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懂得的孩子的天性

2020-09-19 安茹講心理

什麼是人類的五大天性?

第一個天性:愛的能力就是他願意,他喜歡,他要去愛別人,而他也喜歡並需要別人來愛他。

第二個天性:聯結。人,需要和其他人聯結。

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上,與任何人不連接的話,你就會感到孤獨!你會感到寂寞,你會感到痛苦。

第三個是獨立自主。

第四個價值感。

第五個安全感。

什麼叫天性?比如說,一條活的魚它在水裡遊的時候。他是自由自在的,一旦你把這條活魚撈上來。他會很痛苦的樣子,她會掙扎,久了他就會出現大口大口的腮幫子,再久了就會死掉。要不然我把它放到水裡,它又會自由自在。

在這裡,簡單聊聊孩子的聯結。

『孩子經常會主動來重建聯結,但是大人卻會完全誤解。』例如,女兒不肯去睡覺,難道她只是在製造麻煩嗎?她也許是在嘗試拖延時間來與你聯結,解決你們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兒子在你做飯時一直纏著你,這時你已經夠煩了,所以叫他走開。

但是,這些行為是一個孩子所能找到的最佳聯結途徑,他們為此傾盡全力,因為斷裂的感受太痛苦了。

換句話說,當孩子嘗試著自己走出孤獨感的堡壘時,我們卻畏縮地躲在自己的孤獨之中。

透過霧蒙蒙的玻璃,我們只看到他們討厭的行為,卻忽略了他們為重建聯結而做出的努力。不要停留在表面,行為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人類本能:努力聯結。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玫瑰]



冬將盡,春可期,山河無恙,世間皆安。

相關焦點

  • 慢慢的父母發現孩子天性涼薄,這該怎麼辦?
    其實,這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孩子溫暖開朗的性格,是需要父母們來培養呵護的。因此,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天性涼薄,那麼父母們首先要做的並不是責怪,而是要懂得去理解。小孩子對於很多事情,甚至自己的親人都表現出一副冷漠的態度,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身處的環境導致的。
  • 孩子脾氣大控制不住怎麼辦?這不是天性,父母要懂得循循善誘
    而在與父母的交流上,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回應,一旦父母給予相應的回應之後,孩子就會開始繼續以相同的方式回應父母,導致溝通方式存在嚴重偏差。但其實孩子是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就不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他們只想著父母回應自己很開心,想要試探父母的底線。
  • 黃多多形象改變被關注,針對父母教育問題,孩子天性值得關注
    孩子的天性不能一直被壓制,有時父母適當的引導更有利於發展,天性不應該被約束,應該自由發展,但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減少。孩子在兒時表現的最為明顯,天真、單純、善良,這些寶貴的品質都值得父母去發掘,孩子總歸是孩子,父母有教育的責任,自然會適當的約束孩子的天性。
  • 粗心大意並不是天性,孩子粗心該如何解決?父母或該了解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粗心大意是許多孩子都會有的現象,有的家長逐漸就習慣了,認為孩子的粗心大意就是他的天性。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他們沒有辦法像成年人那樣能夠面面俱到。
  • 孩子淘氣調皮的原因不可忽視,尊重孩子的天性,是父母的必修課
    文丨C媽學堂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教育孩子之時,往往只會看到他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缺點,而忽視孩子異於常人的表現。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所以常常會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只要孩子做出任何讓父母不滿意的事情,都有可能面臨父母的批評和訓斥。
  • 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學會調皮
    頑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成長就是探索未知的過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在這個特定階段不能只知道拳腳相向施以加暴力,要對孩子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才能快樂成長。1.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能不懂溝通直接打罵孩子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孩童時期每個孩子都對大千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時時刻刻洞察著這個世界,在感到疑惑時候,孩子們總是不由自主的伸出他們小手觸摸未知,給父母製造許多麻煩。
  • 「海倫多蘭英語」父母應該如何發展孩子的第二天性?
    人的智慧是可以培養的,當它形成一種習慣以後,就成為人的第二天性,是後天環境造就的人類習性。為了提高孩子的早期教育質量,很多父母首先都能意識到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真正需要的環境,是親密關係中的良好互動在一切的環境中,親子關係是最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因為
  • 正向引導孩子的天性發展
    天性,是孩子的先天屬性。幼兒期是孩子思維非常活躍的時期,我們會經常聽到幼兒問「為什麼」。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問題,不敷衍、不打擊,耐心地引導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和體驗,並且能養成凡事追根問底、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果孩子不愛探究,父母就要多引導,幫助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 孩子總是沒目標怎麼辦?父母要懂得培養興趣,挖掘孩子閃光點
    >很多時候,孩子自己找不到人生的目標所在,就需要父母幫忙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所在。如果孩子沒有目標其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閃光點,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點,所以父母要懂得改變孩子的思想,主動擔當那個幫助孩子挖掘閃光點的人。
  • 熱愛生命,是孩子的天性
    我小時候也喜歡帶毛的動物可惜,父母總是以耽誤學習為由從未如願~換到我當爸爸的時候又覺得貓狗掉毛,黏人,還愛叫,實在麻煩!反倒更喜歡,不吵不鬧的金魚或爬蟲孩子喜歡動物應該是天性小孩子赤裸裸地來到世界上,不懂得語言表達,只依照本能和衝動行事。
  •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小林一直擔心兒子性格過於孤僻,所以時常和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請教孩子的問題。班主任問小林:「按道理來說,性格再內向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孩子的天性。你的兒子的確是過於內斂了。平時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就是平時我們會給孩子樹立很多『規矩』,所以他心裡很有譜,很少做錯事情。」班主任嘆了口氣:「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被你們壓抑住了。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誰都會犯錯,孩子更會,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孩子只有試錯才能懂得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是孩子建立邊界感的過程。」
  • 釋放孩子的「天性」≠「沒教養」,父母教會孩子規則意識很重要
    怎麼還能以「孩子天性」為藉口,縱容孩子的這些沒有規矩的行為呢?這種不理會他人感受,一昧放縱孩子的行為根本不叫「釋放天性」,而是只能讓別人說你家孩子沒教養。作為家長,如果我們想要釋放孩子天性,那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去把控好自己孩子的各種天性是否合理,是否是對他有利的,再決定是否要釋放。
  • 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夠遇到一對懂得自我成長的卓越父母
    三是要正確處理孩子的挫折,積極鍛鍊孩子的意志,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人在生活中不可能萬事順,總有一些不開心出現,這就需要父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挫折,經常同孩子談心,把孩子的「心裡話」說出來,把自己的委屈和遇到的難題匯報給父母,及時排除孩子的糾結。最後,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成長,在人生發展和家庭建設方面做到積極陽光,讓生活充滿快樂,家庭幸福常在。
  • 《密逃2》:父母的期待式教育,犧牲了多少孩子的天性!
    陶小寶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每天需要都按時學習,做大量的習題,他很不開心!隨著一步步深入他的內心,發現陶小寶只是一個副人格,原本的主人格是陶小玉!可是,陶小寶一點也不開心,他放棄了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他完全失去了自我!但是,他不敢放鬆,因為他不想媽媽再像以前一樣不開心!
  •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不是非要讓孩子感恩父母、道德綁架,孩子生來並不欠父母什麼。而是因為學會愛,擁有愛的能力,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視父母的照顧和付出為理所當然,只會一味地自私索取,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還記得2011年曾轟動全國的「留學生弒母」事件。24歲的留學生汪佳晶,在日本5年的生活費全部靠母親每月7000元的工資收入。他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省吃儉用提供的安逸生活,大好年華從未打過一份工,只知沒錢時跟母親伸手要。
  • 家教最大的騙局:放養,釋放孩子的「天性」,快樂成長
    ,他們把孩子捧上了天,把釋放孩子的「天性」,當做了天賦人權、理所應當。他們認為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都可以歸之為天性,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評判、不可壓制。這種觀念居然佔據了我們社會精英們的頭腦,中高收入家庭、高學歷人士,寧可委屈自己,也不可委屈孩子。甚至舉美國例子,父母違背未成年人的意願,強迫孩子,會被判坐牢或社區勞動等。一位北大老教授曾憤慨說: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論、學歷無用論以及釋放孩子天性論。
  • 孩子這幾種懂事的表現,卻壓抑著孩子的天性,父母還引以為傲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類孩子情商真高,懂得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懂得在什麼時候不說話,也很有分寸,不會讓大人為難。但是事實是,很多時候他們的「懂事」是處於被逼無奈,是出於對大人的害怕,怕他們打自己罵自己。所以他們知道自己不能任性,一旦任性就會產生對自己不好的後果。像這類孩子長大後會有產生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第一,做事畏畏縮縮,不果斷,懦弱。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 為什麼孩子不懂得心疼你?聰明的父母,懂得把愛「藏」起來一半
    可是卻總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問原則對錯。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被愛是應該的,父母就該這樣對我。很多人成年之後還理直氣壯地啃老,認為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更不懂關心和感激他人。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同樣,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這是無限度給予的結果。
  •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半輩子都在做孩子奴,到頭來孩子卻不懂事、不聽話,更不會心疼父母,真讓父母心寒啊!為什麼現在有些孩子一點都不懂得心疼父母?這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有關?因為,孩子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般,父母在上面怎麼描繪,孩子就如何。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參照物,所以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也是現實存在的。家長忽略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自然不會懂得心疼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中,說不定覺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呢!我在這裡說要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並不是非要讓孩子感恩父母、進行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