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讀米蘭·昆德拉《不朽》有感:觀阿涅絲之死。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總覺得看得我心很累,竟然有一次看到了半夜,然後心頭感覺堆了一塊大石頭,很壓抑。
該書大膽談生命,書中的最後一章是弗朗索瓦·裡卡爾寫的,標題是阿涅絲的必死。
書的結尾是這樣寫的:生活,生活並沒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變成噴泉,在石頭的承水盤中,如熱雨一般傾瀉而下。
02
生活本沒有幸福可言,但是存在就是幸福,因為存在讓我們成長,享受以及痛苦與快樂。如果你不曾存在,你便沒有了這個能力。曾經人人都說善良的人可以去天堂,罪無可恕的人的歸宿便是十八層地獄。
但是其實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死後的歸宿,只是在活著的時候會相信這個,相信那個。惡人慶幸活著,因為他們可以遲一點下地獄,還能苟活;而好人也慶幸活著,因為明天還要繼續工作養家接孩子放學,他們希望天天看見自己身邊人快樂的笑容。
03
而阿涅絲她為什麼願意躺在草叢中,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她是無家可歸了嗎?不,她有丈夫保羅以及女兒布麗吉特甚至還有妹妹洛拉。這是個在常人看來已經是非常幸福的家庭了,但她不幸福,是因為在西方人的思想觀念裡,她的妹妹背叛了她,這並不是一件可以讓她放棄生命的事情,西方人追求自由,她大可以就離婚,讓女兒自己選擇跟誰,自己不也瀟灑?
書中寫到洛拉和阿涅絲的區別:因此,儘管姐妹倆都有戴墨鏡的習慣,對於洛拉來說,她戴墨鏡是為了增強她那張臉的存在,而阿涅絲則完全是為了隱藏或是為了抹去那份存在。
阿涅絲是自卑的,她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的不足之處。因此倘若要離婚這個事情一旦被人知道,她便也很難存活,因為這是一個小小的汙點,即便被世人理解,她自己也很難接受。
「在一個無法與之和諧的世界裡如何生活呢?不能把別人的痛苦和歡樂當成自己的痛苦和歡樂,這樣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明知不屬於他們的一員,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這是阿涅絲對人生的發問。我們不否認可能阿涅絲有一種天生的悲憫情懷。
04
在裡卡爾的觀點裡,消失是阿涅絲一生的追求,就如阿涅絲的父親在撕毀平生那些照片時一樣,父親也是要消失,死後不再為任何人所見。自我的消失,「靈魂」的消失,她身上一切殘留的田園牧歌的痕跡的消失,不朽欲望的消失。與用「加法」努力培育自我特性的洛拉正相反,阿涅絲用的是拋棄的方式,使她的自我越來越稀薄。
在阿涅絲的想法裡,安寧不是來自於塵世之上,不是回到自我。它只是簡單地放下武器,然後消失:是承認自己的必死性。所以她並沒有自殺,她只是在致命的事故突然出現之際,承認並且迎接了自己的死亡。
阿涅絲她放棄了塵世的不朽,在死前她也吃驚的是,她竟然沒有一點留戀、惋惜或者害怕,沒有一點她一直以為的死亡的感覺。
可能這就是解脫吧,她的世界再也沒有面孔了。
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會放棄不朽走向死亡,而阿涅絲卻做到了。這可能跟她父親也有關係,和她的父親在死前撕毀照片一樣,讓她覺得在生命面前,其他顯得都很渺小,所以她做出了這個決定――坦然接受死亡。
可能美在昆德拉的世界裡,從來都是有一定距離的,荒無人煙,荊棘遍布。
感謝來自十一筆的投稿
歡迎大家的投稿奧
- 知君客 -
zhi jun ke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