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柳少逸老師用《周易》象數原理講針刺手法
——論三才法與九六法的綜合應用
三才法與九六補瀉法,是根據易學象數原理產生的針刺基本手法,又稱單式補瀉法。若二者合用,或結合其他基本針刺手法,又可產生眾多的複式補瀉法,即綜合補瀉手法。
1、燒山火法
燒山火法,是在天、人、地三部,由徐疾、提插、九六、開合四法組成。首見於明·徐風《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乃取法於《素問·針解》「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之理。以先淺後深,三進一退,緊按慢提、行九陽數,出針捫穴為操作要點。明·汪機云:「(燒山火)令天氣入,地氣出。」「三度出入,三次則成九矣,九陽者,補也。」其中天氣即陽氣,地氣即指體內寒氣而言。故楊繼洲有「夫實者,氣入也……以陽生於外,故入」的論述,說明了要達到陽氣入內,實腠理的目的,就必須從陽(外)引陰(內),將天部所產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致陽勝於陰,陽氣自回熱感自生,從而達到溫陽散寒作用。以治沉寒痼冷,命門火衰,臟腑經絡之氣不足之證而導致的肢冷脈伏,癱瘓痿痺,陽痿寒瀉等病。2、透天涼法
透天涼法,是在天、人、地三部,由徐疾、提插、九六、開合四法組成。亦首載於《金針賦》,乃取法於《素問·針解》篇「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之理。以先深後淺,一進三退,緊提慢按,行六陰數,出針開穴為操作要點。明·汪機云:(透天涼)「令地氣入,天氣出,熱可退矣」。「一度三進三退,則成六矣,六陰者,瀉也。」其中,天氣應指陽熱,地氣即指體內涼感而言。故楊繼洲有「虛者,氣也……陰生於內,故出」的論述。說明了要達到陰氣隆至,必須在陽邪已退,陰勝於陽的目的。即必須從陰(內)引陽(外),將亢盛的陽熱之氣,由地部逐層引至天部宣洩而去。則寒涼之感自生,陽熱之邪盡退。從而達到清熱瀉火作用。以治邪熱熾盛,相火上炎,臟腑經絡氣火有餘之證而導致的風痰壅盛、中風癲狂、高熱溫瘧等病。
3、進火補法
進火補法,是在天、人、地部,由徐疾、呼吸、提插補法,並結合搖法組成。首見於《針灸大成》。以「進火補,初進針一分,呼氣一口,退三退,進三進,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熱也。」為操作要點。此法較燒山火刺激量輕,實際是燒山火的變法,其功效、主治與燒山火法基本相同。
4、進水瀉法
進水瀉法,是在天、人、地部,由徐疾、呼吸、提插瀉法,並結合搖法組成。亦首見於《針灸大成》。以「進水瀉、初進針一分、吸氣一口,進三進,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冷也」為操作要點。進水瀉法比透天涼法刺激量輕,實際上是透天涼法簡化而成,故功效、主治與透天涼基本相同。
5、陽中隱陰法
陽中隱陰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燒山火、後行透天涼、補瀉兼施、先補後瀉的複習手法。此法系受《靈樞·終始》、《難經·七十六難》中有關補瀉先後兼施原則啟發而產生的。首載於《金針賦》,以「陽中引陰,先寒後熱,自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先補後瀉」為操作要點。《針灸問對》則加上針刺分寸。目前臨床常以「二進一退」方法操作,以徐疾補法和提插補法、瀉法組成「二補一瀉」的形式。從而達到以補陽為主,兼以清熱的作用。以治先寒後熱,虛中夾實之證。
6、陰中隱陽法
陰中隱陽法,是在同一穴位上先行透天涼,後行燒山火,補瀉兼施,先瀉後補的複式手法,此法同陽中隱陰一樣,也是受《靈樞·終始》、《難經·七十二難》有關補瀉先後兼施原則啟發產生的。也首載於《金針賦》。以「陰中引陽,先熱後寒,自深而淺,以九六之方,則先瀉後補」,為操作要點。《針灸問對》則加上針刺分寸。目前臨床以「一進二退」方法操作,以徐疾補法和提插補瀉法,組成「二瀉一補」的形式。從而達到以瀉熱為主,兼能補陽的作用。以治先熱後寒、實中夾虛之證。
7、青龍擺尾法
青龍擺尾法,是九六法結合針刺行氣法組合而成的複式手法。首載於《金針賦》「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被列為「飛經走氣」第一法。《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又稱「蒼龍擺尾法」,是以進針得氣後,提針至穴位「天部」,針頭朝病所;執之不轉,左右慢慢撥動九次或二十七次為操作要點,因撥搖針柄狀似龍尾擺動,故名。此法以行氣為主,兼能補虛,具有通經絡行氣血的功效,臨床適用於癥瘕積聚,癭瘤瘰癧,關節痺痛等一切經絡痺阻,壅滯不通諸證。
8、白虎搖頭法
白虎搖頭法,是由呼吸、提插法行「六陰」之數的複式手法。首見於《金針賦》。被列為「飛經走氣」第二法。是以進針至「地部」得氣後,隨病人呼吸,插針時左轉,一呼一搖,提針時右轉,一吸一搖,以「六陰」之數計算(如6、18、36、64)為操作要點。因操作似白虎搖頭之狀,故名。此法以行氣為主,兼能補虛,具有清熱瀉火、祛風化痰之功,臨證適用於高熱煩躁、神昏癲狂,痙攣項強等實熱之證。
9、蒼龜探穴法
蒼龜探穴,是由徐疾補瀉法和針刺行氣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若「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故名。被列為「飛經走氣」第三法。以直刺進針得氣後,自「地部」退至「天部」,扳倒針身,向上下左右四方分別按「一進三退」原則針刺為操作要點。具有推行經氣,利關節、運氣血的功效,適用經絡壅滯、痺閉不通諸證。
10、赤鳳迎源法
赤鳳迎源法,是由徐疾補瀉和提插,捻轉二行氣法,在天、人、地部操作的複式手法。亦首載於《金針賦》。若「赤鳳迎源,展翅之儀」,故名。是以先進針至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針得氣自插,插入人部,在人部上下左右捻轉一捻一放為操作要點。具有疏通經絡,通利關節,運行氣血之效。適用於一切經絡壅滯、痺閉疼痛諸病。
11、五臟交經法
五臟交經法,是由子母補瀉與青龍擺尾二法組成的複式手法。首載於《針灸大成》。以按子母法配穴行針布氣,然後施用青龍擺尾法行氣為操作要點。具有調整臟腑功能而治療臟腑病的功效。
12、通關交經法
通關交經法,是以青龍擺尾和白虎搖頭法結合使用的複式手法。首載於《針灸大成》。通關,即通過關節;交經,即使氣與經相交,故命。此法通經活絡、和血導滯之功尤甚、適用於關節中邪氣壅滯、氣血不行諸證。
13、龍虎交戰法
龍虎交戰法,是由九六、捻轉二補瀉法組成。首載於《金針賦》,左轉乃青龍方位,右行白虎方位,故名。以用捻轉補瀉法,先行補法龍行左轉施九陽數。後行瀉法虎行右轉施六陰數,一補一瀉反覆施術為操作要點。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住痛移疼功效。故主治一切痛證及瘧疾。
14、龍虎升降法
龍虎升降法,又名龍虎升騰法。是由捻轉、提插、九六等三種補瀉法組成的複式手法。其操作要點:先針入天部,向左360°捻轉一周,邊用緊按法插入人部,慢提至天部;再將針向右360°捻轉一周,邊用上法然後至天部。如此反覆九次,行青龍純陽之數,引天部陽氣深入,稱為龍降。然後插針至地部,先向右360°捻轉一周,邊用緊提法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再將針向左360°捻轉一周,方法同上。如此反覆六次,合白虎純陰之數,以引地部陰氣外出,是為虎升。如是則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調達氣機、補瀉兼施之功,主治營衛失和、樞機不利、失降失司及氣血壅滯之症。
15、子午搗舀法
子午搗舀法,是由九六、提插、徐疾、捻轉四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其操作要點:進針得氣後,用提插法,每次三進二退,如此三度,計九入六出。進針時分三部,每部用緊按慢提法行老陽數;出針時分二部,每部用緊提慢按法行老陰數,提插時並結合左右捻轉。具有導引陰陽之氣、通行經氣、壯陽以制水之效。用以治水溼泛濫所致的水腫、鼓脹等症。
16、進氣法
進氣法,是以九陽數的提插補法。如載於《金針賦》。操作要點:針針九分處,緊按慢提九次行九陽之數(或27、49、81次),待針下氣滿,稍提針尖向病所,針身橫臥,令病人吸氣五口,催氣上行。具有催氣、行氣之功,補氣助陽之效。適用於營衛失和、陽虛陰盛之痛證。
17、運氣法
運氣法,是由九六,提插二補法和呼吸、針刺二行氣法組成的複式手法。是由進氣法衍化出來的一種手法。操作要領:直刺人部,慢按緊提六次行六陰之數(或18次),待針下氣滿,便向病所,臥倒針身,令病人吸氣五口,使氣至病所。本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導滯、住痛止疼之功,故適用於一切痛證,以實尤捷。近人亦有將進氣法與運氣合併,統稱運氣法。
18、納氣法
納氣法,是由九六、提插二補瀉法和呼吸針刺、提插三行氣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針灸大成》又稱為中氣法。是進氣法與運氣法的深化。以先行運氣法,或先行進氣法,待氣病所,扶針直插,使氣血不能返流為其操作要點。具有疏通氣血、消除積聚之效。適用於一切痿痺偏枯,積聚癥瘕。
19、關節交經法
關節交經法,是使氣至關節處後施行納氣法的一種複式手法。出自《針灸大成》。是反覆使用納氣法,使氣血過關節而不返流為操作要點。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功效。主治痿痺偏枯及關節中氣血不足之證。
20、提氣法
提氣法,是由九六,提插補瀉組成的複式針刺手法。首見於《針灸聚英》。操作要點:針刺先在人部緊提慢按六陰數瀉法,可行6、18、64次不等。待針下氣滿,再捻針數圈,向上略提,催行經氣,使經氣隆至,致營衛之氣匯於針下。
21、留氣法
留氣法,又稱流氣法,是由九六、提插、徐疾三種手法組成。首見於《金針賦》。操作要點:先運針內入七分,緊按慢提九次,行九陽數(也可27、49次),待氣至深入一寸,緊提慢按六次,行六陰數(也可18次),此法具益氣溫陽、消積散瘀之功,適用於氣血瘀阻之癥瘕積聚。
【注】本文節選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周易》象數原理在針刺手法中的應用」一文。
柳少逸老師施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