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周易》前,我們就先簡單梳理下它的由來吧。
在中國自古《周易》的地位很高。由於孔子推崇,春秋時即是儒門六經之一。漢立五經,尊《易》為眾經之首,後來的九經,十三經皆循此序。《易》既是儒門群經之首,同時在道門之中也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因此,《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著作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這麼一本傳統文化基石著作,所謂包含了一切規律、可應用與萬事萬物、從一大堆偶然中找出了必然的奇書,到底寫了些什麼呢?於是我們想把這本神一般的書找出來看看,看了兩段你卻發現這本奇書枯燥無聊,就算是看翻譯成白話的版本也完全不知所云。於是我們想,乾脆退而求其次,看看後人如何講它罷,結果發現關於它的著述汗牛充棟:有講它演化出了式佔、歷忌、擇日、風角、堪輿、孤虛、行年、咒禁、行法等等一大堆高深莫測的東西,有的人卻對《易》進行佔卜之人充滿了種種誤解和不滿,《易》是種學問,是種哲學,是種思考方式,是各種可用於日常生活的生命哲學,明白了它,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升華。
你看,這就是《易》。
我們先來講一點關於《易》的事實。
一、《周易》是本關於「筮」的書。
周易是關於佔卜的。「筮」是佔卜的一種。
中國的佔卜有兩大類:「卜筮」和「日者」。
日者之術,即是擇日之術,派生於古老的星曆之學。
卜筮則需分而言之。「卜」即是燒獸骨或龜殼來佔卜;「筮」即是將筮草作為算籌進行計算以佔卜。
二、《周易》是流,不是源。
這一點很重要,周易不是開天闢地就有的,周易只是佔卜發展史中的階段產物,周易的地位是出於巧合被確立的。這即是說,周易並不具有天然的客觀正確性。
那麼周易怎麼來的呢?
傳統來講,周易的最後成書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1.伏羲畫卦 2.文王重卦 三、孔子作《易傳》。
現代發現來講,主要談兩塊:數字卦和三易關係。
數字卦:歷代均在一些出土的甲骨、竹簡、陶器、石器等上面發現這種卦畫或者說符號,以1、5、7、9表示陽爻,6、8、10表陰爻,稱十位數字卦。另尚有兩位數字卦。考古發現顯示,直到東漢時期,這兩種數字卦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被今時所見的以「——」、「— —」表示的陰陽爻徹底取代。
三易:《禮記》將《連山》《歸藏》《周易》稱為「三易」(前二均已失傳,僅93年王家臺出土《歸藏》秦簡)。三書均是關於「筮」的書。根據《歸藏》《周易》兩書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我們認為「《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的說法並不正確。三易之間並無先後傳承的關係,猜測是三易並行於世,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選擇(就如卜、筮之間的關係)。
而周易能有如今地位,靠的是孔子的青眼。孔子作《易傳》,《易》被孔子選為儒門六經之一,由此奠定了《易》萬世經典的地位。至於道門麼,道家不談易,道教才談易。道教創立時借了術數方技的力,嘗到了甜頭,術數方技成為立教根基之一,《易》也順理成章成為教中經典。由此,《連山》《歸藏》失傳,卜算式微,《易》一家獨大,光耀萬世。
四、象數與義理
人有「善易不卜」之言,即是易學兩派鬥爭的結果。又是易學史,即兩派鬥爭的歷史。
先秦談易,均以象數為主,兼以義理。自《易傳》出,漸談義理。由此便有了象數義理之爭。
象數義理之爭談來太繁雜,以後若有時間再細講,現僅提幾個觀點。
漢易倡象數,分古文易與今文易。後有王弼掃象,引老莊以解易,象數之易衰,義理之易盛。及至宋,仍以義理為主,然象數之易又興,自陳摶發端,引河洛以解易,後有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邵雍創先天易,後世將之名為「圖書之學」。宋之義理易自胡瑗起,後有二程、張載,均與象數易勢同水火。宋易義理一派後也成為理學根基之一。至於清,乾嘉學派整理漢易,卓有成就。象數派重新壓過義理派。
五、易與方術
一開始講了,《易》是本關於「筮」的書,而「筮」只是佔卜的一種。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所有的佔卜,甚於所有的方術都言必談《易》呢?
這就關於易學的改變了。
易學是一直在不斷變化的。易學不斷變化,以適應時代流行的佔卜方法。
商周最興盛的是「卜」,出土的甲骨龜殼便是它。然而衰落得最早的也是它。至於戰國秦漢,日者之術達到鼎盛(帛書《四時令》、《五行令》,楚簡《日書》均顯示早期日者之術與《易》無關),易學便開始向日者之術靠攏。之前談到的,漢易重象數,漢易學者當時最主要工作的就是將《易》的卦象和曆法相合,以期將《易》用於陰陽佔候。
至此,《易》成功地從卜筮的學問轉型成日者、選擇的學問。
還有一次:《易》與後來各方術基礎的陰陽五行說的銜接。這個太複雜也太深刻,是後世易學及宗《易》的各種術數方技發展的基礎,我們後面慢慢展開來說。而銜接兩者的是相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