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柳氏醫經學派針灸術:聽柳少逸老師用《周易》象數原理講針刺手法

2021-02-07 復健王的自留地

聽柳少逸老師用《周易》象數原理講針刺手法

    ——論三才法與九六法的綜合應用

三才法與九六補瀉法,是根據易學象數原理產生的針刺基本手法,又稱單式補瀉法。若二者合用,或結合其他基本針刺手法,又可產生眾多的複式補瀉法,即綜合補瀉手法。

1、燒山火法

燒山火法,是在天、人、地三部,由徐疾、提插、九六、開合四法組成。首見於明·徐風《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乃取法於《素問·針解》「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之理。以先淺後深,三進一退,緊按慢提、行九陽數,出針捫穴為操作要點。明·汪機云:「(燒山火)令天氣入,地氣出。」「三度出入,三次則成九矣,九陽者,補也。」其中天氣即陽氣,地氣即指體內寒氣而言。故楊繼洲有「夫實者,氣入也……以陽生於外,故入」的論述,說明了要達到陽氣入內,實腠理的目的,就必須從陽(外)引陰(內),將天部所產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致陽勝於陰,陽氣自回熱感自生,從而達到溫陽散寒作用。以治沉寒痼冷,命門火衰,臟腑經絡之氣不足之證而導致的肢冷脈伏,癱瘓痿痺,陽痿寒瀉等病。

2、透天涼法

透天涼法,是在天、人、地三部,由徐疾、提插、九六、開合四法組成。亦首載於《金針賦》,乃取法於《素問·針解》篇「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之理。以先深後淺,一進三退,緊提慢按,行六陰數,出針開穴為操作要點。明·汪機云:(透天涼)「令地氣入,天氣出,熱可退矣」。「一度三進三退,則成六矣,六陰者,瀉也。」其中,天氣應指陽熱,地氣即指體內涼感而言。故楊繼洲有「虛者,氣也……陰生於內,故出」的論述。說明了要達到陰氣隆至,必須在陽邪已退,陰勝於陽的目的。即必須從陰(內)引陽(外),將亢盛的陽熱之氣,由地部逐層引至天部宣洩而去。則寒涼之感自生,陽熱之邪盡退。從而達到清熱瀉火作用。以治邪熱熾盛,相火上炎,臟腑經絡氣火有餘之證而導致的風痰壅盛、中風癲狂、高熱溫瘧等病。

3、進火補法

進火補法,是在天、人、地部,由徐疾、呼吸、提插補法,並結合搖法組成。首見於《針灸大成》。以「進火補,初進針一分,呼氣一口,退三退,進三進,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熱也。」為操作要點。此法較燒山火刺激量輕,實際是燒山火的變法,其功效、主治與燒山火法基本相同。

4、進水瀉法

進水瀉法,是在天、人、地部,由徐疾、呼吸、提插瀉法,並結合搖法組成。亦首見於《針灸大成》。以「進水瀉、初進針一分、吸氣一口,進三進,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冷也」為操作要點。進水瀉法比透天涼法刺激量輕,實際上是透天涼法簡化而成,故功效、主治與透天涼基本相同。

5、陽中隱陰法

陽中隱陰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燒山火、後行透天涼、補瀉兼施、先補後瀉的複習手法。此法系受《靈樞·終始》、《難經·七十六難》中有關補瀉先後兼施原則啟發而產生的。首載於《金針賦》,以「陽中引陰,先寒後熱,自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先補後瀉」為操作要點。《針灸問對》則加上針刺分寸。目前臨床常以「二進一退」方法操作,以徐疾補法和提插補法、瀉法組成「二補一瀉」的形式。從而達到以補陽為主,兼以清熱的作用。以治先寒後熱,虛中夾實之證。

6、陰中隱陽法

      陰中隱陽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透天涼,後行燒山火,補瀉兼施,先瀉後補的複式手法,此法同陽中隱陰一樣,也是受《靈樞·終始》、《難經·七十二難》有關補瀉先後兼施原則啟發產生的。也首載於《金針賦》。以「陰中引陽,先熱後寒,自深而淺,以九六之方,則先瀉後補」,為操作要點。《針灸問對》則加上針刺分寸。目前臨床以「一進二退」方法操作,以徐疾補法和提插補瀉法,組成「二瀉一補」的形式。從而達到以瀉熱為主,兼能補陽的作用。以治先熱後寒、實中夾虛之證。

       7、青龍擺尾法

青龍擺尾法,是九六法結合針刺行氣法組合而成的複式手法。首載於《金針賦》「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被列為「飛經走氣」第一法。《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又稱「蒼龍擺尾法」,是以進針得氣後,提針至穴位「天部」,針頭朝病所;執之不轉,左右慢慢撥動九次或二十七次為操作要點,因撥搖針柄狀似龍尾擺動,故名。此法以行氣為主,兼能補虛,具有通經絡行氣血的功效,臨床適用於癥瘕積聚,癭瘤瘰癧,關節痺痛等一切經絡痺阻,壅滯不通諸證。

8、白虎搖頭法

白虎搖頭法,是由呼吸、提插法行「六陰」之數的複式手法。首見於《金針賦》。被列為「飛經走氣」第二法。是以進針至「地部」得氣後,隨病人呼吸,插針時左轉,一呼一搖,提針時右轉,一吸一搖,以「六陰」之數計算(如6、18、36、64)為操作要點。因操作似白虎搖頭之狀,故名。此法以行氣為主,兼能補虛,具有清熱瀉火、祛風化痰之功,臨證適用於高熱煩躁、神昏癲狂,痙攣項強等實熱之證。

9、蒼龜探穴法

蒼龜探穴,是由徐疾補瀉法和針刺行氣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若「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故名。被列為「飛經走氣」第三法。以直刺進針得氣後,自「地部」退至「天部」,扳倒針身,向上下左右四方分別按「一進三退」原則針刺為操作要點。具有推行經氣,利關節、運氣血的功效,適用經絡壅滯、痺閉不通諸證。

10、赤鳳迎源法

赤鳳迎源法,是由徐疾補瀉和提插,捻轉二行氣法,在天、人、地部操作的複式手法。亦首載於《金針賦》。若「赤鳳迎源,展翅之儀」,故名。是以先進針至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針得氣自插,插入人部,在人部上下左右捻轉一捻一放為操作要點。具有疏通經絡,通利關節,運行氣血之效。適用於一切經絡壅滯、痺閉疼痛諸病。

11、五臟交經法

五臟交經法,是由子母補瀉與青龍擺尾二法組成的複式手法。首載於《針灸大成》。以按子母法配穴行針布氣,然後施用青龍擺尾法行氣為操作要點。具有調整臟腑功能而治療臟腑病的功效。

12、通關交經法

通關交經法,是以青龍擺尾和白虎搖頭法結合使用的複式手法。首載於《針灸大成》。通關,即通過關節;交經,即使氣與經相交,故命。此法通經活絡、和血導滯之功尤甚、適用於關節中邪氣壅滯、氣血不行諸證。

13、龍虎交戰法

龍虎交戰法,是由九六、捻轉二補瀉法組成。首載於《金針賦》,左轉乃青龍方位,右行白虎方位,故名。以用捻轉補瀉法,先行補法龍行左轉施九陽數。後行瀉法虎行右轉施六陰數,一補一瀉反覆施術為操作要點。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住痛移疼功效。故主治一切痛證及瘧疾。

14、龍虎升降法

龍虎升降法,又名龍虎升騰法。是由捻轉、提插、九六等三種補瀉法組成的複式手法。其操作要點:先針入天部,向左360°捻轉一周,邊用緊按法插入人部,慢提至天部;再將針向右360°捻轉一周,邊用上法然後至天部。如此反覆九次,行青龍純陽之數,引天部陽氣深入,稱為龍降。然後插針至地部,先向右360°捻轉一周,邊用緊提法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再將針向左360°捻轉一周,方法同上。如此反覆六次,合白虎純陰之數,以引地部陰氣外出,是為虎升。如是則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調達氣機、補瀉兼施之功,主治營衛失和、樞機不利、失降失司及氣血壅滯之症。

15、子午搗舀法

子午搗舀法,是由九六、提插、徐疾、捻轉四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其操作要點:進針得氣後,用提插法,每次三進二退,如此三度,計九入六出。進針時分三部,每部用緊按慢提法行老陽數;出針時分二部,每部用緊提慢按法行老陰數,提插時並結合左右捻轉。具有導引陰陽之氣、通行經氣、壯陽以制水之效。用以治水溼泛濫所致的水腫、鼓脹等症。

16、進氣法

進氣法,是以九陽數的提插補法。如載於《金針賦》。操作要點:針針九分處,緊按慢提九次行九陽之數(或27、49、81次),待針下氣滿,稍提針尖向病所,針身橫臥,令病人吸氣五口,催氣上行。具有催氣、行氣之功,補氣助陽之效。適用於營衛失和、陽虛陰盛之痛證。

17、運氣法

運氣法,是由九六,提插二補法和呼吸、針刺二行氣法組成的複式手法。是由進氣法衍化出來的一種手法。操作要領:直刺人部,慢按緊提六次行六陰之數(或18次),待針下氣滿,便向病所,臥倒針身,令病人吸氣五口,使氣至病所。本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導滯、住痛止疼之功,故適用於一切痛證,以實尤捷。近人亦有將進氣法與運氣合併,統稱運氣法。

18、納氣法

納氣法,是由九六、提插二補瀉法和呼吸針刺、提插三行氣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針灸大成》又稱為中氣法。是進氣法與運氣法的深化。以先行運氣法,或先行進氣法,待氣病所,扶針直插,使氣血不能返流為其操作要點。具有疏通氣血、消除積聚之效。適用於一切痿痺偏枯,積聚癥瘕。

19、關節交經法

關節交經法,是使氣至關節處後施行納氣法的一種複式手法。出自《針灸大成》。是反覆使用納氣法,使氣血過關節而不返流為操作要點。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功效。主治痿痺偏枯及關節中氣血不足之證。

20、提氣法

提氣法,是由九六,提插補瀉組成的複式針刺手法。首見於《針灸聚英》。操作要點:針刺先在人部緊提慢按六陰數瀉法,可行6、18、64次不等。待針下氣滿,再捻針數圈,向上略提,催行經氣,使經氣隆至,致營衛之氣匯於針下。

21、留氣法

留氣法,又稱流氣法,是由九六、提插、徐疾三種手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操作要點:先運針內入七分,緊按慢提九次,行九陽數(也可27、49次),待氣至深入一寸,緊提慢按六次,行六陰數(也可18次),此法具益氣溫陽、消積散瘀之功,適用於氣血瘀阻之癥瘕積聚。

【注】本文節選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周易》象數原理在針刺手法中的應用」一文。

柳少逸老師施針中


相關焦點

  • 薛宏昇| 跟隨張縉老師學習針刺手法的往事
    我們要帶老師與師母去採購隨身衣物等,老師很客氣不願意再多麻煩,一直到兩天後才領回行李。非常感謝能有這種機緣,在張縉老師教導之下,連續兩個月的講學,真正的重新開始學習傳統針刺手法,我們有五位醫師向老師拜師,在張縉老師耳提面命、口傳心授、點滴傳承之下,深刻紮實的去體會傳統針刺手法之奧秘。
  • 觀點 | 張其成:醫易同源概說
    隋唐醫家對《周易》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自覺認識。運用易象數學對中醫原理進行闡發。楊上善《太素》偏重《易緯》,孫思邈《千金方》強調「六壬」。王冰:《素問注》則以易理(尤其是《繫辭》、《象傳》)作為研究《內經》的理論指導。宋元時代,隨宋易義理派、象數派的興盛,醫易也出現繁榮景象。《周易》「唯變所適」的原理極大地解放了當時醫家的思想。
  • 「非遺時光」中醫世家「石膏孔」 大醫精誠世代傳承
    ▲孔伯華學生描繪其為人醫病的場景他在著作《時齋醫話》中辨析:「(石膏)性之涼並不寒於其他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石膏成為他常用而且療效顯著的祛瘟解熱良藥。此外,他還喜用鮮藥,如鮮茅根、鮮石斛、鮮荷葉等清熱、養陰、芳化之品。
  • 針刺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靈魂
    」的傳承就更需要比普通不一樣的拔尖人才去學習,去繼承,在《內經》中就有明文規定,掌握針刺手法能用針駕馭精氣的才是「上工」(拔尖的人才)。這些研究覆蓋了針刺手法的全部。 針刺手法中最基本的是單式手法,單式手法的組合應用就是複式手法。關於單式手法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至元代竇漢卿,在其所著《針經指南》中記有14種手法,明初泉石心(是其號不是其姓名)在《金針賦》裡也是講十四式單式手法。高武的《針灸聚英》、汪機的《針灸問對》記述的都是十四法。
  • 揭秘命在旦夕的中醫針灸術!
    《鄭毓琳臨證金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凡用針者,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難經·六十一難》亦云:「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藏腑也」,均說明針者在臨證中,須藉脈診來了解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盛衰,以及所涉臟腑、經絡、病位、邪正力量消長等,以指導治療,並據此確定針刺的手法以及針刺所選穴位、針具、針刺深度、留針與否及留針時間
  • 《周易》哲學——卦象、象數、卦爻辭、易傳形成過程
    《周易》卦爻辭所記載的內容主要包括物象、人生格言、事件描述,從而對其所占卜之事的吉兇進行判斷。《周易》是如何從起初的卦象、象數、卦爻辭研究,一步步走向《易經》哲學研究呢?本文對於這個問題作簡單概括。周易「象數」理論的誕生《周易》八卦的卦象的結合不僅表現出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還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八種卦象的相互作用產生了萬物,《周易·說卦傳》中描述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 河東柳氏傳承千年,明清建築藝術絕品,山西柳氏民居遊記
    作者:巴圖 11月29日,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們隨大樹戶外到山西天官王府遊玩,下午參觀了晉城市沁水縣柳氏民居。 如果說,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是研究三晉富商豪門的「化石」的話,那麼至今還生活著200多人的柳氏民居,就是研究三晉名門望族的「活化石」。
  • 虎門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劉氏毫火針療法獲授牌市級非遺
    至此,虎門鎮已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白沙油鴨製作技藝及節馬傳說;市級非遺項目5個:除了新添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及劉氏毫火針療法,還有林旁粽製作技藝、方氏正骨、鴉片戰爭民間故事。新灣漁網編織技藝:虎門人民悠久漁獵生活的見證新灣漁網編織技藝新灣漁民最常編織和使用的捕撈網具有拖網、圍網、掛網、旋網、力士網(大繒網) 等近百種。
  • 傳統針刺手法發揮
    針刺手法是影響針刺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經過歷代的傳承與發展已有上百種之多。《詩經》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 「數」說《周易》系列之一:易數總綱《易本命》
    歷來都說,《周易》是象數之學,其中必然有涉及到術數的內容,然而說歷來解讀《周易》者,談「象」的不計其數,但說「數」之人卻是少之又少。殊不知,「數」對於《周易》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象」,甚至還猶有過之。只言「象」卻不言「數」是難以完全理解《周易》卦爻辭的,而理解了「數」,卻有助於我們弄清《周易》中的「象」,更有助於我們對《周易》之「術」的探究。
  • 柳少逸從師、治學、傳薪之路概述【啟蒙篇】
    20世紀60~70年代又教子課徒數人,家父以其從醫及教學的切身經歷,探求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故山東諸多名醫出自其門下。1963年餘高中畢業,因幼時一耳失聽,未能報考醫學類院校。時值國家實施「名師帶高徒」政策之盛世,即隨家父吉忱公習醫,從而步入從醫之路。年內,餘又師事於棲霞世醫牟永昌公,此乃家父宗韓愈《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之為也。
  • 周易與中醫丨零基礎教學,潘毅老師帶你走進易的世界
    故深於《易》者,必善於醫;精於醫者,必由通於《易》。《周易》以降,易學與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互動,漸使「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類經圖翼·醫易義》)《黃帝內經》年代援易入醫已見端倪。其陰陽觀念、天地人相參思想、四象之用等多源於《易》,或與《易》共鳴;《易》的取象比類方法對《內經》構建生理、病理體系,尤其是藏象理論起著模式性的啟示;《內經》九宮八風更與《易》之洛書一致。漢代是《易學》中象數易獨領風騷的時期。
  • 中國古代著作《周易》
    理由便是《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後者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 明代著名易學大師:來知德及其《周易集注》
    所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心學晦明解》諸書,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篤。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後書成。萬曆三十年,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合詞論薦,特授翰林待詔。知德力辭,詔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給米三石,終其身。
  • 中醫數術考|古中醫醫算學派研究(三)
    運用《周易》曆法的基本原理來指導醫學研究,在中國古代已有漫長的歷史,秦漢時期逐漸形成了一門在易學發展史上頗具特色的分支學科即醫易學。這一時期易學研究的基本特徵是,深入發掘《易經》中所蘊含的微言大義,從總體上把握《周易》的精神實質,並將《周易》的原理高度哲理化。宋易大致上可以劃分為象數派與義理派兩大類型。象數派的代表人物為周敦頤和邵雍。
  • 郭義教授傳統針刺手法發揮
    針刺手法是影響針刺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經過歷代的傳承與發展已有上百種之多。《詩經》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 《周易》是一本怎樣的書,它是如何演變的?
    說《周易》前,我們就先簡單梳理下它的由來吧。在中國自古《周易》的地位很高。由於孔子推崇,春秋時即是儒門六經之一。漢立五經,尊《易》為眾經之首,後來的九經,十三經皆循此序。《易》既是儒門群經之首,同時在道門之中也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因此,《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著作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
  • 周易文化 您了解多少?
    源於安陽 影響世界的巨典  人類祖先歷經數代把瞬息萬變的事物歸納成可以運用的規律,經數千上萬年的不斷實踐,一代一代人的補充發展,成為公共認可的易學。人類祖先進入新石器時期,已經有了彩陶和網罟、結繩記事等文明初萌。後來,伏曦氏得《河圖》始畫八卦,以另一種更為簡明方便的符號代替了結繩記事符號。古代有三易,即夏為《連山易》,商為《歸藏易》,周為《周易》。
  • 周易必修課之-基礎知識講解大全
    卦爻是一種象,而卦爻辭都是說明這些象所摹擬的規律,是公式;而象猶如代數中的符號、邏輯中的項。李鏡池重考據,認為周易只是卜筮之書,而孔子與周易的緣分很淺。胡樸安著《周易古史觀》與《周易人生觀》,前者是講歷史的,除乾坤既濟未濟外,每個卦都是一個歷史事件。
  • 點穴、捏筋、針灸……非遺傳承人讓腰椎受傷的運動員重新站上籃球場
    學古代醫書,結合現代醫療,用無數傷科療法針對慢性軟組織損傷、頸肩腰腿痛和一些慢性內科病症,冉醫生採用指針點穴術、捏筋推拿書、骨度術等手法,讓好多被醫院宣判運動生涯終止的病人,再一次站在運動場上。48歲中醫面色紅潤他學會了南少林傳承的內功富安百貨樓上的一家醫館是冉宏圖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