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似越努力的人越失敗?思維的象限

2020-10-20 張雲在線

​文︱張雲在線

 

最有效率的做事方式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直接把目標拆解成具體的任務,然後分段去執行。假如沒有前期工作計劃,那麼做事情就沒有主次之分。結果是工作很忙,精力的投入是看不到產出的。

 

當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遠遠多於回報,就會造成的長期的虧損,那麼這樣的投資就是失敗的。畢竟人是要生存的,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是,做決策之前編制一套篩選機制,省略多餘的因素,儘量做到結果導向。

 

要具備這種篩選能力,其實是很難的,需要反思能力和刻意糾正行為的能力。

 

一、思維的象限

 

每個人思維的象限不同,最終命運的走向也是千差萬別的。記得上中學時候,班裡有一位男生讀書是超級用功的。

 

早上7點的起床時間,6點之前準時到教室讀書;中午下課,同學都去吃飯了,他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的。晚自習放學,教室熄燈的任務都是交給他執行的。

 

而考試成績的公布,也沒有顯得他特別突出,幾乎處在中等水平。為什麼投入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得到更好的結果呢?

 

真相是這種悲劇幾乎是沒法改變的,讀書成績的好壞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約佔八成以上。人們說「勤能補拙」是沒有錯的,但是僅僅是補拙而已,很少能夠在這個領域做到頂尖。

 

有的人天生擅長邏輯思維,適合做推理分析,解數學題,數據編程等理工科的工作。有的人更偏向感性思維,更擅長做文學,藝術類工作。而有的人運動能力強,適合做體育競技類的職業。

 

所以人的屬性是各不相同的。人們所說的傑出人物,往往都是偏執狂,很少有全才。 

二、適應能力的測試

 

根據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測評標準,用這套模式評判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實際上並不全面。恰似是這樣反人性的制度,更體現了社會競爭的公平。

 

我們生存在人類社會中必須要有所規範,有一個標準的篩選機制,只要能過線就算及格。而這種規則是逐漸升級的,每一個領域都有而且不會消亡。

 

學習優秀者就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繼續深造,他們有更好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學習平庸者也能上一所普通的大學;留下的那些人就更早地踏入社會。

 

由此出現了人群的劃分,雖然有很多成功逆襲的成功案例,但是相對於龐大的人口基數,能夠脫穎而出的只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不能以點概面。

 

以前我說過一個概念,就是把一個天才放錯了位置就變成了蠢材。好比把一個擅長寫代碼的技術人員,安排去做廣告創意一樣並不稱職。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群體。 

三、不適應會有什麼結果?

 

人在不適應的環境中生存,就會形成個人心理與群體心理的對抗,結果只會導致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有自我意識的人就可以屏蔽掉外界的阻抗,而內心不堅定的人只會淪為烏合之眾,隨大流而變得平庸。

 

因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活在一種不適應的環境中,心態上就要學會自我調節。適當釋放精神壓力,嘗試去適應這種狀態,或者改變這個現狀。假如沒有這種彈性的調整,一般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有的人天生就不適應規則對於人性的改造,強迫自己去做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是沒有辦法做好一件事情的,只會是浪費時間甚至混沌的過完一生。 

比如說,那位學習很努力的中學同學,後來怎麼樣了?據說是高考落榜了,後來為了高考復讀兩年,年年都落榜。再後來住進了精神病醫院。面對如此曲折離奇的故事,唯有一聲嘆息。

 

這種個人與環境對抗的衝擊,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希望-破滅-希望-破滅-希望-破滅……)如此地反覆輪迴,足以讓一個人的心理防線土崩瓦解。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曾經的創業明星茅侃侃自殺事件!蘇享茂自殺事件!就在昨天2018年8月8日騰訊前員工甘來,在離職後創業,還是三家公司的股東,從22樓縱身跳下……

 

在他們的生前都應該經歷過煉獄般地困獸之鬥吧,直到精疲力竭,生無可戀。否則就是不會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是因工作壓力導致的身體疾病,另一個是社會階層激烈的競爭而導致的心理焦慮。這個時代的兩大頑疾,殘酷的現實是大部分的人是無處可逃的,沒有選擇,只有面對,不想面對也會讓你無處躲藏。

 

但是只要你面對了,成與敗都沒有關係。哪怕是全軍覆沒了也沒有關係。我們偉大的領袖曾經說過,只要心存一線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同的態度就會造就不一樣的未來。

 

歷經二萬五千裡長徵,該走的自然會走,留下來的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四、時間的剪輯

 

大格局的人是那種泰山崩塌於眼前,而面不改色的人。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所以在認知上勝人一籌,懂得越多做事情越是胸有成竹。

 

他們也是時間剪輯高手,拓展時間的維度。一個人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一個人的工作時間一天8小時;那麼100個人的時間總時間是800個小時;1000個人一天的工作時間是8000小時。就是一天到晚忙死忙活,你的8小時僅僅是時間長河裡面的一滴小水珠而已。

 

只要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安排這1000個人去工作,就相當於花了8000個小時去創造價值。是不是相對於和你的時間比較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個時候你工作與不工作其實沒什麼區別,總會有人替你工作的。

 

一部電影,其實可以看出整個規律。假設一部電影120分鐘,我把一個人的時間壓縮成1分鐘時,那麼就需要120個人的時間拼接起來,才能完成這部電影作品。

 

那作為其中一分鐘的你,又算得了什麼呢?可有可無對不對。假如單獨拿出其中的一分鐘片段,沒有一點價值。但是組合起來就可以賣出上億的票房,就能實現價值變現。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組織能力,是講故事的能力,是編劇能力,更是時間剪輯的能力和你價值分享傳播的能力。

 

用心把你的故事講好,讓更多的人知道,把你有限的時間投入到一個領域中去。才能有可能做到極致,做到不可替代。不要做一顆螺絲釘,因為螺絲單獨拿出來是沒有使用價值的,而是要做一個精密儀器的創造者。

 

有螺絲釘思維的人,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很少會有創造者的那種抽象思維,他們只知道1+1=2; 不會知道2+2=4的道理。

 

很多事情如果太過注重於表象,不去深入研究和思考,就永遠都猜不透隱藏的秘密。大部分人都活得混沌,甚至一輩子都解不開這個心結。

 

未完待續……

 

此文章為張雲在線原創,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看似越努力的人越失敗?投入與產出比(一)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必須要有選擇並且做到專注,因為只有專注才能做到最大的投入和產出比。在反覆練習之後,就會提高工作效率。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把更多的內容創造一起排列進我的工作任務。 今天我們要談的話題是,為什麼有的人看似越努力卻越失敗?很多事情我們能夠看到的狀態,都是表象。
  • 《認知覺醒》:為什麼越「努力」,會越失敗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用最捷徑的方式,去輕鬆獲取知識,比如說每天聽一本書,參加一個課程,然後訂閱一個名家專欄,用各種「努力」和「用力」去拼人生,然而結果卻越來越失敗、焦慮和迷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不是說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所成就嗎?
  • 為什麼有些人越混越差?不是因為懶,而是這3個底層思維導致的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思維決定行為」,任何一個人只有思維方式對了,行為才有可能正確高效。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之所以混得好,並不見的是因為他們多努力、多勤奮,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天賦有多高,或者說有多少貴人相助,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比較高級。
  • 努力和焦慮是一對矛盾體:為什麼我越努力,越焦慮?
    而最可怕的是你為了消除焦慮而拼命努力,卻發現你越努力越焦慮。於是,我們拼命趕路、瘋狂工作、努力學習,結果我們發現焦慮不僅沒有沒有緩解,反而更嚴重了。在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獲得了80多萬人的瀏覽,可見,它說出了太多人的心聲。可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努力帶來的焦慮大多來源於和外界的比較,而忽略真實的自己。
  • 清聽 | 為什麼別人越努力越幸運,而我越努力越焦慮?
    我想大家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每天要求自己早起複習直到深夜,像往常一樣和朋友多聊會兒天可能都會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珍惜時間,甚至多次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再努力一點?的確,努力並沒有錯,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努力」逐漸成為了我們的目標,而最後大家卻深深的陷入了自責與焦慮當中。
  • 《認知覺醒》:為什麼越努力越失敗?原因是不懂這3個步驟
    可是看似繁忙的生活過了一段時間後,反而收效甚微。比如說跟著老師節奏走的人,課下不用費多少工夫,成績也不會差;而在上課愛出神的人,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使他猶如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這也導致他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上課還會繼續開小差,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 4種可怕的窮人思維,讓你越活越窮、越混越差,不儘早克服難翻身
    4種可怕的窮人思維,讓你越活越窮、越混越差,不儘早克服難翻身一個人其實能掙到多少錢,靠的不是他多有體力,能夠多努力,而是他有多少知識,能形成什麼樣的思維。一個人有著什麼樣的思維,就能掙到什麼程度的錢,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人沒有辦法掙到自己思維認知之外的錢,除非他靠運氣。但往往靠運氣掙來的錢,又會憑自己的本事輸掉。所以一個人想要變得富有,最先需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思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在越變越窮,其實就是自己的思維認知不足,如果不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自己就會掙不到錢。
  • 為什麼別人越努力越成功,而你越努力越焦慮?
    其實以前呢,我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焦慮人,而且陷入一種越努力卻越焦慮的怪圈子。後來嘗試過很多方法才慢慢走出來,於是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到你呀!我以前經常陷入這種困境——把自己每天的時間都安排滿,突然有一天事情幹完了,閒下來,卻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焦慮、恐懼……我們大多數人所做的「努力」,常常麻痺了自己。
  • 三觀不正的人,越努力越錯
    但我後來發現,這些人看似比別人進步要快,其實混得都不怎麼樣,要麼成了一個應聲蟲,要麼成了職場浪子,最重要的崗位,從來與他們無緣。離他們期望中的成功,反而越行越遠。誠然,他們也可以說很努力,但都努力錯了方向。三觀不正,只會越努力越錯。
  • 工作8年,月薪只有4000:為什麼越努力越糟糕?因為缺少這2種思維
    肯定不行,因為你沒有翅膀,也不能克服地球引力,所以你僅憑自己,無論怎麼努力練習都是無效的,而且越努力越會誤入歧途。他們陷入了僅憑一已之力,徒手練習「飛翔」的困境中,結果卻是越練越慘。所以,從大的局面來講,投入的時間並不能和成功直接劃等號。我們平時的工作也是一樣,你努力的成果,並不能用工作時間長短來衡量。同事小A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是陷入了系統困境,很多事情越努力越是在消耗自己和公司資源,自己做了很多無效努力。
  • 越努力越不掙錢,餐廳老闆得破解這5個思維局限
    經常有餐飲人抱怨生意難做,說人不好招,店不好開,顧客越來越不好伺候……都說這是餐飲最不好的一年。相反,那些做的比較好的餐飲老闆們正在進行店面擴張,品牌擴張,團隊擴張,對他們來說,正趕上行業轉型,這正是餐飲人最好的時代。為什麼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 越努力越失敗,到底是哪裡錯了?老領導好心提醒,以前怎麼沒發現
    正所謂「方法不對,努力白費」,這也是很多職場小白弄不懂的一個問題,他們總認為「越努力就越幸運」,從來不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不是領導或公司所需要的,以至於到了最後,自己付出很多,卻還是受到領導的責備與懲罰,於是就抱怨這個抱怨那個!
  • 為什麼年輕人越努力越貧窮,越博學越沉淪?打工人的經濟哲學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打工賺不了幾個錢,但是多打幾份工可以讓你沒時間花錢」「只要我足夠的努力,老闆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說實在的,這些梗已經開始觸碰到階級理論的邊緣——甚至引發了剝削、剩餘價值,資本家與打工人的討論。為什麼每天我們朝九晚五,卻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社畜?為什麼有人富的已經對錢沒有了感覺,卻還要孜孜不倦的教育我們996是福報?
  • 思維能力越強的人,越懂得這兩條定律,做事效率越來越高!
    它只會讓我們的思維鈍化。為了合群,我們掩蓋自己的思想,朋友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久而久之變得不再思考。一個優秀的人,大多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會獨立的判斷和思考。一個思維能力強的人,會運用這兩條定律,人生也會越來越順。
  •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得先明白焦慮是什麼
    為什麼有時候我會覺得越努力反而越焦慮呢?一、什麼是焦慮症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可分為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和急性焦慮(驚恐發作)兩種形式。(該部分可以借用上面提到的放鬆方法,以應對逃避情緒)三、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 為什麼很多人,窮的越窮,富的越富?精明人都懂這3點,窮則思變
    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這從根本上來說,和努力的關係並不大,然而和思維方式以及從小接受的教育卻有很大的聯繫,有些人越努力工作反而會越窮,這是為什麼?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這些工作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門檻低,回報快,而且給你一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假象。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雖然他們看似非常的努力,但是,其實是在混日子,一種非常努力的混日子方式,一種陶醉在自我麻木裡的混日子。
  • 「越努力越無力」的真相: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對自己的否定以及不滿油然而生,為什麼別人可以而自己不行?轉念一想,其實潛意識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只是不願意接受它的到來。不願意接受和別人不一樣的自己會讓自己選擇與大多數人一樣的道路。後面則導致在不適合自己的科目上受到打擊、以及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 財商是什麼:20條頂級思維
    7、擁有越來越多的帳單,就意味著這個人要為支付這些帳單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自主選擇就越難,被動。8、有些人掙錢很多,但錢並沒有使他們變得更加快樂,這是低財商的表現9、如果你必須為錢工作,那你必須找一個你喜歡的工作,這才是財商智慧,但太多的人認為,努力工作遠比尋找快樂歡樂,享受生活更重要10、金錢不能使你快樂,不要認為有錢了你就會快樂,記住,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首先要讓自己快樂11、很多人賺不到錢,是因為他們對賠錢的恐懼遠遠超過了對掙錢的快樂
  • 為什麼很多事越努力,越做不好?|第六個人
    至今,我都難以準確的描述當時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發生這件事,以及,我該如何解釋這一切所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但我確定:越努力越做不好的事情,在此後的人生中也經常發生。 這個謎題,怎麼破呢?
  • 劣質勤奮者:為什麼你越努力越平庸?
    在諾基亞陷入困境時,CEO約瑪·奧利拉曾感慨地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而此文,正是要將勤奮與能力之間的問題,清晰化。這點,恰恰來自物種的同頻性。 簡單說,我們很難不成為絕大多數。人天生就離平庸很近,離出色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