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富創造性的17世紀,突破古希臘傳統,進入新數學領域

2020-09-05 究盡數學

17世紀是一個由中世紀到新時代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社會取代歐洲封建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而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促使自然科學的各學科迅猛發展:

  • 航海方面,為確定船隻位置,需要更精密的天文觀測;
  • 工業方面,機械的生產方式,要求工業資產階級掌握機械生產的技術;
  • 軍事方面,彈道學成為中心課題;
  • 準確計時器的製造,運河、堤壩的修築,行星的橢軌道理論等,都需要複雜的計算。

這些各學科的新課題,已經不能通過古希臘以來的初等數學得到解決。自然科學的發展使數學進入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時代,湧現出許多嶄新的數學領域。

化簡天文計算

蘇格蘭的納皮爾多次改進數字計算方法,製造的「納皮爾算籌「化簡了乘法和除法運算,並用加法代替乘法,用減法代替除法。為化簡複雜的天文計算,通過幾年時間研究運算體系,根據非常獨特的、與質點運動有關的設想構造出對數方法,其實質表現為算術級數與幾何級數之間的聯繫。納皮爾在《奇妙的對數表的描述》中闡明了對數的原理。

瑞士數學家、克卜勒的助手比爾吉也獨立地發現了對數,其對數體系相當於以e為底的自然對數。除此之外,他還造出了等差與等比數列對比的表,證明了等比數列各項的乘法、除法、乘方和開方運算等,可用等差數列的與之相應項的加、減、乘、除來代替。他建立的對數體系相當於以e為底的自然對數。

法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曾高度評價對數的意義:「對數的發現,簡化了天文學家的工作,延長了他們的壽命。」

新幾何:射影幾何

17世紀,幾何學發生了重大變革,其一是射影幾何的建立,其二是解析幾何的創立。文藝復興時期建立起來的透視法在17世紀得到新的發展,其基本思想是投影和截面取景原理。人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回題,比如:一個實物的原形與截景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幾何性質?一個原形的兩個不同截景之間有什麼共同的性質?

法國數學家德扎格對新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引進無窮遠點、無窮遠線等概念,討論極點與極線、透視、透影等問題。其著作《圓曲線論稿》更是奠定了射影幾何的堅實基礎。對射影幾何做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還有帕斯卡,他用投影法來研究圓錐曲線,在1640年寫出著名論文《圓錐曲線論》,這是自阿波羅尼奧斯以來圓錐曲線論的最大進步。但直到18世紀末,德扎格和帕斯卡的工作才被人們認識到是幾何學一個新分支的開端,到19世紀這個分支被稱為射影幾何學。

概率論

促進概率論發展的有三個事物:保險事業的發展;與博弈有關的特殊問題;賭博中,骰子點數的概率問題。

比如16世紀,一些義大利的學者開始研究賭博中,比較擲兩枚骰子出現總點數為9或10的可能性大小的問題。17世紀中葉,法國數學家帕斯卡、費馬及荷蘭數學家惠更斯等人,利用排列組合的方法研究了一些複雜的賭博問題,如一個賭徒提出的「合理分配賭注問題」。後來惠更斯發表最早的概率論著作《論賭博中的計算》。在之後的200多年間,瑞士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法數學家泊松和拉普拉斯等人將概率論發展成為應用廣泛的數學分支。

解析幾何:進入變量數學時代

解析幾何的創立,是17世紀最重要的數學成就之一,標誌著變量數學時代的開啟。克卜勒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動,伽利略發現拋出去的石子沿拋物線軌道飛行等問題需要新的有力幾何學工具。

笛卡爾是17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之一,他試圖把算術、代數、幾何統一起來,建立一種普遍的數學。基於這種動機,他創立解析何學,在《幾何學》中闡明了解析幾何的原理,後人把它作為解析幾何的起點。在《幾何學》中,第一次出現變量與函數的思想。笛卡爾所謂的變量,指具有變化長度和不變方向的線段,還指連續經過坐標軸上所有點的變化的數。

法國數學家費馬繼續了韋達用代數來解幾何問題的方法,對軌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其《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中討論直線、圓和圓錐曲線,提出一種軌跡理論,其中闡明了解析幾何的原理:「由兩個未知量決定的一個方程,它對應著一條軌跡,即一條直線或曲線。」

雖然笛卡爾和費馬所使用的坐標系是不完善的,但他們的工作邁出了超越希臘幾何學的最重要的一步。

微積分

解析幾何的創立改變了整個數學的面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17世紀最光輝的數學成就:微積分的創立。

微積分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阿基米德的工作中就孕育著定積分的思想。在17世紀,最早研究體積問題的是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克卜勒,他利用「無限小元素法」求出近百個旋轉體的體積。在克卜勒的影響下,卡瓦列裡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他把「無限小元素法」發展成純粹的幾何方法,提出了著名的「不可分原理」,由此求出一些面積的值。他的這些帶有普遍性的結果,對定積分計算方法的建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義大利數學家託裡切利、英國數學家沃利斯、法國數學家帕斯卡、費馬和羅貝瓦爾等人都力圖把卡瓦列裡的不可分原理算術化,或者給出較嚴格的證明。在17世紀,關於求曲線切線的問題,最先發表的是笛卡爾的關於法線的作法,後來他又給出另一種作法,其實質是把切線看成割線的極限位置。費馬在他的論文《求極大值與極小值的方法》中,給出了利用「準等式「求極值的著名方法,相當於建立可微函數取極值的必要條件。他還利用同樣的方法求出了平面線的切線。羅貝瓦爾和託裡切利從運動學的角度來研究曲線切線的作法,他們把曲線視為質點運動的軌跡,而質點的運動則看成是鉛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合成。如果這兩個運動的大小和方向已知,則其合成運動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邊形法則來確定。牛頓的老師、英國數學家巴羅在他的《幾何學講義》中,也研究了切線的作法。他利用「微分三角形」把切線的斜率定義為函數增量和自變量增量這兩個無窮小量的比。他還給出了表明曲線的切線問題和求積問題之間的互逆關係的一個定理,但可惜他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先驅者們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他們都沒能揭示出微分和積分的內在聯繫。最後這關鍵的工作是由這兩位大師完成的。

早年的牛頓在劍橋得到巴羅的指導,通過對笛卡爾、沃利斯和巴羅等人著作的研究,刺激和促進了微積分的發現。從運動學的角度,牛頓認為變量就是量的連續運動,只是他稱變量為流數,稱其變化率為流率,他的創造性工作在1665一1666年完成,主要體現在《運用無窮多項方程的分析學》、《流數法與無窮級數》等小冊子中。牛頓關於微積分的基本論著完成之後,他所發明的微積分經過很長時間,才首次公開在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發表。

1675年前後,萊布尼茨得到微積分的要領。從幾何學的角度考慮問題,研究了巴羅等人的著作,意識到微分和積分是互逆的過程。他把微分看作是變量相鄰二值的無限小的差,而積分則以變量分成的無窮多個微分之和的形式出現。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學的最早論文《一種求極大、極小值與切線的新方法》於1684年發表在《學藝》雜誌上。他所創立的優越符號對微積分的傳播和發展有很大影響。現在所使用的微積分符號等就是布尼茨創始的。他的微積分為伯利家族和歐拉等數學家所繼承,在18世紀得到發揚光大。

17世紀的數學是沿著希臘數學的傳統,又衝破傳統將其超越,使數學向代數化方向前進,同時數學和自然科學緊密聯繫。伽利略確定的實驗科學和理論力學,為牛頓開闢了道路,促進了數學的發展,也確立了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數學知識在17世紀得到廣泛的交流和傳播,意、法、英、德、俄等國相繼成立了科學學會或研究院。這些機構所創辦的科學刊物成為交流新科學思想的重要工具,所有這一切都為18世紀的數學繁榮準備了條件。

相關焦點

  • 張卜天 | "創造性」概念的歷史
    這一局面在17世紀被打破,「創造性」終於出現在創世以外的活動領域,但仍僅限於詩歌,此後才逐漸推廣到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至19世紀,「創造性」概念對藝術的重要性升至頂峰,幾乎成為藝術的同義詞。到了20世紀,「創造性」的概念更是進一步推廣,幾乎應用於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人類文化領域。理解「創造性」概念的歷史,可以為我們對待「創新」與「傳統」的關係提供豐富的參照與深刻的思考基礎。
  • 數學發展的4個階段:萌芽、初等、高等、現代
    近代數學時期從17世紀到19世紀末,是西方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鞏固政權以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取得發展的時期,也是數學突破不斷的近代數學時期,又稱變量數學或高等數學時期。17世紀的數學有如下幾個特點:在古希臘,幾何學是數學的全部內容,代數除了以幾何的面貌出現,也往往依賴幾何方法解決和論證。直到17世紀,笛卡爾解析幾何的建立,才出現了代數化的趨勢,幾何問題又常常依賴於代數方法解決和論證。
  • 19世紀的數學革命:新對象、新方法、新領域、新分支、新思想
    近代自然科學在19世紀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在文化史上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數學領域同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成就:1801年,德國數學家高斯的《算術研究》為數論建立一個體系;非歐幾何學的誕生和綜合幾何學的復興為幾何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分析方法及數學分析基礎的建立推動了函數論的發展,並為20世紀數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 數學在古希臘文明期間發生了怎樣的重大突破
    在公元前500年,數學在當時的發展,確實只局限於數字,無論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或中國等古文明,都是如此。當時的數學,僅限於數字的實際應用,如建造金字塔、建築城牆、發明武器、劃分農地、興建水利及道路工程等。當時的數學就像是烹飪書一樣,針對某形態的問題,有一相對應的解法(公式),數學的學習就像是背「烹飪書」,把數字套進正確的公式就可以得到答案。
  • 從數的形成,到龐大的學科體系,數學共經歷了6個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在交流中體現了兩種傳統:希臘傳統,強調數學是邏輯的,是認識自然的工具,重點為幾何,重視理論;中國、印度、阿拉伯傳統,強調數學是經濟的,是支配自然的工具,重點為算術和代數,重視應用。近代數學的創立與發展時期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末,約200年左右的時間是近代數學創立與發展的時期。
  • 費馬:17世紀僅次於牛頓的數學家,做了這4件大事
    17世紀是歐洲數學復興的重要時期,以解析幾何、微積分、概率論、射影幾何為代表的新興領域直接影響、決定了之後幾個世紀的數學發展方向。在此期間,誕生了許多數學大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牛頓、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茨、帕斯卡、惠更斯、卡瓦列裡、沃利斯、笛沙格。
  • 費馬:17世紀僅次於牛頓的數學家,做了這4件大事.
    17世紀是歐洲數學復興的重要時期,以解析幾何、微積分、概率論、射影幾何為代表的新興領域直接影響、決定了之後幾個世紀的數學發展方向。在此期間,誕生了許多數學大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牛頓、費馬、笛卡爾、萊布尼茨、帕斯卡、惠更斯、卡瓦列裡、沃利斯、笛沙格。
  • 理論與實踐,古希臘與古中國 | 數學發現和論證的兩種原型
    早年研究17世紀西方數學史,後轉向研究東亞科學史,在東西方數學史、科學史甚至是醫學史領域,成績斐然。一直關注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晚年倡導跨文化科學哲學。翻譯 | 徐光惠校對 | 羅    棟在古希臘出現了以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為代表作的公理化(axiomatic)數學。
  • 創造性思維有哪些主要特性
    1982年張培林在《關於創造性思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者為了獲得自己追求的創新目標,久經研究、苦思求索,凝聚在大腦裡的科學思路,即大腦裡各種感性知識和貯存的各種知識單元得到重新調整、重新組合和重新排列,從而閃現出某些新思想、新觀念,導致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知識、新理論的誕生」,這僅是一家之言,還有人認為,創造性思維是與創造活動聯繫在一起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穎而獨特的思維活動
  • 中國傳統心理學的創造性轉化
    我們不妨稱之為「中國傳統心理學」(Chinese Traditional Psychology)。  在西方心理學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以自己的話語在中國本土地域言說自己的心理學。因此,「中國傳統心理學」的話語體系與西方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兼容的。
  • 科學網—中國傳統數學的魅力
    首先是關於中國數學史的分期,近一個世紀以來,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看法。我們贊同錢寶琮的思想,認為數學史的分期應以數學內部的發展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相應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和思想、文化背景,因此,我們結合30餘年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成果,將中國數學史分成6個時期。 其次是尊重並認真研讀原始文獻。這本來是對數學史工作者的起碼要求。
  • 群星璀璨的17世紀:天才造就時代還是時代造就天才
    按照歷史學家的觀點,17世紀在歷史上是「路易十四世紀」,路易十四是法蘭西的太陽王,在他當政的時候,法國成為世界的一流強國。但是在哲學家看來,17世紀是科學人才輩出的一個世紀,英國哲學家懷特海稱這段時間為「天才的世紀」。這個世紀的科學家不一定有18世紀那麼多,但是重量級的人物特別多,而且其中有一半是橫跨文理兩大領域的。
  • 科學簡史:古希臘的數學「公理化」體系
    ,再數學方面也頗有造詣。通過探討事物數量間的關係,最初的算術發展成了「代數」,研究事物形體關係的數學發展出「幾何」。中國古代學術,以算術見長,在代數領域貢獻突出;古希臘則偏重於幾何學的研究和應用。這裡面顯然蘊含了「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主觀抉擇,即是中國古代會通過等腰三角形計算金字塔的高度,在當時也是被看作是毫無意義的。
  • 十九世紀的數學
    十九世紀數學發展的概貌    十八世紀數學發展的主流是微積分學的擴展,它與力學和天文學的問題緊密相聯。微積分的運用使這些自然科學領域迅猛發展,至十八世紀末,它們達到了一種相對完美的程度。,如熱力學、流體力學、電學、磁學、測地學等等,從數學外部給予數學以新的推動力。
  • 十九世紀數學
    ,如熱力學、流體力學、電學、磁學、測地學等等,從數學外部給予數學以新的推動力。他們在幾乎所有的數學分支中都作出了卓越貢獻。法國革命的影響波及歐洲各國,使整個學術界思想十分活躍,突破了一切禁區。  英國新一代數學家克服近一個世紀以來以牛頓為偶像的固步自封局面,成立了向歐洲大陸數學學習的「分析學會」,使英國進入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皮科克、格林、哈密頓、西爾維斯特、凱萊、布爾等英國數學界的傑出人物,在代數學、代數幾何、數學物理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古希臘文明是「文藝復興」後的人們編造出來的?
    在中世紀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裡,也就是「文藝復興」(15世紀)前的所謂「黑暗世紀」裡,沒有一個歐洲人談論過古希臘文明,也沒有人懂古希臘文。被譽為科學新時代的先驅者培根說過:「智慧與學術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權力與統治者更持久。
  • 數學三大核心領域----代數幾何分析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人發現無理數。公元前2世紀(西漢時期),我國開始應用負數。1545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開始使用虛數。1614年,英國的耐普爾發明對數。17世紀末,一般的實數指數概念才逐步形成。3、高等代數在高等代數中,一次方程組(即線性方程組)發展成為線性代數理論;而—、二次方程發展成為多項式理論。
  • 20世紀的數學體系,龐雜無序、領域細分,結構主義應運而生
    19世紀至20世紀初,數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研究領域越來越廣,數學這棵樹越長越茂密,樹岔越分越細,從而數學顯得越來越龐雜無序,使得即便是造詣高深的數學家也無法全局把握、透視。20世紀初,法國一批傑出的年輕數學家在愛爾朗根計劃的啟示下,於1933年成立了以尼古拉·布爾巴基為名的數學家集體,其行動目標就是從整個數學全局出發,以集合論為基礎,運用形式公理化方法,重新整理各個數學分支,從內容結構上給以徹底改造。其基本出發點是:數學是研究形式結構的科學,數學各分支應能按結構性質來統一分割和歸類。
  • 金觀濤內部講座:數學是什麼?
    柏拉圖學園繼承了畢達哥達斯的傳統,對於數學極為重視,因而學園研討也以數學為主。在柏拉圖看來,「數學是了解宇宙本身而不是它的表面現象的真正訓練」。古希臘時期,數學家和哲學家的界限並不明顯,甚至可以說很多哲學家首先是數學家。伽利略曾經寫道:「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而後來學科分化,數學和哲學成為了單獨研究的學科,導致主流數學和主流哲學之間的聯繫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