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適合什麼運動

2020-12-14 網易親子

為了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家長們都希望讓孩子從小開始鍛鍊身體,多做健身運動,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學齡前兒童適合什麼運動,給家長們一個參考。


適合兒童的運動項目

首先,選擇好適宜的運動項目。幼兒運動以身體練習(主動練習和被動練習)為基本手段,可供選擇的運動項目很多,包括跑、跳、投、壓等練習;捉迷藏、跳舞、溜滑梯、打鞦韆等遊戲;郊遊、拍球、跳繩、騎兒童車、遊泳、體操等運動。所有這些運動都以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為目的。

其次,怎樣選擇運動項目。運動鍛鍊的項目很多,不同的運動項目可以產生不同的鍛鍊效果。如:提高速度能力可選擇跑、騎兒童車等項目;增強耐力能力,可選擇長時間跑的遊戲、遊泳、郊遊、跳繩等練習;增加力量能力可選擇跳、投等練習;提高靈敏協調能力,可選擇跳舞、打鞦韆、拍球等遊戲;提高柔韌能力可選擇體操、按壓等練習。

最後,幼兒運動應具有科學的指導性,運動量安排要合理。制定和選用基本運動必須科學掌握運動量,如果運動量太小,對身體鍛鍊的效果就不大;而運動量過大,又沒有節奏,則身體健康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兒童運動注意事項

家長們監督孩子們多做運動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注意運動的適度,以下的一些運動項目是需要家長們多加注意的。

1、練肌肉。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身高先於體重的增長,兒童是先長身高、後長體重,且肌肉含水分較多,含蛋白質和無機鹽很少,力量弱、易於疲勞。

2、拔河。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幼兒的心臟正在發育中,當肢體負荷量增加時,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來增加供血量。因此,心臟容易疲勞,不能負擔像拔河這樣的大力量對抗。有醫學工作者曾對250名5歲至6歲的兒童在拔河比賽中進行生理檢查,發現心率均高,賽後1小時有30%的兒童心率仍未能恢復正常。

3、兔跳。在做兔跳運動時,人體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當於自身體重的3倍,每跳一次膝蓋骨所承受的衝擊力相當於自身體重的三分之一,這樣對骨化過程尚未完成的兒童來講,很容易造成韌帶和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4、玩滑板車。8歲以下兒童身體正處於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長期玩滑板車,會出現腿部肌肉過分發達,影響身體的全面發展,甚至影響身高發育。

5、扳手腕。兒童四肢各關節的關節囊比較鬆弛,堅固性較差,加之骨骼還沒有完全骨化,易在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肢體變形。另外,憋氣是扳手腕時必然的現象,久之,會影響兒童心臟功能的正常發育。

6、倒立。儘管幼兒的眼壓調節功能較強,但如果經常進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時間過長,會損害眼睛對眼壓的調節。

總之,針對少年兒童身體發育特點,家長可以讓孩子進行跳繩、彈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籃球、遊泳等體育運動,這些項目既有助於增加少年兒童的身高,又不會傷害身體。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
    目的 針對健康的3~6歲學齡前兒童,旨在為基層婦幼保健機構的兒童保健專業人員、幼兒園教師和廣大學齡前兒童家長等,提出科學的運動推薦與指導,幫助學齡前兒童從小培養積極的生活方式,讓運動成為兒童養育文化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
  • 學齡前兒童 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
    學齡前兒童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小朋友都要進去學校學習知識了,3-6歲兒童教育是很重要的階段,一般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學齡前兒童教育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了,那麼,學齡前兒童是幾歲?來了解一下吧。學齡前兒童是幾歲學齡前兒童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
  • 每天要運動3小時!中國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
    一個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比如運動,3~6歲小朋友該如何運動? 近日發布的《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就小朋友運動的時間、運動類型以及運動的監測與評估給予了推薦。
  • 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發布
    據新華社電(記者吳俊寬) 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三家單位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以下簡稱《指南》)9日在京發布。該指南的目標人群為健康的3~6歲學齡前兒童,並首次提出我國學齡前兒童每天運動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推薦量。
  • 10個適合學齡前兒童觀看的外國節目
    Bubble Guppies這部學齡前兒童系列劇向小朋友們傳遞了友情、責任還有解決問題的概念。The Busy World of Richard Scarry這部動畫系列片是由Richard Scarry著名的學齡前兒童書籍改變的,主要團隊合作、有槍、
  • 超詳細的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解讀來了!你的孩子運動對了麼?
    兒童運動一直是家長們關心的話題,可是孩子每天需要多少運動量一直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小狀元找到了國內發布的《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為大家解讀學齡前兒童到底該如何運動!01丨學齡前兒童運動規劃學齡前的兒童在肢體運動上還不夠熟練,應該多進行一些基礎動作的的運動,比如行走、跑步、跳躍、投擲、踢等動作,這些動作能為孩子將來掌握許多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特點 要多吃什麼最好
    原標題: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特點 要多吃什麼最好   學齡前兒童的飲食和其他時期相比有哪些特點呢?學齡前兒童是成長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飲食的合理安排和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在這裡,為大家科普一下學齡前兒童的飲食方法,千萬不要錯過了。
  • 學齡前兒童運動指南發布 每天看屏幕別超過60分鐘
    2018年6月11日訊,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至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近日發布。針對越來越低齡化的「久坐行為」和「電子保姆」現象,《指南》特別建議,在保證每天活動時間和活動強度的前提下,學齡前兒童每天應儘量減少久坐行為。其中看屏幕時間每天累計不超過60分鐘,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為每次持續時間均應限制在60分鐘以內。
  • 報告發現 很少有學齡前APP適合學習
    導語學齡前是APP領域的主要市場,Apple和Android平臺上超過一半的應用都是面向5歲及以下的孩子。但這些APP中很少有適合發展的,而且大多數APP都無法以學齡前兒童需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這意味著需要涵蓋明確的提示,讓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模型,並提供反饋,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某些事情是正確的或不正確的。許多APP高分作為獎勵,儘管研究表明學習本身以及達到APP的新級別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獎勵。儘管研究人員對所研究的APP有一些積極的看法,例如觸控螢幕互動通常適合學齡前兒童這一事實,但他們也指出目前可用的APP還可以做到更好。
  • 醇鮮然科普為何學齡前兒童適合喝羊奶
    眾所周知,1歲以內寶寶的最佳食物是母乳,1-3歲幼兒適合喝的乳製品是配方奶粉。那麼,3-6歲學齡前兒童適合喝什麼奶呢?因此,3-6歲孩子建議日常以純奶或兒童配方奶粉為主、酸奶為輔,其中羊奶是非常棒的乳製品。高營養價值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羊奶中含有200多種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因子,其中蛋白質、礦物質及各種維生素的總含量均高於牛奶;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學齡前孩子常喝羊奶,對保護視力、補充體能等大有好處。
  • 美媒:學齡前兒童宜每天至少運動三小時
    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參考消息網11月15日報導外媒稱,和專注於某一項運動的孩子相比,接觸多項運動的孩子體育成才比例更高,且他們受傷的機率要比只專注於某一項運動的孩子低40%左右。  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1月12日報導,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孩子們在周末的足球比賽中揮灑汗水,卻只有一小部分能夠成功進入最頂級的大學校隊。
  • 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
    上周六,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正式發布,其中首次提出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以上。 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形式主要包括日常活動、遊戲玩耍以及體育運動等。
  • 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出爐 建議全天身體活動3...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秀蘭)6月9日,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正式發布,首次提出我國學齡前兒童每天運動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推薦量。
  • 學齡前兒童飲食的八大特點
    學齡前寶寶需要補充的營養1、熱能、蛋白質:學齡前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期,活動能力和活動量均增大,熱能消耗增多,其需要量仍相對高於成人。熱能供給量,男、女兒童4歲時分別為6.1MJ(1450kcal)及5.9MJ(1400kcal),6歲時分別增至7.1MJ(1700kcal)及6.7MJ(1600kcal)。
  • 學齡前兒童教育 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書籍
    學齡前兒童教育1、隨意運動的發展其運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斷改善,學會運用正確的姿勢跑,並能聽信號改變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軀體平衡,學會在平行線中間或平衡木上行走。3歲以後兒童開始利用頭腦中的形象進行思維,形象思維是此期兒童思維的特點,如學計算時,用物體的具體形象(實物或圖形),能較好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此期兒童的記憶是形象記憶,他們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比較注意,也容易記憶,其記憶在遊戲中或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能得到較好的效果,而單跟他們講抽象的道理是不容易記牢的。
  • 學齡前兒童4-5歲時的發展:發生了什麼事?
    4-5歲的學齡前兒童也喜歡和其它他人在一起。到孩子五歲時,他們可能會更加控制自己的行為,並減少  發脾氣。孩子可能對上學感到焦慮  。與自己的孩子交談,甚至一起去學校都可以減輕家長的後顧之憂。在這一年中,孩子有時可能會掩蓋事實真相,甚至開始  撒謊。例如,即使他們這樣做,他們也可能會說「我沒有做」。這是學齡前兒童發展的正常部分。
  • 學齡前兒童知識教育的誤區
    學齡前兒童主要是指3~6歲年齡段的孩子,作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你是否也猶豫過要不要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呢?如果不對學齡前的孩子進行知識教育怕到了小學之後跟不上學校的進度,如果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又擔心過早的接觸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興趣。
  • 學齡前兒童怎麼培養編程思維
    最近有幾位朋友問我:「孩子什麼時候學習編程比較好?學齡前的孩子怎麼學編程呢?」我認為即使未來不做程式設計師,面對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孩子們熟悉編程思維,學習一些編程基礎也是非常必須的。針對5、6歲的學齡前兒童我推薦實物編程機器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在具象思維階段,通過實物來理解和學習編程,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 「學齡前兒童」怎麼說
    報導在界定這一孩子的年齡時,用了「preschooler」(學齡前兒童)一詞。英語中,一般稱「嬰兒」為「infant/baby」,稱「1-3歲初學走路的孩子」為「toddler」,而「preschooler」則指「3-6歲未入學的兒童」。
  • 學齡前兒童幾歲最適合學習外語?
    引發的討論中,不少有學齡前孩子並且不準備送孩子出國的家長,提出了一個他們更關切的問題: 學齡前兒童幾歲最適合學習外語? 這確實是我多年和中美兩國家長打交道被問到的頻率最高的問題之一。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很多家長都已經有了一個答案:越早越好。當再被問到為什麼的時候,家長的答案是,年齡越小,大腦越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