓步,但是它現在要公然把WTO這個全球組織改造成圍著美國利益轉,WTO的其他成員不願意,它就阻止該組織最關鍵的機構運轉。這是「超級流氓」的做法,其他國家莫說做不到,想都不敢想。

設想一下,假如中國處在超級大國的位置上,也像美國這樣幹,拆聯合國氣候行動的臺,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撕毀已經籤署的伊核協議,主動發起大規模貿易戰,退出最重要的軍控協議,然後把世界貿易組織的上訴機構也搞垮了,西方輿論在那種情況下還不把中國罵成鬼?

西方輿論對華盛頓這樣幹也有抱怨,但那些抱怨可以用「嘟囔」來形容。從倫敦到巴黎再到柏林,以及東京、首爾、渥太華,它們在用近乎沉默的方式縱容美國越來越放肆地破壞世界秩序,對之進行進一步且更直接服務於「美國優先」的改造。

的確,沒有人能把美國怎麼樣,但會有一種叫做「規律」的東西懲罰美國。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向世界延伸最遠的,一個更有秩序的世界肯定比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更符合美國這樣的高度國際化國家的利益,美國現在的做法從長遠看只會增加它實現國家利益的成本。

美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外界無法指望那個國家能夠迅速擺脫在WTO等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嚴重政治非理性。國際社會需要考慮在美國攪局情況下儘量維護多邊主義的現實辦法,減少各自的損失。

迄今為止,世界其他主要國家還沒有過一次在美國採取無理行動時的真正團結,更沒有過一次通過集體行動讓美國為它的單邊主義行徑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主要原因是歐盟、日本等太怕美國了,不敢聯合起來給美國一點顏色瞧瞧,它們甚至連輿論上譴責美國的單邊主義都不太敢張開口。

WTO是多邊主義的基礎性平臺,關係各國的實際利益。在上訴機構停擺後,各主要國家能否繞開美國形成一些替代性的仲裁機制,使得WTO的主要框架和功能得以延續,大部分糾紛也能夠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化解呢?當美國欺負某個較弱的國家時,WTO主要成員國至少應給予受欺負的國家一些道義支持。這些將影響美國對WTO的破壞深度。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同時它又成為現有秩序的頭號破壞者,這是21世紀的不幸。國際社會無法改變美國的態度,因此如何加強彼此的協調,減緩美國帶來的衝擊,這是全球化繼續推進的真實挑戰。(環球時報社評文章)

原標題:社評:WTO上訴機構停擺,這是美國的恥辱柱

相關焦點

  • 美國務院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華春瑩:建議環球時報弄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盼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月4日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提問,美國國務院3日發推特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推文並附了一個網頁連結,名為「中國共產黨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環球時報:去臺灣的美國高官 就別來大陸了
    3月22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去臺灣的美國高官  就別來大陸了》,解析「臺旅法」通過以來中美關係的大博弈。 以下為《環球時報》社評全文: 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20日抵達臺北進行訪問,這是美國《臺灣旅行法》通過以來首位到訪臺灣的美國國務院高級別官員。
  • 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人工智慧應用超越美國,領先世界
    1 新智元原創 記者:chen Qingqing翻譯:弗格森【新智元導讀】《環球時報「在弱人工智慧上,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想要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微軟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鄧力在會後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
  • 《環球時報》美國版創刊 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
    圖為當地時間2月21日,一名讀者在咖啡店閱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英文版。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當地時間2月21日,洛杉磯一家印刷廠的工作人員準備將印刷好的報紙運往市場。中國著名媒體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 報導】《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美國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
  •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國際問題學者安明傅:拜登可能為美中務實關係...
    【環球時報記者陸沅芷 於金翠】美國大選被認為「拜局已定」,但餘波未平。由於用選票支持現任總統川普者超過7000萬人,這意味著未來川普或「川普主義」將繼續發揮影響力。與此同時,對於美國政府換屆後中美關係的走向眾說紛紜。「美國可能會從冷戰言辭轉變為『冷和平』方式,為務實的關係留下空間。」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在《環球時報》的反對者看來,它並非一家真正的媒體,只是官方的「傳聲筒」。在官方,也有人撰文稱讚《環球時報》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爭取最佳宣傳效果」上有諸多經驗值得肯定。但這類表揚,《環球時報》的編輯記者很難認同,他們的職業驕傲,顯然不認為自己是宣傳機器的一部分,尤其是,他們認為自己代表了中國民間真正的聲音,質疑者只是觀點與他們正好相反、被西方反華宣傳洗腦的「精英」而已。
  • 環球時報美國版創刊 成首家在美發行雙語日報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當地時間2月21日,一名讀者在咖啡店閱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英文版。《環球時報》美國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
  • 美國康大突然與人大「斷交」 環球時報:跟風白宮
    原標題:單仁平:獨立的康奈爾大學跟了白宮戰略的風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宣布中斷與中國人民大學的交流合作項目,理由是人民大學缺乏學術自由。這被認為是近年來國外大學因政治原因與中國大學中斷合作的首例。
  • 環球時報:七成受訪者認可中國「戰狼外交」
    《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中心日前以「中國人看世界」為主題進行年度民意調查,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第十五次。調查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是多元而複雜的,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有所提升。在回答「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這一多選問題時,47.5%的受訪者認為是「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比例位居第一;33.8%的受訪者選擇「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居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提及率為27.7%的「中國與歐盟的關係」。通過對比《環球時報》「中國人看世界」輿情調查歷年數據發現,中美關係連續15年被受訪者視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
  • 環球時報:真正違背《中英聯合聲明》承諾的是英國
    美國等西方國家也給倫敦幫腔,日前剛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也援引《中英聯合聲明》,做出毫無根據的表述。我們要明確指出,真正與《中英聯合聲明》相牴觸的是英國今天的表現,它違背了自己當年做出的有法律效應的承諾。更直白地說,真正違反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是英國,而非中國。英方無權借《聯合聲明》幹預香港事務。
  • 《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引發外媒關注
    當天,環球時報社在北京舉行了英文版創刊酒會,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和總編輯吳恆權共同主持了啟動儀式,來自39國的約110名外國朋友出席。世界媒體20日大量報導《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創刊。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酒會上致辭說,《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一份主要報導國際新聞的報紙。
  • 社評:對抗病毒,世界須鑄成真正的團結
    國際上已經有很多組織,貿易、金融、信息等全球性紐帶非常發達,但這一切並沒有鑄成全球對抗大流行病這種危機所需的真正團結,國際體系充滿了脆弱。  中國能夠在短時間裡有效抑制住疫情,根本原因是這個國家有高度的統籌和統一行動能力。
  • 北京為海地舉辦義演 環球時報英文版唯一媒體支持
    一名海地兒童坐在震後的廢墟上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欲知詳細內容,請查閱1月27日《環球時報》英文版 Metro Beijing 第6版作者 Matthew Jukes  譯者  閆爽1月12日發生在海地的地震牽動著整個世界
  • 環球時報英文版專訪:中國為何播紀錄片對比德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向環球時報記者劉剪西談了他的認識。環球時報英文版:繼首次播出取得巨大成功之後,《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被譯成八種語種,您認為其他語言版本的播出將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的社會反響?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
  • 澳大利亞還囂張狂妄?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國這次就讓他付出代價
    此外,近日《環球時報》還刊登了一篇嚴厲駁斥漢森此番言論的社評。《環球時報》在文章中稱,澳方的一些政客此前種種針對中國的言行,純屬是不自量力,完全是過高估算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重要性。此外,文章中還有理有據地指出,中澳兩國的關係之所以會發展到如今的地步,都是澳方的錯,因此,希望澳方能夠進行自我反省,糾正錯誤,不要再給中澳關係的發展增設障礙。
  • 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大趨勢上說,「中國世代」的來臨很難阻擋,關鍵是它做世界領導用什麼辦法,越不用武力,將來主導世界的時間越長。我已經看到兩三百年盛世的潛力,因為大陸領導人及其團隊近年來非常強調發揚文化的傳統和提升精神心靈的水平。
  • 張學友、陳奕迅與國際鋼琴大師郎朗等加入「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
    Together at Home海報 世界公民的聯合創始人和執行長HUGH EVANS說「『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旨在提升世界各地社區衛生工作者的英勇努力,並為結束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鬥爭提供支持。 來自世界領導人,商業界和慈善家的發聲,以及著名的團體音樂家、喜劇演員和藝術家,都聽取了公眾呼籲採取行動的呼籲。 我們將共同努力,跨越社會經濟,種族,性別和地理背景,將自己展現為一種人類。
  • 《環球時報》盤點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
  • 中國反制美國,贏得世界肯定
    美國國家外貿商會前主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研究專家威廉·雷塞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最先感受到中國反制效果的將會是美國的農業從業者,他們將損失很大,而更長期的影響將會體現在美國的製造業領域——所需要的零部件價格會因美國加徵關稅上漲,而製成品也會因為中國加徵的關稅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