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和吳廣起義後經歷了什麼?起義是怎麼失敗的?

2020-12-12 古今中外大家談xue123

陳勝和吳廣帶領900個戍卒宣布起義之後,打著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旗號,大家一致擁戴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稱號為「大楚」,這隻農民起義軍在竹竿上掛塊布當旗幟,用木棍、農具做武器,就像一股澎湃奔騰的洪流,一舉佔領了大澤鄉,接著又攻克了蘄縣。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當時的天氣已經好轉,陳勝決定兵分兩路:東路軍由符離人葛嬰率領,攻取蘄縣以東地區,西路主力軍由陳勝、吳廣親自指揮,向蘄縣以西進攻,陳勝要葛嬰出發後經常向他報告戰況。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十多天時間,陳勝大軍向西前進了幾百裡,連續攻佔了銍、酇、譙、苦、柘五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百姓紛紛響應,踴躍參加起義隊伍,起義軍迅速的壯大了起來。起義軍由原來的900人現在已經發展到步兵3萬人,騎兵1000多人,擁有戰車六、七百輛。

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陳、吳廣和部將呂臣、田臧等人商量,陳勝聽了大家的建議,然後說:「下一步應當進攻陳縣,佔領它,可以使江淮地區的糧食無法西運…………」,大家一致贊同。

起義軍浩浩蕩蕩向陳縣進發,陳縣的縣令、縣尉聞風喪膽,狼狽逃竄,只留下一個縣丞和士兵六、七百人,在城內作頑強抵抗。起義軍兵臨城下,陳縣縣城四門緊閉,陳勝、吳廣和900戍卒曾在陳縣集訓過,對陳縣地形比較熟悉,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夜間行動,由吳廣帶兵正面攻打麗譙門,陳勝的侍從官呂臣城牆四周防守薄弱的地方側面攻擊。戰鬥持續到黎明,陳縣守軍全部被殲,縣丞也被吳廣砍死,起義軍進駐陳縣。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陳縣城內有一個叫張耳的,還有一個叫陳餘的,原是魏國的貴族,秦滅魏國後曾被懸賞捉拿,他倆隱姓埋名逃到了陳縣,張耳和陳餘見起義軍聲勢浩大,便一起來求見陳勝,請求參加起義隊伍。

陳縣還有幾位老鄉親來見陳勝,說:「將軍揭竿而起,首舉義旗。親統大軍,衝鋒陷陣,應該稱王,而且為了監督指揮各路將領,也非得稱王不可」。

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這個建議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可是張耳卻站出來連連搖手說:「秦滅六國,絕人後代,將軍英勇作戰,不顧萬死一生,為天下除害,如今剛打到陳縣就稱王,這是向天下人表示有私心,希望將軍不要急於稱王…………」。

張耳剛說完,陳餘馬上接著說:「希望將軍引兵向西攻秦,並派人重立六國後裔,為自己樹立同盟者,增強反秦力量,這樣用不著經過激烈的戰鬥,就能誅滅秦二世,號令天下諸侯,如果在陳縣獨自稱王,恐怕天下人不願相從」。

陳勝、吳廣否了張耳和陳餘的建議,依然在陳縣稱了王,定國號為「張楚」,這為陳勝、吳廣兵敗身死,最終起義失敗埋下了伏筆。

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陳勝為了迅速徹底的推翻秦王朝,召集部下將領商量向全國進軍的戰略,吳廣建議:用起義軍的主力向西進攻秦朝的心臟地區,這樣就可以鉗制住秦軍的主力,更有利於其他地區起義軍的發展。陳勝也表示贊同。

陳勝把西路主力軍又分為三路,任命吳廣為假王,率領軍隊進攻滎陽;另一路由將軍周文率領穿越三川郡,通過函谷關,直逼鹹陽;再一路由宋留帶領進攻南陽,由武關從南面迂迴攻入關中。

陳勝以陳縣為中心,東南西北方向都派出了進攻部隊,他任命農民出身的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向北攻打原趙國地區。

這時候,東路軍葛嬰回到了陳縣,他帶領的起義軍已經佔領了九江郡的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葛嬰自作主張,立楚國貴族襄疆為楚王,後來聽說陳勝已自立為張楚王,於是殺了襄疆,回來向陳勝匯報,陳勝很是氣憤,下令誅殺了葛嬰,派將軍呂臣接替了葛嬰的指揮權。

各路起義軍按計劃進軍,武臣指揮部隊由白馬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北渡黃河,採取了招降的辦法,連續佔領了三十多個縣城,九月初,武臣攻下了原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西南),隊伍也擴大到了十幾萬人。

張耳和陳餘以稱王來誘惑武臣,又慫恿武臣不要向陳勝匯報,葛嬰就是例子,武臣承受不住權力的欲望,自立為趙王,封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

周文的西徵軍進展也很快,在吳广部隊的掩護下,周文繞過滎陽,突破三川郡秦軍防線,勢不可擋,長驅直入,很快就通過函谷關,攻進了關中,八月下旬,周文打到距鹹陽100多裡的戲水(今陝西臨潼縣東北)的時候,隊伍已經發展到了步兵20多萬,擁有戰車1000多輛的大軍了。

消息傳到了鹹陽,少府章邯給秦二世出了個主意:赦免驪山「刑徒」的罪,把他們全部都放出來,解除奴隸所生兒子的奴隸身份,挑選30萬年輕力壯的,把這批人武裝起來,去鎮壓起義軍。

這個時候,周文的部隊正在戲水附近休整,沒想到一支30萬的大軍突然反撲過來,周文被打得措手不及,不得不一直後撤。

張耳、陳餘打探到了周文失利的消息,於是建議武臣,利用這個時機向陳勝匯報稱王的事,陳勝心裡當然不高興,但是為了顧全大局,只能承認武臣的趙王稱號,同時命令他急速派兵進入關中,馳援周文。

武臣派出了兩路大軍,但根本不是進入關中馳援周文的,第一路大軍直撲原燕國地區的恆山郡(今河北正定一帶),第二路大軍攻取原燕國地區的上黨郡(今山西長子縣一帶)。原來武臣聽取了陳餘的計謀,陳餘認為,陳勝滅秦之後,肯定要集中力量討伐武臣,只有擴充地盤,壯大實力,將來才能與陳勝抗衡。

公元前209年11月,章邯率領秦軍將周文的部隊全部殲滅,周文戰死,隨後,章邯統率秦軍攻打圍攻滎陽的吳廣,關鍵時刻,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吳廣在戰略上和手下部將田臧等人有分歧,田臧假傳陳勝的命令殺害了吳廣。

吳廣被害對陳勝打擊很大,但是他也沒辦法,臨陣斬將,兵家之大忌,於是陳勝任命田臧為上將軍,由他指揮起義軍迎擊秦軍,結果田臧兵敗身死。

秦軍在章邯的率領下,瘋狂地撲向陳縣,在阻擊秦軍的過程中,起義軍將領蔡賜、張賀相繼陣亡,陳縣被秦軍四面包圍。

雙方激戰了三天三夜,陳勝看陳縣已無法堅守,於是在第四天夜裡,陳勝率起義軍突圍而出,起義軍退到了下城父(今安徽渦陽縣東南),就在這一天夜裡,陳勝的車夫莊賈為了報功請賞,為了自己的私慾和貪慾,殺死了陳勝,陳勝吳廣起義嚴重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勝稱王,可為什麼吳廣卻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陳勝和吳廣兩人死的有多麼窩囊?
    兩人雖有高於常人的才能,但也受到了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陳勝稱王后的管理模式是失敗的導火索,而後發生的內部爭鬥則造成了起義軍最後的失敗。陳勝和吳廣辛苦的開創了起義之風,最後卻落到了劉邦的手上,也算是第一個煮螃蟹的人,但是煮的食物卻被別人吃了。那麼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兩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其實兩人的死相是一個比一個難看。
  • 陳勝吳廣起義時為什麼要假扮為扶蘇和項燕?是因為他們不自信嗎?
    「大澤鄉起義」,也叫做陳勝吳廣起義。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2019-12-26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面的故事,並不高尚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陳勝和吳廣設計殺了負責押送他們的縣尉,然後召集大家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籍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另外,陳勝起義的時候高呼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被義軍的各大首領牢牢記住,大家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自立為王,割據一方,農信起義軍看似規模宏大,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勝利的時候,大家一起喝酒吃肉,當失敗的時候,各種矛盾便暴露出來。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於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餘民夫。秦時法制十分嚴厲,若是不能按時到達漁陽,將會面臨被處死的危險,這群人恰好碰到天降大雨,數日不停。按時到達漁陽已經是不可能了,陳勝和吳廣便聚在一起謀劃退路:「現在逃走是死路一條,起義反秦也是死,反正橫豎一死,不然為大業而死如何?」陳勝說:「如今天下受秦壓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現在的皇帝並不是始皇的長子,原本應該做皇帝的長子扶蘇被他殺害了。
  •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為何要打項燕和扶蘇的旗幟,為何國號為楚?
    秦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爆發了起義,起義的頭領是陳勝和吳廣,二人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便到達陳縣,在陳縣稱王,國號張楚。為何陳勝吳廣起義時要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為何建國的國號會是張楚呢?
  • 大澤鄉起義失敗後,陳勝被車夫所殺,那吳廣的結局如何?比他害慘
    陳勝吳廣起義,又叫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統治時期,實行暴政,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秋,朝廷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屯守於漁陽。誰知到達大澤鄉時遇到了大雨,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
  • 歷史上最令人熱血沸騰的4句起義名言,個個都很牛,但結果都失敗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歷史上最令人熱血沸騰的4句起義名言,雖然個個都很牛,但結果都失敗!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和吳廣起義時動靜很大,這二人本來都是奴隸,處於社會上的最底層,但是因為辦差時遇到了差錯,為了保住小命,所以不得已起身造反,當時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般氣壯山河的口號,讓大家都紛紛加入到了陳勝和吳廣起義的旗幟下。
  • 陳勝吳廣起義轟轟烈烈,差點打到秦都鹹陽,卻為什麼會迅速兵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領900名貧苦農民,在兩名秦吏的看押下,去漁陽服徭役。結果半島上突發大雨,道路被山洪阻斷。按照秦國律法,無法按期趕到者,一律會被處斬。這種情況下,遲到已經成為必然。陳勝和吳廣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逃,基本上死路一條;反,尚有一線生機。
  • 陳勝、吳廣起義,一場蓄謀已久的暴動,揭開秦律的真實面目
    尤其是在《史記》中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描述,在陳勝吳廣起義之時,所用的理由就是眾人前去服役。超過了規定的時間,要被殺頭,因此在陳勝和吳廣的煽動之下,最終進行了反叛,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我看來,秦代的律法絕非陳勝吳廣所說那樣;而且陳勝吳廣的起義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軍事叛亂,包括每一個細節都推敲的很好。首先來看一下秦代的律法,秦代的律法應該是先秦以來較為完善的時期,因為在重用法家思想的情況之下,秦代的律法已經相當的成熟了。
  • 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起義嗎?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讓人感到心酸
    陳勝吳廣起義實實在在地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以席捲天下之勢引爆了秦末的亂世,從而開始了中國歷史最精彩紛呈、壯懷激烈的新篇章——楚漢爭霸。從統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統一;從分封制推翻集權制,再到集權制慢慢吞噬分封制,一個個傳奇人物、一場場驚世戰爭紛紛登場。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
  • 陳勝吳廣起義後,為何迅速消失?原因還是他們自找的
    上歷史課的時候,我們就學過有關大澤鄉起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言猶在耳吧,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讓我們熱血澎湃,激發了下層人民的鬥志,讓底層老百姓知道了,他們自己的命運有他們自己做主。由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天下反秦的序幕。
  • 被忽悠瘸的歷史|揭秘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真相
    而陳勝對比之下,怎麼也得是個初中畢業的水平。而當時的底層勞動人民是不太可能接受到這麼系統和「高級」教育的。還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頗有政治思想的語句,也不像一個底層農民能夠脫口而出。疑點還不單單是如此,《陳涉世家》一上來就提及「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有人可能就覺得這沒毛病啊,有名,有字,不是很正常麼?
  •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發動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是項羽劉邦稱王?
    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因此,陳勝吳廣便帶隊起義。可是,明明是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成為了項羽、劉邦的天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是什麼?其實我們被騙了兩千多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陳勝吳廣的起義,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的內容編出來的。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不是農民的陳勝,不是兄弟的吳廣
    提到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農民起義,誠然,參與大澤鄉起義的主力軍確實是農民,因為秦朝初年,天下最多的人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但是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卻未必是農民。就算接受了教育,沒有一定的領悟和一些生活上的經歷和感受,想說出點名言來還是很難的。要知道那個時代,不僅受教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想看到好書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書能看懂又是一件難事。因此能說出名言警句的前提是:受過教育,看過好書,自身有家族傳承,還要有經歷,才能有切身的感悟,正所謂有感而發。
  • 大澤鄉起義原來是陳勝吳廣導演的一場大戲
    《陳涉世家》是《史記》的其中一篇,也是我們中學課本的一篇文章,也是要求我們背誦的文章,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經過,那就是官逼民反,都是因為秦法暴虐,才導致大傢伙風起雲湧的起義。秦朝是很暴虐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學歷史深信不疑的。
  • 以炒作開局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暴秦一呼百應,為何迅速潰敗?
    秦軍殘忍壓迫 起義軍發展的高潮與失敗 經過大澤鄉的輿論宣傳之後,陳勝、吳廣二位已經成為上天的選擇者,成為廣大貧苦農民的代表者大興土木 農民起義軍失敗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大起義最終失敗了,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