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化治理的關鍵環節

2020-08-28 職稱期刊推薦與參考

在集權式高等教育治理體制下,政府的頂層設計是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最核心、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化治理的成敗。因此,在推進高等教育系統化治理、走向有效治理進程中,必須將優化政府頂層設計能力作為重要向度。

一、頂層設計是高等教育治理系統化的關鍵

只有堅持系統論方法,高等教育才能實現有效治理,而其前提在於治理主體具備大局意識、整體意識,能夠全面、深刻地審視高等教育系統,進而統籌協調高等教育系統的各要素,以達到高等教育系統在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高校、行業企業以及第三方評價機構等,在治理框架下,各相關者都有權參與高等教育治理,而且只有各主體充分地參與到治理之中,治理的功能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5]。但不同治理主體有著不同的屬性、立場和訴求,其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並且呈現出各自的治理優勢,因此不同的治理主體應具有各自的治理責任和治理範疇,這樣才能形成耦合型的高等教育治理結構,從而適應高等教育的系統化要求。一般而言,高校強調自主辦學、自主管理,主要是基於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的自組織要求,更多地以學科邏輯或學術邏輯來實施管理;行業作為高校智力服務的使用者,主要對高等教育的結果實施評價並依此參與高校治理,而且其根本的行動依據在於自身的經濟收益,而非教育的公共價值;第三方機構的高等教育治理更具有中立性,專業化水平較高,但與高等教育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因而治理的全面性有所缺憾。總之,三個治理主體只在特定範疇內發揮治理作用,而且受自身的立場、視野及能力等因素影響,其治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對來說,政府代表國家意志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事業實施治理,擁有最高的站位和最寬闊的視野,並掌握適用於整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工作系統。在高等教育治理過程中,政府以滿足國家和大眾需求為出發點,以追求高等教育的公共價值為導向,在進行最充分的調研與評估基礎上,集合最優智力資源進行決策設計,進而運用強大的國家力量推動制度執行,這是其他治理主體所不具備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概言之,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有能力從整體上統籌高等教育系統,在高等教育系統化治理中發揮全局性、引領性作用[6]。從具體治理職責來看,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主要承擔頂層設計的職責,即制定全國性高等教育政策、法規和制度,引領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頂層設計如何,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是否具備良好環境。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具有較強獨立性、高校能夠充分自主辦學的國家或地區,政府的制度供給、經濟資助等依然會對高等教育發展產生顯著影響[7]。從這個意義上說,高等教育系統化治理的推進離不開高水平的頂層設計。

二、政府的頂層設計決定著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水平

頂層設計是治理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要實現有效治理,就必須提高政府頂層設計能力。在

西方社會治理中,國家就被認為是最適合的協調者和制度設計者,在治理網絡中居於首位[8]。針對治理失靈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元治理」在西方國家治理中興起,用以修正和完善治理理論,即對「治理」進行「治理」。在元治理框架下,政府作為宏觀協調者的角色得以彰顯,例如在高等教育領域,歐盟為改進高等教育治理,越來越強調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中軸」角色,即由政府通過公權力來協調不同治理模式間的矛盾衝突,使新的治理體系能夠博採不同治理模式之長[9]。我國高等教育治理具有典型的權力集中的特徵,政府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組織者、主導者,其頂層設計職能就更加明顯。考察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歷程發現,政府始終通過規劃和市場兩種方式主導著我國高等教育變革的進路。在由管理轉向治理的過程中,儘管政府作為唯一的高等教育管控者角色正在發生變化,但其決定性、主導性角色不可能發生根本改變,而且在權力中心多元化條件下,政府必須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元治理責任。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的有效治理仍有賴於政府的頂層設計。不過,我國政府頂層設計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不斷優化治理能力基礎之上的。客觀地說,目前我國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仍存在諸多不足,而要優化政府高等教育治理能力,需要從如下四個方面發力:一是深化「去行政化」改革,以高等教育規律和大學組織邏輯指導治理實踐;二是深入發掘大學治理的「中國特色」,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發揮「體制優勢」;三是探索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智慧,建構獨特的高等教育和大學文化,實施文化治理;四是不斷推進依法治教,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優化政府治理能力,提高頂層設計水平,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有效治理和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理路。

相關焦點

  • 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則
    高等教育治理的條件性反映了其對系統化原則的要求,但從根本上來說,系統性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決定了高等教育治理必須遵從系統化原則才是有效的。高等教育治理失靈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背離系統化原則的結果。而高等教育治理系統化,是我國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重要條件。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摘  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深遠意義。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從怎麼治理、為誰治理、如何治理等方面著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高等教育普及化,專家: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三個關鍵環節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普及化如何推進?12月10日,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舉辦,在論壇的「高等教育專場」,與會專家為高等教育未來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介紹,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三個關鍵環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加快推進教育教學的方法創新。徐青森表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向課程建設,特別是思政課建設要質量。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高校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對接點,專業強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就建起來了。
  • 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內涵闡釋
    針對高等教育治理失靈,本文提出高等教育「有效治理」概念,用以標識高等教育治理主體為追求治理理想而採取的有意義的改革舉措及其取得的積極成效。這是一個為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而不斷革新觀念的認識深化過程,更是一個為實現善治而不斷創造條件的實踐探索過程。
  • 宋爭輝: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而努力奮鬥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際,來自全球的1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參加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鄭州大學主辦,河南省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高等教育教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等共同協辦的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與會專家將圍繞「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深入研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變革,共同謀劃,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 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探討
    摘 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是我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主要著力點,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要求。優化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刻不容緩。國家近年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任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實現保障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制定大學章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和關鍵問題。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對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界與實踐來說,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國的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正在進行的社會轉型為其提供了條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也是可行的,是因為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論的應用範圍與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相契合。
  • 【觀點】鍾秉林: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編者按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 50%的馬丁·特羅的普及化指標,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特徵越來越明顯,以高等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的內涵發展要求越來越廣受關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也隨之需要與之相適應。
  • 我國教育法治化治理體系研究的類型化分析
    原標題:我國教育法治化治理體系研究的類型化分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及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並將「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全面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法治觀念作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具體內容。構建我國法治教育體系便是具體落實、實現這一基本方略、實踐目標的重要途徑。
  •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型中尋求治理現代化之路
    中國教育電視臺原臺長康寧在其新作《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型程度的趨勢研究(1978—2018)》中以美國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的政府、市場、學術三角模型為基礎,深入分析我國改革開放40年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發展歷程,比較不同國家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共性與個性,並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始終存在著政府、市場、學術三種力量互為支撐並互相制衡的機制。
  • 以「三個跨越」開啟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於高等教育而言,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將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等。
  • 賀祖斌等: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
    這九個堅持,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對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布局尤為重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遵循。第三,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圍繞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堅守和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歷史使命和職責。
  • 高校怎樣夯實教育質量治理五大支點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質量要求。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高校改革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而其關鍵目標正在於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為此,本版今天刊發相關文章,相互啟發,通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動高校教育質量提升,實現持續高質量發展。
  • 賀祖斌校長主持「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盤點」學術沙龍 評析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圍繞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堅守和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歷史使命和職責。
  • 新中國70年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演進路徑
    一是突出教育的公益性與機制的靈活性;二是針對營利性民辦學校,在「合理回報」法律制度下,抓好正確的辦學方向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積極引導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走向多元化、高端化、全球化發展之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路徑特徵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過程,同樣也是民辦高校制度改革發展的歷程。
  • 鄔大光:論我國高等教育學體系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學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個較為特殊的學科,雖然從產生的源頭看具有一定的「本土化」特徵,但在理論體系中又明顯缺乏「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呼喚理論引領的背景下,加快構建高等教育學體系顯得十分重要。
  •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以「三個跨越」開啟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等。這一系列的重大部署對包括傳媒高等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期盼、新要求和新使命。同時,全會還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也是「十四五」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 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破」與「立」
    《總體方案》針對我國教育評價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列出了若干個「不得」禁令,符合教育邏輯規律,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同時,《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新的教育評價理念,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舊立新,我們必須堅決執行和落實到位。
  • 普及化趨勢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格局
    關 鍵 詞: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國 高等教育普及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批准號:17JJD88009  我國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邁進,這是符合國際趨勢的戰略抉擇。20世紀後半期是世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發展的時代,高等教育規模和毛入學率大幅提升。新世紀開始,普及化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教育領域數據治理的基本思路與實踐路徑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教育領域的多元合作、協同互動、社會參與愈來愈廣泛,並呈現出複雜化、網絡化、多元化、協同化、動態化、綜合化等特點。如何綜合利用大數據,已成為教育領域治理情報獲取、決策依據、制度設計、效能評價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內容;而旨在有效降低或消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構建多主體協同、數據驅動、信息均衡[2]的智能化教育治理體系,則成為實現教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