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鄉土文化教育 增強文化自信 「安慶文史知識」何時進課堂?

2020-12-23 安徽網

8月31日,市民錢進海致電《安慶晚報》熱線:安慶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傳統文化,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傳統文化離我們漸行漸遠,現在的學生對我市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市民反映】多數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了解較淺

錢進海告訴記者,他的孩子今年升高中。前幾天,孩子的幾名初中同學來家裡玩耍。「聽他們聊到安慶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時,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熊成基和炮馬營有什麼聯繫,也不知道安慶還有探花第和江西會館,甚至對一些安慶歷史人物『一問三不知』。」

錢進海認為,許多本地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文化了解較淺,甚至不知道。「希望有關部門加強中、小學生本土歷史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門委託相關專家或專業團隊編寫通俗易懂的安慶市歷史文化鄉土教材,並作為學校第二課堂進行必修教育。」

對於這種情況,安慶市綠地實驗學校王麗麗老師深有同感。王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學校裡,中、小學生學的文化知識不少,但有關安慶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並不算多。「加強本地文化教育,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政協委員】編寫「安慶文史知識」讀本進入課堂

迎江區政協委員朱家成和王麗麗在迎江區政協委員會第八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撰寫了《將安慶城區文史知識編成讀本,並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建議》提案。

朱家成委員說,我市有不少學生生長在安慶,卻不知為何安慶叫「宜城」。「書店和部分學校圖書館有《百年安慶》、《老安慶》等書籍內容厚重,不適合孩子們閱讀。90%以上的學生能知道長城、故宮(中小學教材有)歷史故事,卻不知道我們家鄉宜城的老城老街老字號店的歷史故事。」

王麗麗委員說,安慶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別在去年,迎江區對「四牌樓、倒爬獅」L形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將胡玉美、柏兆記等老字號作坊名店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既給我市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帶來契機,同時也將安慶的歷史故事展示出來。「但這些歷史故事的歷史知識都是口口相傳的較多,缺乏系統性、準確性,難以傳承下去。」

朱家成和王麗麗委員建議相關部門編寫《安慶文史知識》讀本,把教育價值、傳承價值高的鄉土文化編寫成校本教材,將鄉土文化引入課堂,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做好安慶歷史文化傳承,激發學生們熱愛家鄉的情懷。」

【有關部門】努力使鄉土文化發揮更大的教育實效

對於市民的反映和政協委員的建議,迎江區教育體育局一名姓滕的工作人員說,讓廣大青少年記住鄉愁,增強文化自信是全社會要共同努力的問題,傳承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培養青少年對鄉土文化的了解,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學校是推廣鄉土文化的重要陣地。」

下一步將整體規劃,不斷完善,編印教材(讀物),努力使鄉土文化發揮更大的教育實效。「利用問卷方式,在全區中、小學開展安慶歷史文化知曉率普查,為教材編寫提供方向和依據;聯合區文化委及相關部門在全市查找,收集整理鄉土文化內容,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的人文內涵,編寫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有地方特色的安慶市鄉土文化電子教材。

「另外,我們將通過校本課程、社會活動,把安慶歷史文化古蹟的研學活動納入學校課程。各學校可通過校園文化宣傳、班會課、傳統文化課、思想品德、團隊活動課、課題研討等引導學生了解安慶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滕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

(記者 楊宏偉)

相關焦點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遠離家鄉的大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知和認同程度卻呈下降趨勢,有專家表示,這與鄉土教育的缺位不無關係。  「養育我們的鄉土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然而,隨著全球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我們的鄉土文化卻急劇斷裂,鄉土知識也日漸式微。我們對自己的精神家園感到越來越陌生,深受認同感下降、價值觀扭曲、『無根』感增強等問題的困擾。
  • 「方言文化教育」要點摘編
    對於教學內容,作者認為在內容選擇上既要有語言訓練,又要有知識講解,讓學生在掌握基礎語言知識的同時,帶著興趣去了解相關的蘇州傳統文化。同時,作者建議加強實踐環節,走出校園,讓大家更深切的感受蘇州方言的魅力,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研究旨在探討鄉土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有利於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化功能在學生、教師、家庭、社區互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增值。鄉土指人們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從小開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是指人們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深厚情感的地方。
  • 正確認識學校鄉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幾個重要關係
    關鍵詞:鄉土文化教育  家長認同  教師利益  課業負擔當全國各地中小學鄉土文化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工作中有許多矛盾也開始顯露,正確認識並處理好學校工作中的幾個關係是開展好鄉土文化教育工作的關鍵。我們的教育初衷就是培養孩子們成為有文化、高素質的人,甚至可以說避免成為那些混帳家長一樣的人。除了無理取鬧之外,家長對鄉土文化教育的不認同無非有以下觀點:一類是認為鄉土文化教育就是一些土到掉渣的東西,應該讓孩子們更多接觸城市化的教育、現代化的教學而不是糾結於老、土的鄉土文化。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
  • 鄉土文化進課堂 美術教育更精彩
    2015年,他著手構思研究課題《鄉土文化視角下的特色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研究》。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論證,該課題於2016年在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成功立項。課題立項後,得到了市教育局教科所及東升教育集團的全力支持。該課題以龍泉鄉土文化資源為開發對象,將鄉土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特色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操作性很強的範例。同年,該課題獲得麗水市普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 17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推動經典進校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教育部近年來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第一,老師的培養很關鍵。傳統文化進課堂重點是融會貫通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建議將優秀傳統文化寫進教材、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延續。
  • 花垣縣2020年民族文化教育成果系列之一:花垣小學
    花垣小學作為民族地區的百年老校、作為「湘西州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校」「湘西民族文化傳承示範校」,堅持以校本教材為突破口,打造神秘湘西民族品牌,與時俱進,創新傳承途徑,開展「最炫民族風」系列活動,推出了一堂堂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優質課。通過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呈現了「民族文化進課堂,校園文化煥異彩」的喜人景象。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學校德育方案
    搜集、整理、陳設了數百件教育實物,梳理完善了肥城老縣城鄉土教育的歷史延革、歷代文廟書院的鄉賢學風,師生可以充分感悟肥城老縣城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從而樹立鄉土自信和家國意識。2.重修鄉土教育古蹟,傳承地方教育文化。一是在校園重建肥城老縣城鸞臺、瞻岱亭、龍沼、等文化古蹟,再現「鸞臺夜月」「龍沼春霖」「書院秋風」等肥城古八景,重現老縣城文廟的官學儒學功能。
  • 南京浦口區湯泉街道湯泉街道打造鄉土文化教育品牌 著力提升文化自信
    今年以來,湯泉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抓手,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優秀傳統文化自信,鼓勵全街中小學結合各校實際在教育中融入鄉土元素,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並以湯泉小學為試點,打造了一系列「湧泉」文化品牌教育,努力為社會培養有文化知識、有素養能力、有責任「接地氣」的人才。
  • 教育部:進一步加強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內容
    近日,教育部網站發布對《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中小學中醫文化教育的提案》的答覆。答覆中稱,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教育,將中醫藥文化教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有機融入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歷史、語文、體育與健康等相關課程教材和校園文化活動之中。
  • 青州市彌河小學:以鄉土文化資源教育為突破口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三是開發以日常行為規範養成為中心的養成文化。結合學校、學生實際,從學習、活動、安全、紀律、衛生、交往等方面詳細規範學生行為,為學生提供行為標準。變現鄉土文化資源 採取4種育人形式將鄉土文化資源變現為4個簡便易行的育人形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體驗育人。
  • 增強身體素質 堅定文化自信
    8月29日,記者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市繼續針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開展以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推動廣大未成年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傳統文化中積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增強身體素質,堅定文化自信。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從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開始,國家及各級教育部門明確支持民族文化和鄉土知識通過地方、學校課程的方式進入基礎教育的課堂。未來,我國鄉土教育的發展應從加強教育中的文化內涵、強調鄉土教育對農村教育的支撐、強化鄉土教育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
  • 以文化自信指引職業學校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職業學校應以文化自信為指引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 衡水中學舉辦第三屆國際文化教育藝術節
    為增強與國外友好學校的溝通和友誼,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強師生國際意識,拓寬師生國際視野,加速創建品牌化、國際化特色名校,22日,衡水中學與衡水第一中學聯合舉辦的「擁抱世界、擁抱繁星」第三屆國際文化教育藝術節隆重開幕。
  • 弘揚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自信:開封市第三十三中學戲曲進校園活動
    戲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藝術的瑰寶,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獨具風格。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8月17日下午,由開封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開封市教育體育局、開封市豫劇院組織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在開封市第三十三中學舉行,為學校師生帶來傳統藝術文化美的享受。
  •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近日,浙江師範大學實踐隊就走進黃店,深入挖掘其內核,並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課程。賞·鄉土婺劇演技精湛,自具一格,起源於金華的婺劇一向有著極強的魅力。隊員們緊跟潮流,開設了一系列「婺劇」特色課。課堂上,隊員播放《僧尼會》《牡丹亭》《火燒子都》等精彩視頻,激起學生高昂興致,也讓學生對婺劇形成初步了解。欣賞之餘,關於婺劇本身的技藝知識也搬上課堂。「老師,這個故事講了什麼?」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足以想見,多種形式的鄉土教育通過增強學習者對鄉土、地方知識的認知,可以帶動這種依戀感的加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喚起現代社會人們的「鄉情」。意思就是說,要利用本土的東西(包括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對民眾開展教育,這不僅有利於建立一個地方的文明,而且能有效地推動一個地方文化的發展。近現代著名教育學者潘光旦先生認為,關於故鄉歷史沿革、地理形勢、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都應屬於鄉土教育的範圍。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足以想見,多種形式的鄉土教育通過增強學習者對鄉土、地方知識的認知,可以帶動這種依戀感的加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喚起現代社會人們的「鄉情」。意思就是說,要利用本土的東西(包括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對民眾開展教育,這不僅有利於建立一個地方的文明,而且能有效地推動一個地方文化的發展。近現代著名教育學者潘光旦先生認為,關於故鄉歷史沿革、地理形勢、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都應屬於鄉土教育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