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米蘭·昆德拉《不朽》有感:觀阿涅絲之死

2020-12-16 騰訊網

01

讀米蘭·昆德拉《不朽》有感:觀阿涅絲之死。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總覺得看得我心很累,竟然有一次看到了半夜,然後心頭感覺堆了一塊大石頭,很壓抑。

該書大膽談生命,書中的最後一章是弗朗索瓦·裡卡爾寫的,標題是阿涅絲的必死。

書的結尾是這樣寫的:生活,生活並沒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變成噴泉,在石頭的承水盤中,如熱雨一般傾瀉而下。

02

生活本沒有幸福可言,但是存在就是幸福,因為存在讓我們成長,享受以及痛苦與快樂。如果你不曾存在,你便沒有了這個能力。曾經人人都說善良的人可以去天堂,罪無可恕的人的歸宿便是十八層地獄。

但是其實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死後的歸宿,只是在活著的時候會相信這個,相信那個。惡人慶幸活著,因為他們可以遲一點下地獄,還能苟活;而好人也慶幸活著,因為明天還要繼續工作養家接孩子放學,他們希望天天看見自己身邊人快樂的笑容。

03

而阿涅絲她為什麼願意躺在草叢中,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她是無家可歸了嗎?不,她有丈夫保羅以及女兒布麗吉特甚至還有妹妹洛拉。這是個在常人看來已經是非常幸福的家庭了,但她不幸福,是因為在西方人的思想觀念裡,她的妹妹背叛了她,這並不是一件可以讓她放棄生命的事情,西方人追求自由,她大可以就離婚,讓女兒自己選擇跟誰,自己不也瀟灑?

書中寫到洛拉和阿涅絲的區別:因此,儘管姐妹倆都有戴墨鏡的習慣,對於洛拉來說,她戴墨鏡是為了增強她那張臉的存在,而阿涅絲則完全是為了隱藏或是為了抹去那份存在。

阿涅絲是自卑的,她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的不足之處。因此倘若要離婚這個事情一旦被人知道,她便也很難存活,因為這是一個小小的汙點,即便被世人理解,她自己也很難接受。

「在一個無法與之和諧的世界裡如何生活呢?不能把別人的痛苦和歡樂當成自己的痛苦和歡樂,這樣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明知不屬於他們的一員,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這是阿涅絲對人生的發問。我們不否認可能阿涅絲有一種天生的悲憫情懷。

04

在裡卡爾的觀點裡,消失是阿涅絲一生的追求,就如阿涅絲的父親在撕毀平生那些照片時一樣,父親也是要消失,死後不再為任何人所見。自我的消失,「靈魂」的消失,她身上一切殘留的田園牧歌的痕跡的消失,不朽欲望的消失。與用「加法」努力培育自我特性的洛拉正相反,阿涅絲用的是拋棄的方式,使她的自我越來越稀薄。

在阿涅絲的想法裡,安寧不是來自於塵世之上,不是回到自我。它只是簡單地放下武器,然後消失:是承認自己的必死性。所以她並沒有自殺,她只是在致命的事故突然出現之際,承認並且迎接了自己的死亡。

阿涅絲她放棄了塵世的不朽,在死前她也吃驚的是,她竟然沒有一點留戀、惋惜或者害怕,沒有一點她一直以為的死亡的感覺。

可能這就是解脫吧,她的世界再也沒有面孔了。

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會放棄不朽走向死亡,而阿涅絲卻做到了。這可能跟她父親也有關係,和她的父親在死前撕毀照片一樣,讓她覺得在生命面前,其他顯得都很渺小,所以她做出了這個決定――坦然接受死亡。

可能美在昆德拉的世界裡,從來都是有一定距離的,荒無人煙,荊棘遍布。

感謝來自十一筆的投稿

歡迎大家的投稿奧

- 知君客 -

zhi jun ke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

相關焦點

  • 阿涅絲還活著嗎——讀《不朽》有感
    我又想起米蘭·昆德拉筆下的阿涅絲,那個看似孤獨卻又美好的靈魂。說實話,《不朽》這本書對我來說,有些生澀。但是真的覺得昆德拉很有技巧地按排了小說情節,很自然地將哲理穿插在了每一個小故事裡。主角阿涅絲的構造看起來有些荒誕,但在作者的筆下有著十足的存在的合理性。那個躺在草地上,感覺到清澈的溪水從她身體裡流淌過的那個姑娘到底怎麼樣了,真的消失了嗎?
  • 米蘭·昆德拉《不朽》:關於聲名的哲學探討
    《不朽》中譯本在世卻至今仍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中,原籍捷克後加入法國國籍的米蘭·昆德拉的名氣無疑是極大的,較之一直呼聲頗高的村上春樹也是不遑多讓的。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已成為眾多文藝青年的必讀經典,而這部長篇小說《不朽》,據云是他最後一部以捷克語寫就的作品。小說分為了《臉》、《不朽》、《鬥爭》、《感情的人》、《偶然》、《鐘面》、《慶祝》共七個部分。通過一些關聯的細節,作者把它們串聯了起來。其中,《不朽》、《鐘面》是看上去較為獨立的篇章。
  • 5本書,走進文學大家米蘭·昆德拉的世界
    【精讀君曰】米蘭·昆德拉,捷克裔小說家。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代表作品有《小說的藝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身份》等。
  • 米蘭·昆德拉:「非法」不朽的傳奇
    本報記者康慨報導  七星文庫版的兩卷本昆德拉作品集已經上市,米蘭·昆德拉因此成為目前入選該文庫的唯一一位在世作家。    來到法國後,昆德拉經歷了一個「雙語」時期——在用捷語寫《不朽》的同時,又用法語寫文論和隨筆,也用法語重寫其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並親自修訂其捷語作品的法譯本,以使其法語版與捷語原作同等可靠,「甚至比原作更忠實於原作」。    再往後,一方面出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另一方面是藝術追求使然,昆德拉全面轉入了法語創作。
  • 米蘭· 昆德拉:渴望速朽的不朽大師
    [摘要]暌違文壇十年之久的米蘭·昆德拉近日推出新作《慶祝無意義》,得知消息之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他居然還活著?」暌違文壇十年之久的米蘭·昆德拉近日推出新作《慶祝無意義》,得知消息之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他居然還活著?」
  • 第29期 「詩同讀·風格」:生之靈悟與死之啟思 江離《不朽》
    當然,這個「日常性」只是引子,詩歌的重心馬上折轉,詩人緊接著寫道「在那個白色的房間,/他裹在床單裡」——這兩句提醒讀者:「我」的父親剛剛去世,「不朽」的話題即將現身。接下來,詩歌的核心部分便是圍繞著父親之死這一事實,由實入虛,探討「不朽」的話題。問題的核心集中在這兩句:「要我從易逝的事物中尋找不朽的本質/——那唯一不死之物。」
  •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關於一位青年詩人的故事
    《生活在別處》中譯本法國作家(原籍捷克)米蘭·昆德拉無疑很注重作品的寫作技巧,但在小說形式,或者說敘述方式上,他的好些小說都是顯得較為類似的。例如《不朽》中,書名和裡面的一部分內容,討論的是哲學或者說思想上的論題,此外還有政治上的,以及性愛上的東西。《生活在別處》(1973年法國首版)這部長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主人公雅羅米爾是一個生命短暫的詩人。圍繞著這個「詩人」,於是詩中出現了大量詩句和詩歌理論,同時也分割出了眾多小主題,主要包括詩人與青春、詩人與愛情、詩人與政治、詩人與死亡等。
  • 5分鐘讀經典——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引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1975年流亡法國,獲得法國國籍。2019年11月,米蘭·昆德拉重新獲得捷克共和國政府的公民身份。 2011年,米蘭·昆德拉入選七星文庫(被譽為法國的諾貝爾文學獎)。
  • 人生「三死」與「三不朽」
    早上行山聽金剛經,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想到三死之說有其局限。三心之說深不可測,也許可牽強附會加上三生,母親生我為一生,兒女出生為二生,身死轉生為三生,生生不已。生生之為大德。人固有一死,三生有幸,「三死」難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反求諸己,佛祖說三心不可得,若能生些許不生不滅之心也算難得。兒女在,母親永生!
  • 2018.8.29讀一本書·米蘭·昆德拉《不朽》摘抄語錄
    3、不朽是一種不值一提的幻想,一個空洞的字眼,一絲人們手持捕蝶網追趕的風。4、當一個人不斷地自問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盡力想得到別人的好感時,他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騙子或者一個滑頭。5、沒有一點兒瘋狂,生活就不值得過。
  • 米蘭·昆德拉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次繁榮則源於20世紀60年代,那時有瓦茨拉夫·哈維爾(1936-2011)、米蘭·昆德拉(1929-)、伊凡·克裡瑪(1931-)這三位並稱為「捷克文壇三駕馬車」。三十多年來,景凱旋老師一直在譯介東歐文學,思考「另一個歐洲」對我們的意義。
  • 青春風鈴 ▏讀《哈姆雷特》有感
    讀寫微號 - 閱讀 寫作 教育 文藝
  • 米蘭·昆德拉十句經典語錄,句句耐人尋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的父親是一位鋼琴家,昆德拉小時候基本都是在父親的書房裡面度過的,父親給學生上課,在書房中彈鋼琴,他耳濡目染這一切,並開始讀父親的書,這都對他今後走向文學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昆德拉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就飽讀群書,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以及文學作品,這些優質的精神食糧都被他廣泛吸收。
  • 宋代陸遊《觀大散關圖有感》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觀大散關圖有感注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飛身上馬前去奮擊猖狂的胡虜,下得馬來又忙草擬軍中的文書。狂胡:指金人。王氣:王者之氣,即王朝的氣運。夕靄:黃昏的煙霧。春蕪:春天的雜草。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怎樣才能跟隨著王師出徵北伐,掃清道路好迎接君王回到故土?王師:指南宋軍隊。汛掃:清除。皇輿:皇帝的車駕。輿,車。黃河與函(hán)谷,四海通舟車。
  •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生存需要自由,生活需要希望——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曾經有一隻小鳥被一個人抓了起來,放進了籠子,當天晚上,鳥媽媽從房子的窗戶飛進來,停在了籠子旁,她企圖啄開鳥籠的鎖,但並沒有成功,她俯身對小鳥不知嘰嘰喳喳地說了什麼,就飛走了
  • 觀抗疫新聞有感
    觀抗疫新聞有感 2020年01月30日 19:18:03
  •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觀特展即將亮相山東博物館
    齊魯網3月28日訊「不朽之旅一-古埃及人的生命觀」特展將於3月31日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由山東博物館主辦,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考古博物館協辦,屆時,大批富有埃及風情的展品將亮相山東,給觀眾帶來一場古埃及文明盛宴,開啟一次生死奧妙探索之旅。
  • 如何經營「不朽」?歌德和貝多芬的故事,米蘭昆德拉已經給出答案
    米蘭昆德拉一生的不朽語錄太多,其推薦作品小說《不朽》也大放異彩,在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中,有這樣的經典名言:人們指望不朽,可是忽視了不朽與死亡一起才有意義。——米蘭·昆德拉1,人人都在經營自己的不朽倘若承認這是一個與所有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那麼也就必須要承認,每個人都和不朽相關,哪怕不朽可以再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
  • 米蘭·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對小說和音樂的探討
    《被背叛的遺囑》中譯本和《小說的藝術》一樣,米蘭·昆德拉的這部《被背叛的遺囑》也是一部文論集;不一樣的地方是,此書對音樂的談論要佔據更多的內容。在此書裡,昆德拉主要談及的作家有拉伯雷、列夫·託爾斯泰、詹姆斯·喬伊斯、託馬斯·曼、海明威、布洛赫、穆齊爾、拉什迪等,特別是卡夫卡——一定程度上來說,本書也算是對卡夫卡的研究(不包括生平),或者說通過卡夫卡表達作者的小說觀;音樂家則有斯特拉文斯基、雅納切克等。《被背叛的遺囑》共有九個部分,其中好幾個部分是論及卡夫卡的。
  • 《觀書有感》可解 不解的是哲學家思來辯去真我到底是哪一個
    《觀書有感》(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觀書有感》歷史背景朱熹,時年三十六七在鄉下侍奉老母。鄉野僻靜,每天曬著太陽就琢磨著怎麼能做到中庸的境界,左思右想就差那麼一點,就是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