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泳、長跑、舉重、爬山……為強健孩子體魄,不少父母早早地就讓孩子接觸各式各樣的運動。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曹光磊說,在門診常會遇到孩子由於突然的過量運動導致膝關節損傷的症狀。家長在帶孩子運動時,要根據他們年齡段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適合的項目,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不同年齡段,運動有重點】
嬰幼期,趣味運動提升運動能力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教授陸大江說,1到3歲的幼兒期是孩子們通過運動提升自身動作協調能力的關鍵時期。
此階段主要訓練的是自身的平衡性、協調性、靈敏性,在做運動時要多結合一些有趣的遊戲。同時,要注意這一時期的孩子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建議選擇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爬行、慢跑、攀登都是很好的運動形式。因此應該選擇一些簡單的運動,可讓他們進行走、跑、跳躍、上下臺階、扔球和投沙袋等運動。
少兒期,彈跳運動促進生長發育
3歲到5歲的少兒期,此期間更適宜進行室外活動,如跑步、桌球、羽毛球等,可多選擇以彈跳為主的運動。如跳繩運動,該運動可以訓練孩子們的心肺功能,這是一種垂直縱向的運動方式,下肢通過彈跳力反作用到骨骼,促進身體的發育。但要注意的是少兒期的兒童心肺功能並不完整,孩子們做這些運動,不論男女,均不能承受經常性的大強度、長時間的運動。
學齡期,全身運動提高骨骼質量
6~7歲的兒童,正處在人體第一個生長發育高峰之後的階段,各種形態的生長和機能的發育都相對緩慢,尤其是心血管系統機能的發育比運動系統的發育還要遲緩。
【孩子不宜過早做三類運動】
從運動角度看,12歲前的孩子不宜過早進行三類運動,選擇運動形式要量力而行,做到科學鍛鍊。
1.長時間的耐力運動。6歲前不適合長跑、爬山等一次性路程長度超過2000米以上的運動;6~12歲不適合2小時以上的徒步走。孩子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肌肉系統的能量代謝水平低,供氧能力跟不上此類運動的消耗。
2.長期靜力運動。倒立、舉重、扎馬步等肢體靜止不動或不發生明顯位置移動的運動,這種運動形式使肌肉持續處於緊張用力狀態,孩子肌肉不發達,長此以往很可能導致肌肉勞損。同時,這種運動會壓迫脊柱、腰椎、胸椎,影響孩子生長發育。比如說,練舉重較早的孩子大多長不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靜力壓迫,使得孩子參與身高發育的軟骨提前鈣化,難以進行身高發育。
3.器械運動。生活中常見的啞鈴、槓鈴等器械,會讓身體受到大力量刺激,孩子肌群發育不完善,過大刺激不利於生長發育。在靜力運動和力量練習中,常伴有憋氣現象,孩子憋氣會引起胸腔內壓力急劇上升,有礙靜脈血回流。過早進行此類運動,不利於孩子心肺功能正常發育。
【夏季要謹防運動中的三個誤區】
誤區一:穿純棉運動衣。炎熱夏季,不少家長喜歡讓孩子運動時穿上純棉運動衣,認為這樣會比較吸汗。其實穿純棉的衣服汗液揮發太慢,貼在身上非常難受,運動時應當儘量穿著速乾衣,這樣便於汗液揮發,利於散熱,防止汗液長期附著皮膚,引起皮膚過敏。
誤區二:給孩子準備冰飲料。冷飲雖然喝著很爽,但是對於孩子的腸胃是個很大挑戰。運動時體內血液高速循環,馬上喝冰飲料,反而不利於散熱。運動時最好飲用白開水,或者綠豆湯都可以,也可以適當飲用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另外,建議參加訓練之前不要吃得太飽,儘量提前兩小時安排吃飯,或者訓練前少量飲食。
誤區三:運動時穿涼鞋。不少孩子穿著涼鞋運動,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涼鞋的鞋底材質不適於運動,不防滑容易摔倒,且鞋幫沒有經過耐磨處理,磨損腳面,此外,涼鞋沒有很好的束縛作用,還會導致崴腳等情況的出現。
綜合自人民網-生命時報、人民網-健康時報、中國婦女報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