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市民錢進海致電《安慶晚報》熱線:安慶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傳統文化,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傳統文化離我們漸行漸遠,現在的學生對我市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市民反映】多數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了解較淺
錢進海告訴記者,他的孩子今年升高中。前幾天,孩子的幾名初中同學來家裡玩耍。「聽他們聊到安慶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時,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熊成基和炮馬營有什麼聯繫,也不知道安慶還有探花第和江西會館,甚至對一些安慶歷史人物『一問三不知』。」
錢進海認為,許多本地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文化了解較淺,甚至不知道。「希望有關部門加強中、小學生本土歷史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門委託相關專家或專業團隊編寫通俗易懂的安慶市歷史文化鄉土教材,並作為學校第二課堂進行必修教育。」
對於這種情況,安慶市綠地實驗學校王麗麗老師深有同感。王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學校裡,中、小學生學的文化知識不少,但有關安慶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並不算多。「加強本地文化教育,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政協委員】編寫「安慶文史知識」讀本進入課堂
迎江區政協委員朱家成和王麗麗在迎江區政協委員會第八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撰寫了《將安慶城區文史知識編成讀本,並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建議》提案。
朱家成委員說,我市有不少學生生長在安慶,卻不知為何安慶叫「宜城」。「書店和部分學校圖書館有《百年安慶》、《老安慶》等書籍內容厚重,不適合孩子們閱讀。90%以上的學生能知道長城、故宮(中小學教材有)歷史故事,卻不知道我們家鄉宜城的老城老街老字號店的歷史故事。」
王麗麗委員說,安慶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別在去年,迎江區對「四牌樓、倒爬獅」L形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將胡玉美、柏兆記等老字號作坊名店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既給我市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帶來契機,同時也將安慶的歷史故事展示出來。「但這些歷史故事的歷史知識都是口口相傳的較多,缺乏系統性、準確性,難以傳承下去。」
朱家成和王麗麗委員建議相關部門編寫《安慶文史知識》讀本,把教育價值、傳承價值高的鄉土文化編寫成校本教材,將鄉土文化引入課堂,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做好安慶歷史文化傳承,激發學生們熱愛家鄉的情懷。」
【有關部門】努力使鄉土文化發揮更大的教育實效
對於市民的反映和政協委員的建議,迎江區教育體育局一名姓滕的工作人員說,讓廣大青少年記住鄉愁,增強文化自信是全社會要共同努力的問題,傳承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培養青少年對鄉土文化的了解,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學校是推廣鄉土文化的重要陣地。」
下一步將整體規劃,不斷完善,編印教材(讀物),努力使鄉土文化發揮更大的教育實效。「利用問卷方式,在全區中、小學開展安慶歷史文化知曉率普查,為教材編寫提供方向和依據;聯合區文化委及相關部門在全市查找,收集整理鄉土文化內容,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的人文內涵,編寫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有地方特色的安慶市鄉土文化電子教材。
「另外,我們將通過校本課程、社會活動,把安慶歷史文化古蹟的研學活動納入學校課程。各學校可通過校園文化宣傳、班會課、傳統文化課、思想品德、團隊活動課、課題研討等引導學生了解安慶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滕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
(記者 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