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圖
11月29日,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們隨大樹戶外到山西天官王府遊玩,下午參觀了晉城市沁水縣柳氏民居。
如果說,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是研究三晉富商豪門的「化石」的話,那麼至今還生活著200多人的柳氏民居,就是研究三晉名門望族的「活化石」。
當地人流傳一句話:「站在柳府向外看,只見山水美如畫;站在山外向內看,不見深山有人家」。所言非虛,請跟隨我的鏡頭一塊兒參觀吧!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婦孺皆知的小學課本裡的《江雪》,還有初中課文《黔之驢》、《捕蛇者說》、《小石潭記》等,這些詩文的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的柳宗元。今天要參觀的就是其後人所建的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西文興村,是為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後人------祖籍沁水的陝西華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創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風板上尚存有楷書題跡:「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從現存民居建築形制、風格上看,清代屢有修葺、增建。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秋風堂主人致敬河東先生詩三闕:
《雪》
文/尚留永
千山虛空鳥飛絕,
萬徑影冷人蹤滅,
孤舟濛濛蓑笠翁,
獨釣茫茫寒江雪。
《文》
文/尚留永
杖藜扶我謁河東,
黔之蠢驢笑技窮。
可恨苛政如猛虎,
文似石潭一抹清。
《官》
文/尚留永
做官最貴是服眾,
仁政施策查民情。
千百年來廟堂離,
江湖贊點柳河東。
西文興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東柳氏世家以血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遺存。如今,該村仍居住著56戶人家,220餘口人,幾乎全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訓,勿宣門庭,祖祖輩輩生活在祖上遺留下來的高門大戶,深宅大院裡,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歲齒清晰,長幼有序,字諱有章,家規不亂,世代傳承。
明永樂四年,柳宗元遺族耕讀發家,始造河東柳氏府邸一進十三院,佔地三萬多平米,是中國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緣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古民居建築工藝高超,風格獨特,融明清建築藝術精華為一體,集南北建築風格於一身,同時異常巧妙地將皇宮建築工藝運用到民間,真實地記載了中國百世書香文人做官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的社會發展史,實為中華古民居建築藝術之絕品。
詠山西柳氏民居
康柏渠
大唐文興柳宗元,
精畫細描小石潭。
三晉遺族濛鴻恩,
府邸一進十三院。
風格獨特藝高超,
皇宮建築移民間。
河東世澤五百載,
家風庇佑子孫安。
2020.12.04
柳氏民居現存的「河東世澤」、「司馬第」兩塊門匾和《柳氏家譜》中「柳氏系河東世澤……唐末世祖,永州司馬」,以及村內關帝廟碑文中「關帝與吾同鄉」、「念祖懷鄉」等記載均可佐證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後代住所。
《山西通志·鄉賢錄》載: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一時輩行推仰。柳宗元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進士,由於才華橫溢、為官清廉,因而青雲直上。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順宗皇帝即位,改號永貞,升任柳宗元為禮部員外郎。柳宗元與王叔文等一起力主革新政治,主張罷免貪官,因而觸動了權貴們的利益,權貴們勾結起來,迫使身患重病的順宗皇帝傳位給太子,同年8月憲宗皇帝即位,改號元和,先貶王叔文為渝州司馬,次年被殺。與王叔文進行政治改革的八名同黨均被貶為「邊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於眾黨人中罪狀最甚」者柳宗元先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剌使。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繼續推行革新,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病亡於任所。
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後,到了明代又重新復興起來,子孫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重新步入官場,使人們對河東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明永樂四年,柳氏後人柳琛殿試三甲,治文賜同進士出生,為光宗耀祖,大興土木,建宅於西文興村。始修祠堂,繼修文廟、關帝廟等。西文興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騄,沁水廩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進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國子監,嘉靖十一年中壬辰科武狀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賜進士出身,進京任醫學訓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中丙午科進士,任山東寧海知州,補陝西同州知州。
正是由於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馬錄)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當時的沁水知縣程南、縣丞楊言,隨同欽差提督楊守儀、巡按山西監察御史齊宗道等親赴西文興村為他們祖孫二人各立一座「丹桂傳芳」和「青雲接武」的石牌坊。柳家再興土木,建造了規模宏大、門庭森嚴的一進十三院府邸。這次修建歷經二十多年。直到明隆慶四年才基本完成。吏部尚書王國光親筆為柳府提寫了「屏障插文峰百世書香飛驥足,樓臺圍帶水九天水暖出龍頭」楹聯,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末,西文興村遭兵禍,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不過,到了乾隆年間,該村再次興旺起來,此間柳家出了兩位理財大師——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經營鹽業和典當業中獲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閣、文廟、關帝廟,並在關帝廟的東西兩側新建了魁星閣和真武閣,建造了富麗堂皇的「中憲第」宅院。西文興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
富不過三代。又過了150年,滄海桑田。柳宗元的後裔們淪為山民。他們的思想、觀念、生存方式,與周圍山村的百姓,已沒有多大的區別。詩書傳家的風氣一旦發生斷層,他的吏治思想、文學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變成了虛無縹緲的東西,他的後人無法理解,也無法傳承。但柳氏宅第的建築,是家族興衰的見證,顯示著幾百年來的不同凡響,仍向現代人展示著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不忘初心
彰明較著,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事情或道理極其明顯,很容易看清。出自《史記·伯夷列傳》。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展氏族譜記載),又有字子禽一說,魯國柳下邑(今屬山東省新泰市宮裡鎮西柳)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魯國大夫展無駭之子。曾任魯國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作為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孔子以為「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為「和聖」。
柳氏族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訓:「耒讀為本,族產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門庭,以為文人大(諧音:待)興者」(《河東遺訓》),世代傳承。
柳氏民居四周青山綠野,風光秀麗。依山而建,西高東低。舉目南眺行屋拱翠,揮手東指三臺左抱,側身西觀九崗右環,回首北望鹿臺挺秀,是謂之「環山居」。平面設計為萬字形的皇家圖案,整體布局為「福祿雙全」。
柳氏民居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莊園建築。它依託北山,起勢作「鳳凰展翅」。原建築面積98畝,一派氣吞山河之勢。整個建築大體分三部分。村南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祠堂、關帝廟、文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文廟內又設有聖殿、小學堂、紙帛樓;中部區為東西走向的村內小街和街東端的文昌閣、校場以及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樓等;村內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其四角有小戲臺、觀河亭、賞景樓、府門樓。
柳氏民居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84米,東西寬48米,佔地面積4032平方米,總計房屋114間。院落分為兩組,以東西走向的村中街道為中線,南北兩側並列兩院。原建築有13座院落,現僅存4座。除兩座石牌坊為明代所建,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由於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築已大部分塌毀,現存完整的還有七座院落,仍具規模的明清殘院12座。這些庭院建築形制大致相仿,皆為四合院式。院門偏於一角,多為坤、巽、艮門。完整宅第的大門均有牌樓裝飾和石獅石鼓相鎮。院內東、西、南、北四面為兩層樓閣式建築。其中北房為高階臺,寬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兩間。這種建築形制俗稱「四大八小式」。
中憲第
追思功德敬先賢
文/乾宏
行遊晉城訪先賢,
近拜河東柳宗元。
永州八記流潭清,
華夏千秋頌品廉。
著文賦詩抒豪情,
革新圖治斥貪官。
後輩習禮承遺訓,
追思功德築夢圓。
2020.12.4.
上二樓看看
堂構攸昭
「行邀天寵」,這個門樓,已讀出近30種含義。例如:以雲紋、蝙蝠來表「天降鴻福」,以蓮花、桂枝來表「連生貴子」,以一根繩子串三個銅錢來表「連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圍繞一個壽字來表「五福朝壽」,以萬字紋、菊花、蓮花來表「萬年連舉」,以慈姑、祥雲來表「慈祥」之意。還有四藝(琴、棋、書、畫)暗八仙(八仙所持之寶)……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無限的創造力。
司馬第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精美的工藝便是它流動的旋律。柳宅建築在整體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均衡與對稱法則,於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又求統一。其局部卻多汲江南之靈氣,而漸成一番嬌巧雋秀的格局,置身其中,給人以藝術佳境的感覺。
在柳氏民居信步漫遊,你會被那無處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每一道門楣、窗欞、欄杆、扇、飛簷,每一塊裙板、匾額,每一根梁枋,每一級鬥拱,無不雕刻著精美的紋飾。千姿百態,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僅窗花圖案就達40餘種,故事木雕板塊百餘方,石雕(包括柱、瓦、鬥、拱、脊獸、鼓、獅、礎、碾、磨、臼、下馬石、練功石等)有上千塊之多,構欄、華板、裙板近千,且圖案幾乎無有雷同者。
從建築藝術和建造技術來講,柳氏民居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坤門乾主,巽門坎主,極符合我國傳統的風水堪輿理論。柳府各種配套設施相當齊備。像各府第的後院,上有鐵絲網覆蓋,下有地道家家相連,院院相通,號稱「天羅地網」,並配有警鈴、防火牆等。
河東世宅
讓人驚嘆的是「河東世澤」的宅院的大門,它共有十二道門栓,其中六道軟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處院內,不知情者也不容易打開此門,足可見柳府之戒備森嚴、防護意識之強。究其原因,其一當作防盜之用,其二亦或還作防戰亂、政亂,作避難之作,可謂用心良苦。
柳氏民居最寬的街道叫牌坊街,街道上有兩座石牌坊,石牌坊完全是仿木結構,一座上書「青雲接武」,一座上書「丹桂傳芳」。在我國現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貞節牌坊、功德牌坊兩種,但柳氏民居的這兩座牌坊是成賢牌坊,取意「學到痴愚便是賢」之意。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柳祿、柳遇春而修建的,至今有450年的歷史。目前在我國尚屬首例。
牌坊年代久遠,石材已風化疏鬆,但石牌坊下的8頭石獅卻還活靈活現。這8頭石獅被稱為「教化獅」,意為古代知識分子從求學到仕途的8個人生歷程。
丹桂傳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翹尾巴獅」,它嘴上拴著繩索,尾巴向上翹著,表現文人傲慢清高、口無遮攔、愛發表意見。用繩索拴住獅嘴,告誡柳氏族人,話到嘴邊留半句,禍從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獅叫「老實獅」,獅子的尾巴藏在了兩腿之間,表現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夾著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獅叫「安分守己獅」。獅腳下有兩個小獅子,肚子下面有一個大圓球,意為安安分分過日子,堅守規矩。第四尊石獅腳下踩著一個探出頭來的小獅,肚子裡還有一個低著頭的小獅,意為「出人頭地」。青雲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金榜題名獅」,獅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經高中進士。第二尊石獅叫「尋求靠山獅」,獅身緊靠石柱,提醒柳氏後人,高中進士後要投靠到權貴的門下,便於日後發展。第三尊石獅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獅身下臥著一個鳳頭、鹿尾、獅身的小獅子。意為「坐享俸祿」。第四尊石獅叫「宦海沉浮獅」,獅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內方外圓的古錢,意為掛著錢串子在宦海裡尋求生存。告誡柳氏後人,官場沉浮變化莫測,該用真本事就得用真本事,該花錢送禮也要捨得花錢。
前些年,村民們保護文物的意識更為淡薄。為了建設「文明村」,有人竟把村裡的文廟、聖廟、祠堂、環山居等古建築都陸續拆掉了。這些建築雖然破舊,但記載著小村的歷史,一旦被毀,西文興村的文化價值就失去了特有的見證物。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隨著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不斷到此探訪,西文興村的柳氏村民們,從客人驚詫的眼神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當他們得知以往被熟視無睹的司馬第、中憲第、河東世澤等八大院落以及這些院落裡千姿百態的門頭、鬥拱、樓欄、雀替、窗花、門欞,竟是價值連城的文物時,大家都驚呆了。村民們慢慢醒悟過來:要想脫貧致富,只要保護好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就有希望。村裡的黨支部書記柳栓柱,是柳氏第21代族人,他正在發動族人全力保護祖先留下的這筆最珍貴的遺產。
西文興村50多戶200多口人,全部姓柳,沒有外姓,原來都住在明清遺留的老院子裡。近幾年,柳氏後人已全部遷出老宅,住進新村。柳氏民居,已經成為晉城旅遊的一張名片。
讀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為一個集南北風韻於一體的明清文化奇觀,不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風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在建築、碑刻、書法藝術和倫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歡迎大家到柳氏民居參觀遊覽!
分享沉魚落雁老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