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初,這樣一個寓居不出的冬春之交。餘歡地以黔桂這兩個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為描繪表現的對象,就貴州侗族與廣西的瑤族進行了一系列的創作。在餘歡地的筆下,關於這兩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系列作品——《遙望的靜謐》《陽光下的絮語》,所描繪的正是其間各異的風情與景致,以及景色之中所含著的情感與觸動。對照這兩組在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在色彩與光影映照的畫面中,能夠看到的是不同地域、民族、建築以及生活所表現出的別樣感受,是一絲流淌的情緒,一片遙望的靜謐。
《遙望的靜謐》
作為侗族的最主要聚居地區之一,貴州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布著全國近半數的侗族人口。順山溯溪而建的大利侗寨便是眾多侗族村寨中極具代表性特徵的一個。對於這個有著五百年歷史,可上溯至明清時期的深山寨子來說,這裡天然的遠離現代城市的喧囂與紛擾,即使道路已然貫通入村卻依舊出入多有不便。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而下,忽地一個轉彎,俯身望去一片青山環抱古木蔥蘢的村寨映入眼帘便是「大利」了。
這裡清溪環流、古楠叢生,木樓青瓦、石板古道與侗樓、風雨橋構成了一種與自然共生息的生存狀態。在這組新近創作的水粉作品中,餘歡地以大利侗寨為創作背景,以沉鬱的冷綠與青灰色調入畫,在表現掩映於青山綠水間的民族村落的同時,也帶著一絲詩意遠遠的遙望綠樹清溪中的靜謐侗鄉。
畫面中,似乎這方依樹傍水的山間村落正以一位娓娓道來的傾訴者的姿態,將靜謐中的寧和最為真實的呈現在觀者眼前。極富形式感的樹幹傾斜地生長出畫面,枝椏隨著質感顯示出一種鮮活的韻律感,被刻畫的仿若有了自己的性格。大面積的青山與綠水相互映照出一片歲月沉澱出的蒼翠生機,侗家的樓寨被遙遙地置於水畔、山腳的一隅之地,不大不小、不驕不躁卻又分外真實鮮活,幾與現實中的大利侗寨一般無二。倘是走近侗寨,這些畫面則會將人帶到一個或清晨雨後,或傍晚時分的特殊時段,依然沉靜的畫面中,眼前的青瓦木樓與頭頂高高聳起的侗樓沉穩而肯定,營造出只屬於此刻的時間記憶,一如餘歡地對畫面的組織與掌控。
相較於以青灰色調表現的古木掩映中的大利侗寨,位於廣西來賓的金秀瑤鄉,在餘歡地的筆下則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暖黃色調。
《陽光下的絮語》
作為中國瑤族支系最多的地區,有世界瑤都之稱的金秀瑤族自治縣保存有最為完整的瑤族傳統文化。餘歡地於這樣一個初冬時節走進這裡,眼見著晨起後漸漸升起的太陽漫漫的照下來,土黃色的泥牆和著朝陽的溫暖氣息,光與影在那些泥瓦式的瑤鄉民居上映出動人心神的暖黃色。寨間籬畔光影斑駁的小道上,有陽光與影子的對話,也有寨子與陽光的絮語。
同樣山水環繞的自然風貌,大瑤山裡依山而建的瑤族村寨在冬日裡並沒有給人蕭索寒清的感受,與大利侗寨所表現出的遙遠沉靜不同,金秀的瑤寨更多的給人以一種祥和淳樸中的寧靜,時間在這裡漸漸慢下來,使人生出一種仿佛久居於這片瑤族村寨中的希冀。
這裡也同樣有樹木的痕跡,餘歡地以影子的形態將之投射於晨光下的牆面,畫面也在這彎折異置的暖色樹「影」中,映射出向上的力量與生機,在與屋簷「凝固」狀的陰影的消長之間,形成了視覺與心理上雙重對比。
通訊員 韓文超
編輯 陳景雄
編審 趙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