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率的做事方式就是以結果為導向:直接把目標拆解成具體的任務,然後分段去執行。假如沒有前期工作計劃,那麼做事情就沒有主次之分。結果是工作很忙,精力的投入是看不到產出的。
當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遠遠多於回報,就會造成的長期的虧損,那麼這樣的投資就是失敗的。畢竟人是要生存的,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是,做決策之前編制一套篩選機制,省略多餘的因素,儘量做到結果導向。
要具備這種篩選能力,其實是很難的,需要反思能力和刻意糾正行為的能力。
一、思維的象限
每個人思維的象限不同,最終命運的走向也是千差萬別的。記得上中學時候,班裡有一位男生讀書是超級用功的。
早上7點的起床時間,6點之前準時到教室讀書;中午下課,同學都去吃飯了,他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的。晚自習放學,教室熄燈的任務都是交給他執行的。
而考試成績的公布,也沒有顯得他特別突出,幾乎處在中等水平。為什麼投入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得到更好的結果呢?
真相是這種悲劇幾乎是沒法改變的,讀書成績的好壞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約佔八成以上。人們說「勤能補拙」是沒有錯的,但是僅僅是補拙而已,很少能夠在這個領域做到頂尖。
有的人天生擅長邏輯思維,適合做推理分析,解數學題,數據編程等理工科的工作。有的人更偏向感性思維,更擅長做文學,藝術類工作。而有的人運動能力強,適合做體育競技類的職業。
所以人的屬性是各不相同的。人們所說的傑出人物,往往都是偏執狂,很少有全才。
二、適應能力的測試
根據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測評標準,用這套模式評判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實際上並不全面。恰似是這樣反人性的制度,更體現了社會競爭的公平。
我們生存在人類社會中必須要有所規範,有一個標準的篩選機制,只要能過線就算及格。而這種規則是逐漸升級的,每一個領域都有而且不會消亡。
學習優秀者就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繼續深造,他們有更好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學習平庸者也能上一所普通的大學;留下的那些人就更早地踏入社會。
由此出現了人群的劃分,雖然有很多成功逆襲的成功案例,但是相對於龐大的人口基數,能夠脫穎而出的只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不能以點概面。
以前我說過一個概念,就是把一個天才放錯了位置就變成了蠢材。好比把一個擅長寫代碼的技術人員,安排去做廣告創意一樣並不稱職。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群體。
三、不適應會有什麼結果?
人在不適應的環境中生存,就會形成個人心理與群體心理的對抗,結果只會導致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有自我意識的人就可以屏蔽掉外界的阻抗,而內心不堅定的人只會淪為烏合之眾,隨大流而變得平庸。
因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活在一種不適應的環境中,心態上就要學會自我調節。適當釋放精神壓力,嘗試去適應這種狀態,或者改變這個現狀。假如沒有這種彈性的調整,一般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有的人天生就不適應規則對於人性的改造,強迫自己去做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是沒有辦法做好一件事情的,只會是浪費時間甚至混沌的過完一生。
比如說,那位學習很努力的中學同學,後來怎麼樣了?據說是高考落榜了,後來為了高考復讀兩年,年年都落榜。再後來住進了精神病醫院。面對如此曲折離奇的故事,唯有一聲嘆息。
這種個人與環境對抗的衝擊,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希望-破滅-希望-破滅-希望-破滅……)如此地反覆輪迴,足以讓一個人的心理防線土崩瓦解。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曾經的創業明星茅侃侃自殺事件!蘇享茂自殺事件!就在昨天2018年8月8日騰訊前員工甘來,在離職後創業,還是三家公司的股東,從22樓縱身跳下……
在他們的生前都應該經歷過煉獄般地困獸之鬥吧,直到精疲力竭,生無可戀。否則就是不會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是因工作壓力導致的身體疾病,另一個是社會階層激烈的競爭而導致的心理焦慮。這個時代的兩大頑疾,殘酷的現實是大部分的人是無處可逃的,沒有選擇,只有面對,不想面對也會讓你無處躲藏。
但是只要你面對了,成與敗都沒有關係。哪怕是全軍覆沒了也沒有關係。我們偉大的領袖曾經說過,只要心存一線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同的態度就會造就不一樣的未來。
歷經二萬五千裡長徵,該走的自然會走,留下來的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四、時間的剪輯
大格局的人是那種泰山崩塌於眼前,而面不改色的人。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所以在認知上勝人一籌,懂得越多做事情越是胸有成竹。
他們也是時間剪輯高手,拓展時間的維度。一個人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一個人的工作時間一天8小時;那麼100個人的時間總時間是800個小時;1000個人一天的工作時間是8000小時。就是一天到晚忙死忙活,你的8小時僅僅是時間長河裡面的一滴小水珠而已。
只要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安排這1000個人去工作,就相當於花了8000個小時去創造價值。是不是相對於和你的時間比較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個時候你工作與不工作其實沒什麼區別,總會有人替你工作的。
一部電影,其實可以看出整個規律。假設一部電影120分鐘,我把一個人的時間壓縮成1分鐘時,那麼就需要120個人的時間拼接起來,才能完成這部電影作品。
那作為其中一分鐘的你,又算得了什麼呢?可有可無對不對。假如單獨拿出其中的一分鐘片段,沒有一點價值。但是組合起來就可以賣出上億的票房,就能實現價值變現。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組織能力,是講故事的能力,是編劇能力,更是時間剪輯的能力和你價值分享傳播的能力。
用心把你的故事講好,讓更多的人知道,把你有限的時間投入到一個領域中去。才能有可能做到極致,做到不可替代。不要做一顆螺絲釘,因為螺絲單獨拿出來是沒有使用價值的,而是要做一個精密儀器的創造者。
有螺絲釘思維的人,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很少會有創造者的那種抽象思維,他們只知道1+1=2; 不會知道2+2=4的道理。
很多事情如果太過注重於表象,不去深入研究和思考,就永遠都猜不透隱藏的秘密。大部分人都活得混沌,甚至一輩子都解不開這個心結。
未完待續……
此文章為張雲在線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