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20-12-16 姚言書事

文/姚崢華

景凱旋老師的《在經驗與超驗之間》是一本我比較喜歡的書,儘管書名傳遞的信息,沒有明晰的指向。

景凱旋老師說,它不是一部捷克的文學史,是一部當代東歐作家的觀念研究。

我們知道,當代捷克文學有兩次繁榮時期,一次是20世紀初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捷克出現了許多文學大家。

比如人們熟知的哈謝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詩人塞弗爾特。第二次繁榮則源於20世紀60年代,那時有瓦茨拉夫·哈維爾(1936-2011)、米蘭·昆德拉(1929-)、伊凡·克裡瑪(1931-)這三位並稱為「捷克文壇三駕馬車」。

三十多年來,景凱旋老師一直在譯介東歐文學,思考「另一個歐洲」對我們的意義。

他說,東歐當代文學常使他有息息相通之感,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東歐作家大多是知識型、思想型的作家,他們在作品中探討自由的真諦。

在書中他之所以把東歐觀念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是因為東歐國家既有著制度上的共性,同時又有著地理上的獨特性。

歷史上,這些國家一直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混合,近代曾分別被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沙皇俄國徵服或控制,20世紀更是經歷了不同政治制度的統治。

這使得東歐知識分子既繼承了傳統歐洲的普遍主義精神,又能對現代歐洲的多元主義有深切的理解。

在這本書中景凱旋老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昆德拉、哈維爾和克裡瑪所關心的問題和他們的觀念上。

他認為這三位作家代表了東歐知識分子的獨特觀念,同時他們對於理性、情感和欲望的態度又有著明顯的差異,分別代表了在世界觀上強調經驗與超驗,在創作觀上偏重反諷與激情的兩類東歐作家,通過對他們思想的比較來闡明東歐觀念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這裡,我們著重於我們最熟悉的米蘭·昆德拉,因為他曾經掀起了中國的昆德拉熱,甚至很多讀者為他一直以來沒有獲諾貝爾文學獎而感到深深遺憾。

景凱旋老師第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告別圓舞曲》是在1985年,當時他被深深吸引,之後將它翻譯成中文,於1986年出版,書名是《為了告別的聚會》。

後來,他又和妹妹合作,翻譯了昆德拉的作品《玩笑》《生活在別處》,等等。

在景凱旋老師看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捷克文學史上,米蘭·昆德拉無疑是成就最高名氣最大的作家,但是,他在國際上獲得的盛譽與他在捷克受到的批評卻成強烈的反差。

這種反差不是緣於文學本身,而在於觀念上的分歧。昆德拉後離開捷克移居法國,這又讓他在捷克受到非議。

昆德拉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以詩歌進入文壇,同時音樂繪畫的造詣都很突出。

但昆德拉的觀念轉變在他的作品《被背叛的遺囑》中寫得很清楚,他說,他好像種了疫苗,永生永世警惕地抵禦著一切抒情的誘惑。

所以,小說最終成了他可以表達的方式。於他,小說是反抒情的。小說的道德在於認識、探索存在的各種維度。還有,小說更是一種遊戲精神,不受任何歷史目標限制。

昆德拉是一個徹底的懷疑主義者,他在觀念和寫作上更接近西方後現代主義,對現實採取的是解構意義的方式,當反諷的對象指向捷克社會現實時,他對人類激情的批判入木三分,因為一切歷史運動的非人化傾向都是他所憎惡的。

在國內所出版的昆德拉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基本都用反諷的筆調描寫人的存在境況,深刻揭示現代浪漫主義思維造成的危機。

正是他的懷疑主義使他意識到,他是一位作家,不應該介入歷史。

在他眼裡,極權的興起與知識分子的反極權,其思維模式是一樣的,都是出於人類的抒情態度,是將生活政治化。可能也正是這個思想認知和做法,讓捷克人認為,米蘭·昆德拉是個懦弱的膽小鬼。

1975年昆德拉與家人離開捷克,定居巴黎。在之後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他為抒情態度找到了一個詞,叫刻奇。

而作為一個懷疑主義者,反諷是他的利器,是一切刻奇的解毒劑。基於此,他喜歡哈謝克和卡夫卡的作品,幽默、反諷、自嘲,在他的作品《不朽》《慶祝無意義》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在此後的小說中,昆德拉始終堅持,在人類生活與文學中,基於理性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絕對的情感和倫理價值只會產生負面的作用。

1995年鑑於昆德拉傑出的文學成就,捷克政府頒給他功勳獎,1999年昆德拉悄悄回到捷克,抵達和離開都沒有驚動媒體。

他以懷疑的態度始終理性地生活著,與政治剖離。從這個層面上看,諾貝爾文學獎,在別人是桂冠,於他,可能啥也不是。

在景凱旋老師看來,由於昆德拉將自我保全的欲望視作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這使他的觀念與自由主義的多元思想高度一致。

而他對所有一致性的主張保持懷疑態度,也啟發我們每個人去發現自我,這是他作品最有價值的地方。

從昆德拉到其他東歐作家,景凱旋老師「在經驗與超驗之間」,重尋精神獨立的支點,試圖給讀者一些啟迪和借鑑。

而這些啟迪,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慢慢咀嚼的。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文學獎預測:今年會是「米蘭·昆德拉年」嗎?
    但通過今年的新賠率榜,我們還是可以關注到可能的人選,以及了解到一些在世界角落寫作、目前中文讀者還沒有接觸到的陌生面孔。去年,中國作家殘雪首次進入熱門候選人名單,引發國內書迷不少熱議。而在今年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的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此外,熱門人選中依然包括了長年陪跑的村上春樹。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樹還有希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10月8日晚19時,瑞典學院公布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作家是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2000年終於以小說《盲刺客》摘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這一桂冠。2008年她獲得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2017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發表於1985年的經典作品,小說中探討的女性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環境惡化等問題在當代美國重又引發熱議,媒體和公眾紛紛宣稱,「阿特伍德的小說正在成為現實」,該書甚至超越奧威爾,登頂亞馬遜暢銷書榜首。
  •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 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世界級文學獎?
    提到文學大獎,很多人都知道諾貝爾文學獎。每年十月,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都是一次文學高光時刻。但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諾獎,還有不少重要的文學獎項,也非常值得關注。她獲得過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大多數重量級國際文學獎,並被多倫多大學等十多所院校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獲卡夫卡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2019年,阿特伍德憑藉《證言》再度問鼎布克獎。諾獎風向標卡夫卡文學獎  卡夫卡文學獎是最著名的諾獎風向標,凡是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作家,都會成為諾獎熱門人選。
  • 我們真的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麼?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能是每個作家的夢想。沒有國籍、種族的限制使得每個人都有資格得獎,但我們真的有資格得獎嗎?儘管諾貝爾文學獎是由完全獨立於政府的組織,也獨立於任何政治和社會集團的瑞典文學院來評選,但是瑞典文學院的每個院士當然都有自己的道義傾向以至政治傾向,所以許多人認為,評審團的政治傾向阻礙了公平的評選過程,讓真正能夠獲獎的人空手而歸。
  • 為什麼說羅曼·羅蘭的婚姻破裂反而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說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反而讓他有了更深的文學造詣?他的第一任妻子又為什麼會錯過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刻?求學經歷與生平羅曼·羅蘭出生於書香門第。他在母親的薰陶之下,養成了對音樂的熱愛。並且在青少年時期就被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錄取。巴黎高師是個什麼樣的學校呢?他是法國的一所名校,誕生過巴斯德、薩特等名人,在法國名聲很大。
  • 諾貝爾文學獎,昆德拉今年有戲嗎
    現實主義曾是文學中的最大派系,但誰都知道他已經輝煌不再,而諾貝爾評委還將其理論當作天經地義,實在太落伍了。他們對於作家精神深處發生的創新毫不關注,實在是違背了諾貝爾先生的初衷。為什麼作家只能「描繪」表層外部世界?所謂「社會」,「政治」,「歷史」,真的就是一切嗎?人的精神世界,那種最具有普世意義的,又最為獨立的理性與幻想的世界難道不存在嗎?
  • 中國人幾乎沒讀過的作家殘雪,為何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熱門?
    她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的中國作家,她還獲得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提名,入圍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短名單。殘雪的作品深具先鋒氣質和個性化創造風格。她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被美、日文學界認為是除諾獎聲名之外,最具世界影響力的當代中國作家。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年年陪榜,依然熱門9月20日,卡夫卡協會主席弗拉迪米爾·澤萊茲尼宣布,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得今年的卡夫卡獎。米蘭·昆德拉現居巴黎,他通過電話回應自己獲獎的消息。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獎項,表示對此感到很榮幸。現年91歲的昆德拉出生於捷克,1975年以來一直生活在法國。昆德拉在中國有較大名氣。
  • 5分鐘讀經典——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引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1975年流亡法國,獲得法國國籍。2019年11月,米蘭·昆德拉重新獲得捷克共和國政府的公民身份。 2011年,米蘭·昆德拉入選七星文庫(被譽為法國的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文學獎8日揭曉,村上春樹、阿特伍德仍領跑賠率榜
    2019年,歷經洩密醜聞事件之後的諾貝爾文學獎一次性頒出2018年、2019年兩個年度的諾獎得主。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編劇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今年誰有望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業內大咖預測:中國作家可能是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宋浩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0月8日將揭曉。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這一獎項已走到第120個年頭。21世紀已過去20年,站在新紀元的維度上,我們回顧下116位獲獎作家。
  • 5本書,走進文學大家米蘭·昆德拉的世界
    【精讀君曰】米蘭·昆德拉,捷克裔小說家。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代表作品有《小說的藝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身份》等。
  • 今晚,一起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7歲女詩人格麗克的詩
    在今年英國博彩公司的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此外,熱門人選中依然包括了長年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年9月獲得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卡夫卡獎的米蘭·昆德拉也被視作熱門人選。但瑞典學院意料之中地跳過了這些一貫的熱門人選。獲獎的露易斯·格麗克是繼去年頒發的2018年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之後的又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的又一位北美詩人。
  • 美國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詩集被稱為嚴肅又頑皮
    周四,美國詩人路易斯·格魯克憑藉其「坦率而又堅定」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2016年鮑勃·迪倫之後首位獲得該獎項的美國獲獎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馬茨·馬爾姆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了該獎項。諾貝爾委員會稱,格魯克於1968年以《長子》(Firstborn)一詩首次亮相,並「很快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詩人之一」。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說,格魯克12本詩集的主要特點是「意境清朗」。
  •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
    辛克萊·劉易斯憑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獲獎理由:「由於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動人的敘述藝術,和他以機智幽默去開創新風格的才華」。劉易斯因「剛健有力、栩栩如生的敘述藝術和以機智幽默創造新風格的才華」獲得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美國人。劉易斯的作品筆觸通俗而又意味深刻,經過嚴謹詳實的調查,也最早反映出女權主義意識。
  •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向來是文學界較高檔次的獎項,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專業作家,卻破天荒地獲得了該獎項。他們或作曲家,或一國之主……我們一起看下吧。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 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2020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露易斯·格麗克以「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獲得今年的榮譽,瑞典學院認為她「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在今年英國博彩公司的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此外,熱門人選中依然包括了長年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年9月獲得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卡夫卡獎的米蘭·昆德拉也被視作熱門人選。但瑞典學院意料之中地跳過了這些一貫的熱門人選。獲獎的露易斯·格麗克是繼去年頒發的2018年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之後的又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的又一位北美詩人。
  • 這18張椅子,決定著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位女院士是1914年當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她是《騎鵝旅行記》的作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5年後進入瑞典學院,座椅是7號。她是在「兇惡的敵人」常任秘書曼·維爾森去世後入選院士的。在埃斯普馬克看來,男女院士對文學獎的評選所發揮的作用「沒有任何區別」。
  •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文壇的最高殿堂?別再無知了,這些獎才是
    不知道是怎樣開始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諾貝爾文學獎被無限神話,甚至開始流行調侃村上春樹不能獲得諾文學獎的梗。其實村上春樹先生已經獲得了很多獎項,文學地位早已得到認可,說村上春樹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是其一生遺憾,只不過是我們的無知所產生的一廂情願罷了。
  •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書單,拯救你的書荒
    2019年10月10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託卡爾丘克獲得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第15位榮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作曲家。1984年發表紀實文學《戰爭中沒有女人》,出版著作還有《最後的證人》《車諾比的回憶》《二手時間》等。作品曾獲得德國萊比錫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德國書業和平獎;2014年獲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勳章。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