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住平衡趨勢下,房企如何參與城市空間布局?

2020-12-25 騰訊網

深圳的清晨,人潮從東南西北湧入城市中心,又在晚間回歸,這是屬於城市特有的「潮漲」與「潮落」。上班路漫漫修遠兮,「通勤難」正在成為扼殺上班族幸福感的利器。

「通勤難」難題 深圳「擠」進前10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城市交通潮汐式擁堵的背後,實際是企業辦公場所與員工居住地在地理位置上分離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顯示,北京居民通勤平均路程最長,為13.2公裡,平均用時達56分鐘;上海12.4公裡,用時54分鐘;廣州8.8公裡,用時45分鐘;深圳8.7公裡,用時44分鐘。整體來看,這幾座城市平均通勤距離均在8公裡以上,時間均在40分鐘以上,即上述四個城市的員工,上、下班總通勤時長達到了標準工時的六分之一。

研究顯示,深圳出行強度最大的是中心城區(福田、羅湖和南山)與新安、西鄉、民治、布吉之間形成的東、中、西三個主要的通勤走廊。福田CBD、南山科技園以及富士康龍華園區、華為坂田園區是深圳職住比偏高的區域。

「通勤難」意味著員工通勤時間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員工的心理負擔,間接地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進而降低企業的生產力。當「通勤難」成為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員工的幸福感正在被吞噬......

「通勤難」紓困 房企參與城市布局

由於辦公場所多聚集在城市中心,但市中心房價高企,員工不得不選擇居住在遠離市中心的城郊。而城郊缺少生活必須的配套,加上部分區域的軌道交通還不發達,從而愈發加重了城市通勤難的現狀。

幸運的是,各大城市都在積極探索,期望能夠根治「通勤難」的問題!聚焦深圳,2019年《中共中央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要落實「住有宜居」的戰略目標,因此在城市更新、舊改、棚改等空間規劃以及城市軌道建設方面,都需與職住平衡相結合。

理想層面「職住平衡」的實現依託於交通網絡、生態環境以及周圍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期縮短企業員工居住場所與工作場所的距離。實際上,想要從根源上解決「通勤難」的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職住平衡,房企作為參與城市規劃布局重要的一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業內專家認為,房企在規劃項目時,應多往城市寫字樓集中的辦公區域布局,基於毗鄰交通樞紐、毗鄰產業園區、毗鄰新城「三個毗鄰」原則,以期最大程度實現職住平衡,讓更多的人就近上班、居住。在具體產業辦公項目方面,可以在產業園區內增加人才公寓配建比例,打造10分鐘工作生活圈,推動職住平衡。此外,在地鐵站周邊高密度開發等也將助力減少通勤時間,讓職住更便利。

華聯控股作為地產綜合運營商,在項目的規劃布局方面,自有一套成熟的規劃思路與體系。由華聯控股開發建設的華聯城市中心,或許為城市探索職住平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樣本。

首先是優越的地理位置——華聯城市中心位於南山核心區域,受南山四大總部經濟帶的輻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確保華聯城市中心不局限於簡單地滿足企業的辦公需求,而是成為集企業辦公與高端居住為一體的「產業+人才」複合型總部超體。

核心的區位意味著成熟的生活配套以及市政配套。交通方面,華聯城市中心緊鄰地鐵9號線荔林站,一站即可到達前海中心區域。9號線貫穿南山中心城區連接前海,使南山中心城區與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深度融合。

華聯城市中心前瞻性的業態的布局——T1、T2、T3棟一站式總部辦公空間,聯合精英人才匯聚的U舍高端公寓,園區配套專屬會議中心、獨棟商業、員工餐廳以及金鑰匙國際禮賓服務的U+OFFICE全鏈條商服,全面賦能企業長遠發展的同時全方位滿足高端人才的居住需求。打造都市10分鐘生活圈,輕鬆實現城市中心的職住平衡。

不僅如此,華聯城市中心臨近南山三大商圈,享有豐富的生態景觀資源,大南山郊野公園、荔林公園和西通公園三大城市綠肺環伺環繞,辦公和生活的同時隨時感受到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深圳中原二級市場總經理玉家雄建議各位企業主,在後疫情時代挑選辦公場所時,應在考慮建築設計、舒適辦公空間的同時,將關注焦點更多地放在周邊生態環境俱佳的寫字樓

如今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不斷加速,深圳也正在打造更具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的全球標杆城市,如何讓更多高端人才留下來,成為深圳「雙區」建設的中堅力量、實現「安有所居、樂有所居」?「辦公+公寓」的業態布局使華聯城市中心為城市職住平衡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樣本。

據了解,華聯城市中心的T3棟辦公產品已經全部建設完畢,中區(13-21F)、高區(23-30F)整層銷售中,現樓交付;U舍作為華聯城市中心的配套居住空間,未來將打造成高端產業寓所,賦能全球精英族群,是灣區不可多得的集企業辦公與人才居住為一體的複合型總部超體。

相關焦點

  • 職與住產生的空間分離與通勤成為年輕人日常最關注的話題
    對於新一線城市來說,伴隨近年這些城市的快速擴張,新城新區的不斷建設,不少人的通勤時間也在變長。是不是城市規模越大,職住分離就越嚴重?城市如何改善職住分離縮減通勤時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冉江宇、付凌峰等所在的研究團隊基於通勤大數據進行了一份城市職住分離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參考答案。哪些城市職住分離度低?
  • 大城市職住空間特徵的多尺度比較與分析——以武漢為例
    【關鍵詞】   職住空間;多尺度分析;通勤圈;優化;武漢   (本文刊登於《城市規劃學刊》2018年第5期)   市場力驅動下,城市土地和住房等市場要素改革加速,在城市空間外擴-內更、
  • 讓通勤的路不再遙遠 杭州探索多中心郊區化發展縮短「職」與「住...
    如何平衡「職」與「住」的空間距離,已是城市必答的一道新考題。如何在改進城市的空間布局中,改善城市的生活質量,成為能持續吸引人才的高地,成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重點。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柯敏,正在參與浙江省大都市區要素聚集演化規律課題,對於都市區多中心結構有著自己的見解。  當前「多中心」空間結構模式已成為大城市發展的一種共同趨勢,城市規劃研究者一般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東莞、嘉興等城市是典型的鬆散式多中心結構,即僅有較弱的區域性的中心,不同中心之間的產業聯繫和人流通勤較弱,日常出行主要依靠私家車模式。
  • 科研成果快報第152期:基於高解析度遙感圖像的精細尺度下城市職住混合模式分析
    基於高解析度遙感圖像的精細尺度下城市職住混合模式分析Delineating mixed urban "Jobs-Housing" patterns at a fine scale by using high spatial-resolution remote-sensing imageryYao Yao, Chen Qian, Ye Hong, Qingfeng
  • 養老產業"大有可為" 房企跨界如何解決盈利難題
    在昨天舉行的全聯房地產商會大健康與養老產業分會專場論壇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是養老產業的一大分水嶺,養老產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養老產業進入「增量時代」事實上,多路資本已競相布局養老產業。至於參與市場的主體,目前已湧現出兩股主要力量,保險機構是其中一支,除此之外,房企亦紛紛搶灘養老產業。
  • 打造「垂直城市」 騰出公共空間
    上海面臨建設用地「緊約束」,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則與日俱增,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宅如何把集約式開發與遊憩空間塑造並舉,被不少開發主體視作地產主業轉型的機遇。「天空之城」的開發單位上海萬科,正探索通過空間重塑,讓住宅小區向集約緊湊、功能複合、職住平衡轉變,激發區域活力。
  • 養老產業「大有可為」房企跨界養老如何解決盈利難題?
    養老產業進入「增量時代」事實上,多路資本已競相布局養老產業。至於參與市場的主體,目前已湧現出兩股主要力量,保險機構是其中一支,除此之外,房企亦紛紛搶灘養老產業。「中國提倡『房住不炒』,減少增量,盤活存量,養老產業符合『房住不炒』,還可以增加收租物業。」
  • 房企搶灘城市更新,如何盤活存量、點石成金?
    其中,在房地產領域,一大看點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際上,近年來,城市更新被視為房地產市場存量時代的黃金賽道,眾多房企爭相進入該領域,以謀求地產開發之外的全新盈利支點。12月13日,在全聯房地產商會2020年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房企布局城市更新,在當前市場中大有前景,但如何將老舊資產點石成金、煥發出新活力、新生機,這不僅意味著機會,也是挑戰。
  • 房企搶灘城市更新如何盤活存量、點石成金?
    其中,在房地產領域,一大看點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際上,近年來,城市更新被視為房地產市場存量時代的黃金賽道,眾多房企爭相進入該領域,以謀求地產開發之外的全新盈利支點。12月13日,在全聯房地產商會2020年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房企布局城市更新,在當前市場中大有前景,但如何將老舊資產點石成金、煥發出新活力、新生機,這不僅意味著機會,也是挑戰。
  • 張弛有度 取捨有道 「15萬億」後房企發展的想像空間
    站在大時代的節點,與會的地產精英都寄望這場盛會能夠提供思考的新維度和新方向:地產行業已經到了「15萬億」的市場規模,下一步應該繼續擴張,還是保持平衡?這場盛會選取了多個備受業界關注的熱點切口,討論行業以往鮮少探索卻值得關注的議題,從地產IP升級之路、TOD發展模式中的房企探索到中國世界級灣區的地產價值,與會嘉賓直抒己見,從中可以觀察到這個行業未來的一些動向與熱點。
  • 平均通勤時間過長,成年輕人最大痛點,職住一體成城市發展趨勢!
    住在郊區,工作在市中心,"職住分離"的現象在當代社會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對於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市中心高昂的房價讓他們只能退居郊區。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北上廣深這四座超大城市的上班族每天平均通勤距離為9.3千米,平均通勤時間為41分鐘,其中北京的單程平均通勤時間甚至達到了47分鐘,每天一來一回就要在路上花去接近100分鐘。在所有的主要城市中,除了海口和拉薩之外,平均通勤時間也都超過了半小時。
  • 專家學者與品牌房企喝茶論道,解讀未來濟南樓市動向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4日訊 房住不炒、城市煥新、因城施策是2020年房地產市場的主基調,在眾多政策的指引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下,今年各大房企在「真正過緊日子」下如何「抓機遇,贏未來」,濟南如何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老舊小區整治給房企帶來了哪些發展機遇?
  • 2019.04:北京居民職住分離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空間結構逐漸複雜,其職住空間問題如職住分離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北京市是我國的首都,特大城市之一,其職住分離情況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張豔等(2018)基於北京市9個中低收入社區的600份樣本調查數據,發現計劃經濟下再分配製度的殘留與路徑依賴和城市空間的結構性調整對轉型期的城市中低收入者的職住關係影響顯著
  • 鴻翔房產:區域龍頭房企的「功守之道」
    區域龍頭房企成為地產行業的一股新興力量。在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這批房企卻出現逆襲之勢,依靠深耕術建立企業壁壘,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天我們關注到的鴻翔房產,就是這樣一家正處在發展快車道上的海寧當地龍頭房企。
  • 房企多元化荊棘路:共同選擇就一定正確嗎?
    雖然「多元化」已成為很多房企增厚「安全墊」的不二選擇,但在實際操作層面,至今仍未看到轉型成功的案例,更有許多公司在嘗試中折戟。傳統業務與新增長點如何平衡?多元化荊棘路如何成為房企的救命稻草?進退之間早在2010年前後,就有房企提出多元化轉型。
  • 【專訪】旭輝孔鵬:一家福建房企如何在北京市場拼到300億
    這份不甚滿意的答卷,以及與這個市場頭部房企間愈發擴大的差距,讓孔鵬壓力倍增。過去的這一年,孔鵬都在積極奔走,調整北京旭輝的發展戰略、產品線以及城市布局。作為集團三個率先突破百億銷售額的區域事業部之一的掌舵人,直到此時,孔鵬終於可以再次閒適地端起面前的茶杯。他目前的工作節奏仍然緊湊,但已經有條不紊。
  • 建築檔案對話李競|城市空間的旁觀者,抽離而又參與其中
    含混的魅力,從住區發展成為社區我的專項一直是做被稱為城市背景的住區類建築,很完整地參與到了中國住宅的整個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一些變化。無意識行為,激活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住區跟城市的關係密切,城市可謂大的底板,住區是其間小小的組團,它們之間的關聯在變化的過程中產生。
  • 疫情下房企如何「進化」?穩中求變 心向陽光
    而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每一家企業都面臨著生存之路上新的關卡。近日,多家房企公布了1月份的銷售數據,超過半數同比有所下降,也有少數同比有所增加。在疫情對樓市衝擊較大的情況下,房企應如何直面疫情,在此次考驗中實現「進化」?現階段,一切假大空的口號都是虛言,唯有主動出擊,落到實際,方能撥開迷霧見未來。
  • 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演進特徵與發展趨勢
    本文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演進的歷史合理性、現實複雜性等特徵的分析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就此談些粗淺的看法。  這一期間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演進有三個特點:一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體現出國家意志」。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既不是自發形成的,也不是地方主導發展的,而是在中央政府主導下,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重點的變化,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建構過程,國家利益、中央政府、指令性計劃是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形成的三個決定性因素。二是突出經濟建設的需要。
  • 搶佔「最後一公裡」 房企扎堆布局社區商鋪
    在購物中心存量巨大、去化困難的大背景下,「小而美」、「接地氣」的社區商業開始蓬勃興起,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商業地產的下一個風口,引各大房企爭相進入。因此不少品牌房企紛紛布局社區商業,陸續研發社區商業產品線,希望能在社區商業大市場上分一杯羹。合富輝煌(中國)商業公司總經理張智斌指出,「小而美」的社區商業開始蓬勃興起,並且被預測為商業地產的下一個風口,引各大房企爭相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