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針刺手法量學--捻轉補瀉手法四大要素

2021-02-12 醫中悟道

石學敏名中醫傳承工作室介紹

一.石學敏教授學術成果及工作室的研究基礎:

  石學敏院士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學科學術帶頭人,從事中醫臨床、科研以及教學工作已40餘年,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使得他師古而不泥古,勇於創新,敢為人先,形成了其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

  他強調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使二者在臨床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西醫結合指明了方向。他在針灸治療中風病、延髓麻痺、中樞性呼吸功能衰竭、各種痛證、病竇症候群以及老年期痴呆等疾病的卓著療效使其名揚海內外。

  在臨床工作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他致力於針灸的科學研究,帶動國內針灸臨床科研達到分子生物學水平。他引進日本快速老化動物模型鼠,填補了我國實驗動物的一項空白。由他主持完成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項目獲得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該項目1997年再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於199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十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之一而在全國推廣應用,2000年再次榮獲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他主持完成了「針刺手法量學研究」、「血液流變學與腦血栓形成的作用機理研究」、「針刺治療『瘖痱』、『類噎膈』325例的臨床分析及實驗研究」、「針刺對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8)腦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針刺對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10)行為學細胞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等20餘項科研課題,「針刺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研究」獲2009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獲部級及天津市級科技進步獎16項(次),國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學成果獎3項,獲國家專利6項,目前承擔國家「973」計劃課題。他還在國家核心期刊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其中由他主編的千萬言巨著《中醫綱目》被專家譽為繼《醫宗金鑑》之後的一部中醫臨床劃時代巨著,並獲1996年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獎。《石學敏針灸學》(英文版,200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已成為美國中醫院校教科書。

  由於石學敏院士的突出貢獻,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自1991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多年來,先後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醫院院長、天津市科技優秀工作者、十佳醫務工作者等稱號,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石學敏院士又榮獲何梁何利獎。2001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獎。2006年12月,在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舉辦的第二屆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榮獲「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2009年8月石學敏院士「高血壓門診」開診,石學敏院士每周出2天門診。

  2009年11月「石學敏院士工作室」評為全國先進名醫工作室(中華中醫藥學會)。

  二.工作室硬體建設

  本工作室配有石學敏院士的示教診療室、觀摩室、資料室。石學敏院士每天堅持於針灸病房查房;每周二、四出門診,導師就診人數在30人/次左右。診療室配備現代化的辦公設備,包括用於隨診記錄的筆記本電腦、臺式機、手寫輸入系統、攝像錄音系統、資料儲存系統等等;觀摩室配有投影儀、電腦牆等外放系統;資料室收集了石學敏院士發表的以及研究石院士學術思想的論文論著,並擁有近千部古今中外醫學書籍,同時收集了國內外醫學領域期刊論文百餘種並不斷更新,形成了以石學敏院士學術思想為依託,涵蓋全國的中醫針灸資料體系。

三.工作室管理制度制訂

  本室成立以來,得到了醫院的重視,並得到石院士親自主抓各項工作,制定各項制度,確立了經費使用制度、工作室管理方案、跟師隨診制度、導師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制度等,並設專人負責。

  四.導師學術經驗繼承

  石學敏院士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專家,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是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質的集中體現。是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當今實踐相結合,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範,代表著當前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在石院士親歷親為的帶領下,本工作室在導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臨證治療規範的建立

  石學敏院士的臨證思想及經驗,已在臨床上經過千錘百鍊,本工作室本著規範臨床、提高療效的原則,逐步制定了臨症診療規範,目前成文的有:

  1.「醒腦開竅」針法的臨床醫用

  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病,已有近40餘年歷史,創造了無數的醫學神話。我們在以往雄厚的基礎上,深入發掘,同時結合導師臨床實踐,不斷的拓展本針法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探索其理論根源及臨床應用,形成了「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心身疾病、痛症及其他系統的疑難雜症的規範性文本。

  2. 「通關利竅」針刺法治療吞咽障礙

  吞咽障礙可由腦卒中等疾病引起,是世界性的難題。石學敏院士認為本病病在腦,表現在口舌、咽喉等器官,中風後,若腦竅蒙閉,神不導氣於口舌咽喉等關竅,使之不能發揮正常言語吞咽功能,就可導致關竅痺阻而發為吞咽障礙,即瘖痱、喉痺之症狀。故該病的病理機制可概括為「竅閉神匿,神不導氣,關竅痺阻」。石院士指出,治療本病關鍵應以「調神導氣,滋補三陰,通關利竅」為基本治則,故創「通關利竅」針刺法,臨床使用,療效顯著,並獲得國家獎勵,被國家列為推廣項目。本工作室通過進一步深入整理相關材料,收集新的醫案,形成了「通關利竅」針刺法治療吞咽障礙的診療規範。

  3.經筋刺法的臨床應用

  根據經筋病候和選穴特點而立的「經筋刺法」是石學敏院士汲取祖國醫學「經筋理論」的精華,並結合長期臨床實踐及現代醫學而創立的,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及學術價值。目前形成了經筋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痺、軟組織損傷、肌肉萎縮、痙攣性癱瘓等臨證診療規範。

  4.針刺治神的學術思想

  石學敏院士綜納各家、結合當今,闡釋「神」的概念,創立「醒神」「調神」的學術思想。提出針以守神為首務、效以神應為保證、治以調神為根本的重要思想,並明確了「調神」、「醒神」的具體措施和常用穴位,廣泛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獲得顯著療效。

 (二)開闢學科新領域

  本工作室,本著嚴謹、開放的治學態度,力求全面、深入、與時俱進的傳承石學敏院士的學術思想,並在導師的指導下開闢了新的領域

  1.從「針刺治療高血壓病」實現針灸學科的原始創新。

  石學敏院士總結多年臨床經驗,深入研究古籍,結合現代理論,提出「氣海」失司是高血壓病的主要病機,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理論探索,創立了以人迎穴為主穴,有明確規範手法量學標準和量效關係的針刺方法。經過臨床數千例研究已經證明,該技術治療高血壓病,可在保護靶器官的基礎上整體調節血壓節律,能夠有效地促進血壓達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免合併症的發生。以針灸治療療效確切的高血壓病為載體,選擇有效經穴人迎穴施治,探索其效應特徵和機制,充分吸收和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實行多學科交叉,揭示其科學內涵,是石院士的重要學術思想,也是實現中醫針灸理論原始創新的重要切入點之一。目前,本工作室乃至整個針灸學科,已經全方位開展了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根據循證醫學的原則,運用國際公認的臨床療效評價試驗方法,對針刺治療高血壓病進行科學、客觀、系統的評價;運用現代先進的生物學手段,從分子生物學水平探討針刺降壓的生物學機制等。

  2.探求針灸病種,撰寫《針灸臨證實驗錄》

  針灸究竟能治療多少種疾病,針灸在不同病種或在疾病不同時期的作用究竟怎樣?這是針灸業者不能迴避的問題,也是至今仍未明了的問題。以往倚重檢索文獻、簡單篩選的方法,已越來越顯示出與臨床實踐的矛盾。石學敏院士提出針灸生命是臨床療效,針灸到底能治什麼病,要靠臨床實踐。基於此原則,石院士安排了撰寫《針灸臨證實驗錄》的任務,這將是一本集臨床證治之大成者,本著將涉及臨床各科,獨立成卷,匯聚成著,廣攬針灸病種,內含千萬言,均來自於臨床實踐,將再開創針灸臨床的新局面。

  五.團隊建設

  石學敏院士的貢獻是多層次、多方位的,首先他以自身的學識、能力和極大的熱忱不斷而有序的推動著整個針灸學科的改革、創新和發展,他的行醫、育人、科學研究等歷程都對新世紀中醫針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導向作用。石學敏院士的學術思想是我院針灸學科的學術根源和靈魂,而他的針灸技法是學科的技術根本和支持。我們組建了由專家、博導、博士為主體的,有數百名成員的傳承團隊,涉及到了臨床、科研、教學、文獻等各個方面。同時本團隊還接納了國內外數百名的進修、研修人員,並舉辦了3次全國性的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1次國內學術會議,1次國際性學術會議。

  六.臨床數據信息管理系統

  形成了石學敏院士典型醫案、影像資料收集整理系統。

  形成了中風病信息資料庫,收集了歷代關於中風病的論述,同時動態收集當今相關國內外文獻。

  構建了臨床資料及數據收集系統,實現了成果及資源網絡共享平臺。

  七.經費的使用

  經費全部落實,嚴格按照有關制度規定,用於工作室的建設。

相關焦點

  • 滯針術手法補瀉探析
    同時對滯針術的針刺補瀉進行初步探析,根據對古籍記載的分析提出3種可能:①滯針術偏屬補法;②滯針術偏屬瀉法;③滯針術可根據不同操作手法進行補瀉,並認為現代臨床研究中對滯針術的應用以瀉法為主。但對於滯針術的手法補瀉仍缺乏古籍文獻理論及現代臨床應用支持,有待進一步完善。
  • 針灸入門267-單式補瀉手法(3)
    9.九六補瀉法     九六補瀉法,是依據《周易》理論,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奇數,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偶數。九為陽數之極,六為陰數之中,故選九、六兩數為基礎。操作上以捻轉、提插的九、六數或九、六的倍數作為補或瀉的刺激量,同時還與針刺深淺,天、人、地部相結合共同構成這一補瀉手法。
  • 【連載】倪海廈老師針灸課程筆記——第51集(針刺補瀉手法)
    上集筆記:【連載】倪海廈老師針灸課程筆記——第50集(針刺手法、補瀉)如果乳房硬塊正好在足陽明胃經上面,比如在乳中、乳下,正好是胃經經過的地方,那在足三裡、上巨虛,或者它的郄穴梁丘下針,這些穴道虛實都可以治。下針的時候,行純陽的數,就是九。緊按慢提插提法做九次,就是剛剛教的燒山火的天部,一部可以做九次。做完九次以後,稍微提上來一點,針放那邊不要動。
  • 【連載】倪海廈老師針灸課程筆記——第50集(針刺手法、補瀉)
    什麼叫引氣針刺手法很多,在介紹很多補瀉之前,先要有一個觀念,什麼叫引氣?我們下針以後,要等氣到了,再去做補瀉。什麼叫氣到了,這是師徒相傳下來的經驗。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知道氣到。針下去以後,還沒有補瀉,只是平補平瀉,就是捻捻針放在那邊,過幾分鐘。你就會看到下針的地方,有一圈粉紅色,就表示氣來了。如果看到一圈青色,你就是扎到血管了,內出血。
  • 【非遺傳承】柳氏醫經學派針灸術:聽柳少逸老師用《周易》象數原理講針刺手法
    以「進水瀉、初進針一分、吸氣一口,進三進,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冷也」為操作要點。進水瀉法比透天涼法刺激量輕,實際上是透天涼法簡化而成,故功效、主治與透天涼基本相同。5、陽中隱陰法陽中隱陰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燒山火、後行透天涼、補瀉兼施、先補後瀉的複習手法。
  • 郭義教授傳統針刺手法發揮
    明代楊繼洲撰《針灸大成》,參合指歸,匯同考異,分圖類析,為天地人卷,論道手法,頗多心悟,針法自此盛焉;清代李守先《針灸易學》云:「先少學針灸,或止之曰穴難,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先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症,而以尋穴為末務。」
  • 傳統針刺手法發揮
    明代楊繼洲撰《針灸大成》,參合指歸,匯同考異,分圖類析,為天地人卷,論道手法,頗多心悟,針法自此盛焉;清代李守先《針灸易學》云:「先少學針灸,或止之曰穴難,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先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症,而以尋穴為末務。」
  • 針刺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靈魂
    張縉在給病人看病的同時,特別注意運用在北京向名醫們學到的針刺手法,張縉說針灸是中醫的精髓之一,而針刺手法又是針灸的精髓。 1963年,張縉調回了原單位,他在以後的前瞻性研究中,對針刺手法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 倪海廈老師視頻講解-補瀉手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倪海廈老師視頻講解-補瀉手法!
  • 薛宏昇| 跟隨張縉老師學習針刺手法的往事
    於2007年9月12日起,到11月10日,張縉老師來臺灣長庚紀念醫院講學兩個月,指導傳統針刺手法及其臨床應用。老師搭機來臺之前一星期,長庚紀念醫院在2007年09月06日宴請暑假來長庚大學授課的十位大陸教授,當時還是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的梁繁榮教授說,「張縉教授,是我的老師。曾經在黑龍江向張縉教授學過一年,並與吳濱江院長熟識。」,而南景禎主任則說「張縉教授,也是我的老師。」
  • 熱門閱讀:《針灸易學》 一手法
    《針灸易學》 > 卷上一手法(手法歌、修針、取寸、持針、定神、補瀉法、退針、合法、暈針)  手法歌三陰三陽氣血分,凝滯全憑用金針,左指點穴知真所,右手持針須靜心。補要久留虛不虛,秘訣深。誠欲勞心勞力學,必往愈明愈哲尋。譬如閉戶造車輛,出門合轍值千金。企望志士細推此,機秘千載有知音。
  • 針灸 | 燒山火與透天涼操作手法真傳
    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侯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儘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儘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
  • 石學敏院士穴位刺法精要
    按語:水溝穴為「醒腦開竅」的主穴,石院士認為針刺此穴時刺激較強,患者的頭往往會左右躲閃,造成針體被拔出,達不到量學的要求。單向捻轉使皮下組織緊纏針體,針體不易被拔出。快速提插5~8次(約2 s)後鬆開右手,即使患者頭部擺動,針體也不會被拔出。
  • 論「平補平瀉」
    目前,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臨床中,有關「平補平瀉」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是不夠確切的,如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針灸教材中,將其視為「進針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得氣後出針」的手法;也有人認為「是中等度刺激量的一種針刺手法
  • 3月26日北京-石學敏《醒腦開竅針刺法臨床傳承班與第三屆弟子年會》開班指南
    「醒腦開竅針刺法」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其針刺方法在選擇穴位、針刺手法、針刺強度方面都有具體的規定,是一種規範、科學的針刺方法。在配穴、選穴和手法上都進行了嚴格的規範。
  • 【補瀉雪心歌 & 針法歌】【針灸歌賦時光】主持:王紅濤 紐約中醫論壇
    (原文)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補熱須分別,拈指向外瀉之方,拈指向內補之訣。瀉左須當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補左次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上拽。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白話文)行針時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應採用補瀉手法,用瀉法瀉實證、熱證,用補法補虛證、寒證,必須分別開。一般捻針向外為瀉,捻針向內為補,但因為經脈分布在人身左右兩側,故此左右穴位的捻轉補瀉法不同。瀉左側穴,大拇指向前為瀉;瀉右側穴,則大拇指向後捻針為瀉。
  • 中醫針灸 如何一針見效,學會「輕針慢捻法」
    另外,「輕針慢捻法」手法輕柔,從進針到得氣都講究輕柔和緩、低頻小幅,使治療達到效果而不傷正氣。此法刺激輕而久、取穴少而精,能夠很大程度減輕患者對針灸的恐懼心理,減少針刺的疼痛,臨床可操作性很強。其次是進針得氣,即「輕針慢捻」,刺手徐徐捻轉進針破皮,使毫針從表層逐漸深入,根據針刺部位定奪進針深度,一般以觸及淺筋膜、患者自訴有酸、脹、麻等針感為度,這是進皮到得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