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守舊與革新.香港市井與西化之爭,雅俗共賞。
今日影片:《雞同鴨講》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壇,許氏一門出四傑:許冠文、許冠武、許冠英、許冠傑。
大哥許冠文擅長自編自導自演,用戲謔誇張的方式演繹小人物的成長與奮鬥。1974年憑藉《鬼馬雙星》名聲大噪。因此也有人說,香港的真正現代喜劇是從許冠文開始的。
許氏喜劇電影,具有極高識別度,大多作品回歸香港普羅大眾的平凡生活,聚焦不同行業,通過大量實景拍攝,還原現實之餘添色佐料。獨具鮮明特色的許氏喜劇成為當時香港喜劇電影票房的「定海神針」。
回首
《雞同鴨講》極富許氏鬼馬喜劇色彩。故事在香港市井展開,傳統燒鴨店與新興炸雞店為爭奪招牌,碰撞出一波三折的喜劇笑話。「雞同鴨講」是俚語,更是新舊更替下的思想障礙。
作為公認的「冷面笑匠」,許冠文很是懂得「拿捏生活」,也精於「玩味生活」。片中夥計為偷學秘方與老闆鬥智鬥勇的橋段便出自他手。部分師傅保留著「師傅七分教徒弟三分磨"的觀念,代代相傳之間,重要的部分層層消弭,最終失傳,難以發揚。而這些都成為了許冠文眼中的素材。
老許製作烤鴨與偷師夥計鬥智鬥勇
影片還觸及了中西式餐飲業的衝突,外來文化與香港本土思想的激烈碰撞之下商業升級的社會變革風起雲湧。
故事以「許記」的轉變,展示了融合東西方特色的香港飲食文化發展。香港人的回憶中,也曾遍布傳統大排檔、街頭食檔等食肆,隨著時間推移,漸趨沒落。取而代之的港式「茶餐廳」的興起。高效的服務,菜品的親民,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許記」燒臘店
「老許記」燒臘店
傳承
除此之外,從烤鴨到簡餐,香港的飲食,也在餐品上融入了部分西式飲食習慣。
傳統的中餐講究的是分量足,環境熱鬧;而西餐講究適量,個人品嘗。港式「茶餐廳」將兩者結合,除了提供傳統炒菜外,個人簡餐形式的中餐組合套餐。
「新許記」燒臘店
「新許記」燒臘店
片中巧妙掐中殘酷的商業競爭法則,進而藝術加工形成街坊鄰居的「笑料」。
許冠文與許冠英分別扮成雞鴨在街上大打出手,一直打到樓頂,將矛盾沸點赤裸展現,也呈現了「炸雞」與「燒鴨」靈魂般的相愛相殺。
而這一次,歷經爐火烤就的燒鴨,終於先下一城。一切,都從一隻鴨開始——
烤鴨一式:炭火烤制
傳統人工炭燒,能使鴨體飽滿,滋味醇厚,又保留濃厚的炭火氣息。
烤鴨二式:佐料選擇
烤鴨秘方各家各味。許記取各色辛香填滿腹腔,又有獨家五香藥材加成,除腥解膩,增香提味。
烤鴨三式:新鮮出爐
烤好的整鴨色澤金紅,切塊後皮肉骨連而不脫,皮脆肉嫩骨香,脆皮下的脂肪經烤制沁入層層肉下,用手一奪,便吮骨流香。
時光扭轉,《雞同鴨講》的更替,原來也是人間百態更迭的同歸。學好做鴨,享受吃鴨,適者生存。做菜如此,為人如此。
傳承
許冠文是第一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得主。五次獲得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三次打破華語電影票房紀錄,香港年度票房冠軍最多的導演,儘管戰績累累,卻仍行而不輟。
1991年的《豪門夜宴》,作為香港第一代喜劇之王的許冠文已年過半百,在與當紅喜 劇大咖周星馳的對壘中,卻絲毫不輸少年郎。劇中看似無聊噱頭的「雞頭與雞屁股」的口舌之爭的橋段,是許冠文與周星馳交流後,現場創作而成。回首再看,又恰是無釐頭喜劇新一代的傳承與迭更。
更多精彩電影評錄盡在每周四【桂在嘗鮮】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