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大師蔣勳和他的「少年臺灣」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蔣勳是誰?這個問題既好回答,又不好回答。他是臺灣知名畫家、作家、美學大師;他擔任過金馬獎、世界華人文學獎等獎項的品審;他以《蔣勳說紅樓夢》等著作為大陸讀者所熟悉,近年也常常見到他在大陸開講座,在電視上教大家鑑賞 《富春山居圖》……這樣一位大師,尚未被導報採訪過,實在有點遺憾。

  好在他寫了10多年的作品《少年臺灣》昨天終於出版了,導報記者欣逢其盛。在臺北市東區的一家咖啡館裡,這位頭髮花白但眼神靈動的大師侃侃而談,向眾多媒體介紹自己著書過程中的感悟。而蔣勳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正像他所不斷強調的那樣:「這個島嶼(臺灣)還很年輕,我也很年輕!」

  人物名片

  蔣勳1947年生。

  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

  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

  談創作心得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

  導報記者 (以下簡稱記):您這本書 (《少年臺灣》)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年,初衷是什麼呢?

  蔣勳(以下簡稱蔣):我不為什麼。如果一定要說,就是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的真實,這麼的具體,我因此相信,這個島嶼(臺灣)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記:您說自己在1999年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對政黨輪替有種莫名的盼望。

  蔣:似乎是的。但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很久,我就停筆了,一停就是6年。我在想,停的這6年,自己是不是在疑惑什麼?臺灣各個角落的人物,他們是不是也在沮喪失落了什麼?6年後《少年臺灣》又重新開始,我想總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那些政治話題我聽得太多了,於是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背起背包搖晃著去一個安靜小鎮,看一看沉默生活的那些從來不談政治的人。

  記:您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什麼?

  蔣:我在巴黎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對臺灣其實不了解。後來為了寫書走遍臺灣大小鄉鎮,從中找到一種屬於臺灣的驚人生命力。高雄六合夜市有個賣粥的阿嬤,賣了幾十年粥,生意好到不行,經常有幾十桌客人,但她算錢從來沒有算錯過。她沒有受過教育,但她是這麼的厲害!我書裡面寫到的這些人,因為對生存的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他們永不衰老,他們就是「少年臺灣」。

  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看完這本書,是不是也可以背上行囊出發了?

  蔣:這本書是要獻給這個島嶼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把書合上,然後背起背包出發,然後你就是書中的「少年」。

  談年輕人的困境 「鼓勵定型之前的生命歷練」

  記:您是大學老師,帶過很多學生,這本書裡面,是不是也有您對當下臺灣年輕人處境的思考?

  蔣:其實,臺灣現在的景氣不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也有點傷心,有點沮喪,想著是不是我們這些老人家佔著位子。所以我就退休,遊走在都市的各個角落。結果發現,現在大家都是臺北人,但人總有一個來處,我希望把大家關於家鄉的記憶給找回來,那種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曾有過的不怕動蕩、白手起家的精神。

  記:但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是失業率高、收入又低的境況。

  蔣:年輕人應該有更闊大的胸懷,應該走出去,而不是面對無薪假困境等著別人來救援。現在的年輕人被保護得太好了。比如我帶學生出去寫生,交通、食宿什麼的都得先安排好,否則他們就不知所措。他們不敢去流浪,不敢上山下海、面對挑戰。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處於一種被「豢養」的狀態,所以被稱為 「草莓族」。他們失去的是臺灣這個移民社會中與生俱來的那種彈性生命力。

  記:所以您以這本書,鼓勵他們走出都市,到庶民大眾中去汲取生命的養分?

  蔣:臺北經常有人得抑鬱症,我就說請到臺東去走一走吧!其實最有臺灣人精神的不是鄭成功,因為他已經是民族英雄。而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海商兼海盜,最早大規模組織移民遷臺,在夾縫中求生存。從鄭芝龍身上可以看到,臺灣人是不怕危機的,臺灣人的彈性和生命力也是可以打破「意識形態迷思」的。因此我鼓勵現在正處於 「西海岸困境」(西海岸指臺灣西部的都會區)中的年輕人,走出來接受人生定型前的生命歷練。

  談「愛臺灣」 「政治上的愛臺灣太空洞」

  記:您的思考,似乎與臺灣社會的泛政治化有某種聯繫?

  蔣:1951年,我隨著母親在基隆登上臺灣島,但是我們那時與本地人住在一起,我媽媽並沒有什麼族群觀念。我開始寫《少年臺灣》時,曾期待政權改變,但我現在知道,不是投一票就能改變臺灣。中間停筆的6年,我有很深的反省。很多人喊「愛臺灣」,真的太空洞了。應該背著背包去到處旅行,當你看到那些生活在各個角落的人,他們平靜的生活,你就知道什麼才是真的 「愛臺灣」——— 就是讓在這個土地上的大部分人,能有安定的環境。

  記:您是知名的畫家,有沒有考慮用畫筆描述您的「少年臺灣」?

  蔣:太難了!那些看上去髒髒的但是充滿頑強生命力的庶民百姓,我不知要用什麼筆觸去描繪他們。黃公望的畫法不行,別人的畫法也不行。其實隨著臺灣義務教育的推薦,像我剛才說的那種夜市阿嬤一樣的人就快要消失了,我希望他們身上的那種屬於臺灣的生命力能夠流傳下去。

  記:所以他們是您心中的英雄,是「愛臺灣」的主角?

  蔣:「hero」(英語中指「英雄」)這個詞在法語中是「主角」的意思,所以我們說庶民百姓是hero。其實美學的最核心價值,是人的價值。所以我們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看到的那些精緻文化,已經與庶民生活脫節了,所以顯得蒼白無力。希望大家能借著對身體裡最初記憶的追尋,了解生活其實還沒有隻剩下一堆吵鬧囂張的語言。(《海峽導報》 記者 燕子 文/圖)

相關焦點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那些年,他背著背包,在路邊隨便搭上一輛車,上山下海,完成他對臺灣鄉鎮的探索,最後寫成一部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2013年年底,這部由27個短篇組成的小說,被臺灣音樂時代劇場改編為105分鐘的音樂劇搬上舞臺。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
  • 隈研吾 & 蔣勳:如何塑造新時代的東方美學?
    建築家隈研吾說,關乎放棄和遺忘的思考在他每一個作品的細枝末節流露。「為什麼要走直路啊?年輕的時候那麼著急,得到全世界卻失去自己,所為何來。」美學大師蔣勳心中的生命哲學,則蘊藏於園林的曲折、山水畫的留白和臺東池上的風景中。如果請兩位大師「隔空對話」,他們會如何用慢而深的方式,討論生命、自然與東方美學在當下的意義呢?
  • 美學大師蔣勳全新作品《雲淡風輕》節選—— - 山西晚報數字報
    《雲淡風輕》蔣勳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該書為美學大師蔣勳睽違三年全新作品,從古代文人詩書畫中感受東方美學的動人,帶著幾十年的生命體驗重新思考東方美學,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領悟喜悅與哀傷之後的無有掛礙,方為雲淡風輕。
  • 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那些因山水、氣候、生活習慣不同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世情認知和人生哲學,也將在我們人文大師的講解中,藝術與美學大師演繹中,一餐一飯品味中,一坐一行的旅程中,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
  • 「雲門舞集」版《九歌》受熱捧 蔣勳:過度註解
    近期,臺灣著名舞蹈團體「雲門舞集」版《九歌》來大陸巡演,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同時,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同期出版,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機會。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編舞大師林懷民在對觀眾提出不了解《九歌》不懂現代舞,是否成為觀舞的障礙時表示,觀眾大可不必捧著《楚辭》做功課,更要把「什麼是現代舞」的問題拋開,用心來感受,「我想舞蹈和音樂不是要讓所有人看懂聽懂的。舞蹈,是舞者在臺上動員全部的器官與觀眾對話,如果能看到起雞皮疙瘩,你就滿分,我也滿足了!」因此,他強調:「欣賞藝術不一定要『懂』,關鍵在於『賞』。」
  • [鳳凰網讀書會特別活動預告]蔣勳: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每期活動我們將在鳳凰網讀書會官方微博:http://t.ifeng.com/ifengdushuhui(鳳凰網微博)及鳳凰網讀書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ifeng001(新浪微博)進行預告和交流,歡迎加入和關注。
  • ◁蔣勳:恢復你的生活美學,從吃開始
    作者 :蔣勳點擊『下方綠標』收聽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我們一再重複地說,忙就是心靈死亡,就是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所以你可以現在開始一個禮拜至少選擇一天,和自己的家人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
  • 臺灣學者蔣勳談傳統:我們能做文化的墊腳石
    ——聞一多臺灣學者蔣勳給各種各樣的人講過美學。菜市場的小販,名媛貴婦,服刑的犯人、每天工作到23點、8年不休假的臺企金領。它以美和軟實力為標的,大部分篇幅卻在談傳統。演講時蔣勳拋開了書裡的現成闡述,從剛去世的賈伯斯談起,最後竟還是落到中國的玉文化和莊子。蔣勳算得上「果粉」,追蘋果的產品追了十幾年。
  • 蔣勳:坐看雲起與大江東去 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這套「蔣勳說唐詩宋詞」系列圖書,它不僅能將詩詞帶入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也是一套極其出色的中國美學入門書。因為解讀詩詞的人是感受和傳遞能力極強的作家、畫家、詩人蔣勳,他也被臺灣各界譽為「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臺北行記 | 聆聽美與詩意——記蔣勳與羅智成
    可是坦白講,應承下來後心裡卻頗有些忐忑和不安,作為一個寫作的初學者,可以說不論是寫作還是文學,我都是一個連門把手都沒摸到的門外漢,感覺這樣一個學識尚淺的自己,實在還遠不夠資格和分量去和自己喜歡的大師級人物對話。 但是,那麼喜歡的老師,如此難得的機會,讓人如何說不呢?於是就這樣既滿懷期待又心有惶恐地去到了臺灣。
  • 蔣勳:讓孩子擁有在漢字與漢語的美麗中長大的驕傲,從品味唐詩到感覺宋詞
    這套「蔣勳說唐詩宋詞」系列圖書,它不僅能將詩詞帶入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也是一套極其出色的中國美學入門書。因為解讀詩詞的人是感受和傳遞能力極強的作家、畫家、詩人蔣勳,他也被臺灣各界譽為「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
  • 古稀之年的直播首秀 蔣勳做客蜻蜓FM直播分享「慢生活」美學
    10月20日,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做客蜻蜓FM音頻直播間,在他的直播首秀中,分享回歸自然後的「慢生活」心境。 一、談身體狀況 我的身體因為在2010年後心肌梗塞,所以做了支架,我覺得也是一個好處。你不可能改變這個現象和事實,但是我可以用我的呼吸、節奏慢慢讓我接受這個事實,就是跟病相處。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文字部分收錄了蔣勳最新創作的散文作品,這裡面有世界各地的遊歷漫步,有各地風物的生動介紹,有人文歷史的溯源探尋,有電影音樂的不期相遇,也有對故園舊友的綿遠思念,還有對中外傳統文化的重新體悟,更有對藝術和美的隨時發見。伴隨文字的照片,每一幅都是蔣勳親自拍攝。這些照片是作者對自己所思所見的見證和說明,與文字一起構建了蔣勳的日常生活。
  • 蔣勳:《詩經》完全不用翻譯,詩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當某人對一首好詩讚嘆不已之時,你若問他那首詩好在哪,沒準那人會蹦出一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答覆。其實,這也不算騙人,高度凝練的詩本來就很難解讀。此外,人家也怕一旦解釋錯了丟面子,露出了學識淺薄的馬腳。當然,也有一種人會給你解釋,但是他的解釋,會比原詩更繞,沒聽他解釋之前,還有少許理解,聽了,反倒更加找不到北了。
  • 生活美學四件事:食 衣 住 行
    靠近認真生活的思想者西安生活美學資訊平臺這些年臺灣隨著物質經濟的富足,每一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方面的部分,甚至說生活忙到沒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領悟,漢語當中忙這個字多麼驚人的警告,因為忙是心靈死亡。
  • 幫林青霞走出低谷,18分鐘感動世界,這個臺灣老頭活成了美的化身
    1949年,年幼的他隨父母舉家逃到臺灣,在慌亂地遷徙中,曾經的貴族後裔淪落到身無分文。但天資聰穎的他,人生簡直跟開掛一樣:出詩集、寫小說、開畫展、做主持、當教授、環球旅行,遍訪名家大師...是當之無愧的「斜槓大魔王」。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點擊觀看蔣勳老師寄語1、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有時候純粹只是迷戀水面上的一種光,天空的光,雲的 光,水波的光,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剎那瞬間變 化的光,或是杜甫回憶中看公孫大娘弟子舞劍時的光。 他的回憶是罷如江海凝清光,是水面上一抹如此安靜的 光,再也不被驚擾了,成為時間裡永恆的光。
  • 嘉都美學生活志 用自己認為美的方式過一生
    ——美學大師蔣勳  「美是什麼?」,千年前,蘇格拉底就問過希庇阿斯。「駿馬是美的,豎琴是美的,少女是美的,糖罐是美的……」在一次次的探討中,蘇格拉底認為這些都只是美的表象,而並沒有觸及美的本質,美難以解釋,最終不得不感慨「美是難的」。
  • 後E課程 美學、哲學、家學與管理實踐
    2016年11月16-20日,為期5天的廈門大學後EMBA臺灣課程圓滿結束。
  • 蔣勳:梳理三千年文脈,用美的啟示滋養心靈
    ——蔣勳蔣勳,一個為大家熟悉的名字。 他的人生,簡直是開了掛他 貫通藝術、美學、文學、繪畫等領域,他涉獵廣泛,並且都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他寫過的一些經典語句,也帶給了我們諸多感觸與思考。 「他也喜歡談名家:李白、杜甫、曹雪芹...但不是簡單枯燥地注釋,而是把這些名家請下神壇,化身成你自己、你的同學、你的父母、你身邊的小人物。」所以,愛聽蔣勳講文學的,不止是大學生和文化人,也不僅是大明星、企業家和貴婦,還有街邊的白菜攤販,路上的貨車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