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些去了臺灣的大師,後來怎麼樣了?
余光中,走了。
1949年後南渡臺灣的那批民國精英,如今已進入最後的凋謝時光,而今天最愛君也想來談談,關於傅斯年和胡適等南渡的精英們,一批人,和一個家與國的愛恨情仇。
1.窮困的傅斯年
1949年1月,傅斯年(1896-1950)正式出任臺灣大學校長。作為新文化運動和改革健將,這位已經年過半百、人稱「傅大炮」,在民國時期就以公開上書彈劾孔祥熙、宋子文,不畏權貴出名的文化名儒,此時已臨近生命的晚年。
在日後,李敖評價傅斯年說:「(他)要發揮這個知識分子的力量,可是又不想被國民黨吃掉,不被國民黨同化···真正的夾縫裡面的自由主義者,不做國民黨也不做共產黨,他沒有社會地位,很苦。」
當時,作為日據時期遺留的臺北帝國大學改編的臺灣大學,剛好碰上國共內戰時期,經費奇缺、校務混亂、學潮迭起,從1945年10月光復,到1949年1月,僅僅三年四個月時間,臺灣大學就走馬觀花般地換了四位校長,傅斯年正是在危難之中,接起了臺灣大學的艱巨擔子。
▲傅斯年在風雨飄搖之際的改革,奠定了臺灣大學崛起的根基。
在臺灣大學任上,他就像1945年在擔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一樣,雷厲風行,將一些濫竽充數、特別是原來日據時期遺留的一些教職工,全部果敢裁員;並從大陸力邀一些知名教授前往臺大任教,為後來臺灣大學的崛起,奠定了歷史性的根基。
當時,臺灣大學內部學潮也是風起雲湧,對此有國民黨政客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致傅斯年的公開信,指責臺灣大學優容共產黨,並指名道姓,稱臺大裡面的法學院院長薩孟武和許多學生,都是「參共親共」分子。
為了保護臺灣大學師生,脾氣火爆的傅斯年毫無顧忌,公開罵以「他媽的」,並在報紙上刊文進行反擊表示:「學校不兼警察任務」,「我不是警察,也不兼辦特工」、「決不能含糊其辭、血口噴人」、「貪官汙吏及其他既得利益階級而把事情辦壞了的,我不能引以為同志。」
1949年4月6日,擔任臺灣省警備副總司令的彭孟緝,率領軍警計劃殺入臺灣大學「捉拿共黨」,一介書生的傅斯年知道已無力阻擋,但他仍然對彭孟緝說:
「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
懾於傅斯年的學界威望和氣勢,彭孟緝不好造次,只好保證說:「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殺。」
正是由於傅斯年的保護和向國民政府的控訴,臺灣大學的學生最終平安歸來,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同批被捕的學生中,卻有七人以「反革命」罪名被槍殺;對此,許多年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的師生,還經常拿這件事跟臺灣大學相比,大罵當年的學校領導者軟弱無能,不能保護師生,相反,他們對傅斯年卻是誇口不絕。
▲一生桀驁的傅斯年,誓死保護臺灣大學師生。
傅斯年的先祖傅以漸,是清朝的開國狀元,傅家祖上名人輩出,但到了傅斯年這一代,家境已經沒落;儘管出身名門,但傅斯年卻是寒儒出身,並且一生操守高尚、非常廉潔。儘管作為臺灣大學的校長,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自己的大舅子俞大維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的交通部長和國防部長,但傅斯年卻廉潔奉公、非常窮困,甚至連一套西裝都買不起。
就在臨死的前一天,1950年12月19日,由於買不起一條過冬的棉褲,他還在趕稿,想賺點稿費做條棉褲禦寒。對於傅斯年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後來,傅斯年的妻子、時任臺灣大學英語系副教授的俞大綵回憶說:
「三十九年(1950)十二月十九日,他去世的前夕,是一個寒冷的冬夜,我為他在小書室生炭盆取暖。他穿著一件厚棉袍伏案寫作。我坐在對面,縫補他的衣襪。因為他次日要參加兩個會議,我催他早些休息,他擱下筆抬頭對我說,他正在為董作賓先生刊行的《大陸雜誌》趕寫文章,想急於拿到稿費,做一條棉褲。他又說,你不對我哭窮,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費到手後,你快去買幾尺粗布,一捆棉花,為我逢一條棉褲,我的腿怕冷,西裝褲太薄,不足以禦寒。」
臨死之前,傅斯年突然像有所感悟,指著家裡的書架說:「這些書,還有存於史語所一房間的書,我死後留給兒子。」一生桀驁不肯低頭的傅斯年,這時突然一反常態,對妻子俞大綵說:
「你嫁給我這個窮書生,十餘年來,沒有過幾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後,竟無半文錢留給你們母子,我對不起你們。」
第二天,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在會議結束後,突發腦溢血,最終撒手人寰。12月22日,上千位臺灣大學的學生們冒著大雨為他送殯,學生們熱淚橫流、拿著小旗,上面寫著:「校長,回頭來瞧瞧我們」。
後來,臺灣記者于衡在回憶自己的採訪生涯時說:「傅斯年先生逝世,是我採訪二十五年中,所見到的最真誠、最感人的一幕。」
▲臺灣大學學生含淚瞻仰傅斯年的遺容。
傅斯年去世後,與他有關的大陸親屬也遭遇了滅頂之災:1966年,傅斯年的侄子傅樂煥在北京被迫跳湖自殺,其他親屬也紛紛被捉拿入獄或是被鎮壓;「文革」中,作為清朝開國狀元的先祖傅以漸的墳墓,也因為是「地主階級頭子」、「臺灣特務、反動文人傅斯年的祖師爺」而被剖棺戮屍,其他傅斯年家族的祖墳也被全部剷除,連清代的牌坊、皇帝御賜的碑文等也全部被炸毀。
後來,傅斯年的兒子傅仁軌終生未婚;傅斯年的侄女傅樂淑,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2003年病逝後,傅樂淑留下遺願「葉落歸根、魂歸故裡」,最終於2004年骨灰遷葬到山東聊城的傅氏家族祖墳,成為傅斯年家族中,極少有的能回歸大陸故鄉的成員。
2. 驕傲與謙遜的胡適
作為傅斯年的摯友,胡適去臺灣後又經歷了什麼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