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多元化荊棘路:共同選擇就一定正確嗎?

2020-12-16 第一財經

橫盤時代,房企多元化轉型早已不是新名詞,但新賽道的開闢並沒有想像中容易。

近日,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萬科的一份內部講話曝光。他直言:「到今天為止,坦率而言,似乎沒有什麼特別成功的轉型案例。」而2019年,萬科要「收斂聚焦,鞏固提升基本盤」,保證萬科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雖然「多元化」已成為很多房企增厚「安全墊」的不二選擇,但在實際操作層面,至今仍未看到轉型成功的案例,更有許多公司在嘗試中折戟。傳統業務與新增長點如何平衡?多元化荊棘路如何成為房企的救命稻草?

進退之間

早在2010年前後,就有房企提出多元化轉型。新賽道的開闢,一方面緣於地產開發天花板的約束,開發商紛紛向外看;另一方面,社會需求的變化,促使開發商緊追趨勢擴充業務,尋找增量空間。

行業行至拐點時,頭部房企的嗅覺往往是最敏銳的。

2012年,萬科便提出地產行業已經進入白銀時代,隨即開始戰略轉型,重新定位為「城市配套服務商」。在2017年年報中,萬科提出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截至2018年9月,其轉型業務集中於長租公寓、物流地產、商業運營、教育、養老等。

談到發展多元化業務的初衷,鬱亮稱,這與萬科的工作原則有關——不賺最後一個銅板。「我們去很多地方是能賺到錢的,但賺到這個錢之後要能夠有第二筆錢可以賺。」他說,萬科是在別人貪婪時沒有那麼貪婪而已。

其他地產大佬在多元化布局上同樣動作頻頻。在「房住不炒」大趨勢下,房產市場預期發生改變,開發商情緒亦回歸理性。碧桂園早在2018年中期便提出「提質控速」,主動切換新賽道,尋求新的市場機遇。

2019年1月21日,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再次強調,碧桂園將做強主業,轉型升級,向高科技大型綜合企業闊步邁進。與此同時,公司網站的「公司簡介」內容更新,明確指出「碧桂園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去年我們農業公司和機器人公司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發展的思路也有了,接下來期待他們的精彩表現。未來我們是三個重點,地產、農業、機器人。」楊國強表示。

多元化布局看似熱鬧,然而,鬱亮講話為市場注入一針「鎮靜劑」。「若干年前,包括萬科在內,很多同行都嘗試轉型,但是行業轉型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說,到今天為止,坦率而言,似乎沒有什麼特別成功的轉型案例。

如今,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頭部企業間競爭激烈。當下中國TOP3包括萬科在內的發展商共獲得13%的市場份額,超過1/8;TOP10的發展商是28%的市場份額,超過1/4;TOP20的市場份額為39%,TOP30為54%,TOP50為64%。

在這種情況下,鬱亮認為,基本盤是指保證萬科「活下去」的關鍵,脫離基本盤將失去「活下去」的根基。而對於多元化,他說:「那些耗了三年還沒有帶來收入的新業務,未來會進入死亡名單,以避免成為公司的無底洞。」

賽道折戟

多元化布局看似打得火熱,但拓展之路則布滿荊棘。實際上,房企跨界「流產」的案例早已頻頻發生。

以融創為例,此前,因看好大屏運營和內容領域的發展前景,孫宏斌在樂視網陷入資金鍊危機之時,攜150億元資金入股樂視網、樂視致新和樂視影業三家公司。

然而,此番動作給融創帶來的是165.5億元虧損。孫宏斌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直言,樂視是一筆失敗的投資,並將其視作融創轉型的代價。孫宏斌更在去年半年報發布會上說,融創中國已停止多元化發展。

此外,去年7月30日,萬通地產曾宣布,擬收購星恆電源合計78.284%股權,交易總價款為31.7億元。然而,該收購計劃流產。12月17日,星恆電源公告稱,萬通地產決定終止收購鋰電池企業星恆電源的78.28%股份。

此番終止收購,使得房企跨界玩車受挫案例又添一宗。2018年以來,房企頻頻加碼整車製造、新能源電池等汽車產業,但受挫案例也接連出現,恆大與FF高調合作後,因資金問題與其對簿公堂。華夏幸福實控人王文學也退出相關新能源電池製造領域。

業內人士指出,地產可以通過土地資源實現相對壟斷,實現快速周轉,獲得巨額利潤。汽車行業則利潤更加稀薄,投資回報周期長。汽車寡頭們在造車、汽車產業鏈、營銷、品牌、研發積累等,不是新軍們短期內可以積累的。

而以教育產業為例,房企轉型同樣面臨諸多難點。首先,投資回報周期長,多數已小成氣候的房企旗下的教育品牌都已運營十幾年,如碧桂園、萬科都是90年代開始涉足教育領域。

由於投入周期長,需要較強財力支持。以K12為例,建設成本在3000~9000元/平方米,佔比15%~20%,教師工資佔比40%~60%,位於浙江某項目55萬平方米,投資30億,財務成本3億~5億,投資回報率只有4%,回報周期22~25年。

此外,異地複製擴張慢。幾家以K12教育為主的上市教育集團,基本為區域型公司,向外地擴張均有一定難度。同時,資源稀缺、政策變動都是房企開拓教育產業的風險因素。

除去教育,醫療產業需要不可複製的醫療資源,文旅產業需要獨佔的IP,這都決定了房企進軍多產業應循序漸進,而無法大幹快上。同時,產業版圖大不一定就天然佔據先機,在所有產業資源消化的當下,運營得當才是真的競爭力。

回歸核心

迷霧重重的多元化之路,房企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如何合理定位自身戰略布局?目前為止,房企多元化業務拓展大致涉及19個方向,主要可以切分為四大板塊:地產開發+、地產上下遊、存量管理以及其他業務。

房企參與地產開發+板塊業務主要是以地產開發為基礎,通過調整地產開發內容來實現不同的開發目的。該板塊業務主要分為五大方向:養老地產、文旅地產、特色小鎮、教育地產和物流地產。其中文旅地產模式目前最為成熟,形成了「以IP為核心打造場景」的產業發展雛形。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房企真正的多元化,是在實力基礎上進行業務再造和升級,否則產業只是淪為延續地產開發業務的手段而已。對於房企來說,在規模、資源、實力之上進行及早試驗,也應更加慎重和保持謙虛心態。

在近日舉辦的第十屆地產中國論壇暨2018中國房地產年度紅榜頒獎典禮上,億翰股份董事、億翰智庫首席研究員張化東認為,企業的發展與創新之本來源於「規模優先,回歸核心」,回歸核心之後,才能由此出發,向外擴張。

「為什麼回歸核心?」張化東認為,「大家都說萬達去地產化去得最堅決,但是我重新審視了萬達。很多人認為萬達的核心是商業,但是萬達住宅比萬達開發廣場開發的面積還要大3~5倍,給萬達廣場提供了巨大的現金流。」

鴻坤地產集團品牌及市場營銷部總經理張羽晴同樣表示,進行多元化的前提是有規模與資金的支持,而多元化背後的邏輯,則是企業由地產銷售所獲得的收入,轉向通過後端運營獲得收入。「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時,要思考自身的特點與對應的路徑。」

未來,企業之間業務交錯更加複雜,合作大於競爭。房企雖紛紛攜重金進入,但對於新領域,藉助外力或可成為穩定發展的「聰明一招」。在具體操作方式上,無論是收購IP還是嫁接資源,通過合作開闢新賽道都是最快的途徑之一。

相關焦點

  • 【超銀廣饒「十個一」】「讀」領風騷——《光榮的荊棘路》劉嘉軒​的家長
    本周校園朗讀者,請欣賞2018級4班劉嘉軒同學的家長帶來的朗讀——《光榮的荊棘路》。家長寄語:大家好,我是2018級4班劉嘉軒同學的家長。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孩子,願你珍惜這美好的時光,腳踏實地儲備能量,夢想,要趁年輕振奮成動力,而不要等到老了乾裂成傷口。現在,我和大家分享一篇高考的滿分作文《光榮的荊棘路》。
  • 走過荊棘路,邁向鮮花叢
    走過荊棘路,邁向鮮花叢——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3——說給老師的真心話》一間小小的教室,承載著無數個奇蹟。一個個幼小的心靈,喜獲了成長的秘寶。奇蹟是孩子們在56號教室裡所發生的身心上的變化,秘寶是雷夫給與孩子們的愛。初見奇蹟時,心裡不以為然,認為教室裡能發生什麼奇蹟,無外乎就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那點事,老師盡全力教授學生,學生隨心情接受知識。
  • 房企「變形記」,好戲還遠
    現在,房地產公司搞多元化產業發展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了。利用做房企的品牌影響力幹點兒跨界的事,只要思路對頭、管理到位,那就是順理成章。剩下的就是錢和速度的問題。畢竟房企大多數還是盆滿缽滿地賺了不少,與許許多多其他傳統產業的寒酸相比,那不是一般的財大氣粗。再說房企們也習慣了過去的高槓桿、高流轉,深諳速度與錢的哲學。
  • 在成功之前,一定有一條水路、泥路要走
    有時候在想,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還會選擇跟現在一樣的生活嗎?答案是,一定不會。可惜,人生不是電腦,還能關機重啟。但是,既然已經選擇了現在的路,無論多難,自己都要走下去,畢竟,都是自己的選擇!可以失敗、可以頹廢、可以有遺憾,但是一定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好好活著,不能放棄繼續去奮鬥。要始終堅信,哪怕自己選擇的是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只要一直往前走,總有一天,荊棘裡也會開出花來的。
  • 人生,即是一條坦蕩的荊棘之路
    我們總是走著此路,望著那再怎樣踮起腳尖也望不見的,彼路的風景。你總是抱怨自己走的路,比起別人來說太過平淡,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了別人成功道路終點的陽光彩虹,而沒有看到他們一路上的雷電和風暴。人不應該為自己的抉擇而後悔,既然抉擇已經做出,那就要堅信「條條道路通羅馬」。你之所以還沒有到達,是因為你只顧著仰天流淚痛哭,而沒有直面艱難險阻。停滯不前,又怎會到達呢?
  • 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 70%房企「踩線」眾房企主動「降檔」
    融資「三道紅線」預期之下,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
  • 鼓勵房企打折,北方樓市集體自救,房價要止跌了嗎?
    導讀樓市真的需要降價, 以求生還機會嗎?昨日,哈爾濱市頒布的一則《關於疫情期間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相關政策的通知》被推上了熱搜。圖源/每日經濟新聞該文共出臺了14條具體扶持措施,內容涉及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放鬆、住房公積金政策調整、支持公寓產品按揭貸款、鼓勵房企讓利等。
  • 房企終於相信了!TOP 50房企今年數位化科技投入超1億
    另外如果從運作模式的角度,這些房企目前最主要採用的模式是自我孵化,自我孵化主要是受制於房地產企業在現階段多元化和規模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很多外來的公司很難理解房地產企業的內部邏輯。所以在自我孵化的模式上,通過自我孵化,把自身總體的架構邏輯搭通,接著有的企業會採用對外投資,加強房地產企業在這方面的應用。
  • 這些房企靠什麼擠進「世界500強」排行榜?
    衝擊世界500強榜單,一直是房地產行業眾多龍頭房企的夢想。萬達領軍人王健林明確提出,要成為世界500強以及全球最大的不動產企業。從以前的「做世界500強的房東」提法,到躋身世界500強,萬達的目標展現了中國房企的戰略野心。
  • 房企搶灘城市更新,如何盤活存量、點石成金?
    尤為體現在一線城市,在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步下降背景下,如何去把握存量盤活、城市更新,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命題。隨著舊改規模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房企也在加深這一板塊的布局。政策層面上,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相繼出臺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更新行動計劃,不同於以往的大拆大建,土地資源利用進入以存量開發為主的新階段,把歷史風貌保護和存量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房企搶灘城市更新如何盤活存量、點石成金?
    實際上,近年來,城市更新被視為房地產市場存量時代的黃金賽道,眾多房企爭相進入該領域,以謀求地產開發之外的全新盈利支點。12月13日,在全聯房地產商會2020年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房企布局城市更新,在當前市場中大有前景,但如何將老舊資產點石成金、煥發出新活力、新生機,這不僅意味著機會,也是挑戰。
  • 前有恆大造車,現有萬科養豬,房企巨頭為何不能踏實賣房?
    業務多元化嘗試在各行各業都不少見,但像房企一樣經常曝出驚人之舉的卻並不多見。造車的恆大和進軍機器人的碧桂園是房企多元化嘗試的典型代表:面對市場上一波接一波的熱點,房企們選擇悉數跟進,一個都不落下。,萬達是較早一批做業務多元化布局的房企巨頭。
  • 專題|榮盛、藍光,房企規模突圍戰的不同邏輯
    本文,我們將圍繞榮盛和藍光兩家房企,從發展歷程、業績表現、多元化戰略、土地投資總量與質量、土地拓展方向等多角度進行異同點的比較分析,突出兩家房企差異化突圍路徑的出發點、形成過程及落腳點,並對兩家房企千億之後的發展空間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出提示,對其他有規模突圍訴求的房企形成一定借鑑意義。
  • 房企做東請客吃飯
    ,對於童話後的平庸,要有心理準備 辦得簡短的 這家房企一定是非常低調的,也可能是不善於表達自己,卻是肚子裡一定有貨的 跟自媒體人一樣,有人高談闊論,一個字寫不出來;也有人妙筆生輝,上臺後卻啞口無言,又能寫又能說的人有,少之又少
  • 白銀時代,房企第二增長曲線在哪裡?
    包括長期以專業和專註標榜,而且長期只做住宅地產,不做商業地產的萬科,也都鴨子划水般地遊向了多元化的世界。  但實際上,不少房企的多元化發展,或者說所謂的去地產化,只是在名稱上做文章,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或者換個馬甲搞點噱頭,甚至有借多元化之名進行圈地或融資。
  • 2020中國百強房企出爐,濮陽已集齊6家 更多房企在路上……
    品牌的力量縱觀地產界,百強房企排行榜無疑成了很多購房者衡量地產企業的一項重要指標,提升房企在購房者心中的權威度、信服度。2020上半年中國百強房企排行榜出爐,一個如此重量級的榜單,都有哪些房企榮登入榜,排行TOP10的房企有哪些?你看好的房企排行第幾?濮陽入榜幾家?……往下看,答案一一揭曉!關於濮陽以上百強房企中,入駐濮陽開發項目的如下:碧桂園、中國恆大、建業地產、富力地產、中梁控股、榮盛發展。
  • 對地產行業的13個判斷,關係到所有房企的命運!
    你按照常識想像的所謂「大象跑的慢,或者小魚個頭小容易「彎道超車」,這都不正確了,看看中指的統計:前三大陣營,大塊頭正向「雙位數」左右「正增長」!中海在地產圈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利潤王,1979年成立的最早房企之一,工科中海,融資4.01%……但基於未來房地產,中海認為「在當前政府限價、市場進入存量的大背景下,產品的價格、利潤率還是會有一定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利潤總額在未來5年的持續增長,中海地產的銷售規模必須有比較大的提升。」
  • 房企拿地變局:「綠增」「紅降」 核心都市圈受青睞
    在「三道紅線」疊加償債的壓力下,房企拿地邏輯生變,「綠檔」房企繼續把握窗口期拿地回補土儲,「紅檔」房企減少出手慎投資。從房企拿地區域情況看,集中度繼續提升。50強房企11月新增拿地建築面積的53%位於30個城市,而50強房企今年以來拿地TOP10城市的建築面積佔總投資建築面積的25%,房企青睞在核心都市圈拿地。
  • 科技賦能房企升級,智能化打造行業新生態
    01 房企搶灘智能化新藍海 戰略調整助力智變升級 房企紛紛布局智能化領域,推動智能化戰略升級,部分優秀房企將智能化提升至戰略高度,運用智能化手段,加速品牌房企轉型升級,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 愛德數智峰會:解碼房企經營決策力升級密碼
    2020年上半年,對於房企來說無異於一場壓力測驗。隨著潮水漸漸退去,行業環境愈發複雜,房企似乎陷入「集體式焦慮」,越來越多地產人認識到,競爭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房企戰略制定、經營管理能力越來越重要,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房企大運營體系要怎麼落地?如何實現經營數據的分析、經營指標的調整、項目計劃和現金流管控自動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