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信上海」微信公眾號
立案「不打烊」、審案「走雲端」、執行「網上見」……防疫期間,全國各地法院突破傳統工作模式,通過網上立案、雲端庭審、智慧執行等線上方式積極開展工作。據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網上開庭同比增長9倍,網上調解同比增長245%,「智慧法院」建設成果集中凸顯。
網上立案「不打烊」
「登錄微信,搜索『移動微法院』小程序……」一場別開生面的遠程跨域立案在甘肅酒泉肅北縣人民法院與遼寧葫蘆島連山區人民法院之間舉行。位於甘肅的當事人通過「移動微法院」系統的「跨域立案」頁面輸入案件相關信息,10分鐘後,案件專屬二維碼、訴調通知書等訴訟材料就送達2700公裡外的葫蘆島市連山區法院,一起跨域立案在線上順利完成。
據悉,「移動微法院」通過人臉識別、電子籤名、實時音視頻交互等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可以在線立案、繳費、證據交換、訴訟事項申請等,為當事人和律師提供「全鏈條」「一站式」移動電子訴訟服務。
在避免非必要接觸的同時,網上立案可以為當事人省去不少麻煩。長期從事法務工作的銀行職員張培軍介紹,法院現場申請立案的人比較多,一天最多只能立1到2個案子。「現在網上立案程序既簡單又方便,材料齊全10分鐘就能搞定,碰到省外案件也能通過線上提起訴訟,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自2019年上線以來,「移動微法院」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截至目前,「移動微法院」註冊認證人數超過15586人、立案申請超過22516件,案件平均審理用時減少1.64天,執行案件平均執行用時減少2.28天。
線上庭審「走雲端」
線上庭審也成為多個法院的辦案方式,相較於傳統的審判方式,線上庭審的空間更為開放,法官可以隨時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為確保網際網路庭審順利進行,全國各地各級法院因地制宜,在技術和操作形式上不斷創新。
防疫期間,湖北黃岡法院在庭審過程中面臨著被告人無法出庭的難題。基於庭審「雲平臺」,黃岡市中院搭建了「雲間」庭審系統,通過5G聯網實現音視頻的實時穩定傳輸。同時該院還與轄區內10個基層法院同步對接,為不便出庭的人員提供遠程庭審服務。
對於國內首個開啟三級法院統一網際網路庭審模式的北京法院而言,在線庭審正朝著常態化方向逐步推進。從2月初啟動第一個「雲庭審」至今,北京法院平均每天「雲開庭」超過1300次,可容納800個「雲庭審」在線上同時進行,雲端結案數也穩居全國法院系統首位。
「對線上庭審而言,做好庭前準備工作格外重要。」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法官田璐表示,法院在每起案件開庭前都會召開線上庭前會議,指導當事人註冊使用『北京雲法庭』APP,並詳細告知當事人如何提交證據、依程序參與庭審等注意事項。與此同時,法官也會提前了解雙方的訴辯意見和證據,明確爭議焦點,為線上庭審高效進行做足準備。
北京法院還先後出臺《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上庭審的流程規範》《電子訴訟實施細則》等,確保在線訴訟規範有序,為推進在線庭審常態化築牢制度基礎。
智慧執行「零距離」
「前段時間,我因無法按期履行騰房義務感到很焦慮,沒想到法院打破阻隔,在線上也能執行。」北京的劉女士說。原來,防疫期間,小區封閉式管理、人員聚集風險等讓劉女士現場騰房交接出現了困難。
怎麼辦?線上執行!執行當天,北京市西城區法院執行局副局長賈秋春一邊實時連線,遠程指揮現場執行,一邊通過北京「雲法庭」組織當事人在線談話。雙方就騰房及補償問題達成一致並在線籤字確認後,劉女士在房屋現場通過手機視頻展示騰退情況,申請執行人則通過「雲法庭」的實時畫面在線驗收房屋,最終由西城區法院對房屋騰空和交付活動進行確認,此案順利執行。
「北海海事法院將你競買成交的船舶移交給你,該船的所有權同時轉移給你。」廣西北海海事法院執行法官姚中偉近日將停靠在廣東順德港的被執行船舶交付給遠在浙江的買受人徐某。今年以來,北海海事法院已在線完成多艘船舶的司法拍賣與雲交付工作。在「雲交船」模式下,執行法官、買受人和被執行船舶不必「同處一地」,所有手續和認證程序均可通過「雲庭審」和「雲執行」系統受理,買受人只需在規定時間內去港口接收船舶即可完成交接工作。
今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複製推廣工作的通知》,將「委託公證+政府詢價+異地處置」財產執行「雲處置」模式作為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未來將有更多的「雲交房」「雲交車」模式應用於全國各地法院的司法執行,曾經相隔千裡的執行工作因網際網路技術變得「智慧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