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沒事說自己強迫症,真正的強迫症越想擺脫越痛苦

2020-12-25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只要說到強迫症,很多人可能就會聯想到自己要把書籍擺放整齊,床上不能有雜物等等。

但真正的強迫症卻是一種心理疾病,而且非常痛苦。

什麼是強迫症?

常見的強迫症可以分為兩種: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可以分為這幾種:

攻擊型強迫症(aggressive obsessions):自己害怕會傷害他人,特別苦惱和痛苦。窮思竭慮強迫症:因為反覆思考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而痛苦(比如1+1為什麼等於2這樣的問題),或者因為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煩惱(比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汙染性強迫想法(contamination obsessions):因害怕接觸髒東西而反覆思考是否會感染病毒。和性相關的強迫想法(sexual obsessions):比如因為思考一些汙穢和下流的東西而煩惱。

常見強迫行為可以分為:

清潔行為(cleaning/washing compulsions):這類強迫症會反覆洗手或洗澡,而且就算洗乾淨也不行,最誇張的可以洗手或洗澡把自己的皮洗掉一層。檢查行為(checking compulsions):比如一個人出門之後總是擔心自己沒關門,甚至有時候已經離家走了很遠,但耐不住糾結的痛苦又返回去檢查,並且重複多次。

正常強迫和病理性強迫的區別

上述我介紹的幾類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可能很多朋友都有,這裡有人就會提出疑問,是不是自己患上了強迫症?

其實正常擔心和強迫症的區別就在於【頻率】和【痛苦程度】。

如果你也有一些強迫衝動和思維,但並沒有因此而嚴重影響生活,並且只要重複個別次數就好,那麼你可能並不是強迫症,而僅僅只是一些強迫衝動而已。

倘若就像我剛剛列舉的例子,一個人洗手洗脫皮,甚至離家很久還要返回來檢查是否關門並且持續多次,這個可能就是強迫症了。

為何會產生強迫症?

2015年,BBC紀錄片《強迫症:心魔》展示了當下強迫症的部分研究成果。強迫性神經症與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密切相關,該部位的功能類似於計算機伺服器和濾網——它負責接收不同腦區的信息並作出反饋,以協助篩選人們矛盾的想法和行為。

BBC紀錄片《強迫症:心魔》

強迫症的本質是侵入式的、不愉快的想法、感受、行為,一個人想努力擺脫它們,可是卻發現,越努力,這些想法、感受和行為就越強烈,痛苦也就越強烈。於是就形成了強迫思維(obsessions)。

最近研究發現遺傳也會導致人產生強迫,有數據統計表示在患者的直系血親中,父母約有5%-7%的人同患該疾病,作為一種遺傳特徵的紅細胞(ABO)血型,研究發現,強迫症有較高的A型發生率與較低的O型發生率。

作為心理學來看,有強迫的人多數是完美主義,並且早年有過心理創傷,強迫的本質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是為了防禦焦慮。

但錯誤的運用這樣的強迫來緩解焦慮只是低級的防禦,成人之後不僅不能幫助自己解決焦慮,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

如何緩解強迫症?

雖然強迫症非常痛苦,但並非無解。

治療強迫症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需要患者詢問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而且需要足量足療程。

心理治療最著名的就是森田療法,因為當事人森田正馬本身就有過類似問題,他總是會出現一些奇怪念頭,甚至總是覺得自己生病可是去醫院也檢查不出來。

後來一次上大學期間父母忘了給他寄錢,他認為父母也不管自己了,就沒日沒夜學習也不吃藥。過了一段日子後他發現自己的很多「病症」竟然減少和消失了,而且學習也提高了。

就此他開始鑽研精神科學,創立了唯一一個以人名命名的心理療法——森田療法。

這個方法就是告誡強迫症要學會尊重現實,不要過度抗拒症狀,只有順其自然的接納症狀,帶著症狀去生活,可怕的症狀一點點就會消失。

森田療法也讓好多強迫症患者走出了心魔,尤其適合東方人。

另外西方也有研究強迫症的方法,比如暴露與儀式行為阻止法(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 Therapy), 由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焦慮障礙與治療中心 Edna Foa 教授發展。

2000 年 Franklin、Abramowitz、Kozak、Lwvitt、Foa 等人對 376 個被試追蹤調查 29 個月,發現 76% 的病人保持了顯著的療效。

關於解決強迫症的問題我還想說一點,很多人覺得強迫症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輕,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強迫症會帶給人很多扭曲的行為習慣,這些一旦長時間不解決可能會讓人的性格和對待事物的看法產生扭曲,所以,勇敢邁出第一步,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慢慢都會好起來。#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強迫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 森田治強迫
    首先,我們要弄清的問題是——強迫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得強迫症?《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這本書當中,通過一章六大部分的文字來系統闡述分析了強迫症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要想弄清楚強迫症的產生,就一定要理清精神傾向和疑病素質這兩個概念。我們先來談一談精神傾向這個概念。精神學家把人的精神傾向分為兩類「內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
  • 強迫症的痛苦,停不下來,但真的很累
    越不允許自己這樣越這樣。強迫性人格障礙痛苦在於想改變而改變不了。他的衝突在於做和不讓做。比如說有個同學每天洗50遍手。正常的話你洗就是了,但是她不想讓自己這樣。他想控制洗手。越控制越洗。越壓抑越想去體驗。強迫症來自於壓抑。來自於不允許。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許自己想做什麼做什麼。那麼得到釋放以後就不會這樣執拗和痛苦。比如說有些人鎖了門以後不放心就會再回去看一遍。
  • 餘光強迫症的解法
    有餘光強迫症的朋友,因為自己總有餘光看到周圍的東西,想要不注意到餘光,但自己越去控制不注意餘光,反而越注意到餘光,導致自己做事都無法專心因此痛苦不堪。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精神交互作用」的規律,就是你越想消除不去注意到餘光,由於你排斥情緒的傾注,就越會加強你去注意到餘光。
  •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 3大緩解強迫症的療法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近些年有很多人都會有強迫症的現象,那你知道強迫症因該如何自我治療嘛?,強迫症對我們的身體又會有哪些危害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3、失敗只是一次經歷不要害怕失敗,與其不停地去想我要是失敗了怎麼辦,不如告訴自己,失敗又怎樣,並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挫折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失敗之後,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 強迫症是什麼 出現這些現象要謹防強迫症
    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近年來統計數據提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
  • 要想擺脫強迫症,就必須懂得這個道理 | 森田治強迫
    如果說必須要找一個形容強迫症痛苦的例子的話,我認為「左手掰右手」的例子是最合適不過了。我們試想一個人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掰手腕,到底哪只手贏了會對自己有利呢?其實哪只手贏了都對於手的主人沒什麼好處,僅僅是自娛自樂罷了,這裡面損耗最大的是主人自己。
  • 走出強迫症5年反思:陷入痛苦就是源自對自己的不接納
    ,其中焦慮、強迫抑鬱都經歷過,但說實話根據我的感覺來看,抑鬱症是最絕望,但強迫症是最痛苦的。我的強迫症主要是以思維為主,比如走在路上會擔心自己「萬一瘋了怎麼辦」,「人死後會去哪裡」,「會害怕神懲罰自己」等這種一般人聽到笑掉大牙的思維強迫症。後來經過大概100多次的心理治療我開始反思,其實上述這些念頭,一般人偶爾也有,但是他們不會過度關注,但強迫症患者卻一直陷在其中,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在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生活。
  • 走出強迫症的最好方法,強迫症有什麼表現?
    強迫症是當今社會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性疾病,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患者常常會出現不受控制的做一些事情的情況,所以很多人都想擺脫強迫症,那麼大家知道走出強迫症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嗎?強迫症有什麼表現呢?
  • 與強迫症揮手說再見
    持續的「不放心」常常導致其不斷檢查,而不斷地檢查後仍是不放心,如此一來,自身陷入了一個死循環之中,這也是強迫症狀最主要的特點。其實,強迫症患者大都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但卻無法擺脫這種狀態。比如有的學生做題時會反覆地檢查,明明已經做對了,卻認為自己做錯了,還要再檢查一遍。即使檢查完畢,證明自己對了,還是要重新證明幾遍。
  • 有輕微強迫症怎麼辦?
    強迫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以反覆出現的強迫觀念、強迫衝動或強迫行為等為主要表現。多數患者認為這些觀念和行為不必要或不正常,違反了自己的意願,但無法擺脫,為此深感焦慮和痛苦。強迫症平均發病年齡為20歲,世界範圍內強迫症終生患病率為0.8%~3.0%,我國強迫症患病率較低, 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 國內強迫症患病率是1.63%。
  • 強迫症治療案例
    ,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培訓拿到高薪水,所以白天上課我對自己要求很高,絕不允許自己效率低,不允許自己開小差,因為這個機會太重要了,有一種孤注一擲的感覺,座位旁的同學喜歡抖腿,我的餘光就注意到了,心裡想這影響到我了,降低了我的效率,我當時很糾結,一方面跟自己說這個沒什麼,很正常,另一方面有擔心說萬一真的影響怎麼辦,好矛盾,很想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培訓的那兩個星期狀態就很差,根本沒法坐在那看書,越著急越希望效率
  • 走出強迫症的牢籠之前言
    前言在我自己青春年少時,曾經有一段泣血的患強迫症的經歷,大好的青春年華在與強迫症的抗爭中度過了,強迫改變了我自己的一生。曾經深受強迫症困擾十五年,自己走的異常艱辛。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有幾個十五年,在最為重要最為美好的人生時期,就在強迫症帶來的痛苦中度過了。一路走來一路歌,一路走來,一路降妖除魔。
  • 強迫症治療
    可能在你還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你已經患上強迫症了。在心理學中,「強迫」一詞的含義是指個體意識到來自自我的一些觀念、行為、意願甚至情緒是不必要、不合理的而又無法自我控制的。當自我的這種強迫和來自理性的自我反強迫導致的心理衝突引致當事人痛苦、焦慮,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影響,長時間不能自我緩解時,強迫狀況已到精神障礙的程度,謂之「強迫症」。
  • 強迫症患者怎樣克服自己會得精神分裂症的恐懼
    為了想要自己控制強迫思維,開始在網上查看各種關於強迫症的知識。他偶然在網上看到,強迫症很可能以後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症,只要出現幻聽就可以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於是他開始擔心自己也出現了幻聽,陷入極度的恐懼之中,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他不斷的反覆跟我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出現了幻聽。
  • 天天把強迫症掛嘴邊,你真的了解強迫症嗎?
    強迫症臨床表現強迫觀念人腦海中反覆多次出現某一觀念或概念,伴有主觀的被強迫感覺和痛苦感。強迫懷疑,如總是懷疑沒關好門窗、總是懷疑自己說的話是否正確。強迫意向患者感到有一種衝動要去做某種違背自己心願的事,但患者不會真的去做,也知道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但這種衝動不止、欲罷不能。例如:比如生好小孩不敢抱到窗前擔心自己把孩子扔下去,不敢進廚房擔心自己會拿刀子傷害家人等。他們經常為此非常痛苦,明明很愛自己的親人和孩子,一直和那種想法去對抗和衝突。
  • 4小時破2億,強迫症的《姜子牙》該如何自救?
    ,但事實上強迫症卻是一種極其痛苦可怕的心理疾病,和抑鬱症相比有過之無不及。真正的強迫症記得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人形容的強迫症非常形象,他說自己在強迫症發作時就像「你鬥志昂揚要攻下一座城池,腦子中永遠有個東西在和你辯論,並且更可怕的是和你旗鼓相當,它永遠能找出最無懈可擊的理由將你摧毀掉。它最了解你了。」
  • 強迫症痊癒必知十二句話!
    這本身就是強迫第三句當自己在開心期沒有強迫觀念時,也不要暗自想保留這個狀態,好好壞壞都隨他吧。第七句強迫不可怕,因為每個人都有,但不接納強迫所帶來的反強迫才真正的可怕。因為這樣的痛苦是鋼鐵般的意志都難以承受的。
  • 強迫症的不治而治
    強迫症的不治而治,或稱放棄治療。我們這裡講的是不是要放棄治療呢?是這裡的不治是針對症狀,就是我們之前講的強迫。不治的是這個,就是不安的觀念和伴隨的焦慮情緒,順其自然,也是順的這部分自然。所以說,強迫症到底需不需要治療?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強迫症肯定是需要治療的。我們要明白,不去消除症狀,不去對抗。所以這個這裡面的不治呢,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我們就不治療強迫症了。
  • 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怎麼辦?強迫症怎麼改善?
    雖然朋友經常安慰他,但他總擺脫不掉這些壞想法,為此提心弔膽、思緒不寧,對外也是謹小慎微,給人的感覺有些客氣過度。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 強迫症的強迫與反強迫
    強迫就是,一個擔心的念頭或者問題,這個想法觀念呢,伴隨強烈的焦慮感,不安。通常我們表述為不能控制的想什麼,這就是強迫。反強迫呢,就是我們可以理解為,我們通過用各種方法,理性思考,包括否認,合理化。就是我們認為,一方面是這種強烈的去想,擔心。另一方面呢,就覺得是沒必要擔心的。所以,這些思考方法,理性的分析呀,否認啊,認為是沒必要的,這些都是應對強迫的心理防禦。心理防禦應對方式,就是反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